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925章

将血-第925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今年来的人分外的多些,京军,西北各部,各处禁军,甚至河洛那边,都有来人,大秦各部军伍,好像都来齐了,要比往年都热闹的多,当然,这里面的原因也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将军再次坐镇国武监,让他们这一批生员,显得分外的特殊。

到了哪里,他们都能理直气壮的说一声,自己乃是赵大将军门生,这在军中,绝对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存

其实,后天的军演,这些各部军中来人,都要随行观瞧,算是一次检验,成色足不足,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当然,有她这样的资历,已经是不愁去处了,只要她自己开口,各部军旅几乎可以任意挑选,唯一有些碍难的地方就在于,她是个女儿身,所以,找她说话的人,远比褚徵他们要少的多。

想到这个,吴小妹也是一阵气闷,不过临近肄业,却不得不面对这个更加实际的东西,豪言壮语在这个时候,没有一点用处。

而她自己,也在犹豫当中,京军肯定不会去了,守户之犬,听着就难听。

禁军嘛,吴小妹其实有点意动,因为禁军整编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变动当中,机会必然不少,她如果到了禁军,升迁绝对不会比去边军慢了。

可惜,既然是整编,一两年的工夫肯定完不成,到了禁军当中,施展才能,练出一支精兵来肯定没问题,她有着这个自信,但会不会陷入繁杂的整编诸事当中,拔不出头来,就说不太准了。

河洛那边,是不用想了,那里还有洛阳国武监,河洛兵权又握在张大将军的手里,洛阳国武监出来的人肯定和长安国武监不很对付,到了那里纯属自己找不自在呢。。

西北,战事已经结束,那里立功的机会最少,除了剿匪之外,吴小妹看不出有什么出头的机会,难道去那里吃风沙不算,还要去养马不成?这活计她在国武监干的已经有些丢脸了,若是再远去千里之外,跟马粪打交道,之后还怎么出去见人?

其实算来算去,最终还是去河中河东最合适,但她还是有点不甘心。

因为她看的很清楚,猛虎武胜军如今分散于各处,已经非是当初大将军亲自带领的那支强军了。

如果去了那边,就要仔细琢磨一下,各部之间的区别,她是从国武监骑兵科出来的人,若是到了那里,带出来一群靠着两条腿走路的家伙,那怎么成?

而猛虎武胜军骑军,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在大同无疑,他们面对的,其实不是中原,而是北方草原的胡人。

这么一想,问题就又来了,北边草原上的情形,现在别说在国武监,就算是在长安百姓眼中,也不再神秘,云中云外草原不用说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中,也没什么大秦的敌人了,都已经屈服于大将军兵锋之下。

更重要的是,大同那里带兵的,都是一些功勋卓著的好汉,她一个新晋之人,去了那里,没处立功不说,就算当个小官儿,领着的也将是些见多识广的老卒,见识过大将军亲卫之后,她算是有了自知之明,宁肯去带新兵,也不愿手底下都是些百战精锐。

难以服众不说,还可能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刁难。

畏难吗?但也不是全是如此,因为她看的很通透,所以考量的地方就比旁人要多。

她的这些想法也并不奇怪,在大局上有着一定的眼光,又限于见识不足,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无法找到准确的定位,有些迷茫,无所适从,这是年轻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尤其是优秀的年轻人,更是如此。

其实不独是她一个,这一批国武监生员中最优秀的那些,都在经历这个过程,可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抉择

(上班了,阿草依旧在努力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聚饮(一)

