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18章

天下枭雄-第318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改史记,问题就没有了。
  李渊想到杨广召自己去江都,他没有时间了,而关中的机会已经出现,他心中便有些急不可耐,当即写下一封给突厥可汗之信。
  ‘当今隋国丧乱,苍生困穷,若不救济,终为上天所责。我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
  渊平靖天下,与突厥和亲更似开皇之时,岂非好事?今日隋朝圣上虽失可汗之意,愿可汗不忘高祖之恩,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写完信,他放进信封封好,交给刘文静,“三个条件我皆答应,你可速带五郎去北方见突厥可汗,请他立刻出兵丰州!”
  ……
  【写到这一段时,老高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隋书》和《资治通鉴》关于李渊给突厥可汗的信中,最关键的一句是这样,‘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后面就没有了,也就是说突厥仰慕李渊,不计报酬,甘愿为他无偿打工。
  但在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录》中,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这就是战利品的分配问题。
  至于谁才是真实的历史,老高也不知道,小说内容是老高自己发挥,与史无关。】


卷十三 双雄崛起北与南 第三十一章 渊突之盟
  刘文静已经出发前去突厥大营,李渊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他一个人背着手在后花园里慢慢踱步,整理最近有些纷乱的思路,从他本意来说,他还不想起事,现在起事还不是时候,时机并没有完全成熟。
  隋朝虽然大势已去,但还没有到分崩离析的最后时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背弃隋朝,李渊对局势看得很透,现在离隋朝分崩离析还欠那么一把火候,离隋朝这头巨大而羸弱的骆驼最后倒下还差两根稻草的力量。
  他李渊是一根稻草,但还不够,还缺一根,这另一根稻草会是谁?李渊负手凝望着漫天星斗,他叹了口气,他希望自己是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能再拖那么几个月或者半年,那时他再起事,把握就大得多,可是时间不等他,杨广召他去江都任职,他找各种借口已经拖了近一个半月,再也拖不下去了,更重要是关中之战出现了两败俱伤的局面,这个机会是千载难逢,一旦隋朝追加援兵,或者杨玄感恢复元气,他想再夺关中,就是难之又难了。
  想到这里,李渊心中的决心开始慢慢凝固了,这时,一个黑影匆匆从远处走来。
  “父亲!”
  这是李建成的声音,黑影从树丛中走出,星光照在他脸上,正是长子李建成,他脸上有一种紧张的神色,手中拿着一封信。
  李渊看了一眼长子,他不希望长子脸上出现紧张的表情,任何紧张都应该压在心中,而不应表露出来,长子在涵养方面还略略欠一点火候,这也是他的性格,在遇事冷静这一点上,建成还不如次子世民。
  “什么事?”
  “禀报父亲,刚才独孤怀恩送来了一封信,说是非常紧急。”
  李建成将信递给了父亲,李渊接过信,他且不急着看,问李建成,“你兄弟出使突厥之事,你知道了吧!”
