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86章

天下枭雄-第386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杨元庆夸奖,卢策很是得意,他捋须笑道:“殿下居然亲自来客栈拜访,可见对卢氏的关怀,我一定会转告二哥,也会报告家主。”
  杨元庆此次前来,也不仅是来探望卢策那么简单,他有更深的想法,他知道这个卢策是卢楚亲弟,在卢氏家族地位颇高,负责家族的钱财收支,非常精明能干,在元弘嗣做幽州总管时,曾出任仓曹参军事,后来母忧去职,杨元庆便想让他成为自己和范阳卢氏的一座桥梁。
  杨元庆沉吟一下,便笑道:“我们北隋的太府寺少卿一直空缺,缺乏一个合适的官员,我觉得先生很适合此职位,不知先生是否愿意屈就?”
  卢策一愣,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太府寺少卿,那可是从四品高官,竟然让自己担任吗?他看了看杨元庆,见他一脸严肃,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样子,他狠狠咬一下嘴唇,顿时从梦中惊醒,他确认自己不是做梦,心中蓦地轰然大喜,站起身向杨元庆深深施一礼,“卢策愿为楚王殿下效力!”


卷十五 风起云涌河东道 第四十二章 长安科举
  就在士子们举行游行请愿的同一时刻,在太原城西一处稍微偏僻的村庄里,一只苍鹰腾空而去,在天空盘旋几圈,振翅向西南方向冉冉而去。
  长安太极宫两仪殿内,一场关于科举的朝议正在进行,李渊原本考虑平定天下后再举行科举考试,收拢天下之才,但太原声势浩大的科举深深刺痛了他,李渊只觉天下之才都被杨元庆收拢而去,他有些沉不住气了。
  “各位爱卿,朕一直在考虑,为什么北隋能在刚立国之际便举行科举揽士,我们大唐却迟迟没有动静,朕考虑我们也应该举行科举,诚招天下之士,让天下英才为我大唐所用。”
  李渊还有更深的一层想法,三子李元吉的潼关事件虽然已经渐渐平息,但那件事却给他的威信造成了沉重地打击,他急于挽回自己的信誉和形象,科举便是一个最好的途径,笼络士子,收买人心。
  这时,裴寂出列启奏,“陛下,现在已是十月下旬,寒冬将至,此时举行科举恐怕很多士子都不会出行,臣建议明年春天举行科举,既然北隋叫秋试,那我们可以叫春试,臣以为,同样可以吸引天下士子来长安应举。”
  裴寂话音刚落,刘文静便站出列道:“陛下,臣也想说两句。”
  李渊对裴、刘两人的内斗已见怪不怪,作为一个帝王,两个重要大臣之间的矛盾,他是乐于见到的,而且裴寂和次子世民走得很近,而刘文静则是太子建成的喉舌,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也隐隐暗喻了建成和世民之间的矛盾。
  自从弘农之败后,长子建成和次子世民之间的矛盾已渐渐公开,当然这种矛盾并不是夺嫡之争,而只是一种政见不同,对于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李渊也没有过多干涉,他是帝王,自有帝王的考虑,矛盾本身并不可怕,只要不危害到社稷,那么一定程度上的矛盾存在,反而有利于他对帝位的控制。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李渊是希望他的朝廷中出现派系之争,刘文静和裴寂之间的矛盾,正从个人恩怨向派系斗争方向演变,李渊也是静观其变。
  李渊点点头笑道:“刘爱卿请说!”
