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895章

将血-第895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样的小胜,已然无补于事,河洛烽火即起,便很难在河洛空虚的时候,靖平下来了。

从潼关到洛阳的道路上,粮草车队连连遇袭,乡间大族,揭竿而起。

渑池,寿安,长水,永宁,处处烽火,一时间,乱民遍地,河洛大乱,让河洛秦军各部是焦头烂额。

最终,连新安这样离洛阳近在咫尺的地方都发生了乱民攻击官兵,并伴随着焚烧粮仓,抢夺粮草的事情。。。。。。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张大将军在洛阳城外建洛阳国武监分院,这些年没少收了河洛大族子弟,河洛一乱,国武监分院的一些生员,竟然放火烧了洛阳国武监分院的屋宅,生员相互厮杀拼斗,直到秦军到来。

来自河洛的国武监生员才聚拢在一起,上演了一出大逃亡的戏码。

秦军紧追不舍,最终这些叛乱的洛阳国武监分院生员,漏网者寥寥无几,但在之后几年里,这些幸存的家伙却是将在国武监分院中学到的本事都拿了出来,在山野之间,啸聚称王,屡剿不灭,让秦人头疼了很久。

不过此时河洛纷乱,洛阳留守段从文真的已经顾不上国武监分院这点小事了。

眼见烽火遍地,随时都可能酿成大祸,段从文当机立断,向黄河北岸的杜大将军请援。

这个时候,陈兵黄河北岸的杜山虎也是有点目瞪口呆,有些坐不住了,但他与张培贤有着默契在,张大将军不言声,他若擅自派兵渡过黄河,平息了乱事好说,若是陷进去拔不出来,到了之后,他就要小心张大将军反咬一口了。

他此时也真的是怀念随赵石征战的那些年月,心里也是腹诽,若大将军赵石在这里,哪里会将仗打成这个样子?前面不胜也就罢了,后院还起了火,看上去,仗打到这个份上,河洛之地,已然成了一个烂摊子。

而段从文的请援文书也让他扎实的找到了借口,就势派了他麾下的猛虎武胜军一部两万人,加上河中兵两万,渡河南下,帮助河洛守军平乱。

而此时,潼关方向也无法再坐视不理,五千殿前司禁军所部从潼关出发,进入河洛。

于是,七月间,整个河南,从潼关到郑州,从黄河边到汝州,好像都成了战场。

秦人,后周,河洛乱民,在这方圆千里的河南富庶之地,你来我往,杀做了一锅粥。

一直到七月末,这场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的战事终于在各方筋疲力尽之下,渐渐平息了下来。

河洛乱象在秦军大举镇压之下,各州府县慢慢恢复了安宁。

汝州战场,岳东雷部围攻汝州一个多月而不可得,遂尽迁汝州百姓南下,大军护送着拖家带口的汝州百姓,离开汝州回转两淮安置。

守将江善眼瞅着后周兵马离去,但却已无力再做什么了,十余万大军陈兵城下,猛攻城池,昼夜不休,两万守军这个时候也已只剩下了一万四千余众。

他带来的两千精骑,也在出城作战当中,损失殆尽,此时再让疲惫欲死的守军追击骚扰敌人,显然是白日做梦。

其实,就算麾下秦军有着余力,江善也不敢追上去了,后周名将岳东雷,智计百出,当年他便吃过苦头,此时更是不敢掉以轻心,只命守军轮流休整,不可懈怠,以防后周兵马重来而已。

至于郑州战场,后周大军越来越多,又有北边金人窥伺在侧,到了后来,秦军已然变成了完全的守势。

密县几经争夺,最终易手。

但在荥阳之下,秦军联营密布,与后周战有数十场,杀的昏天黑地,后周兵马轮番上阵,却是连城池都靠近不了,伤亡惨重之下,终于退守残破的管城。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章罪责

(下周又没有推荐,裸奔中的阿草求月票,求打赏,求订阅,啊啊啊啊。)

