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22章

天下枭雄-第322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防御环节隋军是使用床弩,但床弩的破坏能力毕竟不能和投石机相比,而且突厥军使用了斗蒙防御,所谓斗蒙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型皮盾,外型像斗而得名,一只斗蒙高一丈两尺,宽达两丈,用巨木做支架,上面覆盖数十层熟牛皮,除了千斤巨石的冲击力能砸毁支架外,而床弩和石砲都无法洞穿它,这是十几名逃到突厥的马邑郡工匠的发明,对防御隋军的弩箭非常实用。
  在大雾和斗蒙的保护下,隋军的床弩失去了威力,而突厥军的两百架投石机开始发威,一块块巨石沉重地砸在城墙上,使城砖破碎,墙面凹陷,守城隋军和民团士兵在巨石的冲击出现了大量死伤,城头不断有隋军的投石机被击中摧毁。
  杨元庆已经出现在城头上观战,他目光严峻,眼中有了忧虑之色,这是进攻十几天,突厥军第一次动用了投石机攻城,而且利用大雾为掩护,不再使用人海战术,突厥军这种微妙的战术变化使杨元庆感到了一种无形压力,他很清楚,这种大雾天气至少还会持续半个月,这会使守城遭遇极大的困难。
  杨元庆并不是担心大利城,他是担心其他几座城池,其他几座城池的防御能力都不如大利城,他们能否支持得住?
  突厥人向来是攻城能力薄弱,但这次突厥军所表现出的强大攻城能力出乎杨元庆的意料,也完全颠覆了他的观念,在大业五年以前,突厥人攻城武器都十分粗陋,从当年薛延陀的攻城武器便可见一斑,但只有短短数年,突厥人制造能力便突飞猛进,这只能说明逃亡隋民给突厥人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也是每次中原大乱都会给游牧民族机会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中原防御能力降低,同时也使各种先进的技术传入草原,使草原人的力量变得强大。
  杨元庆微微叹了口气,中原人所信奉的防御国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匈奴走了,来的鲜卑和柔然人,鲜卑人南下又来了突厥人,突厥去了,将来还有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人,草原的霸主总是层出不穷,防御国策永远只会处于被动之中。
  这时,一块巨石击中了东段城墙的一个凹陷处,沉重的撞击使城墙再也坚持不住,轰然崩塌,露出了一段宽十余丈,高一丈的坍塌面,守卫在此处的数十名隋军和三架床弩惨叫着摔下城,从城内倾泻出的大量泥土瞬间将他们掩埋。
  与此同时,城头上的隋军大喊起来,大雾中出现了十座黑黝黝的庞然大物,突厥军的攻城槌出现了,这些高达两丈、长四丈的巨兽正缓缓向城墙开来。
  攻城槌是用阴山内的千年巨木制成,槌头装上铸铁,用铁链安挂在巨大的支架上,上面装有顶棚以防御弓箭,下面有六个巨大的木轮,一般由百余头牛拉拽,在进入弓箭射程后,便改由千余人推动。
  这种攻城槌一般是用于撞击城门,但大利城有高高的吊桥,城门后也用巨石封死,攻城没有意义,突厥军便改用撞击城墙,使城墙坍塌,便于后面的突厥大军冲上城头。
  密集的巨石撞击使城砖已变得松垮,如果再用攻城槌撞击,城墙必然坍塌。
  杨元庆目光严峻的注视着这十座巨大的攻城槌,他早安排下防御之策,就等待着那一刻的机会出现。
  护城内已经干涸,突厥人在上面铺上了厚实的宽木板,使身躯庞大的攻城槌能够顺利通过护城河,城头上箭如雨下,千余突厥士兵用巨盾掩护,推动攻城槌继续前进,终于顶住了城墙,但护城河到城墙的宽度只有一丈五尺,这便使得攻城槌庞大的身躯横跨在护城河上。
  杨思恩目光紧紧地盯着这十辆庞然大物,当它们都先后跨上护城河之时,他下达了命令,“点火!”
