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165章

天下枭雄-第165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行俨愤怒的目光射向宇文智及,竟敢把隋军的横刀卖给突厥人。“统统带走!”
  ……
  大利城内,杨广带着数百名官员正在参观大利城独有的岩洞,最下面几座大岩洞中堆满了军粮,一袋袋军粮整齐码放,杨元庆在一旁给杨广和百官解说。
  “这座岩洞深二十丈,高三丈,宽十二丈,可以堆放五万石粮食,我们叫做独洞,就是单独一座石洞,隔壁还有两座同样的独洞,而上面刚才陛下看到的几层洞窟叫连洞,洞与洞之间都相连,这些洞穴用了三年的时间才逐渐完成,是大利城最后一道防线,可以容纳两万余人避难,如果大利城被胡人攻破,所有的军民都将撤进山洞,进行最后的防御战,但我们并不希望那种情况发生。”
  “朕也不希望那种情况发生,如果大利城这么坚固的城池也被攻破,那就是守将的无能!”
  杨广看了一眼杨元庆,又笑道:“这些岩洞朕很感兴趣,希望这些岩洞永远作为仓库和酒窖。”
  “微臣谨记陛下之言!”
  杨广背着手点了点头,“走吧!朕想上城头去看看。”
  百官簇拥着杨广向洞外走去,宇文述就跟在杨广身后不远处,他满眼愤恨地盯着杨元庆,昨晚他的告状似乎什么效果都没有,令他心中极为恼火,难道圣上就这么偏袒此人吗?
  这时他见一名身材魁梧的军官走到杨元庆身旁,将一封书信交给杨元庆,并低声说了几句,宇文述认出了这名军官,好像是裴矩的族孙,他不由回头向裴矩瞥去,只见裴矩的脸上露出一丝会心的笑意。
  宇文述心中暗骂一声,可他却见杨元庆把书信递给了圣上,又对圣上说了什么,圣上回头,一道严厉的目光向他射来,宇文述心中吓得怦怦跳了起来,不知出什么事?
  “证据在哪里?”杨广厉声问道。
  “回禀陛下,就在石窟外。”
  杨广大步走出石窟,众臣都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纷纷跟着涌出了石窟,石窟外阳光灿烂,围着数千名侍卫,在石窟前的一片空地上摆放了几十口大木箱子,箱盖都打开,里面都是簇新的兵器,主要是横刀和长矛,密密麻麻,有上万件之多。
  箱子旁跪着三百余名男子,都双手反绑,跪在地上,众官员一片哗然,很多人都认出,跪在最前面之人,正是宇文述的次子宇文智及,宇文述刷地脸色惨白,他顿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杨广铁青着脸,一指宇文化及喝令:“将这个突厥奸细给朕抓起来!”
  数十名侍卫一拥而上,将宇文化及摁倒在地上,宇文化及恐惧得话都说不出来,他一抬头,正好和其弟宇文智及目光相触,他看到的是一双充满了绝望的眼睛。
  宇文化及心一沉,俨如跌进了万丈深渊。
  ……
  【历史上,宇文兄弟事件应该发生在大业三年】


卷八 凌云健笔意纵横 第十九章 东巡长城
  六合城外,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兄弟都被剥去衣服,精赤着上身,各自被反绑在一根木桩上,垂头丧气地跪在六合城下,其他三百余人皆已处斩,就只剩下他们二人。
  在他们身后,各站着一名彪形大汉,双手握着厚背砍刀,目光冷厉地注视着兄弟二人的脖子,只等圣上一声令下,就挥刀砍掉两人的人头。
  御书房内,宇文述跪在地上请罪,这一次证据确凿,人证物证皆在,令他无法抵赖,此时宇文述已是满头大汗,他不知该给儿子求情,还是该保自己,浑身哆嗦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杨广怒不可遏地盯着宇文述,连连拍桌子,“宇文述!这就是你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吗?你怎么给朕解释?”
  他从抽屉取出两年前杨元庆从铁铺弄到的那本帐册,狠狠砸在宇文述脸上,账册绽开,帐页飞散得满地都是。
  “两年前,你的儿子私卖生铁给突厥,朕就忍了,你们却不知悔改,愈加猖狂,现在居然贩运兵器给突厥,要给突厥斩朕的头吗?”