  刘文静上前一步,提高了声音,同时也是对其他大臣道:“臣以为科举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虽然隋朝举办过几次,但事实上它受到了门阀世家的强烈抵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臣认为不能等到春天再考虑此事,圣上如果有心举行科举,那现在就应该着手准备,只有准备充分,让科举深入人心,才会有千千万万士子响应,陛下,不可听裴相国误国之言。”
  裴寂大怒,他怒视刘文静道:“刘相国,我说过现在不准备吗?我只是说春天再举行科举,并没有说现在不闻不问,当然要及早准备。”
  刘文静瞥了他一眼,冷笑道:“听你的意思,分明就是科举是很简单之事,一拍脑袋就可以举行,殊不知科举之事处理不好,轻则激起众怒,重则亡国,不是简单之事,裴相国,你还不懂。”
  李渊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刘文静虽然是在讥讽裴寂,但李渊心中却感觉他在讥讽自己,因为是他急于举行科举,这分明就是在讥讽他一拍脑袋就想实施科举。
  就在这时,殿中少监宇文歆走进大殿,躬身施礼道:“陛下,太原有紧急情报送至。”
  李渊不满地瞥了一眼刘文静,强压住心中的怒火道:“呈上来!”
  一名宦官将一份来自太原的情报放上了李渊的御案,李渊展开看了一遍,眉头微微一皱,太原居然出现了大规模的士子游行,他瞥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太子李建成,他很怀疑太原的士子游行是有人暗中挑起,那会不会是自己人,他把这份情报交给宦官,“给太子看看!”
  两仪殿内十分安静,十几名重要都心中疑惑地看着李渊手上的一份情报,不知道太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李建成主管大唐情报,他接过纸条看了一遍,立刻明白了父皇的意思,连忙道:“启禀父皇,这件事儿臣也不知晓,应该和我们无关,或许是河北窦建德所为。”
  河北那么多名门世家皆派人去太原参加科举,窦建德心中岂能善罢甘休,或许是他所为,李渊点点头,对李建成道:“把纸条传给各位大臣看一遍吧!”
  纸条上消息很短,一目可以看完,十几名重臣迅速传看了一遍,每个人的眼中都露出震惊之色,数万士子大游行,这似乎闻所未闻,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念头,这件事难道真是窦建德在背后主使?
  这时,刘文静又再次出列道:“陛下,这件事印证了臣的担忧,科举不是一件事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北隋显然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利益纠葛,才导致了数万士子游行请愿,陛下,这是我们的镜子,必须要小心谨慎处理科举之事。”
  尽管刘文静的话让李渊心中极为不舒服,但现在他无心发作,这份意外送来的太原情报让他心中很乱,他也意识到了仓促科举会带来的麻烦,李渊摆了摆手,“各位爱卿,科举之事暂且放一放,稍候再议,现在退朝。”
  ……
  李渊回到自己御书房,背着手站在窗前,努力平息心中的纷乱,自从弘农之败后,他的心情就一直很压抑,罪己诏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投射在他心中,令他沮丧、颓废,让他感到大唐在走下坡路,没有了刚建国时的那种振奋,他现在太需要一场大捷来提振大唐低迷的时局,但对薛举的战役始终处于一种僵局之中。
  李渊也明白李世民的难处,潼关事件和弘农郡的惨败使唐军士气低迷,如果这时候贸然发动对薛举的战役,一旦再失败,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整个唐军或许就会因此崩溃,而且薛举内部已经出现了两个儿子的内讧,这个时候最好等待薛举内部的自我溃败。
  李渊同意了李世民的建议,可是,长安这种无能为力的朝局颓势也让李渊快要疯狂了。
  好容易想到可以用科举来扭转劣势,但太原的士子大游行又给他迎面泼了一盆冷水,李渊望着天空悠悠白云,他忍不住长长叹了口气。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门口传来一名宦官的禀报。
  “宣他进来!”
  李渊缓缓回到自己御榻坐下,这时,李建成匆匆走了进来,他深施一礼,“儿臣参见父皇!”
  “就是关于科举之事,儿臣有一点想法。”
  “你说吧!”
  李建成沉吟一下道:“父皇,儿臣认为科举的风险确实很大,它必然会触动到关陇贵族的切身利益,父亲难道没有发现,今天朝会很多重臣都保持了沉默了吗?”