  李建成点点头,他已经知道了,智云说是出使突厥,实际上是送到突厥为人质,他心中叹口气,总觉有些不忍,“父亲,五弟还是太年少,而且身体也不是很好,孩儿担心他能否顶得住突厥的严寒,其实……”
  李建成咬了一下嘴唇,“如果一定要质子,孩儿觉得元吉更适合,他的身体健壮,冬天还在河中游水。”
  在四个兄弟中,李建成最喜欢李玄霸,最怜李智云,李玄霸的憨呆,没有心机他喜欢,李智云虽不是嫡出,但他身体很瘦弱、胆小,李建成一直怜他,现在父亲把他送去突厥为质,总让李建成心中不忍。
  李渊却摇了摇头,“都是我的儿子,没有谁该去,谁不该去,元吉武艺高强,留在我身边,他能发挥大用,智云偏弱,由他出使突厥为质子,也算是发挥作用,再说也不是让他做突厥之奴,他只是生活在突厥,有人照顾他,他会生活得很好,等到年底寒冬时,我再把他接回来,这样他就不惧寒冷了,这件事已经决定,你不要再说了。”
  说完,李渊快步走回书房,他在书房坐下,这才打开了独孤震的信,匆匆看了一遍信,李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独孤震在信中告诉他一个重大的消息,南方萧氏宗族萧铣起兵造反了。
  这是谁也意料不到的事情,林士弘在鄱阳郡的造反打乱了萧铣占据整个南方的计划,萧铣下令南华会成员向荆襄一带集中,就在一月中旬,眼看林士弘的势力开始向西扩张,萧铣和南华会的骨干成员王默、董景珍、雷世猛等人终于在巴陵郡宣布起兵,部署了十几年的南华会同时在江夏郡、南郡、襄阳郡等十几个荆襄郡县响应,南华会的起义之火一下子烧遍了整个荆襄大地,起义者十余万人,声势浩大,萧铣自封为梁公,宣布脱离隋朝,重建梁朝,他下令约束军纪,爱护民众,不得滥杀无辜,所有郡县投降官员皆任原职。
  萧铣作为西梁朝贵族的造反,意义非同寻常,得到南方士族的广泛拥护,吴兴太守沈法兴也起兵响应,聚兵十万人,占据江南富饶之地。
  从江南沈法兴、鄱阳林士弘到荆襄萧铣,起义风潮席卷整个南方,这就意味着隋王朝的南方开始崩溃。
  李渊反复看了几遍信,信中独孤震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起兵,独孤怀恩可以代表独孤家族,李渊重重一拍桌子,这就是他等待已久的另一根稻草出现,那么他李渊就将是压垮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渊决心已下,当即对李建成道:“速去把裴寂、刘弘基、长孙顺德、窦琮、独孤怀恩、武士彟、唐俭等人给我请来,我要和他们商议最后起兵事宜。”
  ……
  伏乞泊,突厥三十万大军已经束马待发,王帐前,刘文静转身替李智云整理一下衣帽,低声嘱咐他,“不用下跪,跟我的礼节便可,也不用多言,一切有我替你回答。”
  李智云今年只有十一岁,身体瘦弱,长得像一棵豆芽一般,他胆怯地点点头,这时,一名突厥官员走上前道:“刘先生,可汗请你进帐!”
  刘文静给李智云使个眼色,两人一前一后,在突厥官员的引领下走进了王帐,王帐正中,始毕可汗咄吉肃穆而坐,两旁坐满了一圈大臣和将领,一个个目光阴冷,注视着刘文静和他身后的少年。
  刘文静上前施一礼,“太原留守李公使者刘文静参见始毕可汗陛下!”
  “刘先生免礼!”
  咄吉看了一眼刘文静身后的李智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笑了笑道:“这就是李公之子吗?这般瘦弱!”
  刘文静介绍道:“这是李公最年幼之子智云,他最为疼爱,今年只有十一岁。”
  “十一岁?”
  咄吉大笑道:“我们突厥十一岁的少年已经可以骑马射鹿,和野狼搏斗,怎么隋朝十一岁的少年还像刚断奶似的。”
  他又用突厥语对众人说了一遍,大帐内皆轰地大笑起来,刘文静见突厥可汗无礼,心中大恨,但现在有求于人之事,他只得忍住心中的恼怒,一言不发。
  咄吉一摆手,大帐内安静下来,他又笑道:“不过隋朝也有英雄,杨元庆十岁时夺西突厥金狼头大旗,十五岁斩杀达头可汗,在草原上,他就是一个英雄。”
  刘文静心中愕然,突厥可汗这般称赞杨元庆,是不是最近几天又发生了什么变故?难道杨元庆也投降突厥了吗?
