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906章

将血-第906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军国大事比起来,礼仪什么的在大秦向来都非常之宽泛,从上到下都是如此,而赵石也向来认为,人死如灯灭,尽到心意便好,没必要弄的过了头儿。

所以,对张峰聚的抱怨也是一笑置之,他心肠本就坚硬,只要自家老娘好好的,旁人家里会怎么样他都不会太上心。。。。。。

另外张峰聚这里就是抱怨自家女儿的婚事太过简陋了,在这个上面,赵石到是觉得有点愧疚,不过婚事太过仓促,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等到老爷子没了再办,还是等他不在京师再办?

接下来,张峰聚这里就有点不着调,竟然抱怨自己东跑西颠的,最终又回了大同,接着又说河洛那里都打了乱了套,也不说掉河东人马南下,着实有些说不过去,还埋怨赵石在京师呆的太过安稳,也不说帮着河东各部说几句话,让枢密院下个令什么的。

也就是张峰聚没在眼前,不然的话赵石一定踹不死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王。

扑面而来的怨气过后,信里终于说起了正事儿。

河东这里往来的商人越来越多了,鞑靼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内附的部落也少了起来。。。。。。

在张峰聚和柳世源两人看来,这不是什么好事,但也不算坏事,因为大将军木华黎正在北边积蓄力量,准备消灭乃蛮残部。

往来大同的商旅开始出现胡人的商队,显而易见,他们不愿意再轻易的将辛苦养育的牛羊马匹,轻易的交给汉人商人贩卖了。

换句话说,人家正在长心眼儿,觉着这么做太吃亏,不如自己贩卖到南边获利丰厚。

他们心眼儿长了是没错,但他们怎么可能比得过汉人商人的奸猾?

所以大同的汉商们都在冷眼旁观,也乐得在大同边市将手中的货物换成毛皮和牲畜,然后再和大同边军做交易,还省了去寒冷的草原受苦。

当胡人们意识到,他们这么做并不能比之前获利多多,而且,还要交边税的时候,估计他们也就消停了。

这里面衍生的问题就太多了,大同日渐繁华,一座座矿山也开始出产煤炭,钢铁,而且,大同行宫也开始正式开工,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这座边城要塞正在按照赵石的规划那般,渐渐成为北方的中心。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困扰着大同的军政要员。

一些大商人开始出现,他们正在试图联合起来,控制这条商路,并从中赚取丰厚的。

以物易物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商人们的胃口,汉商和草原胡人的冲突也正在加剧,来自遥远西方的各色商人,也参与其中。

尤其是张峰聚作为军人,天然不愿跟商人们好好说话,想要撇开这些恼人的商人,独自跟草原胡人打交道。

柳世源在为商税剧烈的增加而雀跃的同时,也是烦恼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现在的大同显得非常的混乱。。。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二十章书信(二)

(看了书友们的建议,心里分外舒畅,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赵石眉头皱了起来。

虽然张峰聚不可能在信上写的太过详细,但赵石已经意识到,大同的问题很是不小了,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很简单,商人的贪婪正在不断的那座城市中扩散,让一切变得混乱了起来。

作为军人,他注定不可能喜欢锱铢必较,充满了贪婪味道的商人这个阶层,但他也不会认为,张峰聚的那些馊主意有多英明。

至于柳大秦的官吏们在这个事情上面和其他两国可能会有些区别,他应对商人的事情上,显得木讷而又笨拙。

如果商人们太过分的话,很可能大同那里会发生一次屠杀,这就是秦人应付混乱的最终手段了,连赵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也许自己才是他们中间,最适合应对这种局面的人。

当然,他也不会认为,自己只要弄出点稀奇古怪的东西,就能解决这么一摊子。

多年的领兵生涯告诉他,一旦涉及的人和事都太多的话,想要靠一己之力,将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或者以为按照后世的经验,出个什么主意,就能解决掉复杂的问题,那他现在估摸着已经连骨头渣滓都不剩了才对。

是的,群策群力才是最好的办法,站在朝堂上的那些人,都是聪明到极点的一些人,当一件事摆在他们面前。只要不存太多的私心。他们便可以找到世上最好的途径来解决

大同的混乱还方兴未艾。给河东军政大员们造成的困惑还不算太多,但想想就知道,等到那里成为一座商业繁茂的城市,商税也远远超过农税的话,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赵石不负责任的猜。

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蜀商们靠着先天的优势,正在长安城混的风生水起。

而丝绸之路一旦打开。来自遥远西方的商人们,更是会快速的来到汉地,汉地的一切,可能都将成为他们手中的货物,而且都能卖出好价钱。

然后他就笑了起来,这根本不是他一个枢密副使该操心的事情嘛,嗯,如今中书的那个老头儿有些太过清闲了,整日价在脑子里想着什么阴谋诡计,不如抛些事情给他做。让中书那些老头子们去头疼吧。