  数百支火把扔进了干涸的护城河内,顷刻间,护城河大火熊熊燃烧起来,火势汹涌,火焰升腾,铺架在护城河上木板先后被烧断,四五辆攻城槌陷入护城河中,头朝上,竖陷在沟渠中,槌体脱落,滚落一旁,一座座攻城槌迅速被大火吞没了。
  一万余突厥士兵死伤无数,在大火中嚎叫挣扎,最终被火魔吞噬,剩下数千人调头便跑,却忘记了防御,被隋军箭矢射倒了大片。
  在腾空的火焰中,雾气渐渐消散,突厥人的两百架投石机也赶在大雾消散前退出了战场。
  阳光驱散了雾气,火势慢慢消褪,突厥士兵烧焦的尸体和十座攻城槌的残骸陷在护城河中,袅袅冒着青烟,散发出刺鼻的臭味。
  空旷原野再次出现在隋军面前,突厥军已退回大营,始毕可汗咄吉骑马立在大营前,远远地凝视大利城,尽管八天内他已损失了四万余人,攻城槌进攻也遭遇失利,但清晨出现的浓雾使他找到了进攻大利城的时机,他心中又开始在酝酿着下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就在这时,一名骑兵疾速奔来,翻身下马上前禀报道:“启禀可汗!三王子已经攻下了永丰城。”
  咄吉大喜,攻破永丰城,意味着他的丰州之战打开了缺口,他当即令道:“命咄苾大军继续南下,务必攻克河口城!”
  咄吉心中又燃起了信心,只要攻下河口城,就打开了南下的通道,他便可以率军去攻打灵武郡,杨元庆守大利城就没有任何意义,他必然会弃城南下。
  丰州的地形并不像草原那样一望无际的平坦,尤其是南部,几乎都是低缓的丘陵和大片森林,当然对于突厥骑兵来说没有半点问题,但对于大量的帐篷、羊皮筏、攻城器等辎重车辆却无法翻越,只能走丰州境内平坦的驰道。
  大利城是南北驰道的起点,而永丰城便是扼守在北驰道上的一座重镇,九原城是扼守在南驰道上的大城,最后南北驰道的汇接点便是河口城,夺下河口城便可以直接渡南黄河,再向南便是一马平川,直接杀向灵武郡。
  相对于九原城的坚固高大,永丰城就好攻得多,所以突厥军选择了走北驰道,进攻永丰城,现在永丰城被攻下,就只剩下一座河口城。
  咄吉望着坚固的大利城,他心中开始犹豫起来,杨元庆知不知道永丰城已经失守?
  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只从南方飞来苍鹰上。


卷十三 双雄崛起北与南 第三十八章 抛出诱饵
  一只从河口城飞来的苍鹰落进了大利城内,片刻,一名鹰奴手执一管红色的信筒疾速奔来,“总管,河口急报!”
  这管信筒的刺眼红色让杨元庆感到了一种不祥的预兆,他接过信筒,从里面抖出一卷薄绢,来自河口城的消息使他的担忧变成了现实,永丰县被七万突厥大军攻破,一万守军先后战死近七千人,督军贺六甲在突围时阵亡,剩下的三千残军在副将崔破军的率领下撤到了河口城。
  杨元庆深深叹息,他可以想象永丰城的战争之惨烈,一万隋军战死七千人,连主将也阵亡,贺六甲就是原来的杨七郎,他是铁影十八卫中第一个阵亡的弟兄。
  但此时杨元庆已来不及哀伤,严峻的形势摆在他面前,河口城的裴仁基父子和一万八千守军能否守住最后一关,如果河口失守,那么通往灵武郡大门就会被打开,而灵武郡的六座城池都比较低矮,根本抵不住突厥军攻城利器的进攻。
  杨元庆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出决定了,他沉思了片刻,便果断下令道:“立刻送鹰信到九原城,命令苏烈放弃九原城,与李靖汇合,支援河口城。”
  杨元庆又看了一眼正在修复城墙的千余隋军,他下达了第二个命令,“摧毁外城上的全部投石机,命令所有守军撤回中城,放弃外城!”
  主帅的这个命令让将士们不解,外城的松垮的城墙可以修复,大部分投石器都完好无损,依然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为何要弃城?
