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295章

天下枭雄-第295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余里便是雁门县,这一带地势开阔,适合摆战场。
  杨元庆的大营驻扎在一座缓坡之上,他骑马立在高岗之上,居高临下,远处是一马平川,再向东便是群山莽莽,巍巍的雁门关和延绵不绝的长城便矗立在高山险绝之处。
  西陉关已经被突厥攻占,但突厥大军是从北面绕过夏屋山杀进雁门郡,善阳县一带并没有突厥大军。
  杨元庆并不着急,他的斥候骑兵从险道前往雁门城报信,同时也告诉突厥大军,丰州军来了,杨元庆的战术就是要分散突厥大军,减轻雁门城的压力,拖延时间,等待南方大军来援,他已经接到情报,驻扎在延安郡的屈突通五万大军也正在渡黄河,向雁门援救而来。
  “总管,王太守来了!”身边一名士兵禀报。
  杨元庆回头,只见马邑郡太守王仁恭率领数十名骑兵向这里疾奔而来,片刻,王仁恭奔至杨元庆面前,拱手笑道:“杨将军,我们很久未见了。”
  杨元庆微微一笑回礼道:“上次跨境剿匪之事,我未事先通告,很是抱歉。”
  “没事,过去的事就不用提了。”
  尽管杨元庆的拥隋自立使王仁恭对他颇为忌讳,但此时大敌当前,他们需同仇敌忾对付突厥,此时也顾不得计较各人的立场。
  王仁恭催马到杨元庆面前,凝视着西陉关,忧心忡忡道:“西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现在被突厥人占领,想过去恐怕很难。”
  “山间有小路,想过去倒是可以。”
  王仁恭一怔,“有小路可以过去吗?我怎么从来不知?”
  身后有人答道:“太守,确实有三条小路可以过去,但只能小股部队可以,大军不行。”
  杨元庆回头,只见他们身后不远处站着一名军官,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似乎是王仁恭的亲卫首领,杨元庆便笑问:“这位是……”
  “这是我的亲卫校尉刘武周。”
  王仁恭狠狠瞪了他一眼,“我和杨总管谈话,没有你插口的余地,再敢如此,我必重责!”
  “是,卑职知错!”刘武周惶恐认错。
  原来此人就是刘武周,杨元庆点点头,但他并不想多说什么,现在他对天意之说已经有所感悟,刘武周造反对他未必是坏事,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刻意干涉,任历史自然发展。
  杨元庆又回过头道:“突厥人会担心他们的后路被断,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容忍他们后方出现数万大军,他们一定分兵来和我决战,务必将我剿灭。”
  王仁恭这才明白杨元庆的用意,惊愕道:“杨将军是想在这里和突厥军决战吗?”
  杨元庆微微点头,“希望王使君能将周围的居民迅速撤回城内,紧闭城门,大战明天就要展开。”
  这时,杨元庆的瞳孔忽然收缩,注视着西陉关,他淡淡道:“他们已经到了!”
  王仁恭也看见了,西陉关内涌出大群突厥士兵,源源不断向山下开来,他立刻回头对刘武周大喊:“快去通告李郡丞,将四周民众转移进城!”
  刘武周答应一声,转身而去,望着刘武周的背影,杨元庆又笑道:“你这个亲卫不错!”
  “确实不错,精明能干,武艺高强,是我的得力助手。”
  “虽然这样说,王使君还是要当心一点,现在天下大乱之时,人心叵测。”杨元庆还是忍不住提醒一下王仁恭。
  王仁恭呵呵一笑,眼中闪烁着一种对杨元庆的不屑。
  “此人是我的亲兵校尉,我自然信得过他,难道杨总管不信任自己的亲兵吗?”
  杨元庆笑了笑,他不再多说,目光又重新注视着远方的突厥军,已经出来三四万了,但大队骑兵还是源源不断从西陉关里涌出,看样子,始毕可汗是铁了心要歼灭他的军队,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传我的命令,三军抓紧时间休息!”