冬天的脚步渐渐临近,金兵陆续散往河北各处,李任权也引兵回了南京。

杜山虎也收兵回了潞州过冬,趁着冬天还未到来,再次出兵梳理上党各州府,实际上,就是剿除各处匪患了,这是个慢功夫,想来在今后几年之内,上党都不会太过消停。

各处战火渐渐平息下来,秦军这才发现,打了小半年,河洛秦军的战果不过是攻克了虎牢雄关,又占住了郑州一角而已。

这让河洛秦军上下,都感到非常的难堪而又沮丧。

当然,更让他们揪心的是,河洛大乱,各处府县都遭了战火洗礼,还是在秋收之际,连番上演的战事,对河洛摧残极大。

大秦若不能有所措置,河洛百姓到是能熬过这个冬天,但明年开春,河洛大部分人家,估摸着就都要饿肚子了。

大将军张培贤回到洛阳,那叫一个纠结,他既深恨河洛百姓忘恩负义,却又不能不管,尤其让他难堪的是,大秦抚河洛数载,当他以为已是尽收河洛民心的时候,却是遭了重重一击。

让他颜面尽失之下,也险些酿成大祸。

不过不管他怎么纠结,有些事情终究是要面对的。

一个就是秦军伤亡,各处陆续送来战报,将士伤亡也大致的清晰了起来,零零总总。伤亡近三万众。

这个数字。让张培贤心里猛的就是一揪。伤亡竟然是如此之大。

这还不算,粮草的损失才叫个触目惊心,管城一把大火,就烧了差不多十几万石粮草,加上各处遇袭,乱民主要的目标不是杀人,而是抢夺秦军军粮。

所以被抢走的,被焚烧的。被毁坏的,加在一起,粮草的损失之大,让人触目惊心,几乎够河洛秦军再征战小半年的了。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张大将军是追悔莫及,要是再能慎重一些,在开封城下再果断一些。。。。。。

但世事没有如果,而这场大战的胜负,也很难说的清楚。对于秦军而言,只能用虽胜尤败来形容了。

而怎么向朝廷解释这一切。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张大将军到底未听心腹之言,没有推诿过责,而是立即上书朝廷请罪,将河洛战事的林林总总都说了个明白,欲将所有过错揽在自己。

不过该做的努力还是要做的,他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将应援到河洛平乱的猛虎武胜军留在了汝州,这么一来,以猛虎武胜军之战力,洛阳南面的门户之地稳若泰山不说,而且,这也能稍稍向大将军赵石示好。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得罪河中的杜山虎,张培贤却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再有就是调江善回到洛阳,随即便令江善统管河洛各处兵马剿匪事,张大将军下定了决心,在这个冬天,将残留的河洛匪患平了,然后再跟河洛大族们算账。

接下来,除了向朝廷请罪之外,张大将军更是苦涩的开始向朝廷诉苦,要的无非就是一样,粮食。。

这封奏折,几乎让张大将军的头发都白了,才算写好,命人送了出去。

当然,随同这封奏折一起送出去的,还有张大将军给朝中友好的书信,至于信中写的什么,不问而知,请众人帮他陈情而已。

而杜山虎这里也不安稳,河中兵马这次夺下上党,又出兵平乱,有功不假,但河洛那里乱成了一锅粥,要说近在咫尺的他一点责任都没有,那才叫胡扯。

先就是金兵之异动他这里一点都未察觉,险些让金兵断了河洛大军退路,再加上河洛大乱之初,他还按兵不动,难免有见死不救之嫌。

当然,他这里有着充分的理由辩驳,但真到了时候,也许朝廷只知道河洛乱了套,他却没有立即出兵救援,说不定哪个王八蛋就要将屎盆子往他头上扣一扣,以分担张培贤之罪责。。。。。

