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427章

天下枭雄-第427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接是卢楚在洛阳被杀,随即杨元庆发动了河北战役,一连串的变化让卢家一时难以适从,但毕竟是天下七望之一,卢家并没有慌乱,而是用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来面对眼前的巨变。
  中午时分,一辆马车停在位于城南的卢府前,卢昭从马车里钻出,急匆匆向内府走去。
  目前卢氏家族的新家主是卢豫,也是卢楚之弟,虽然他不是家族中长者,辈分并不高,但他却始终掌握着卢氏家族大权,长兄既死,他便顺理成章成为了卢家家主。
  卢豫年纪不到五十岁,身材略为矮胖,皮肤稍黑,总喜欢眯缝着眼睛,外形虽然不太好,却不妨碍他在家族中的威望,他曾出任梁郡太守,大业九年因涉嫌支持杨玄感造反而被罢免,便一直没有再出仕,窦建德曾想请他出仕为相,也被他婉拒了。
  杨元庆进驻幽州城三天了,前去拜访的名门士绅络绎不绝,惟独卢豫却按兵不动,他并不着急,他知道杨元庆迟早会来拜访自己,这是他的一种自信,同时也是卢氏家族的清高。
  卢豫正坐在房中看书,门外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二哥,可以进来吗?”是他兄弟卢昭的声音。
  “进来!”
  卢豫放下书,他知道兄弟这两天非常忙碌,每天要忙到很晚才能回来,今天居然中午回来,而且脚步声那么匆忙,声音也有点激动,必然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直觉告诉卢豫,应该和杨元庆有关。
  门开了,卢昭快步走了进来,躬身施一礼,“二哥,我有事要说。”
  “坐吧!”
  卢豫让兄弟坐下,拎起身边茶壶,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眯眼笑道:“别急,慢慢说。”
  卢昭端起茶杯说:“今天上午我陪楚王殿下前去仓库视察,他给我说了一席话,我觉得是一种暗示。”
  “他说了什么?”卢豫慢慢悠悠问道。
  “他说曾打算让大哥入太原为第六相,原本已经和王世充达成了交换协议,不料大哥还是没有保住,他很遗憾。”
  “嗯!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暗示?”卢豫笑了笑,继续不露声色问道。
  “二哥不觉得第六相之说很有深意吗?他为什么要专门告诉我?如果仅仅是因为大哥在洛阳为相,他就不会再提此事,既然他在幽州提此事,就意味着是因为卢氏家族的缘故,所以才想让大哥为第六相,他并不是指大哥,而是指卢氏家族。”
  卢豫沉默了,他当然明白,杨元庆的话中确实是一种暗示,从杨元庆的相国结构来说,他很在意家族势力,裴、崔、杜、王,都是名门士族,难道杨元庆真打算让卢家为第六相吗?


卷十六 铁马踏雪取河北 第五十二章 北平船所
  杨元庆在一千骑兵的护卫下,一路西奔,将暮色和星辰抛之脑后,当迎来第二个朝阳时,他抵达了卢龙县,在数里外望去,万丈霞光染红了县城,使这座古老的县城沐浴在瑰丽的光环之中。
  北平督军董熙出城五里迎接,他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翻身下马,跪在杨元庆面前泣道:“甲七参见少主人!”
  甲七是当年杨素给排他的编号,一晃已经十三年过去了,他已从年轻的家将渐渐变成了镇军一方的大将,这份经受住岁月考验的忠心也使杨元庆颇为感动,他翻身下马扶起他,“你们每个人都有了好的归宿,这就是祖父最欣慰之事。”
  董熙擦去泪水,看了看杨元庆,见他容貌成熟,目光里充满自信和淡然,浑身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他忍不住感慨道:“当年我离开公子时,公子只有十六岁,现在公子已经成了真正的人中之龙,老主人若还在世,不知该有多欣慰。”
  杨元庆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说这个,给我说说高开道的动静。”
  “公子要对高开道动手吗?”
