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914章

将血-第914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如果不能尽早结束这场争斗,那么地方大吏,军中上将参与进来,也是早晚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会是怎样一个景象,就没有人敢去想象了。

所以,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朝中重臣,都在努力的掌控着局面。

于是,大秦成武七年初的大秦京师长安,气氛变得越来越是压抑,暗流汹涌之中,藏着无数凶险,即便是长安的普通百姓,好像也感觉到了什么,往常最热闹的酒楼茶肆之中,流动着诡异的氛围,少有人再谈及什么朝廷政事。

而作为长安最繁华的彩玉坊,也再次变得萧条了起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朝臣们的府邸,一到晚间,各处府邸门外,都可以看到成排的马车轿子。

像长安李氏,郑氏这样的簪缨豪族的门前,更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直到深夜,衣朱带紫的人流也是络绎不绝,到了此时,谁也别想什么独善其身了。

皇宫的宫门,也不再准时关闭,深夜召朝臣入宫的旨意,也变得稀松平常了起来,经过连续的争吵,那些朝堂上举足轻重的臣子们,入宫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了。

这般诡异的局面,只能表明,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重臣们,都在避嫌,到了这个地步,只要脑子不糊涂,也就明白,妥协的希望已然越来越是渺茫。

。长安之乱那样的事情,将再次发生在眼前长安之乱才过于数载,许多人想到这个,开始变得心惊胆战,目光不可抑制的转向各处京军以及附近的殿前司禁军。

从长安出发的信使,频繁的出没于路途之上,由此,朝堂上的消息也开始蔓延开来,也许不用太长的时间,整个大秦便将陷入这场突然爆发的内讧之中了,到了那个时候,别有用心的人们,也将参与进来,也就没有人能再控制所谓的局面了。

武臣们脾气越来越是暴躁,大将军种燧在早朝上怒斥中书重臣夸夸其谈,不知所谓,虽然遭到了皇帝陛下的斥责,并罚俸半年,也让中书的老臣们感到了极大的压力,清晰的感觉到长安之变的阴霾,正在靠近之中。

而接下来,除了极力关注外间军旅调动之事外,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终于正式上书,请罢李承乾枢密使之职。

这位三朝老臣的赤膊上阵,让情势更是凶险了起来,显然,中书这里,已然破釜沉舟,打算借彻底搬倒枢密使李承乾,打掉武臣们越发骄横的势头,让朝堂政局恢复“正常”

而枢密使李承乾一旦倒下,可能随之限制军中将领兵权之事,便会摆在皇帝陛下的龙案之上,而这也是军中将领们绝对不愿看来,更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这样的激烈举动,出自这位三朝老臣之手,也表明局势至此,没有什么转圜的余地了。

皇帝陛下随即召枢密使李承乾,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两人深夜入宫,谈了些什么,没有人清楚,但两位位极人臣的文武之首同时出宫,一言不发便分道扬镳的场景,还是告诉人们,这最后的妥协机会,可能也就此失去了。

于是,或自保,或进取的准备,都开始紧锣密鼓的上演,而更多人的目光,都开始转向另外一位可以影响朝政的人物身上。

不用说了,如今大秦朝堂之上,还能跟两位辅相,枢相相提并论,并能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人,便是晋国公赵柱国了。

实际上,直到这个时候,赵石也在犹豫,是不是该开口说话,而这样的情形,在赵石身上,并不多见。

犹豫也就意味着没有决断,更意味着可能失去先机等等,赵石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一直以来,朝堂上的诸般争端,对他而言,都可以说是兴趣寥寥,这些年来,他也从来不曾过深的参与到朝堂政争当中去。

而参与最深的一次,其实就是几年前的长安之变了,那也不过是被逼无奈而已。

尤其是,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一些小事已然无关紧要,所以,自从他回京以来,过的可谓是十分悠闲自如,甚至在一定程度能,能随意的决定自己的行止。

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朝堂局势竟然会在短时间内演变到如此地步。

而当他意识到,不能任由局势这般下去的时候,再想说话好像只能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了。

文武之间,太过激烈的对抗,在他看来,是得不偿失之举,谁也不会在其中得到什么好处,就像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亲自上书弹劾枢密使李承乾一般,即便胜了,长安李氏也将永无宁日。

因为这一次,他们触动了皇权,和长安之变中,赵石自己扮演的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根深蒂固的家族,呼风唤雨,展现权威的同时,很可能引来的是皇帝陛下深深的。

而在这个时候,赵石也算真正看清了这些门阀大族的面目,归根结底,什么江山社稷,什么黎民百姓,什么国家大局,都不能跟他们自身的利益相比,不然的话,以这位老臣的睿智,必定不会行此不智之举。

赵石不相信,以这位老臣的眼光,看不清当前的局面,只要各退上一步,与他赵石同心协力,这些纷纷扰扰,也就随时能够平息下来了。

而这老头儿连个想商量商量的意思都没有,甚至连个口信都没送过来,便拿了主意,根本没有了任何妥协的意思。

这让本打算拜访一下李圃,将事情控制下来的赵石一下便冷静了下来,他心里只剩下了冷笑,将整个长安李氏摆在赌桌上,难道就会让天平倾斜?

