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900章

将血-第900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氏行商已久,对这些事自是驾轻就熟,这些年过去,元气差不多应该略略恢复了一些,而赵石的晋国公府,也每年都会收到张氏的进献,只是想要靠上晋国公府,可不那么容易,每年张氏送来的东西,都被原封退还。

只是张氏还是年年进献不断,打着的主意不用问了,自然是广结善缘之意,而晋国公赵石在蜀中的威名,那就不用提了,若能得其名号以许之,那么张氏在蜀中的商队,必将迎来一次大的飞跃。

这显然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张氏绝对不会放弃在这个方面的努力,而商人也讲究一个礼多人不怪,每年送来的礼物,也绝对都是赶在年节,也绝无任何金银细软之类的阿堵物。

加上这些年大秦渐渐强盛,许多老规矩都在改变,一些规矩严了起来,一些地方则松缓了许多,这样的礼尚往来,已经不会算在收受贿赂之列了,不像正德年间,一朝首辅收了旁人的馈赠,还要找个由头向皇帝陛下解释。

实际上,大秦官场风气正在变坏,无法再做到正德年间那么清廉自守了,但这样的官场痼疾,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圈子之内。。。。。。

这个不用多说什么,日积月累之下,晋国公府这里也确实收下了一些礼物,比如说晋国公赵石好酒,府中之人自然上心无比,虽然不差张氏这一点,但有时候心一软,为言辞所动,顺手就收了下来了。

所以,蜀中张氏在赵石这里并不陌生,而且可以说是非常熟悉,这事牵连到蜀中张氏,让他有些意外。

不过也仅仅只是意外罢了,蜀中张氏这样的家族,现在已经不能放在他的眼内,在他而言,也不过是些小小的商人而已。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零九章情仇

这件旧事牵涉的到的人很多,小女人足足说了小半个时辰,才算大致说了个清楚,最终,小女人还不满意的嘀咕,长安城内的豪族太多,着实让她费了不少力气。

事情在小女人嘴里说出来,听上去很繁琐,但只要明白了其中脉络,也就简单的多了。

很多人的名字,赵石都是头一次听闻,至于,小女人埋怨京师族群众多,在这个上面,赵石真的没多少感觉。

一直以来,让忌惮的长安大阀也就有数的那么几个。

当年入长安时,长安大阀据说有五个,如今嘛却只剩下了两个,当然,折氏,种氏这样的将门不在其列。

这位出身蜀中张氏的商人,在利州颇有产业,与卢近贤乃是同乡。

卢近贤高中榜眼,乃蜀人中的后起之秀无疑。

自然便入了张姓商人的眼,像他们这样半红不白的商人,皆是奉前秦吕不韦这样的人为祖师,最喜结交官员,做的就是一本万利的官商买卖,这也正是自古以来商人们的最高境界,不用多做赘述。。。。。。

更何况,卢近贤还是其同乡,得天独厚之下,出了文榜之后,张姓商人立即凑了上来,施展商人手段,很快便与卢近贤兄弟相称了。

至于说卢近贤读的是圣贤道理,为何会跟一个商贾结交。

这根本不用多说,张氏身在蜀中四姓,正经的蜀地大族,不但是商人。族内曾在蜀国为官者。不知凡几。

商人做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与簪缨世家无异,只不过,大多数的世家都是由官而商,因为顾忌官员体面,于商事上并无多大作为,多数只为补贴家用,所以做的十分隐秘。

但张氏则相反,由商而官。所以注定在官场之上难有太大作为,但却是正经的蜀中巨贾。

如今张氏虽有破败,但在卢近贤这样的寒门子眼中,依旧是高不可攀的大族豪门,与之结交,也只会与有

再者,卢近贤颇有野心,长安乃大秦都城,正是文人扬名的最好的所在,而张氏于秦地已然经商多年。在长安中颇有友好,两人称兄道弟。归根结底也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据小女人探查,问题也就是出在这个张姓商人身上。