  “那倒未必,只是想了解一下他的情况。”
  杨元庆一路进了县城,和幽州相比,卢龙县城内显得破旧而贫穷,城池狭小,估计人口不足千户,街道上冷冷清清,到处是低矮的房屋,坎坷不平的街道,一群群面有菜色的孩子围着他们。
  “高开道撤退时带走了县里近一半的人口,官员也全部带走,剩下的都是几千老弱妇孺,粮食已尽绝,幸亏我们来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董熙叹了口气,心中充满了对高开道的恨,他的妻子就是卢龙县人,妻弟被高开道强征从军,被带去了辽东,他就恨不得明天就发动对高开道的战役,但他也知道,少主人心中早有了计划。
  杨元庆点点头,回头对记室参军裴青松道:“立刻发信到太原城,命紫微阁立刻派遣新的卢龙县令,北平郡太守可调雁门郡长史刘子贵担任,乐平令高著文出任长史,永安尉赵琼出任司马,另外再命温彦博速调五万石粮食到北平郡。”
  裴青松在马上躬身道:“卑职马上就写!”
  一行人来到了县衙,杨元庆在县衙内堂坐下,两名士兵搬来一幅地图,挂在木架上,这是北平郡和辽东的地图,董熙拾起木杆,指着临榆关对杨元庆道:“这里便是临榆关,我的一名手下扮作采药人,翻越燕山到了临榆关背后,发现高开道在关后驻军有一万余人,而且召集上万工匠,在凿石修城。”
  临榆关并不是后来的山海关,要在更南面一点,因紧靠榆水而得名,北面便是一条燕山支脉,临榆关扼守住了过山隘口,也是一处地势险要之处,大业九年时,杨元庆曾经在临榆关驻扎近一个月,对那里地形非常了解。
  但他这次来北平郡并不是为临榆关而来,更不是为了攻打高开道,现在他暂时还不考虑辽东,他要集中精力夺取河北,对付窦建德,这才是他的主要敌人。
  杨元庆走到地图前,仔细看了片刻问:“当年元弘嗣造船之地,地图上有吗?”
  董熙挠了挠头道:“公子,元弘嗣造船之地在濡河口。”
  卢龙县就紧靠濡河,杨元庆沿着地图上的濡河向南,很快便找到了濡河口,从地图上看,距离卢龙县大约有百里左右。
  “可有路过去?”
  “当年专门修了一条官道,不过多年没有走,估计已经荒废了。”
  杨元庆立刻对左右道:“我们现在就出发!”
  出了卢龙县,延着濡河向东南而行,有一条当年幽州总管元弘嗣修建的官道,官道夯实得极为平整细密,虽然多年没有使用,但道路上依旧寸草不生,千余骑兵出了城,沿着这条官道向东南方向疾奔而去。
  下午,杨元庆率领亲兵抵达了濡河口,老远他便看见了十几座巨大的仓库,像十几个昂头挺立的巨人,迎着海风矗立在岸边。
  官道的尽头是一片被高墙包围的空旷之地,仓库便在围墙之内,由于附近数十里内荒无人烟,围墙并没有被破坏,一座锈迹斑斑的铁大门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几十名亲兵上去撞开了铁门,众人冲进了被高墙包围的旷野,眼前的情形让所有人都惊叹起来,远处是茫茫大海,而在绵长的岸边停泊着数百艘身躯庞大的船只,都是五千石的海船,但大部分都看不见桅杆,这些显然是还没有完工的大船。
  杨元庆的眼睛眯了起来,当年他曾听崔弘升说过,在北平郡的造船所,还有数百艘没有完工的大海船,是当时的幽州总管元弘嗣奉旨修建,但后来元弘嗣被调走,造船所便停工了,杨元庆没有时间过来视察,一直到今天,时隔近六年,他才第一次来到这座属于幽州的造船所。
  虽然隋军拥有上万艘大大小小的船只,但那些船只只能在内河中航行,而无法出海,要想出海到高丽,必须建造大型的海船,才能抗击海面上的风浪。
  杨元庆又不由想到了水军大将来护儿,当初杨广死在扬州时,他正奉旨在丹阳郡造船,后来据说是投降了萧铣,成为萧铣的水军大都督,这让他有点遗憾,他缺少统领水军大将。
  “启禀总管,我们找到不少住在此地的人。”一名亲兵跑上来报告,打断了杨元庆的思路。
  杨元庆看见士兵们带上来二十几人,有男有女,后面还跟着大群孩子,所有人都畏畏缩缩,眼睛里充满了恐惧。
  这让杨元庆感到有些奇怪,荒废了几年的造船所居然还有人居住,他走上前问这些人道:“你们都是什么人?”