长安王氏才倒下多久?就忘了鲜血带来的教训,这些豪总是这么傲慢,。应该抛掉李承乾,先看看局面再说?

来日方长,难道还能将皇帝从龙椅上赶下来?若真有那般胆魄,他赵石二话不说,立马带着妻儿远走高飞,看看你长安李氏能走到哪一步。。。。。。

(断更两天,没办法,就要回家了,请同事领导朋友们聚一聚,接连三天,晚上都喝的吐血,九号的飞机,回到家也闲不住,所以啊,只能等年后更新才能稳定了,再次请大家见谅,这次不会长时间断更,请大家放心。)

请大家多多见谅

从现在,到正月初六,阿草都要在家中度过,家里人多,兄弟姐妹都很和睦,每年也都是非常欢乐的过年气氛。

但阿草家里是非常保守的家庭,对待网络游戏啊,网络小说啊之类的东西,都很反感,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这个没办法,阿草父母都已去世,只有姐姐们了,岁数相差有点大,代沟必然存在,也没法去抗争,世界观价值观都已固定,劝一句两句,都是隔靴搔痒,没有任何作用。

所以,阿草在家里一般不会鼓捣小说,就怕她们不高兴,还要反过来教训阿草,给侄子侄女当成负面教材,那就真的非常丢脸了。

这样一来,大家也就明白了,阿草断更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家里的干活,所以请大家体谅一下,耐心等待,等阿草回来,更新也就稳定了。

回家之前,再一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厚爱,咱们明年见。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暴怒

朝堂政争,总是有进有退,大部分时候,不会弄的你死我活,最终,也都已妥协为主,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体系应该具备的特点。

那种一天一小闹,十天一大闹的政治氛围,是不会出现在现实之中的

赵石为官日久,虽然远谈不上什么圆熟的政治手腕儿,但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他,也不会过多的用军人的思维,来对待朝堂政争。

所以,不管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到底因为何种原因,猛的跳出来,将这场风波弄成了滔天巨浪,他都已经开始考虑,退上一步再说。

毕竟,这不是争夺皇位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不管朝堂上如何变化,都危及不到他这位晋国公的身上。

至于枢密使李承乾之后处境如何,那关他赵石什么事情?

而文臣们搬倒了枢密使李承乾之后,会不会再得寸进尺,到时候再说便是了,难道李老头儿是看上了枢密使的位置?

在这个上面,赵石是断然不会相信,文臣能够坐上那个位置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文武之间已经拉开了足够的距离,想要以同门下平章事之职,兼领枢密使,或是随便推个人越过几位枢密副使,走上枢密使的职位,都已是千难万难。

没有赫赫战功,或是在兵部,枢密院中有着足够的资历,又如何能够服众?

至于文臣们现在议论纷纷的限制将领兵权的事情,赵石更是嗤之以鼻,在如今这样一个时节。限制兵权。只能引起军中将领们的不满。甚或是疯狂的反扑,不说皇帝陛下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算是文臣们暂时占到了些许便宜,将来也许只需轻轻推上一把,便会有无数颗子曰诗云的脑袋落地吧。

但世事难料,就在赵石心意已定,一边准备出行事宜,一边想着,怎么做才能既不显得过于软弱。又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两件事,一下便改变了他的心意,也点燃了他郁积已久的怒火。

第一个消息是城外公主府那边传过来的,长安李氏,托人向大长公主殿下求亲,欲以李氏嫡支幼子尚长公主殿下养女李念慈。

当然,长安李氏这样的百年大阀,不会那么没有规矩,于此同时。他们已经向皇帝陛下,以及太皇太后娘娘请求赐婚于李氏。

而且。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这个消息便已经闹的人尽皆知,显然,长安李氏没少做了手脚。

听到这个消息,赵石的头一个念头就是,李氏的主事之人们已经疯了。

在这样一个时节,求娶大长公主爱女,实与逼婚无异,向皇家逼婚,虽然求娶的非是皇家公主,其实也没太大的区别,这个姿态,实非臣子所当有,尤其是,长安李氏虽然乃京师豪族。

但他们的首领人物,跟历代权臣相比,还差的太远太远,手中既无兵权,宫内也无人相应,而且,他们面对的也非是一位幼年天子,而是一位年富力强,主政已然六载的英明

这样强硬的姿态,赵石已经不知道长安李氏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了,若无通天手段,此实为肇祸之举。

不过赵石随即便也想到,李氏此举,说不准也有着求全之意,不管对皇家意味着什么,对于晋国公府而言,这其实算得上是一次间接的示好了。

至于为何是公主府的郡主,而非是晋国公府的嫡长女,赵石这里自然明白长安李氏的顾忌,别说他这位晋国公答不答应,就说文武重臣联姻,也将意味着太多太多的政治考量。

两害相权取其轻,赵石隐隐觉着,长安李氏这是宁愿得罪皇帝陛下,也不愿将晋国公府往死了得罪。

这样隐隐约约的意味,让赵石恼火之余,却也觉着有些滑稽。

到了这个时候,赵石真的很想将天妖等人叫到府中,让他们查一查,长安李氏那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才让他们开始打起这样的鬼主意。