此人能在长安站稳脚跟,并时不时能将自家茶园所产,加入贡品之列,自然不会一无所峙。

而此人搭上的,正是长安中一个簪缨世家。

光禄寺少卿刘景尧出身的长安县刘氏一族,刘氏在长安不大不小,祖上曾做过一任礼部尚书,所以子孙皆在礼部讨食儿,至今还在吃祖上的老本儿,到现在还没有没落,谈不上没出息,但族中子弟,也只能用庸碌二字来形容。

其实如今刘氏最有名的家中的女儿,刘景尧之长女,次女,皆都嫁入长安豪门,分别与长安郑氏,折氏联姻,而刘景尧的三女,虽还未曾长成,但据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兼姿容靓丽,长安才俊上门提亲者,不要。

这样一个家族,在大秦京师长安,也算得上是不可轻辱了。

而光禄寺两个最大的职能,就是掌国家祭祀之事以及皇宫膳食事,是礼部之下最光鲜的衙门之一。

所以,身为光禄寺少卿的刘景尧,与各路商人打的交道可着实不少,张姓商人也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这件事的根子,却还在如今的光禄寺少卿刘景尧的身上

至于为何搀和进这件旧事当中来,却还有着些缘故。

刘景尧乃景兴元年进士,正巧,也是那一科的榜眼,少年得意,志气高远,若非逢上景兴皇帝初登皇位的乱事,不定仕途上能更加顺遂几分才对。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进士们入宫谢取君恩的时候,刘景尧见到了一个人。

不用说了,便是当时只想着看热闹的靖佳公主殿下。

惊鸿一瞥之间,对于靖佳公主而言,没在心头留下任何的痕迹,但对于刘景尧来说,那抹靓影却再也难以忘怀。

少年情动,最是真诚不过,自从在皇宫中谢恩出来,刘景尧便有些神思恍惚,春风得意的少年郎,终于尝到了相思之苦。

不过苦恋皇家出身世家的他尤其能感到其中的绝望滋味。

本来,之后选官,他打算留在京师,存着的自然是几分侥幸心思。

但家中好不容易供出一位榜眼,之后官场路途遥遥,每一步都是慎之又慎,琢磨几番定下来的,又岂是他能够自主的了的?

于是,几年知县做下来,再次回京,京师长安早已物是人非了。

长公主殿下搬到了长安城外,而且与西夏人联姻不成,反而下嫁了王虎之子那样的

此时刘景尧其实也已经娶妻生子,但少年之时的情思,却还是深深刻在心头。

无疑,这算得上是个痴情之人,之后的事情长话短说,大秦愈加强盛,朝中风云变幻,长安刘氏这样的家族,多数也都是身不由己,只能在种种漩涡之间飘来荡去罢了。

王虎因羽林左卫兵变之事,最终削职罢官,被赶去了金州。

朝中风波险恶,旁人却又怎知刘景尧心中的欢喜?而他的心思也一下就活了起来,并频频向“孤苦伶仃”的长公主殿下示好。

奈何,长公主殿下无意于朝政,除了与权势越加显赫的大将军赵石交好之外,跟旁人好像皆无多少瓜葛。

刘景尧这里费劲心思,也不过是能隔上几月,借着出游之名,去到长安城西的长公主府邸探望一下。

不过这对于刘景尧来说,已然分外的幸福了。

到了后来,关于大将军赵石和长公主殿下的关系,众人猜测纷纭,到也有不少传入了刘景尧的耳朵,只是这位已然身陷其中,对这些皆都视若罔闻罢了。

时光流逝,长安之变后,景兴皇帝驾崩,成武皇帝登基,又是一番风波动荡,而长公主殿下,也变成了大长公主殿下。

城外的那座公主府中,也多了一个小小的女童,这让刘景尧分外的惆怅,那女童是不是公主殿下的私生子?这样的想法,一直抓挠着他的心。

直到成武五年,大长公主殿下病了,刘景尧前往探望,却未见到公主殿下,又在送往大长公主府的饮食上面,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当时光禄寺少卿大人便有些癫狂了起来。