  所有人都吓得跪下,结结巴巴解释,大多是齐郡那边口音,说了半天,杨元庆才大概听懂他们的意思,他们都是东莱郡人,原本是造船所工匠,工匠停工解散后,他们回了东莱郡老家,但那边乱匪太烈,他们又逃回造船所,在这里种粮种菜,仓库里有布匹做衣服,他们几十人便将这里当作了他们的家,已经住了五六年。
  这时,杨元庆倒想起一事,吩咐亲兵道:“把他们都放了,找两名领头人和我说话。”
  士兵们找到一间干净的屋子,摆上一张坐榻,杨元庆坐了下来,亲兵把两名中年男子带了进来,两人战战兢兢在杨元庆面前跪下,杨元庆见他们身体健壮,肌肉结实,看得出是干体力活之人,便笑了笑,柔声问他们:“你们叫什么名字,也是东莱郡人吗?”
  一名稍微年长者道:“回禀将军,我们二人是兄弟,我叫张龙,他叫张虎,都是东莱郡黄县人,祖上以造船为生。”
  杨元庆又一指海岸边的几百艘大船,问他们:“那些海船好像都没有完工,还可以修复吗?”
  “完全可以修复,我们经常上去,船只都很结实,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和船匠,几个月就可以完全修复造好,我们自己就修复了一艘船,时常驾船出海捕鱼。”
  杨元庆之所以问他们,是因为幽州一带造船工匠不多,而他的工匠大多没有造海船的经验,他需要大量能造海船的工匠,当年元弘嗣就是从东莱郡招募了三千名造船工匠,这些东莱郡的船匠让他有了想法,杨元庆点点头又问:“你们最近可回过家乡?”
  “回禀将军,我们去年秋天还回乡给父母扫墓。”
  “那你们家乡还有造船工匠吗?我是说造海船的工匠。”
  兄弟二人对望一眼,一齐点头,“倒是还有不少,不过现在没人造船,大家都改行当了,种地做点小买卖之类,那边徐元朗赋税沉重,大家日子都过得艰难。”
  杨元庆沉思片刻,指着自己问道:“你们可知道我是何人?”
  兄弟二人胆怯地摇头,杨元庆微微一笑,“听说过杨元庆吗?我就是!”
  杨元庆之名,天下谁人不知,两人听说眼前的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楚王杨元庆,吓得他们砰砰磕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请楚王殿下恕罪。”
  杨元庆一摆手止住了他们,“我并不是想吓唬你们,只是想以楚王的身份告诉你们,我打算在东莱郡大量招募造船工匠来这里造船,给最优厚的钱粮,每月我可以给每个造船匠五十吊钱、一石米,你们兄弟二人替我去招募船匠,每招到一人,我就赏你们一两银子,将来我还可以让你们当官,怎么样,干不干?”