  咄吉深深看了他一眼,仿佛明白刘文静的心思,他淡淡道:“杨元庆虽然是英雄,但现在突厥需要的不是英雄,而是利益,李渊虽不是英雄,但他能给突厥利益。”
  刘文静悬起心放了下来,他取出李渊的信,双手呈上,一名突厥侍卫上前,将信接过,转给了可汗。
  咄吉接过信看了一遍,不由微微冷笑一声,“你们隋朝人就是那么虚伪,明明自己想当皇帝,还偏偏要说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让人看了难受,如果李公还是想保隋朝,愿做隋朝的臣子,恕突厥不能从命。”
  刘文静连忙道:“这只是一种策略,如果真把隋帝迎回,隋帝第一个就是要杀李公,怎么可能,李公起兵当然是要自己坐天下,绝非保隋。”
  “那李公究竟是隋朝臣,还是突厥臣,我要明确,既然是降突厥,那他就必须承认自己的突厥臣子,这一点不容商议。”
  咄吉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他见李渊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说得有点模棱两可,他心中不喜。
  “我上次也理解李公的难处,不让他易突厥服,但李公起事必须用突厥白旗,以表示对突厥臣服,这一点他可答应?”
  “回禀可汗,李公绝对臣服于突厥,起兵时一定会用突厥白旗,不会有误,另外李公在信中也说得清楚,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这就是对第三个条件的回应,三个条件皆已答应突厥。”
  咄吉点了点头,他取出一支金箭,命侍卫交给刘文静,缓缓道:“李公是贵族之后,非刘武周之流可比,为表示我的尊重,我特赐金箭一支,封他为特勒,希望他信守承诺,永为突厥之臣,他若出尔反尔,将来我必亲率大军讨之。”
  刘文静接过金箭,心中叹息,这个突厥可汗着实厉害,为将来进攻中原埋下伏笔了。
  咄吉又令道:“康鞘利何在?”
  一名魁梧的突厥大将应声而出,“末将在!”
  “你可率两千精锐骑兵跟刘先生回太原,助李公起事。”
  “遵令!”
  咄吉又对刘文静道:“康鞘利是我帐下柱国万夫长,粗通汉语,可以和你们交流,我命他率两千骑兵南下助李公,再带五千匹上好战马,算是我送给李公之礼。”
  刘文静当然知道两千骑兵其实意义不大,根本原因还是突厥要监视李渊,防止李渊不遵守承诺,这个没有办法,但刘静要的是突厥出兵丰州,这才是关键,突厥不兵压丰州,李渊就无法起事。
  “多谢可汗美意,那丰州的约定……”
  咄吉眯眼一笑,随即起身命令道:“传我可汗之令,三十万大军即刻杀向丰州,将丰州踏为平地。”
  突厥可汗的命令下达,三十万突厥大军当即起兵,浩浩荡荡杀向丰州。


卷十三 双雄崛起北与南 第三十二章 围魏救赵
  辽阔的草原上,一支百人的隋军骑兵正疾速北上,他们冲上一个高高的山丘,停了下来,远处是一条宽广的大河,像一条巨龙躺在辽阔的苍穹下,阳光照耀在河面,波光粼粼,明亮耀眼,那就是剑水,在剑水河畔远远可见密集的帐篷。
  为首隋军首领长得十分肥胖,年纪三十余岁,一双小眼睛里总闪烁着商人特有的狡黠。
  此人便是当年的胖鱼,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叫他胖鱼了,他大名叫鱼全鸿,大家都恭称他为鱼参军,他现任五原郡录事参军,同时主管五原郡的贸易,丰州和乌图部的贸易也是由他全权负责,在过去的两年中,他曾两次来过乌图部。
  这次他奉杨元庆之命紧急出使乌图部,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乌图部的牙帐所在。
  “鱼参军,那边就是乌图部的牙帐吗?”一名校尉指着远处密集的营帐问道。
  鱼全鸿长长喘了口粗气,笑骂道:“他奶奶的,终于到了!”
  他一挥手,“弟兄们,跟我去享受黠嘎斯的白肤女人吧!”