  ……
  史大奈从雁门城带出了旨意由太原留守发布全国,旨意中杨广明确承诺,将停止高丽之战,引起天下各地郡县激烈回应,天下各郡兵马向太原汇集,千余人、数百人,聚沙成塔,聚水成河,络绎不绝赶往河东。
  留守京城的越王杨侗也任命少府寺卿云定兴为右屯卫大将,紧急率领五万大军北上救援雁门。
  太原城,一支五万余人,从河东各郡赶来的军队已集结完毕,由太原副留守王威率领,这时,从延安郡开来的屈突通五万大军,也抵达了太原,加上河南、河北各郡赶来的三万余军队,至此,已有十三万大军在太原汇聚,只待云定兴的大军到来,便开往雁门军勤王。
  李渊府邸内,李渊正和心腹刘文静商议应对之策,李渊本想扣下史大奈带出的圣旨,让杨广死于突厥之手,以致天下大乱,但刘文静却劝他,‘突厥未必是想要隋帝之命,一旦达成条件,皇帝返回,追查旨意下落,公不仅性命难保,而且会成天下之敌,身败名裂,此举万万不可。’
  李渊听从了刘文静的劝告,但他还有些犹豫让王威为主将,他背着手走了几步道:“先生为何不同意我亲自领兵北上?我认为这是我掌握河东之兵的一次机会,放弃了,着实可惜。”
  刘文静微微一笑,“皇帝落难之时,叔德亲率大军前去救援,他当然感激,但事后呢?将来事情平息,他不再有性命之忧,回过头再看叔德领军之事,他会不会生出疑心?叔德不可不防。”
  李渊点点头叹道:“还是肇仁兄看得远,我险些失了计较。”
  刘文静又道:“王威原本是屈突通副将,这次出兵,实际上还是以屈突通为主,王威为副,这样一来,圣上就不会有任何怀疑,只会赞扬叔德募兵及时,忠心可嘉,谶语之忧也就不攻而破。”
  李渊深为赞同,这时他又想起一事,连忙道:“我让世民募兵前去参加救援,是否会不妥?”
  刘文静意味深长笑道:“世民只有十六岁,圣上不会有什么疑心,反而说明了叔德兄的忠心。”


卷十二 风云激荡第九年 第四十七章 雁门初战
  杨元庆的四万五千丰州军和十万突厥大军已经对峙了三天,如果是从前,隋军装备占据优势的情况,杨元庆会主动出击,寻找战机,但现在不一样了,突厥军的装备接近隋军,而对方兵力两倍于己,如果是硬碰硬地对战,丰州军就算不败,也会死伤惨重,这有违他的初衷。
  更重要是,杨元庆是想拖住突厥大军,减轻雁门县城的压力,等待援军到来,或者苏烈截断突厥军后勤粮道,那时突厥军必然大乱,被迫北撤,那才是战机到来。
  杨元庆在数百名亲卫的簇拥下,骑马立在丘岗之上,凝视着数里外的突厥军大营,十万大军的营地气势庞大,像一条地毯般地铺在辽阔的原野上。
  从对方扎营的整齐便可以看出,对方主将是一个有经验的大将,稳扎稳打,想以优势兵力取胜,而不会出奇兵走捷径。
  对于这样的主将,杨元庆更加慎重,这时,他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取出一封信,递给一名亲兵,“将这封信射入敌军营盘内!”
  亲兵领命向突厥大营奔去,他战马疾速,直冲营门,这时,一队百余人的突厥骑兵迎了出来,亲兵张弓便是一箭,将插有信件的箭射向对方,他调转马头向山丘上奔来,突厥骑兵队也不追赶,有士兵拾起信,便向大营内跑去。
  杨元庆看得真切,他笑了笑,对左右道:“回营!”