所以,他这里也只能在战报中报捷之余,也是备述这一战之始末,费的心思不比张大将军少上半点。

而且,他这里也随即给长安晋国公府去了书信,想让老上司在朝中帮他缓颊一二。

这就是大秦成武六年东征的始末了,大致结果看上去似乎不错,占下了上党,也在郑州取得了立足之地。

但这样的结果。。。。。。谁都能看的出来,大秦吃了亏,甚至可以说,吃了大亏。

赵石从吐蕃转了一圈回来,在庆阳这里,接二连三的得了坏消息,心里不免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他这里头一个念头就是,还好还好,没把河洛丢了,看上去,情形也不算太。

当然,这只是对他而言,而身在河洛的张大将军肯定没他这么乐观,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这么个样子了。

太子李珀说的口干舌燥,一边饮着茶一边瞪着眼睛在瞧赵石神色。

他在庆阳这里可是呆了几个月了,早就呆的烦厌,若非等的是大将军赵石,不然的话,他这里早已启程,会长安去了。。

庆阳这里离长安不算近,但也绝对称不上有多远,他如今又是太子,河洛那边的战报,从不曾断绝过,所以消息非常的灵通。

到了六七月间,河洛战局突变,他这里便不急着回长安了,他的幕僚从人都道,若此时陛下有意让他去兵部,河洛战事将是一个大麻烦,还是暂且在此,等候晋国公从吐蕃回转,再一起回京为好。

尤其是可以借此,问计于晋国公,又了定策,回到京师之后,无论去户部还是去兵部,都能有的放矢

李珀虽然聪明,但毕竟年幼,虽然心里有些不以为然,觉着自己还小,很多事看不分明,像这样的大事,父皇绝对不会交给在他的手里。

但东宫近从们的话,他却也觉着有些道理,能问一问晋国公的意思,回到京师到了父皇面前,一旦被问起来,也能回上一二,让父皇高兴。

不用他过多的试探询问,赵石这里便开了口,很直接的道:“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河洛经此一乱,元气大伤不假,但也少了许多居心叵测之人,嘿嘿,百姓嘛,再要闹事,估摸着就都得想想,上次乱事,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也不怨成武皇帝喜欢这个次子,那聪明劲真的不用提,听了赵石的话,只是沉吟了片刻,便眼睛亮亮的道:“国公是说,此战罪不在张大将军?”

赵石挑了挑眉头,心里不由有些羡慕,李全寿那小子福分不浅,这个儿子真的很聪明,而自家那小子,读书读的和个小大人似的,不过总觉着太过老实了些,缺了些灵气儿。

但他肯定是不承认自家儿子遗传了他的脑筋,却是埋怨读书把儿子给读傻了。

也许是嫉妒心作祟,这个时候,他终于板起了面庞,拿出了老师的做派,“若张大将军有罪,换何人去守河洛?”

太子李珀歪着脑袋,想了半晌,觉着明白了这话的真意,张大将军即便有罪,若无人能顶替之,那便是无罪。

这么一想,便也豁然开朗,要不怎么说聪明的呢,想明白了事情,就势便套起了近乎,拱手便行下弟子礼道:“老师说的是,李珀受教了。”

不过到底还小,按捺不住心中疑惑,接着便问道:“难道老师不想去河洛领军?”

以其太子身份,这话说的就便有些唐突了,不过赵石却不以为意,而且一口一个老师,确实能让人心情不由自主的愉悦起来。

微微摇头间,便道:“天下人才很多,各有其能,用一人而兴,则贬一人即亡,这对国家而言,是没有任何益。张将军虽有些心慈手软,但无论其资历,还是其才干,在短时间内,我看不出有谁能够代替他,殿下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李珀的眼睛更亮了,这些话听着很新鲜,远胜于东宫老师们枯燥的喋喋不休,而且,里面还涉及到朝廷一位大将军的任免,仿佛天生便有的权力欲在心中澎湃,更是让他感到兴奋不已。。。

将这些话语仔细记住,并琢磨了一番,李珀点了点头,微微露出些狡黠之色,笑道:“父皇若是问起,我便如此答他,国公以为如何?当然,这都是我想出来的。。。。。国公可不要在父皇面前拆穿于我啊。。。。。。”