当然,这些事还能容她多考量一段日子,不用太过着急,其实,家里那边已经派了人过来,比她还要着紧上几分。

让吴小妹欣慰的是,双亲没有催着她嫁人,当然,这也有着金州吴氏没落的厉害,竟然没有一个比她出挑的人物的原因在里面。

说到这个,她还要干些如今的羽林中郎将李大人,若是没有这样能身居高位,又能嫁个如意郎君的例子在前,估摸着她就算再有本事,家里也不会容她逍遥至今。

不过,这些烦恼都要放在后面,她现在必须弄一匹良驹,作为自己今后的坐骑。

衣甲刀枪都不用愁,好马却是难得。

其实也是国武监把她的眼光给养的高了,这会儿才这么闹心,要知道,国武监北边这处马场,不是国武监最大的马场,养的马却是最好的。

其他几处马场都是吐蕃马,川马,草原马交杂,这些马种,看看皮毛个头儿,就能分辨的出来。

这些马除了供生员们骑乘之外,里面也都有着马球场。

但这处马场不一样,里面大部分都是膘肥体壮的河西马,可以说,国武监最好的马都集中在了这里,而且都是正经的战马。

可惜的是,里面一大部分都是有主的,教头,护卫,他们都愿意把坐骑放在这里,而不是关在马厩当中。

还有一小部分,却是国武监的种马了,像是怪兽和火王都在此列。

所以。打这里主意的人不少。却没人能带走一匹。只能干看着

要说,金州家里那边儿,也送过来了几匹河西马,但怎么说呢,干了一段日子马夫的吴小妹别的还没看出来,但这相马的工夫却已是不一般了。

家中送来的这些战马,大部分都是阉马,太过温驯了。这是阉马的好处,却也是它最大的缺点。

就像男人一样,阉了的男人还叫男人吗?

缺点一数就一大堆,阉马在骑速和爆发力上,天然就要逊色一筹,而且,最大的缺点就是,阉马一旦关在马厩里,胖的很快。

军中多用阉马,是因为怕战马发情。战时造成军阵混乱,为敌人所乘。这个规矩不好破除,但吴小妹眼光高了,加上女儿家的洁癖,却是极不愿意骑上一匹阉马去外面晃悠。

到是有一匹三岁口的雌马还算不错,但还是那句话,家里人送来的战马太过温驯了,少了一股野性的战马,和吴小妹心目中的良驹就要差很多。

就像现在马场中这些战马,纵横来去,甚至不用细看马身,马头,和马腿,就能将其和常年呆在马厩中的马匹区分开来。

这个问题,也不独吴小妹纠结万分,其他几位交好的同窗也是如此,他们什么都不缺,大秦更不缺战马,但一匹好马却还是把他们难为的够呛,还谁都不愿意将就,因为在国武监呆了数载,教头已经把战马是你的第二条生命这样的念头植入了他们的心里。

你说都第二条生命了,怎能不千挑万选?

不过说到底,也只是一些年轻人的英雄情结在作祟罢了。

虽然思绪连篇,但吴小妹并没有在马场边上停留多久,也没有急着去帮忙的打算,其实她在这里的职责很简单。

就像真正的马夫那样,既不用她帮着驯马,又不用想着怎么给战马调配饮食,马场里的师傅们,让她干什么,她就得去干什么,和客栈里打杂的伙计差不多。

只是她身份到底不同寻常,能跟那些心高气傲,总想着当伯乐的马师搭上话儿,时常送些师礼,能够讨教些养马,相马的学问,一些粗苯的伙计,也轮不到她这里罢了。

她现在要去点卯,地方就在马场西北方向,那里也有着她在马场的宿处,马场一旦忙起来,她就要住在这里,到也省的她来回跑了。

不过还没到地方,便碰到了两个人。

看清来人是谁,吴小妹赶紧让到一旁,施礼道:“宋。”

来的人一大一小,年长的看上去四十左右年纪,不言不笑,严肃非常,一双眸子在黄昏中闪着针刺般的光芒,身形挺的笔直,即便是在行路之间,上身也几乎纹丝不动,看上去就像一杆枪在移动。

小的十岁出头年纪,还是个少年郎,亦步亦趋随在中年人身后,不用细看,就知道这是爷俩儿,因为走路的姿势太像了,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中年人脚步都没听,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便从吴小妹面前走过,到是少年很是有礼,经过的时候躬身回礼,道了一声吴师姐好。