  宇文述痛哭流涕,连连叩头,“老臣家教不严,出此两个逆子国贼,老臣愿尽捐家财,弥补二人给大隋带来的损失。”
  杨广一拍桌子怒道:“你还想让朕饶他二人的性命?”
  “老臣不敢,老臣愿听从陛下一切惩处,没有半点怨言。”
  宇文述心已绝望,他知道已无法挽回两个儿子的性命了,他伤心欲绝,心中仿佛滴血一样疼痛。
  杨广心意已决,厉声喝道:“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私卖禁品与突厥,罪不可恕,传朕的旨意,就地……”
  他‘处斩’二字尚未说出口,便只听一声高呼,“父皇,刀下留下!”
  紧接着一个身着宫裙的女子奔进,跪倒在杨广面前,抱住他的腿悲喊道:“父皇,刀下留人!”
  这名年轻女子正是杨广的长女南阳公主杨静思,她是宇文述次子宇文士及之妻,也宇文述的儿媳,皇帝出巡,公主驸马也会随行。
  杨静思是受丈夫之托,前来救宇文兄弟,她磕头哀求道:“父皇,看在女儿的面上,求求饶了两个叔叔吧!”
  她在地板上磕头‘砰!砰!’作响,片刻,额头上的鲜血已经流出,和泪水混在一起,若父皇杀了宇文兄弟,她以后在宇文家怎么生活下去,怎么面对自己的公公和丈夫?
  萧后也跟在女儿身后走了进来,这时,她忍不住在旁边道:“陛下,你就看在静思的面上,饶他们一命吧!”
  “好了!”
  杨广叹息一声,女儿额头上的鲜血终于使他的心软下来了,他也醒悟过来,杀了宇文兄弟,宇文家也容不下自己的女儿了,他们不仅是君臣,还是亲家。
  杨广叹了口气,对宇文述道:“看在公主和驸马的面上,朕就饶他们兄弟一命!”
  宇文述激动得砰砰磕头,“多谢陛下!多谢公主殿下!”
  杨广又冷冷道:“死罪虽饶,但活罪不免,没收其一切违禁所得,并罚两人黄金一万两,作为私卖禁品惩罚,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各杖一百,削去一切官职爵位,双双没收官奴,宇文述有教子不严之罪,罚俸一年,免去其上柱国勋职,降官一级。”
  处罚如此之狠,令宇文述心都凉了,但又想到两个儿子得饶一命,这又是不幸中的万幸,宇文述只得磕头谢恩。
  杨广心情被破坏,已经无心再巡视五原郡,便下旨道:“从五原出塞,转道榆林郡!”
  在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被杖打的一片哀嚎声,杨广的圣驾缓缓调头,向东方的榆林郡前去。
  ……
  榆林郡是杨广这次出行的最后一站,去年杨广曾经来过榆林郡,他见榆林郡地势空旷,城小兵微,难以抵挡突厥大军,突厥铁骑可以沿着黄河南下,一直杀进中原腹地,这一段是北方防御的空档,他便下令征发榆林、定襄、马邑、雁门、楼烦五郡一百余万民夫,责令二十天内修完从榆林到紫河长达二百余里的长城,将新长城和马邑郡的长城连接起来,扼住了突厥南下河东平鲁、朔县的通道。
  这次杨广来榆林郡,就是要视察去年所修筑长城的情况,榆林郡也是原来的胜州,并不是后世的榆林,而是今天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向南调头的大转弯处。
  一望无际的巡视队伍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推进,旌旗铺天盖地,巨大六合城在数万士兵的护卫下,在黄河边的草原上缓缓行走,北方是阴山支脉大斤山,黑黝黝的身影如一条巨龙般横亘在苍穹之下。
  在黄河以南低缓的丘陵上,一条新修的长城在阳光照耀下闪烁青色的光芒,共有五千士兵驻守在这条新修的长城之上。
  队伍中,杨元庆远远地望着这条以五十万条生命代价修建起来的长城,心中颇有几分感概,杨广是去年七月下令修这条长城,勒令二十天内修完,可他却是在八个月后才来视察,他完全可以用半年的时间来修这条长城,那最多也就死亡一千余人,可他的二十天期限,这简直就是让百万人送命,最后死亡了五十余万人。
  难道突厥会马上大举入侵吗?非也,当时隋突狂欢刚刚结束,可谓两国的蜜月期,突厥怎么可能入侵中原?