  数百人调转马头,向大营而去。
  ……
  突厥主将是左杀大将军阿史那昆吉,他也是突厥皇族,今年约三十七八岁,是启民可汗之弟,始毕可汗的叔父,在突厥也是一个极为有分量的人物,被始毕可汗封为特勒。
  阿史那昆吉为人比较谨慎,他深知杨元庆威震草原,突厥士兵普遍对他心存畏惧,士气不会高涨,更重要是,杨元庆对突厥军的老底非常了解,他能抓住突厥军弱点,这便使阿史那昆吉更加谨慎,不敢轻易发动进攻,他也在等杨元庆的主动进攻。
  这时,一名士兵奔进大帐,手中拿着一封信道:“特勒,隋军有信送来。”
  阿史那昆吉连忙接过信,只见信封上用突厥文写着:‘隋丰州总管杨元庆致突厥主将’,这是杨元庆的亲笔信。
  阿史那昆吉连忙打开信,这竟是一封约战信,邀请双方各出一万军对阵,时间随意,这是突厥人传统的作战方式,双方约定人数以及地点时间,无论胜负,皆不准支援,但这只是在突厥人内部,和隋朝作战还是第一次。
  阿史那昆吉冷笑一声,厉声喝道:“忽泰何在?”
  一名突厥万夫长应声而入,“卑职在!”
  “隋军前来约战,你可率本部一万军出战,给我击败隋军,重挫敌军士气。”
  “卑职遵令!”
  万夫长忽泰飞奔出帐,不多时,一支一万人的突厥骑兵冲出营帐,向辽阔的旷野奔去,阿史那昆吉带着数十名将领跟在大门处观战。
  在一阵阵激昂的战鼓声中,一队队隋军奔腾而出,这也是一支万人大军,五千骑兵和三千重甲步兵,另外便是两千弩兵。
  三员大将统帅这次战斗,大将裴行俨为五千骑兵主帅,大将杨思恩为三千重甲陌刀军,大将马绍率两千弩兵压住阵脚。
  杨元庆此战的目的,就是要以实战来测试陌刀军的战斗力,让陌刀军在实战中进行磨合,这一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和突厥主帅一样,杨元庆登上了眺望塔,注视两军作战,他目光严峻,注视着陌刀军每一个阵型的变化。
  陌刀军组成一个长方阵,千人一排,一共三排,两侧有骑兵保护,侧面是陌刀军弱点所在,三千陌刀军使用的都是拍刃,比后来的陌刀略短,也显得笨重,但威力相差无几。
  三千陌刀军缓慢地跟在骑兵身后前进,距离突厥大军约两里处,裴行俨手一挥,隋军骑兵停下,后面的军队也跟着停了下来。
  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列阵方式,一般的隋军列阵,是弓弩兵在前,骑兵在后,步兵则在最后,而这一次,却是骑兵在前,重步兵在中间,弓弩在后面压阵,这种列阵方式令突厥大将们都大感错愕。
  阿史那昆吉远远凝视着隋军布阵,心中狐疑不定,眉头皱成一团,此时他也已经看见隐藏在隋军骑兵后面的重甲步兵,他心中充满了解开谜底的欲望。
  “下令进攻!”
  随着阿史那昆吉一声令下,突厥军营内进攻的鼓声大作,咚!咚!咚!的进攻战鼓声直冲天空,一万突厥骑兵一声呐喊,发动了攻势,一万骑兵越来越快,高举战刀和长矛,快疾如暴风骤雨一般,向隋军冲刺而去,这一次双方都没有使用弓箭,是一次硬碰硬地较量。
  裴行俨一声令下,战旗挥舞,五千骑兵向两边分开,露出了后面的三千重甲陌刀步兵,三千重甲士肩并着肩,稳重如山,三千把陌刀刷地横起,三千双眼睛冷冷地注视着铺天盖地杀来的一万骑兵。
  杨元庆站在木台上,目光中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利用陌刀军阵对付突厥骑兵完全是他的一种思路,但很多实战细节他都没有考虑到,尽管经过一年多的强化训练,各种想得到的漏洞都已补全,但能不能经受住突厥骑兵的冲击,还得靠实战来检验。
  杨元庆地手心已经捏出一把汗,紧张地注视着突厥骑兵的冲击。
  战场上,突厥骑兵越来越近,他们也怒火万丈,将用万马奔腾的力量冲破前方的人墙,百步、七十步、五十步、四十步、三十步……
  杨思恩眼睛死死地盯着迎面冲来的突厥骑兵,他大吼一声,“准备!”