由爱生恨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也没必要再阐述其人之心理。

反正,莫名其妙间,公主府已经多出了一个敌人,而且是恨之入骨的。

由此,也就好猜测了,一个朝廷官员,想要奈何大长公主这样一位尊贵之人,可是不很简单,尤其是其人自己也有难以启齿之处,就更为作难了。

而机会悄然之间就出现在了刘景尧眼前,科举案发,大长公主殿下“带病”入宫,为秦人士子

在人选的选择上,刘景尧也煞费苦心,于是,榜眼卢近贤也就成了刀斧。

以士子求名心切之故,激起卢近贤好胜之心,散布谣言,生出了许多事端。

这位光禄寺少卿大人为官多年,处心积虑之下,要的可并非只是大长公主府声名扫地,为此还准备了好多的手段。

只是科举案发,许多人趁势也纷纷动起了手脚,反而让这件事向另外一个方向滑了过去。

至于其中动心思的人物,太多了,有秦人,有蜀人,有商人,有权贵,各怀目的,不甘寂寞者,纷纷粉墨登场,就算是以天妖之能,其实能查到始作俑者,其实也已经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

至于其中到底牵涉到哪一些人,小女人也只能苦恼的承认,这根本查不清了。

一来,确实是太过纷杂,谣言四起之下,推波助澜者比比皆是,根本分不清那些是真的,又有哪些是假象。

而二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离京日久,下面的人有些不好使唤了,等梳理好了,再去探查,这些缩起了脑袋的人以及事儿就不那么好查清楚了。

不过有了一个刘景尧,应该能交差了,所以才急急来到晋国公府讨赏,至于说的其他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人名,都是曾经造谣生事者,谁知道后面到底站着些什么人,一个个查过去,那得将她累死。

赵石听到最后,也有些头晕,这他娘的不是在听小说吧?

赵石有点哭笑不得,一个从四品朝官,竟然会因爱成恨,办出这样一件事来,世上之事,果然多有匪夷所思之处。

在大秦呆了这么久,从未曾想到,朝堂上的大臣们中间,竟然还藏着一位痴情种子。

不过,管他什么人,只要落在他手里,总归要让人们都知道,马王爷是有三只眼。

(最近在看大宋的智慧,好长时间没翻看历史文了,一看之下,确实写的好,怨不得人家高居榜首,一直没下来过,唉,也顺便耽误了阿草。)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章枢密

“看着刘景尧。。。。。。”

赵石随口吩咐了一句,“长安县刘氏。。。。。”

嘀咕了一句,赵石眯了眯眼睛,其实他心里有些不满意,只一个长安县刘氏实在不能满足他的胃口。

但科举案前后,牵动了太多人的心,他要一一来个秋后算账,也不太容易。

像长安之变那样的夜晚,才是杀人放火的好时机,可惜,多少年来,大秦又曾有哪次内乱赶得上长安之变呢?

不说旁的,只一个刘景尧,就有些不好搓弄,从四品的朝臣,又联结着长安郑氏和折氏,对付这样的人,是要看机会的。

小女人的身子看来是暖和了起来,从椅子上飘下来,道了一句,“您放心吧,跑不了他,”

一晚上都没得清净的赵石遂摆了摆手,“去吧,东边的库房归你了。”

小女人欢快的笑了一声,便飘向了房门处,临出去之前,却是又道:“想要拜在大长公主府门下的几位商人,多有旁人授意,可别被他们骗了才好。。。。。。”

话音犹在,人已经没了踪影。

赵石哑然失笑,这还用你说吗?商人又有哪个是牢靠的呢?你这是唯恐公主府中的库藏被人弄没了吧?