  一群将领纷纷奔上前,向杨元庆恳求,“总管,我们能守住外城,不能放弃啊!”
  杨元庆望着一双双期盼而恳求的眼睛,他摇了摇头,“我知道大家能守住,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永丰城已经被攻破,为了把突厥军主力拖在大利城,我们必须要让出外城,用它做诱饵勾住突厥军主力,这是必要的战略退让,大家不要再请战了,听令撤退吧!”
  众人默默退了下去,一队队隋军和民团搬运着各种物资,开始沿着栈道向半圆形的中城撤退,床弩和石砲也同时撤离,数百名士兵在投石机上浇上火油,开始点火焚烧,外城头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秦琼眉头紧锁着问杨元庆,“总管,这样撤退能勾住突厥人吗?”
  杨元庆笑了笑道:“你不了解大利城在突厥人心中的地位,这座城池就是一座他们心中的耻辱之碑,我很清楚咄吉此人,他骨子里极为高傲,别的突厥将领或许想去烧杀抢掠,但对于他,夷平大利城并拿到我的人头,要比烧杀抢掠重要的多,他一定会留下来夺取大利城。”
  秦琼沉思片刻又道:“他可以用兵法,离开大利城去佯攻河口城,逼总管放弃大利城,去援助河口,然后他再回攻大利城便轻而易举,卑职认为他很可能会采取这样的策略。”
  “你说得没错,所以我才要放弃外城,将他的主力勾在大利城,我想,凭大利外城的诱惑力,他一旦吞下这个饵,就很难再吐出来。”
  杨元庆笑着拍了拍秦琼的肩膀,快步向中城走去,秦琼还是觉得有些不妥,又追上杨元庆问道:“如果突厥军控制住外城,再分一部分军去助攻河口,这种危险,总管想到了吗?”
  杨元庆停住脚步,回头望着他,眼中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这正是我希望发生的事情。”
  ……
  随着隋军放弃外城,突厥军在观察了一天后,在次日浓雾的掩护下占领了外城,始毕可汗并不急于进攻,而是令军队拆毁外城内的一切建筑,将外城夷为平地,又命令一半大军进驻外城,准备进攻中城,为了给杨元庆增加压力,尽快打通南下的道路,始毕可汗又令万夫长达曼率三万军前去支援进攻河口城的阿史那咄苾。
  大利城的战役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但整个丰州战局却在一个小小的村庄内被扭转了。
  在大利城西南约一百五十里外,有一座叫做安原的城池,在五原郡的行政区划内,这里叫做安原县,下辖一万余户人家,城池不大,只能容纳两千余户居民,其余都是以村落形式分布在三条巨大的灌溉渠两边,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良田万顷,是五原县重要的产粮大县。
  安原县四周除了广阔的良田外,便是一座座低缓起伏的丘陵,丘陵上分布着大片森林,小的有数百亩,大的数十顷,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绿松石镶嵌在河套平原这片辽阔而丰饶的土地上。
  和其他县一样,安原县居民在一两个月前都陆续南撤去了灵武郡,安原县已是一座空城,一座座村庄也变得荒无人烟,到了夜里,这里变得死一般的沉寂。
  但突厥大军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沉寂,始毕可汗命王叔阿史那昆吉率军三万摧毁丰州境内的城池、村庄以及农田,阿史那昆吉兵分十路,从东、中、西三路南下,横扫丰州各县,大军所过之处,城池坍塌、村庄焚毁、农田践踏,所有的农业文明都消失在草原军队的铁蹄之下。
  但很快,异常情况发生了,在东路乌海县扫荡的两支突厥军先后被一支隋军骑兵歼灭,被斩杀六千余人,这个消息令阿史那昆吉恼怒万分,他发誓要将这支隋军全部杀死,以消他心头之恨。
  安原县属于中路突厥军扫荡的范围,三支突厥军需要从北向南,再从南向北,连续进行五次扫荡,将六十里范围内全部村庄和城池都摧毁。
  清晨,大雾笼罩着原野,乳白色雾气仿佛从天下飘落的幔纱,使天地间变得茫茫一片,远处的森林、村庄和河渠都幔纱遮盖了,只有走到百步内,才会发现一条灌溉渠,再走近,又会在灌溉渠边发现一片突厥人的大营,穹帐不多,只有百余顶,一群群战马被拴在营帐边,从战马的数量便可以推断出这支突厥军的数量,只有一千人,比正常的十支突厥军都要少得多。
  几名隋军骑兵斥候出现在营地不远处,他们观察了片刻后,便向南方疾奔而去。
  他们向南方约奔出二十里,直接奔进一片占地数顷森林内,森林内隐藏着一支隋军,约五千人,正是李靖率领的五千骑兵。
  李靖接到杨元庆的任务是消灭丰州境内的小股突厥军,阿史那昆吉的十支扫荡军便是他们猎杀的对象,李靖已经连续猎杀了两支突厥军,共六千人,都是以偷袭方式完成,但他下手却极其狠辣,将所有突厥全部斩尽杀绝,绝不留下一人,连战俘也不要。
  一名斥候骑马至一顶小帐前,翻身下马,一名士兵立刻进帐禀报,片刻出来对斥候道:“司马命你进去!”