  难道杨广不知道二十天工期会给百万民夫带来什么样的深重灾难吗?也不是,他长期在南方经略,体察民情,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杨元庆不由想起了杨昭给他说过的话:‘北方多杂胡,帝深忧之,以工役为器,俱皆劳役至死,待北方空虚,以江左汉人回归。’
  尽管他觉得杨昭说的这件事很荒唐,可除此之外,他实在想不到其他理由,除非是杨广精神有问题,可他那么精明的人,哪有半点精神上的问题。
  根本原因还是杨广骨子里的灭胡兴汉思想作祟,从他两个妻子都出身南方萧氏,从他下旨赋予江都帝京的地位,从他最后宁死都要留在江都,便可以看出杨广骨子里的崇南之思。
  “元庆!”
  杨元庆忽然听见有人叫他,他一回头,见不远处有一辆马车,裴矩正在车窗内笑着向他招手。
  自从杨广巡视五原郡以来,杨元庆这是第二次见到裴矩,上一次是在大利城,彼此只是笑一笑,打一个招呼,他们之间还没有说过话。
  杨元庆连忙催马上前,躬身施礼,“参见裴公!”
  裴矩捋须笑道:“我以为你会留在五原郡,后来听说你也跟来,便想着能不能遇见你,果然遇到了。”
  “本来五原郡诸事繁多,不想跟来,但圣上一定要我跟随,我只好跟来了。”
  杨元庆无奈地笑了笑,又对裴矩赞道:“裴公一路劳顿,还如此精神矍铄,是值得庆幸之事。”
  “精神还行!元庆,上我车来说说话如何?”裴矩笑着邀请他。
  杨元庆翻身下马,将战马交给亲兵,便上了裴矩的马车,进了马车才知道挽马拉辕的辛苦,车厢里竟然堆了一大半的书,只留下靠窗边两个位子。
  裴矩见杨元庆一脸惊愕,不由呵呵笑道:“旅途漫漫,不看书怎么打发时光,不止是我,其他人都一样。”
  他将一堆堵路的书移了移,指着小桌对面的空位子笑道:“坐下吧!”
  杨元庆魁梧的身躯在小桌前空位里显得有点拥挤,他勉强跪坐下来,裴矩的小书童却不知从哪里钻出,一手拎茶壶,一手拿杯子,给杨元庆倒了一杯茶,又给裴矩的茶杯满上,又钻回他的宿处,杨元庆这才发现,马车后面还有一个狭长的小间,不到两尺宽,小书童就坐在里面看书。
  裴矩笑眯眯道:“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们五原郡的大规模开发计划,圣上已经批准了,现在勒令尚书省各部共同协商此事,要求从关中、陇右、巴蜀、河南、河东等地一年之内移民三十万户,这次圣上还算宽容,给了一年的时间,没有逼我们二十天完成。”
  杨元庆大喜,三十万户,那就是一百五十万人左右,这下河套真的繁荣起来了,不过他也有点发愁,一下子过来三十万户,他怎么安置?
  裴矩明白他的担忧,又笑道:“你不用担心,既然是各部协商,总归是要替你考虑周全,这事不要急,容我们慢慢商议。”
  “那就多多烦劳裴公了。”
  说完正事,裴矩又想到另一件事,指着前方笑道:“从这里向东二十里,便是北魏故都盛乐城,下午驻营后,我们几名大臣将约好去盛乐城看看,苏威、高颎他们也会同去,你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盛乐城是北魏早期都城,拓跋珪南迁后已经渐渐荒废,现在只剩遗址。
  杨元庆摇摇头歉然说:“约好了要陪乐平公主骑马,我就不能去了。”
  裴矩也不勉强他,话题又转了回来,微微笑道:“听说你和父亲和解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啊!”