  官利诱惑之下,兄弟二人的眼睛都冒出光来,这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他们已修复了一条大船,可以直接驾船过海去募人,更关键是,对方是堂堂楚王,不会和他们这些小民失信,他们一起点头,“我们明天就回乡,给殿下招募船匠,至少一千人我们有把握。”
  “好!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
  【注:历史上,元弘嗣造船地应该在东莱海口,这里为了剧情需要,把它改在北平郡,濡水河口就在今天的河北乐亭县,李大钊故乡。】


卷十六 铁马踏雪取河北 第五十三章 建德求和
  从北平郡回来,杨元庆又视察了安乐郡和渔阳郡,安抚了那边的官员,解决了他们的眼前困难,回到涿郡时,已是二月早春时节,虽然依旧春寒料峭,但空气中已经已有了明显的暖意,柳枝条上出现了嫩绿之色,一串串金黄的迎春花在田间地头里迎风怒放,树林的梅花也开了,一片片雪白嫣红,美不胜收。
  回来后第二天一早,杨元庆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卢府,他翻身下马,早等候在大门前的十几名卢家长者一起走上前,为首之人正是家主卢豫。
  卢豫心中有些得意,杨元庆在回来的第二天就来拜访卢家了,足见他对卢家的重视,他上前深施一礼,“楚王殿下大驾光临,令卢府蓬荜生辉,这是卢家的荣耀,也请殿下原谅卢豫的礼数不周。”
  卢豫语带双关,也为自己没有去拜访杨元庆而道歉,杨元庆是第一次见到卢豫,见他和卢昭虽是兄弟,却长得完全不一样,卢昭长得清矍高瘦,气质淡雅,而卢豫却长得矮小黑胖,其貌不扬,卢豫的相貌让他微微有些失望,但他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也拱手回礼笑道:“元庆早该来拜访卢家了,只是事务繁忙,一直拖到今天,还请家主见谅!”
  “哪里!哪里!卢家愧不敢当,殿下请府说话!”
  “家主请!”
  两人寒暄几句,杨元庆在卢豫的引领下,走进了卢府主堂——范阳堂,这里是卢家举行家族重大活动之地,一年也难得开启一次,像接待客人,更是十年来的头一遭,就算罗艺来也没有资格,只能在贵客房见面,上一次范阳堂开启,是大业三年,接待隋帝杨广临幸卢家。
  范阳堂内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只摆放着几张坐榻,干净而简朴,四周墙上挂满了历任卢氏家主的画像,正面有一张供桌,供奉着汉末大儒卢植的灵牌,他是公认的卢氏名望的起源。
  杨元庆走到供桌前上了一炷香,躬身行一礼,这是一种基本的礼仪,去大户人家做客,看见堂内有灵牌,都要上香行一礼,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虽只是基本礼仪,但杨元庆的礼节周到还是赢得了卢家人的好感。
  “殿下请坐!”
  杨元庆在在卢豫的谦让中坐了下来,陪同会见的还有卢昭和两名卢氏家族的长者,几名侍女送了热茶进来,众人寒暄几句,卢豫心怀感谢说:“吾弟卢策无德无能,却蒙殿下厚爱,委以重任,卢家上下对殿下之恩感激不尽。”
  杨元庆微微一笑道:“无德无能之人就能入朝为官?卢家主也未免太过谦虚了。”
  卢豫也意识到自己刚才说话没有考虑周全,有嘲讽朝廷的意思,他心中歉疚,刚要解释,杨元庆却一摆手止住了他,“家主的意思我明白,我只是开个玩笑,令弟确实很能干,号称朝廷第一费神费脑的太府寺少卿之职,他竟然处理得井井有条,紫微阁对他赞誉有加,他是一个人才,不愧是卢家子弟。”
  杨元庆的话语坦率而诚恳,让在坐的每一个卢家人都感到十分振奋,这种振奋是来源于杨元庆的真诚,而不是他有意奉承,让他们感到了朝廷对卢家的信任。
  卢豫毕竟是家主,他尽管心中感激,但脸上依然是一副淡然处之的神情,而且他发现杨元庆在注意自己,似乎想从自己的言语和神态中发现什么,他也本能地掩饰住了内心的情绪,淡淡一笑道:“多谢殿下美言,卢家一直忠心于朝廷,卢家也很愿意为稳定幽州局势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只要殿下有什么需要卢家去做,我们一定会尽力而为。”
  今天杨元庆来拜访卢家也只是一种礼节的拜访,这就注定了双方的话题不可能太深入,只是是泛泛而谈,同时也是一次表态的机会,比如卢家请杨元庆在范阳堂就坐,其实就是一种表态,但这种礼节性的拜访也并不是可有可无,他这种拜访同时也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好和睦的气氛,为下一次的务实深谈奠定基础。
  而没有这种气氛,杨元庆请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