  大营内,李靖正站在一座沙盘前查看四周地形,这种沙盘是完全参造丰州的真实地形做成,河渠、城池、村庄、桥梁、丘陵、森林,一应俱全,可以很直观了解周围的情况,李靖打仗尤其注重天时和地利,擅于出奇兵取胜。
  他将一面小红旗插上一片森林,这里就是他驻兵处,这时斥候队正走进了营帐,单膝跪下行礼,“卑职参见司马!”
  李靖点点头笑问:“可有收获?”
  “回禀司马,沿汉三渠一直向北二十里,我们发现了一座突厥军营,约百顶大帐,而战马只有千匹。”
  李靖眉头一皱,只有千匹战马,突厥人会有一人双马,但绝不会有两人一马,而百顶大帐,也不可能只有五百人,从这一点便可推断出,突厥军有千人左右。
  但为什么只有千人,而不是正常的三千人?他的目光又关注在沙盘上,汉三渠离这里约四里,他顺着渠一直向北走,走到二十里处,问斥候道:“是这里吗?”
  斥候看了看,点头道:“是这里!”
  李靖将一面小白旗插上,又向突厥驻军地四周看了看,这里离渠桥颇远,最近的桥也在二十里外,他的目光又落在驻地西面,这时他意外地发现,突厥驻地面五里外竟然分布着两片森林,一南一北,和突厥军驻地呈三角鼎立,两片森林中间是一条丘陵间的沟渠,叫徐家沟,宽两里,长七八里,分布一座村庄,一条小河从村庄中流过。
  李靖看了看这两片森林,又看了看突厥军驻地,他不由倒吸口冷气,这里就是一处典型的三角杀,如果两片森林内有伏兵,他向东无法逃走,无论南北都会被突厥军截杀。
  李靖立刻明白了,这一千突厥军其实是一个诱饵,两片森林内应该伏下重兵,自己一连歼灭两支突厥军已经对他们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李靖沉思片刻,便指着两片森林对斥候道:“你速带弟兄去探查这两片森林,看看是否有伏兵,如果有,有多少?”
  其实李靖已经可以猜得出,如果真有伏兵,那应该不会低于两万人,可问题是,他只有五千人,他如何才能全歼对方?


卷十三 双雄崛起北与南 第三十九章 李靖奇谋
  森林内确实隐藏着大量突厥骑兵,两边各藏有一万余人,为首主将正是阿史那昆吉,连续两支突厥军被隋军歼灭使阿史那昆吉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过突厥哨兵十余天的寻找,他们终于找到了这支隋军的踪迹,他们正逐渐向安原县方向靠拢,为了彻底消灭这支隋军,阿史那昆吉便想到了引鱼上钩的办法,用一千突厥骑兵为诱饵,诱因隋军上当。
  他们埋伏此处已经三天,突厥哨兵终于发现隋军斥候,也就是说隋军也应该发现了这支千人的诱饵,阿史那昆吉心中开始激动起来,耐心地等待着隋军的上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