接下来,心中说的便是好事儿了。当然,这只是张峰聚自己以为。

因为他打算让军中一些即将或者已经退出军伍的老兵,来跟草原人做生意。

赵石可以想象,在河东无事可做的张峰聚要干些什么出来,甚至于,他已经肯定,张峰聚已经开始这么干了。

让军人经商,赵石咬了咬牙,这个混蛋穷疯了怎的?亏他想的出来。

军人一旦成为商人,会迅速的失去荣誉感以及他们最珍贵的勇气和胆量,这个在他来说,可以说是再明白不过了。

张峰聚无疑是在开一个极其恶劣的先河,当然,估计也不能说什么先河,自古以来,以商助军的事情,应该没少发生过,只是他举不出例子罢了。

赵石也知道,这不可能是张峰聚一个人的主意,定然是大同守军中的一些人,看着脑满肠肥的商人眼红了,想要从商道上分一杯羹。

就知道,河东的风气不好,总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如今可不是应验了吗。

在赵石看来,军人只能靠国家供养,根本不能自己去赚取军资,一旦久了,不但军队会废掉,而且,这样的军队也会变得非常的危险。

他耐着性子将信看完,草原上的情势已经非常分明了,诸部联盟牢牢的占据了广阔的北方草原。

而他们的优势,是任何其他部族都无法比拟的。

他们背靠大秦,他们再也不怕风雪的侵袭,因为他们可以从大同或者河南地那里得到大秦的支持。

老人和孩子不用再忍受饥饿风寒,贵族们帐篷中的财富也在渐渐增多,牧民的生活也开始安定了下来。

一切的一切,都显示着,草原各部的兴盛就在眼前。

得到大秦封号的汗王们,在纷纷建立自己的汗帐,也更加积极的想要建立王庭,当然,这个希望很渺茫,赵石曾经许诺鞑靼人建立自己的王庭,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

汗王们都在想,草原诸部联盟中是该出现一个王庭还是几个一起出现在草原上。

而且,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他们需要更多的部众,更多的战士,以及更多的牛羊马匹,也许直到一个部族从各部之间脱颖而出的时候,才会出现王庭吧?

张峰聚在这一点上做的不错,他时刻的注视着草原各部的变化,甚至于没有半点流露出想要东进的意思。

不过他在信中提到,希望在剿灭乃蛮部残余势力的时候,参与进去,让他麾下的大秦精锐保持士气和战力,而战争才是最好的磨刀石,平时再多的操练,也及不上一场战争来的有用。

所以,他需要朝廷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因为草原上的战事,从来不会有太多准备的时间,只要到了秋天,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从来不会有个准确的日期。

赵石放下信笺,手指敲着桌案,大同那里的问题很多也很大,却需要柳世源上书朝廷才成,不能冒然干预,即便大同是他的领地,政事上,还需中书决断,在政事上,他也从来不会去冒充什么聪明人。

至于北方战事上的事情,他却是当仁不让。

下一个目标,一定是不亦鲁黑汗,不会有别人,要是便宜的话,消灭西辽,也是他非常乐意看到的结果,让那些契丹人见鬼去吧。

然后就是花勒子模,当然,在这之前,还是先解决掉东北那头恶狼才成。

赵石嘴角微微翘起,那头恶狼就快掉进陷阱里去了,只是可惜,女真人竟然跑了,还带走了那么多的百姓,不然的话,辽东的土地和人口,对于蒙古人来说,应该非常有诱惑力。

而今年蒙古人没有南下的原因,也就不太好猜了,一个是蒙古人因为前年的叛乱,损失惨重,缩在东北草原添自己的伤口,第二个就是辽东对他们的吸引力大减所致。

赵石现在其实很想知道,在前年的叛乱发生之后,成吉思汗的地位,是不是动摇了起来,因为这可不是他征服了乃蛮部,克烈部之后才发生的动荡,所以,蒙古诸部也远远没有另外一个时空中那么强壮,能若无其事的承受下来这样的损失。

蒙古诸部一定遭受了重创,在这一点上,赵石没有任何的怀疑。

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那位蒙古人中的雄鹰是不是还敢率兵西进呢?

赵石心里摇了摇头,蒙古诸部只要没发疯,现在应该只有两个选择了,一个是缩在东北草原不动,稳固自己的统治架构,第一条路则是南下河北。

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选择,甚至于跟中部草原的诸部联盟开战,都不会有他们的好果子吃。

他们的长生天,不会降福给他们了,上兵伐谋,早在乃蛮部的战士尸横遍野的时候,蒙古人就已经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

赵石颇为自得的笑了起来,满胸的豪情

在这个时候,他无比的确定,自己已经用勇气和锐利的刀锋,彻底的改变了这个世界。

瞅了一眼旁边站的柱子一样的陆相,不免有些遗憾,这个学生一点也不识趣,就不知道问一句,大帅为何发笑?