  隋军们一声欢呼,跟着鱼参军向远方的营帐疾冲而去。
  乌图部是突厥一支,是启民可汗女婿乌图的部落,曾是突厥第二大势力,大业六年,启民可汗暴毙,始毕可汗在争议中登位,突厥内部出现了内讧,乌图不承认始毕可汗登位,便率领本族数十万向西北方向迁徙,并控制了铁勒中的黠嘎斯部和都波部,拥有带甲士二十余万人,被称为北突厥,与始毕可汗敌对,两家交战十余次,互有胜负,但始毕可汗自从得到隋朝弓匠后,制弓能力大大提高,凭借着强大的弓箭,终于在大业九年秋大败乌图部,元气大伤的乌图部被迫远遁,从库苏泊迁移到了剑水流域,和黠嘎斯部住在一起。
  此时离乌图部远迁已经过去了两年,乌图部已渐渐走出失败的阴影,兵力从八万人恢复到了十二万人,更重要是他们也掌握了先进的制弓技术,又有黠嘎斯人锋利的战刀配合,军力变得强盛。
  鱼全鸿这次出使乌图部肩负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说服乌图部从北面进攻突厥牙帐,迫使突厥退兵。
  乌图听说鱼全鸿到来,他亲自出帐迎接,两人大笑着拥抱在一起,两人见过多次,彼此已非常熟悉,另一方面,鱼全鸿生性开朗活泼,喜好女色,令乌图和他的手下感到亲切,众人颇为喜欢他。
  “按照老规矩安排吗?”
  乌图笑道:“我给你找两个最漂亮的黠嘎斯少女。”
  鱼全鸿的老规矩是先喝酒吃肉,饱餐一顿,再搂两个黠嘎斯少女去睡觉,酒足色饱,养足精神后,第二天才开始谈正事。
  不料鱼全鸿却摇摇头,苦笑道:“这次若按老规矩,总管非砍我脑袋不可,先谈正事吧!”
  乌图立刻猜到鱼全鸿是肩负重任而来,他立刻吩咐手下安排隋军,便搂着鱼全鸿宽厚的肩膀向大帐走去,“走吧!我们先谈正事,然后再说老规矩。”
  两人在大帐坐下,此时的鱼全鸿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突厥语,他便将始毕可汗亲率三十万大军南下的消息告诉了乌图,乌图吃了一惊,咄吉又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吗?
  “你能肯定突厥大军是杀向丰州?”
  这一点很重要,现在正是初春,再过一两个月就会进入母羊产羊羔的时期,牧人们将会非常忙碌,这个时候,如果不是丰州遭袭,乌图一般不会多管。
  鱼全鸿摇摇头,“不是我肯定,而是总管肯定,他说无论是宿怨还是利益,始毕可汗这一次必然会全力攻打丰州,总管希望乌图能遵守双方达成的同盟约定,出兵进攻突厥牙帐。”
  说着,鱼全鸿取出一封杨元庆的亲笔信递给了乌图,“你看看吧!”
  乌图接过信看了一遍,信中的内容和鱼全鸿说得差不多,他和杨元庆有军事互助盟约,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乌图沉思片刻的道:“杨总管的意思是让我进攻突厥牙帐,而不是派兵援助丰州,是这样吗?”
  “总管是这个意思,丰州总管府为此还开了会,究竟是请北突直接援助丰州?还是进攻突厥牙帐,迫使突厥退兵,当时这个两个方案有争议,从效果上看,是直接援助丰州有效果,但总管说,如果乌图部直接参战,很可能导致始毕可汗对乌图部的再次大规模进攻,从目前的实力对比,乌图部还是远不如始毕可汗,总管不希望乌图部被消灭,所以总管倾向于乌图部以间接的方式帮助丰州。”
  乌图默默点了点头,他也是政治领袖,他明白杨元庆这样说其实只是找一个借口,而真正的原因乌图也想得到。
  一旦丰州隋军联合北突对付大举南侵的始毕可汗,那么这场战争的性质就变了,杨元庆就失去了他抵抗异族侵略的大义,变成了一场联合一个外族对付另外一个外族的利益之战。
  他能理解杨元庆的苦衷,乌图郑重地答应了,“好吧!我会率八万大军进攻突厥牙帐,逼迫咄吉退兵。”
  ……
  九原县码头,三十艘双层的大船静静停泊在码头上,黄河冰层已经融化了大半,剩下的零碎浮冰已经不足以对羊皮筏子造成威胁。
  此时码头上停满了马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