赵石出了书房,抬头看了看天色,半晚上已经过去了。

之后无话,第二日一早,赵石便带着护卫,先是去上了早朝。

他这次回京颇为低调。虽然还是有许多人事先知道了消息。但大将军赵石突然出现在早朝之上。还是让大部分的人吃了一惊。

他这样的人,悄无声息的回到京师长安,事先没有什么风声传出,其中自然有着极为浓重的政治意味,由不得人不思索一番。

当然,大将军赵石急匆匆的赶回京师,怕只能是和河南战事有关了,这是许多人的头一个念头。接下来,便有些人羡慕的想。

虽是不知这位到底是深有远见,对今日之情形早有预料,还是身有气运,福祉深厚,反正,河南战事跟其人关系不大了。

河南战事开始之前,这位枢密副使便去整顿他的国武监,而河南战事打的正欢的时候,这位却已经去了吐蕃。

诸般尘埃纷纷落定。这位突然赶回了京师,虽说有点晚。但却正经撇开了与河南战事的诸般关联。

别说这位乃皇帝陛下第一等的信重之人,即便不是,这次河南战事再追究罪责,怕也追不到这位身上,最多最多,怕也就是身为枢密副使,有些连带的责任罢了,最重也不过是几句口头训斥,与其人无有半点损伤才对。

至于那些胸中别有怀抱之人,看到赵石大模大样的出现在早朝之上,跟枢密院以及兵部众人凑在一处,低声说话,心里不由都是一窒。

虽说之前早有诸般考量,大将军赵石在于不在,都有着充分的准备,但大将军赵石真个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们心里面自然而然便好像压了一块大石般,份量还不轻。

早朝进行的波澜不惊,还是那句话,早朝这样地方,多是走个过场,之所以设立早朝,多数则是为了彰显皇家威严,也有着督促皇帝以及诸位臣僚勤勉政事的意味。

在早朝上,不会出现有哪位突然蹦出来,参劾哪位大臣,或者提出一些尖锐的谏言,早朝上,大部分时候,只宣布朝廷决议,偶尔,皇帝陛下会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吩咐下一些事情。

都是早已商量好了的,更像是一种早报,比朝廷邸报快捷,也直接的多,能上来早朝的官员,相比其他京官,就像是京官和地方官吏的区别一样,消息更加的灵通,眼界也会更加的开阔。

而赵石这里觉着自己来的很不是时候,因为他来早朝的时间点很巧。

正是今年秋后过后,各地方已经将税赋报上来的这么一个时刻,所以,这次早朝分外的冗长,这俨然也是一个户部唱主角的时候。

一连串的地名,数字,枯燥而又乏味,让金殿之上,满是昏昏欲睡的气氛。

不过,今年的大秦,无疑又是一个丰年,各处没有什么天灾,在经过伐夏之战后,朝廷国库再次前所未有的充盈。

当然,今明两年,朝廷的支出只会更多,西北,河洛,河中,甚或是河东,都需要大量的粮草,所以说,年景再好,战争也不可能无节制的一直打下去。

而在这个冬天,河洛百姓需要赈济,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看着紧皱眉头的户部尚书李吉,赵石也有点替他难受。

既要在朝中掀起风波,又要办理赈济河洛百姓的诸般事宜,各处大军过冬,也需要户部来筹措,税赋虽然报上来了,但金银粮草转运诸事也乃户部重责。

而就快要到年底了,官员年俸,将士饷银,今年战事战死将士的抚恤,这么多的事情都压在户部头上,也亏这位尚书大人,还有着闲心跟枢密院和兵部扯皮,这是怎样的一种对权力狂热的执着啊。

百无聊赖之中,赵石目光开始在殿中众臣身上逡巡,最终,目光和一个相貌儒雅的中年官员碰在了一起。

从四品官,在这金殿之上,实在显不出来,虽然为官日久,但对于文官们的袍服的研究,赵石还处于初级阶段,能看出官品,但要他说出出处以及所任何职,那真的是难为他了。

若非此人正盯着他瞧,又身在礼部一众官员当中,赵石还真从这满殿文武中揪不出他来。

不用问了,就是那位光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