  李建成指的是独孤氏和窦氏等人的沉默,这在李渊的意料之中,这个问题李渊也考虑过,不仅是山东士族对科举抱有抵触,关陇贵族同样也是一样,科举的根本目的是选官,这恰恰是最根本的利益所在,他知道科举必然会引起关陇贵族的抵触,所以他最初考虑在统一天下之前,暂不实施科举,以保证关陇贵族的利益,获取他们的全力支持,但杨元庆在太原举行大规模的科举又给了李渊巨大的压力,使他不得不专门开朝会试探此事,但结果令人沮丧。
  “朕知道有人不喜欢科举,但形势也摆在这里,若朕不举行科举,天下英才迟早都流去太原,朕也没有办法。”李渊叹了口气。
  李建成见父皇已经被说动,又小心翼翼道:“父皇,儿臣也仔细考虑过此事,杨元庆之所以敢举行科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已经给了河东士族巨大的利益,而且他举行科举的目的,并不是真的为招天下之才,很显然,他是为了拉拢河北士族,同时也做出公平公正的姿态,这就可以理解为何二万士子大游行了,就是因为他并非真正的公平,所以引发众怒,这件事给了儿臣很大启发,其实我们也可以效仿北隋科举。”
  李渊已经被儿子说动了,建成说得很有见地,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使李渊心中有点豁然开朗之感,他赞许地点点头,又问:“我们怎么效仿北隋?”
  “儿臣的意思是,父皇在举行科举之前,最好能充分和关陇贵族及关陇士族沟通协商,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儿臣以为科举也完全可以举行。”
  李渊叹了口气,“就怕他们胃口太大,朕满足不了他们的索求。”
  李建成连忙笑道:“所以要充分沟通,儿臣想,为了夺取天下,他们应该能理解父皇的苦衷,也会给父皇一个面子。”
  “好吧!这件事朕再好好考虑一下。”
  李建成解开了李渊一个心结,令他的心情开朗起来,他笑道:“皇儿的建议很好,以后要多给为父这样有益的建议。”
  李建成今天是有两件大事来找父亲,科举只是第一件事,他见父皇接受了他的建议,心中也大为快慰,又笑道:“父皇,儿臣还有第二个重大建议。”


卷十五 风起云涌河东道 第四十三章 西秦内讧
  李建成跟随父亲多年,一直是作为父亲的助手存在,他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大多时候是执行父亲的指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获得了李渊的信任,这是李建成的处世之道,掩饰个性,表现顺从,他希望能够平平安安接父亲的皇位。
  但兄弟世民在四弟李元吉一案表现出的强势,使李建成感受到了一种威胁,尽管世民还没有威胁到他的太子之位,但如果他任凭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世民迟早会威胁到他的太子之位。
  更让李建成担忧的是,他的父皇似乎对世民的强势并不反感,反而有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李建成心中开始警惕起来,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从前一样,一味顺从,他必须表现出他的能力,李建成也知道父皇现在处于一种被动颓势之中,急需摆脱不利的局面,李建成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这次科举他抓住了机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赢得了父皇的赞许。
  但一个科举的建议还不够,他还需要再提出更有力的建议,能够摆脱困局的具体方案。
  李建成见父皇在全神贯注听见自己的建议,他便不慌不忙道:“父皇,儿臣的第二个建议,便是儿臣主张和北隋讲和,消除我们和北隋之间的敌视状态。”
  这个建议李建成考虑了很久,他几次都想提出来,但时机不对,弘农郡惨败,他更不能提出,那会刺激到很多人的心,会被人视为软弱投降,现在随着时间推移,弘农之败的阴影已经淡去,李建成便认为时机成熟了,今天趁这个机会,他郑重向父皇提出了这个重大建议。
  李渊神情十分凝重,和北隋讲和,这无疑就是承认北隋对河东的占据,让他感情上有点难以接受,李渊背着手走到窗前久久不语。
  李建成又继续道:“父皇,弘农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我们的战略失误,或者说我们的战略不清晰,到底是要东进,还是恢复河东,我们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东进,那就不该在蒲津渡屯下重兵,威胁河东,这便使杨元庆以为我们东进的目的是为了夺回河东,所以他才和王世充联合,使我们大败,可如果我们真是为了夺回河东,那就不该占领弘农郡,只要从蒲津渡进军便可,偏偏我们占领弘农郡,让王世充感觉到了威胁,父皇,这就是我们弘农之败的根本原因。”
  “我也知道!”