吴小妹性子活泼,虽与少年不是太熟,却立马回了个鬼脸儿。

少年脸一下就有些红了,但只是稍微抿了抿嘴,做不喜状,之后便昂着头又随在了父亲身后,只是明显脚步有些乱了。

吴小妹呲牙一笑,这父子两人是马场的常客,来了之后,一般都是父亲去寻人喝酒,儿子则在马场中操练骑术,她见的次数可是不少了。

只是宋教头来历很是不简单,又以严厉著称,不敢轻易上去套近乎罢了。

这位宋教头是国武监的枪术教头,出身晋国公府,身上也带着军职。

当然,在国武监里面,只要跟晋国公府沾上边儿,想不引人注目都不成。

所以,关于这位宋教头的传闻就有很多,据说这位早年间可不是什么良善人物,在吕梁山中为匪,后来寨子被大将军带人灭了,此人才归入大将军麾下。

这位宋教头家学渊博,早年一杆铁枪在长安也很有些名声的,后来又在晋国公府得遇良师,一身绿林工夫终于转变成了战场实用的本事,因为年纪渐长,这才来了国武监当

除了在国武监教授生员枪术之外,还在步兵科收了几位关门弟子,在国武监教头中间,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点卯的地方已经不远,远远跟在这父子两人身后,来到一间屋宅前面,里面灯火通明,父子两人也不叩门,直接推开就进去了。

吴小妹在外面等了片刻,才轻轻推开大门,走了进去。

灯火照的吴小妹眯了眯眼睛,在外面她就闻见浓烈的酒香了,这会一看,果不其然,正房前面的院子里,已经摆开了酒席。

吴小妹不由吞了口唾沫,吧嗒了下小嘴儿,馋虫立马被勾了出来,心想,一闻就知道,是蜀中的剑南火烧,最好的烈酒,沉的也有些年头了,味道非常浓烈。

国武监中不准饮酒,好酒的生员们总会偷摸的弄些藏起来,时不时喝上两口,被抓住了只能认倒霉,自己去领板子,不过一个个却还是都死性不改,只要有了机会,一切照旧。

吴小妹已经很长时间没喝过酒了,到底有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在身上,为人表率者,不能轻犯监规。

所以此时她只能拼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瞅着院子里的人,她不由有点眼晕。

先进来的宋教头已经不客气的入了席,少年正在给桌子边儿上的人见礼问好,一圈下来,现在还没完呢。

吴小妹只用眼睛扫了扫,就看了个七七八八。

主位上那位,不用说了,须发张扬,不修边幅,身子虽然已经有些佝偻,头发花白,但雄壮的身形据坐于主位,即便是向来倨傲的宋教头,也只能乖乖坐在他的下首,脸上还难得挤出些带着点谄媚味道的笑容出来。

这位就是现在这处国武监马场的主官,国武监箭术教头,哒懒,一个女真人。

这人已经是国武监的一个传奇了,曾经当过金国御前侍卫,归于大将军麾下后,随大将军出征过蜀中,据说在剑门关内,还救过大将军的性命,之后随大将军出征河中,又去了草原。

他是最早随在大将军身边的衙卫之一,一张大弓,箭无虚发,随大将军会遍天下英雄,箭下亡魂,不计其数。

如今和宋教头差不多,算是在国武监养老,谁见了都要叫一声大人,因为这位喜欢这个称呼。

此时这位身后,还站着个牛犊相仿的半大小子,身上穿的到是干干净净,只是抱着个海碗,一口口的喝着,碗里装的当然不会是水了,喝的高兴,不时露出憨厚的笑容,只是怎么看,身上都带着股野性。