若说这个消息还没怎么激怒于他,而是觉得长安李氏太过反常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另外一个消息,一下便让赵石的怒火来到了顶点。

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被长安府扣下了,罪名是当街滋事,令豪奴于大庭广众之下,殴伤数人,而这数人,却都是身有功名的长安士子。

当时,赵石正满脑子的官司,目光在朝堂之上逡巡,间或与种燧,张承等人商议来往,哪有工夫顾及其他。

所以也没当一回事,毕竟所谓的豪奴,都是晋国公府中家将,这些都是厮杀汉,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人物,脾气一个比一个暴躁,斗殴滋事的事情,可没少出了。

而今长安令尹衙门升格成了长安府衙门,又是中书直辖,最重要的就是掌管长安刑狱之事,虽说其中没有铡刀或者五色棍之类的东西,却也表明了朝廷整饬长安治安的决心。

而自己府中的这些家伙,不定便是碰到了刀口上,不过呢,只要没有伤及人命,他自然也就可以护得儿子无事,至于几个家将,也不过是当街殴斗,打板子嘛,皮糙肉厚的他们,正该如此教训。

所以,听到消息的他也只是派了幕僚持自己驾贴,往长安府衙保府中人等回来。

不过到了这一日晚间,晋国公府去往长安府衙的人被送回来,整个晋国公府一下就安静了下来。

不但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被拍了三板子,连前去接人回来的李博文,也因咆哮公堂,挨了结结实实十板子。

至于随行的晋国公府家将,都是趴着被送回来的,最重的一个,双腿已然被打折,整个下半身都血淋淋的,只剩下了一口气而已。

当赵石来到外院正厅,灯火通明中,看到躺倒一地的人,当时就炸了。

随手就给了自家儿子一巴掌,打的向来斯斯文文的儿子口鼻窜血,指着这些家将道:“混蛋若这里有一个命没了,我拿你这小畜生的命来抵。”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会

赵石这是真恼了,这些家将,说起来皆都曾做过他的亲卫牙兵,千挑万选出来,在战阵之上护卫在他身旁,连性命都可以不要的一群人,回到长安这里,身上虽都还带着军职,但实际上,已经都处在在府中养老的境地了。

跟着自家儿子出去一趟,却弄成这般模样,让赵石向来刚硬的心肠都抽了起来,暴怒之下,还只是甩了儿子一巴掌,可以说是他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怒火了,若这会儿身处疆场,没准抽刀劈了赵君玉都有可能。

仗势欺人这样的事情,在大秦京师长安这样一个地方,自然不会如何少见,这里的王公贵族,高官显贵多如牛毛,百姓甚或是身份低一些的官员,碰到了豪门大族出来的纨绔子,那抵抗能力也就不用多说了。

不管有理没理,脸被打的啪啪想,最终还要跟人赔不是。

当然,也没什么好指责的,自人类形成社会架构以来,这样的事情便不可避免,碰上了,只能怨你倒霉。

而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也只能保证相对公平而已,不用期望太多。

就像如今的长安,越来越是繁华,百姓也过的十分富足,在日常生活中,财产,尊严都能获得基本上的保证。。。

而官员比较清廉,世家大族子弟多数也不会肆意妄为,实际上,这也正是保证大秦能如此强盛的基础所在。

还是那句老话,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那么多的人在追求丰功伟业。荣华富贵。为什么?

要说赵石对儿子的管教。并不算怎么严厉,但他自身的经历也决定了,在晋国公府这里出去的人,欺压良善者,都会受到他的严惩。

和居住于长安城内的其他大族实际上没多少区别,这就是他们的底线,一旦有人触犯,不管是为了名声。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去闹事的子弟,少说要挨上一顿家法,重的,则直接交给官家处置。

其实,长安令尹衙门升格为长安府衙,针对的也非是久居长安的权贵们,还是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回朝述职的军中将领以及出现在长安街市上的粗鲁胡人。

但拿晋国公府的长子和家将开刀,赵石大怒之余,却也努力压着火气。若真错在晋国公府,这口气也只能生生咽下去。

朝局动荡。晋国公府再跟长安府衙掐起来,对谁都没有好处,只能图个来日方长

这一晚,整个晋国公府的下人们都是战战兢兢,府中的大夫们忙的脚不沾地一般,十几个人都是外伤,却也正是晋国公府的大夫们最拿手的。

不过,将脸肿的和馒头相仿,还努力的不让泪珠子掉下来的儿子拎到书房,前前后后一问,赵石本就蹭蹭往上窜的火气更是好像浇了一层热油,再也无法抑制。

哐的一声大响,书房那厚实的书桌已然四分五裂,等到来到他面前,好像寒冬里的鹌鹑一样瑟瑟缩缩的老大夫给他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