其实这正是赵石说这些话的意思所在,他这里放肆惯了,板着脸点了点头,顺手拍了一下太子李珀的肩膀,欣慰道:“殿下如此聪敏,实乃我大秦之幸事。”

至于皇帝陛下会不会问太子这些事情,谁知道呢,反正,回到长安后,若皇帝陛下问起来,他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这般了。。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零一章归程

(后面的情节要好好琢磨一下了,阿草发现断更的一个好处,能时不时想想情节,写起来就快很多,呵呵,当然,这次不会断更了,大家放心。)

在回去京师长安的一路上,随着战报往来,以及张培贤,杜山虎的奏折内容陆续送过来,赵石对这次战事的前前后后也越加的清晰了。

细细考量,其实便不难发现,此次秦军东出虎牢,与其说是进攻,其实看上去更像是一次试探。

而张培贤之所以吃亏,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并不能全然怪责河洛各部将领无能。

如果非要深究就里的话,此战失利的缘由,最终还在他的身上。

这可并非瞎话,自成武二年,实际上是自成武元年开始,大秦东征西讨,战事就从未停歇过。

征伐河东,北上草原,到了成武五年,又举兵灭夏,到了成武六年,西北的战事也没停下来,在敦煌古道的沙漠中,祁连山沿麓,秦军还一直在清剿党项余孽。

而这些战争,其实都是在他的主导之下进行的

河东之战,挥兵二十余万,北上草原,虽然他带的都是骑军,但两三年下来,无论粮草还是人力物力,耗费实也是不计其数。

到成武五年灭夏,秦川南北两路,加上蜀中各处的殿前司禁军,蜀中蛮族,吐蕃人马,大军近四十万人挥兵西向。这才一战灭夏。

大秦国力越加强盛不假。但这五年的战事下来。其实也应该缓一缓了。

而河洛大军的这次战事,其实正是隐隐受了这些年战事的拖累,才致如此失利。

河东百战之军,已经有些疲乏,八百里秦川上的殿前司禁军,经历了灭夏之战,又要驻守西北各处,能抽调出来的也不多了。

所以。朝廷对这次战事的支持,只能维持在粮草辎重的供应上,并不能全力进行中原战事,最终,河中,河洛大军看上去人马众多,气势也盛,实际上,兵员并不充足,根本不太可能对后周这样雄踞中原腹地的大国造成太大的威胁。

而当河洛大军的粮道受到威胁的时候。其实也就注定了这场战事的结果。

想明白这些,赵石也只能暗自摇头自嘲。还是眼光不够开阔,领兵打仗他还算称职,但作为朝廷枢密副使,他还远远不够格。。。

之前没人能看到这些吗?赵石肯定不信,朝堂重臣们,一个个都是人老成精,只不过是将这样那样的担忧放在心里,没人说出来罢了。

而河中杜山虎,河洛张培贤求战心切,让他们等上两到三年?那纯属是开玩笑,骄兵悍将们会干出什么来,赵石不用想就知道。

擅自开战的罪名虽然不轻,但大将身在军前,能用的手段太多了,朝廷想要阻止,又谈何容易?

当然,这里面未尝没有侥幸之心在作祟,大秦这些年连战连胜,恐怕不止军中将士有着自信,大部分的朝堂重臣们,估摸着也觉得,大秦兵锋所指,应该所向披靡才对。

就算是他自己,之前其实也觉得,即便不胜,也当无忧才对。

想清楚这些关节,赵石也就彻底放松了下来,甚至对官场的学问又有所领悟,当个庸官很容易,什么事情都不搀和,犯错的机会便小的多,要不古人怎么有那么一句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呢,正经的庸官思维。

想想如今朝堂上的大臣们焦头烂额的样子,赵石多少有点幸灾。

所以,他也就不急着回京了,在庆阳呆了些时日,而从庆阳回到秦州的时候,已经来到九月初。

在秦州再次受到秦州赵氏的热情款待,不管河南那边打成什么样子,在西边这些地方,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