  李渊的声音十分低沉,虽然他从不承认,但他心里明白,正是他的战略失误导致弘农惨败,使大唐东进的计划遭遇极大的打击。
  “父皇,杨元庆的战略已经很明确了,他要争夺河北,所以他和王世充结盟,安稳住南方,最近儿臣也听到一些说法,不少人认为可以趁杨元庆进攻河北之际,我们从背后进攻河东,儿臣以为,这是极其危险的想法,如果我们不面对现实,继续和杨元庆交战,那最后必然是两败俱伤,我们的基业将毁之一旦,而成全了别的势力。”
  李渊半晌没有说话,李建成所说的不少人中,也包括他,不过那是过去,自从弘农惨败后,他这种想法越来越淡,自从北隋建立后,他已经意识到他暂时还没有能力摧毁这个和唐朝并驾齐驱的新王朝,同样,北隋也没有能力灭亡唐朝,两个政权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并存下去,那么以什么方式并存,是冷战敌对,还是像李建成说的这样,暂时和解,李渊确实还没有拿定主意。
  李建成看出父皇的犹豫,他又劝道:“和杨元庆达成和解,我们便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内政,剿灭薛举,父皇,我们也需要时间。”
  “可是……他必然会提出不准涉足弘农郡的要求,我们东进计划怎么办?”
  “父皇,这实际上只是一个停战和解,并不是什么同盟条款,只要我们的时机成熟,我们便可以随时丢掉这个和解,不用被它所束缚,事实上,杨元庆也是一样,等他河北的事情完成,他同样会掉过头对付我们,只是在这期间,大家保持一种心照不宣的和解,这样,有利于防止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至于东进,我们可以走武关进南阳,其实也是一样。”
  李渊沉思良久,轻轻叹息一声,“你说得有道理,现在我确实不想和杨元庆为敌,潼关事件对我们军队打击太大,我需要时间修补,这样吧!先派人出使太原,和杨元庆接触一下,看看对方的态度,然后再确定有没有和解的可能……”
  说到这,李渊回头看了长子一眼,“你认为派谁去比较合适?”
  李建成对这个人选问题早胸有成竹,他连忙道:“这件事还没有成为朝廷决议,最好能隐秘一点,不能派朝臣去,同时为了表示父皇对此事的重视和诚意,儿臣建议由神通叔父去最为合适。”
  李渊想了想,由族弟李神通去,确实最为合适,他便点头答应了,“好吧!就由他去太原。”
  ……
  西秦霸王薛举自从被李渊和李轨的联军大败后,便一直没有能恢复元气,虽然他目前还占领着枹罕郡、西平郡、浇河郡、河源郡和西海郡等五郡,疆域辽阔,但人口却十分稀少,钱粮也不足,使他补充兵力成了大问题。
  薛举想尽了办法,甚至征发了羌、氐、吐谷浑等异族军队两万余人,他的兵力还是没有能超过五万,和他全盛时的十三万大军相比,足足减少了六成。
  更让薛举头疼的是,他征发西戎为兵,使得吐谷浑和羌人的势力迅速向东扩张,此长彼消,大量汉人则向天水、金城、陇西一带迁移,而那边已经成为唐朝的地盘,不仅是汉民东迁,他朝廷中的很多汉臣也纷纷不辞而别,投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