在他旁边,还有个几岁大的娃娃,仰头瞅着自家哥哥,一看就知道,谗的厉害。

这两个都是哒懒的儿子,姓赵,晋国公这些早年间的衙卫,成亲都晚,孩子还都没有长成,但父辈的功劳,却已经够他们受用一生了。

见吴小妹进来,大点的小子,立马乐呵了起来,顺手将海碗塞到弟弟怀里,弄的弟弟差点一个屁墩坐地上,自己却麻利的跑进屋里,拿出一块木牌,嗖的一声,朝着吴小妹扔了过来。。。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聚饮(二)

木牌很有些份量,扔过来的劲头儿更是不小,但吴小妹只是轻轻巧巧转了个身,再转过来的时候,那块木牌赫然出现在她手中。

木牌好像粘在她手里般转了一圈,双手一抹,再亮出来的时候,木牌已经不见了踪影,手掌再摆弄几下,木牌又蓦然出现,如此几回,才算消停了下来,老实的将木牌挂在了自己腰畔。

不过却已经逗的那两个小家伙呵呵大笑,并齐齐鼓掌叫好,啪的一声,却是小的将酒碗摔在了地上。

吴小妹笑意盈盈,但肚子却早已骂开了,这死孩子,这般劲头儿,也不怕砸坏了人,还弄的老娘手疼。

逗弄了下孩子,也得了腰牌,本来她便可以离开了,去给管马厩的马师瞅瞅,才能给她派下活计。

但这会儿,吴小妹却怎么都不舍得离开。

因为围桌而坐的人,可不只哒懒和宋教头两位,虽说马场这位主官大人一般晚上都是无酒不欢,那些与他有交情的人也会时不时寻上门来跟他饮酒,但今晚,看看这些人,吴小妹就知道,这次和平常可是大不相同。

她好奇心本就重的很,这些人物在国武监又是个个非同小可,她自然不愿就这么离开,错失了一场热闹。

而能被她说上一句非同小可的人物,自然也不是闲杂人等。

比如,挨着哒懒坐着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自从吴小妹进来,就头也没抬过。自斟自饮。旁若无人。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这位一身的儒雅,身上也穿着儒服,在如今的国武监,这样的打扮,也就他老人家独一份儿了,连山长大人也不好说什么。

因为这位崔先生,曾经当过山长大人的开蒙老师,按照辈分来说。就是国武监生员们的祖师爷了。

据说,这位崔师,祖上乃是唐时赫赫有名的博陵崔氏后人,在凤翔府巩义县与大将军相遇,为幼年的大将军开蒙授业。

后随大将军入京,入幕景王府,可以说是景王府旧人中唯一没有出仕的一位。

至于原因嘛,也许只有那些景王府旧人知道了。。。。。。

咸宁四年的时候,被大将军亲自延请入国武监授业,才学渊博。见多识广,为人嘛。有点迂腐,但性情宽厚,教起学生来却又一丝不苟,很得生员们敬重。

这位崔师和齐祭酒交好,和那些赳赳武夫自然也就没什么交集,但今日却出现在这里,很是让吴小妹惊奇。

当然,千万别把这位想象成一位在国武监混日子的失意读书人,这位崔师和如今渐渐崭露头角的河间崔氏走的很近,这和其长女崔氏嫁入秦州赵氏有着一定的关系,也不排除,两个没落的前朝大族有意相互亲近的原因在里面。

而其长子崔林,如今也贵为大理寺判,娶的更是大族杨氏的女儿。

这般想想,也就能明白,这位在国武监中授业解惑的教书先生,到底牵扯到多少人物了,而其本人与其说是在国武监中教书,不如说是在国武监中。

而在这位崔师的下首,坐着一位黑脸儿汉子,只看那张褶皱丛生的脸,就知道这位没少受了苦,再加上满脸的谄媚笑容,不时小意的给上首的老人满酒,从吴小妹进来,这位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嘴上也不闲着,桌上就听他一个人摆活了,怎么看怎么猥琐。

但你千万别把这位当成个只会阿谀奉承的谄媚之徒。

这位姓黄,生员们尊称为黄教头,是国武监的马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