这个年轻人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军人,无论是在第一次太原府之战,还是在雁门关城下,甚或是五马峡口之战,这个不算强壮,还长的略显清秀的青年军官,都表现出了敏锐的军事嗅觉,和无与伦比的勇气以及作战热情。

这个年轻的军人,无疑是国武监最好的产品之一,坚定,自信,聪明,而又自律,尤其是,他对战争是如此的狂热,甚至赵石认为,这才是他创造出来的标准军人形象。

但这个年轻人身上的一些气息,还是让他本能的察觉到了危险,深受属下爱戴,拉帮结派,在人格魅力上极具感染力,却又视战争为生命

军国主义这样的字眼儿,在赵石心中一闪而过。

但和往常一样,他选择了忽略,因为他相信,在这样一个时代,在军中能够滋生出这样的人物,再自然不过,至于这个年轻人会不会造成危险或者会不会在某一天被人砍下脑袋,那就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了。

只要用的好了,这才是大秦最锋利的刀刃。

赵石在桌子上铺开纸张,提起笔,想了想,大年初一就要给张峰聚那个混蛋写信,心里有点不舒坦,不过有些事情拖不得啊

心里暗叹了口气,刚要下笔,瞥了一眼陆相,将笔又放了下来,招手道:“我念你写,写的字要是不好,小心军法。”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建军

“告诉张佩官,他要是敢将驻守河东的军旅都变成商人,老子饶不了他,军人是什么?军人乃百姓之铠甲,国家之刀刃,他们可以狂妄,可以跋扈,可以粗鲁,可以不学无术,但就是不能和商人一样讨价还价,贪婪于财货。”

“瞧瞧西夏人和女真人,契丹人都成什么样子了,只要给钱,没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从河中,河东,到西北,难道见的还少了?”

“想当年,西夏人,女真人,契丹人。。。。。。他们老祖宗建国的时候是个什么模样,再瞧瞧他们灭国的时候,都成了一群废物,难道张佩官想让咱们秦人也变成那副模样?若是如此,他这个河东宣抚使也别干了,干下去就是大秦的罪人,死上一千次也难赎其罪。。。”

这些话,落在陆相的耳朵里,有如洪钟大鼓,有振聋发聩之功。

不过,心潮澎湃之间,却也抓耳挠腮,小时候到是念了不少的书,但这些年沙场征战,早将书本放了下来。

大帅的话听着是有大道理在里面的,但这些话肯定是不可能照本宣科般写下来,而是需要他加以修饰。

他到是知道大帅这个习惯,因为曾经听大帅的一个参军说过。

因为大帅笔迹太过奇特了些,军中文书都由参军们代笔,大帅说的东西都极为随意,所以需要参军们自己琢磨如何措辞,才能不伤大帅话中之意。

到是没想到。这样的活计如今落到了他自己的头上。与有荣焉之际。却也只能搜肠刮肚,尽力将大帅的言辞变成自己笔下的文字。

赵石不管那么多,爽快的臭骂了张峰聚一通,便话锋一转,又夸起了人。

最终,才吩咐张峰聚安心在河东呆着,别关心那些有的没的,若想做什么事。尽管想朝廷上书,如今也是大将军了,统领千军万马,坐镇河东要地,没必要畏首畏尾,什么事情都让别人帮他拿主意。

听上去这些话前后有点矛盾,但大帅的意思陆相很明白。

就是让张将军带好了河东兵马,旁的事情少管,至于说是让他自己拿主意,那就是说在用兵之上。只要有着合适的理由,没理由让河东精兵无所事事。

大秦这些年。从来没有什么擅起边衅之类的说法。

换而言之,就是在说,大秦的大将军都有着非常高的自主权,这在每一个帝国建立之初,都是常态,没什么奇怪的地方。

只是张峰聚这些年独当一面的时候太少,乍领河东兵权,有些犹疑惶惑罢了,实际上,每一位大秦上将军,在不请旨意的情形之下,只要调动的兵马不超过万人,朝廷一般都不会太过在意。

赵石这里最后犹豫了一下,才让陆相继续写下去,告诉张峰聚,河东,以及河南地,榆林等处,将建成大秦最大的两个骑兵集群。

这个数字将定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

这是大秦在将来几年当中,最庞大的一个建军计划,其中靡耗的钱粮,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中的兵种,划分的也极为详细,这并非是赵石一个人的意思,而是枢密使李承乾极力推动。

这在十几年前,就算是天下一统,也是少有人敢想象的事情。

但现在,却有人真正的提了出来,并得到了赵石以及张承,成峦等人的支持。

因为河套牧场已经彻底落入大秦手中,而且,北方云中,云外草原,也在大秦控制之下,大秦的马价,一直在狂跌不止,甚至于现在一头成年黄牛的价格,已经两倍于马匹,很多农户干脆用马来耕田了。

而在十几年前,大秦这里一匹好马,能换上五六头甚或是十几头牛都有可能,而到了南方或者后周,这个价格还要翻上一翻。

从吐蕃低地,再到北方草原,十几年间,大秦的军队在大将军赵石率领之下,征服了无数异族,而这些异族大多数都以放牧为生,他们贡献给大秦最多的就是战马。

实际上,遍观史书,人们都会明白,只要汉人拥有了战马,以他们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个世界上将没有人能够阻挡他们征服的步伐,只有他们自己,才会毁了这一切。

扯的有些远了,谁都能看的出来,枢密使李承乾李大人在拼命的榨取自己最后的一点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