  “裴公怎么知道?”杨元庆一怔,难道是高颎?
  “呵呵!大家都知道了,这些天都在说这件事,我还替你四处宣传了,省得别人说你不孝。”
  杨元庆却苦笑一声道:“恐怕圣上知道了,他会很不高兴。”


卷八 凌云健笔意纵横 第二十章 高颎事件
  裴矩不由一怔,不解地问:“这是为何?”
  杨元庆摇摇头笑道:“圣上对杨家的打压,裴公还看不出来吗?”
  裴矩沉默了,杨元庆被杨家革除族籍一事,绝大部分人都只知有其事,而不知其因,杨家对此事更是讳莫如深,从不宣扬,更重要是当事者杨约已死,杨元庆被除籍的原因也就成了谜。
  但裴矩也是官场中的老手,杨元庆的提醒使他蓦地醒悟,杨家的被打压和杨元庆受眷宠可谓冰火两重天,确实,如果杨元庆回归杨家,他的眷宠将不复存在,裴矩心中也多了几分忧虑。
  “元庆,那你意下如何?”
  杨元庆笑得有点无奈,“裴公,有些事我心里也明白,我不想背上不孝的罪名,影响我的名声,但让我回归杨家,我感情上接受不了,我也不会回去,最多和父亲保持面子上的和谐,或者叫貌合神离,我想,这样既能不坏我名声,同时也不受圣上忌讳。”
  裴矩是个极为务实的人,他沉思片刻,便点点头道:“或许这是最好的办法,名声虽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影响你的前途,只是你已和父亲和解,人人皆知,圣上那边可能会对你有点不利。”
  “裴公,我倒觉得圣上是一个极为隐忍之人,也极为精明,他不会因为我和父亲的一次见面就下结论,杨家和我的关系冰冻到现在,难道吹一阵风就会融化吗?我想圣上心里应该明白。”
  “你说得很对,圣上确实不会因为一次变化而改变对你的印象。”
  裴矩也赞同杨元庆的想法,为了裴家的利益,他其实也不希望杨元庆回归家族,他更希望是保持现状,杨元庆若回归家族,他便会处处考虑杨家的利益,裴家的利益就会变得无足轻重,这是裴矩绝不愿看到的结果。
  正是这种明悟,裴矩也不希望杨元庆因为和杨家和解而失去圣眷,他心中暗暗思忖,‘杨元庆和敏秋的婚事才是关键,杨家绝不能参与,他要想一个办法,最好让杨玄感不要参与到杨元庆的婚事中。”
  ……
  下午时分,队伍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停驻下来,杨丽华在杨元庆几次劝说下,终于走出六合城,在辽阔的草原上纵马驰骋,在亲人病逝两个月后,她第一次有了笑声。
  “元庆,那边就是大斤山么?”
  杨丽华马鞭一指远方黑黝黝的山脊,微微一笑道:“看起来好像并不远。”
  杨丽华白裙如雪,微风吹拂她飘逸的发丝,岁月已经给她额头添了几根细细的皱纹,却改变不了她那高贵端庄的气质。
  杨元庆也笑道:“看起来虽然不远,可实际上相距还有百里。”
  “是啊!草原的辽阔让人的心胸都开阔了。”
  杨丽华望着无边无际的草原,她心中的压抑和挥散不去的忧伤也随之消失,她长长吐了口气,笑了起来,“在西苑也有一片辽阔的草地,虽然不像草原这样无边无际,但我对于我的视野是足够了,我从不去那里,但我现在想通了,我就是因为生活之处太狭窄了,以致于心境不宽广,我回京后要常去那里。”
  她又回头感激地对杨元庆笑道:“元庆,我这次真的要感谢你,我真的觉得心情好多了。”
  杨元庆她额头已微微出汗,便笑道:“公主殿下要回去了吗?”
  杨丽华也觉得有些累了,便点点头,“好吧!我们回去。”
  他们调转马头向十几里外六合城而疾奔而去,十几名侍卫在身后紧紧跟随,片刻,他们回到了六合城,老远便看见燕王杨倓在和兄弟杨侗比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