  他的陌刀刷地举起,迎着第一匹冲来的战马猛劈而去,霎时间,战马冲到近前,刀光闪过,鲜血迸射,一片人仰马翻,战马惨嘶,或是马腿被劈断,或是人头很砍飞,陌刀军前顿时一片尸块堆积。
  但也有一道口子被冲开,西面的二十几名重甲士兵没有能顶住冲击,被战马撞开一个大口子,第二排也被撞到,由第三排的重甲士兵迎战,西面的三百余人阵型有些混乱起来,旁边的隋军骑兵迅速扑上接战,西面陌刀军迅速整队,渐渐恢复了阵型。
  这样的结果让杨元庆也没有想到,重甲陌刀军所排成人墙竟然顶住了雷霆万钧般地冲击,只要能顶住第一波冲击,那后面的冲击力量就会大大减弱。
  尽管一波又一波的突厥骑兵如狂涛骇浪般的冲击,但三千重甲陌刀军却如海边的礁石,任敌军骑兵冲击,他们却巍然屹立,最初的慌乱已经消失,陌刀阵越来越稳定,开始发动主动进攻,三千陌刀军一步一步向前进发,每前进一步,都将数百名突厥骑兵绞杀在刀下。
  阿史那昆吉的心却越来越凉,他看懂了,这是隋军的重甲步兵,使用长刀,这并不是什么新武器,几百年来,中原军队一直就有斩马刀,也有重甲步兵,也有对付骑兵的枪阵,但今天,丰州隋军将斩马刀、重甲步兵和枪阵三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重甲长刀阵,这简直就是骑兵的噩梦。
  “传令收兵!”阿史那昆吉惊得歇斯底里地大喊起来。
  ‘当!当!当!’收兵的钟声敲响,进攻的突厥骑兵如潮水般退兵,但这时,裴行俨一声令下,五千骑兵从两边冲杀而至,突厥骑兵大败,被杀得人仰马翻,尸横遍野,数千人狼狈逃回大营。
  杨元庆在高台上长长的松了口气,他终于找到了对付突厥骑兵的办法,只是三千陌刀军还是太少,可如果要装备更多的陌刀军,仅丰州一地的财力无法承担,杨元庆微微叹息了一声。
  “传我的命令,收军回营!”
  ……
  在西陉关以西约五里的一片山林内,千余隋军斥候正在林间休息,每个人都靠在一棵大树上,喝着水壶里的清水,吃着面饼,士兵们都已筋疲力尽,不少士兵嘴里还含着面饼便已呼呼入睡,千余匹战马则在另一边悠闲地咀嚼套干草。
  这支军队的首领,郎将武致远站在山林边一块大石上,向远处西陉关方向眺望,从这里隐隐可以看见西陉关的城楼,他知道此时隋军主力在和十万突厥人在西陉关下大战,他心中则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将军,他来了!”
  一名士兵将向导带了过来,向导是一名采药道士,常年在这一带山岭中采药,对这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
  “将军找我有事吗?”道士上前施一礼道。
  武致远指着远处的西陉关城楼问:“从这里有路到西陉关吗?”
  道士凝神想了片刻道:“倒是有一条很艰险的悬崖小路可以过去,但战马肯定不行。”
  武致远大喜问:“需要多少时间?”
  道士笑道:“看似不远,可实际走起来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两个时辰。”
  武致远看了看天色,立刻令道:“所有队正以上军官都过来开会!”


卷十二 风云激荡第九年 第四十八章 两路奇兵
  越过大斤山,再向北便是茫茫无际的草原,在这片无边无尽的草原上,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叫做苏兰河,传说是一名叫苏兰的少女为拯救草原干旱,化身而成的河流,这条河流就像少女一样文静,细细长长,渊源数百里,一年到头波澜不惊。
  苏兰河距离隋朝边界约三百里,始毕可汗的后勤大营便设在苏兰河南岸,这是一片占地辽阔的营地,大帐延绵十几里,住着一万多牧民和一万五千军队,看护着数百万头牛羊和无数干草,这就是突厥四十万大军的军粮,每天都有专门的运送士兵赶着上万头牛羊前往军营,南下草原上牛羊络绎不绝,相隔五六十里必然有大群牛羊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