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808章

将血-第808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勇其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强壮凶悍却也带着几分狡猾。正是典型的西北汉民模样。

“李头儿,别看了,那些狗东西过来的时候动静”

“就是,李头儿。再看小心让人穿了脑袋,昨天听说西城墙的李将军,就是在巡城的时候给人射了个透心凉。。。。。。”

李大勇姓李。是西夏国姓,但他这个李跟人家那个李是一点边都不沾。实际上,西夏姓李的遍地都是。如果你要问上一句,祖上如何如何,其中大部分汉人,多数都要说自己是唐时哪一支贵人传下来的,当然,这都是无稽之谈,只能说明大唐鼎盛之时对西域的影响力罢了,绵延数百年,也不曾被西北汉人所遗忘。

李大勇呸的一声,吐了口浓痰出来,这话太不吉利了,让他有些恼,但手下这些惫懒家伙却嘻嘻哈哈的笑了起来。

李大勇呲了呲牙,瞪了手下人一眼,这些都是他辛辛苦苦收拢在身边的人,没有了他们,在右厢朝顺军司这里,放个屁都不带响的,又兵就有权,有粮就不慌,这在西夏汉人辅军中,是不变的真理。

若是平日,这些家伙也不敢如此放肆,但给人围在城里,粮饷又没着落,不光是他,军中的将领们的威信都在急剧的下降,用句说烂了的老话来讲,那就叫军心不稳。

但也真的没办法,就李大勇这个小官儿,鬼才知道,那些将军们把大家伙儿的粮饷都弄到哪儿去了呢。

之前巡城的将军紧着告诉大伙儿,城中几个大仓中,尽多粮草,只要大家戮力守城,击退了来犯敌军,立马将拖欠的粮饷发下来。

但这些话,别说李大勇不信,就算是他手下这些军兵,也没一个相信的。

只是几年前,吐蕃人来犯,不但围歼了卓罗和南军司,而且还屠了卓罗城,若是放这些吐蕃蛮子进来,大家伙都得掉脑袋。

在李大勇看来,城外的吐蕃大军虽多,但城里的人也不少,想要靠着这些不怎么会攻城的吐蕃蛮子硬生生攻进来,简直就是做梦。

不过话是这么说没错,但城下十几万吐蕃蛮子,黑压压的看上去真的很吓人,三天的战事过去,守城的军卒已经有些安心了下来,吐蕃人并不擅长攻城,三天工夫,城上的伤亡并不算多。

轮番上来守城,军卒们的体力也完全能够支撑。

但李大勇心里还是没底,吐蕃人来了这里,秦人还远吗?说不定啊,那些寨子早就在秦人铁骑之下,化为了废墟了,等到秦人来到这里,谁还能守。

李大勇心里哼了一声,浑身的骨头好像一下就软了下来,强壮的身子,一下就靠着城垛滑了下来,一屁股坐倒在地上。

左右瞧瞧,到处都是横七竖八躺卧在那里的兵卒。

他手下几个心腹慢慢凑了过来,嘻嘻哈哈的他们,无非也是苦中作乐而已,但能像他们这样说笑的,如今也是西夏军中最精锐的那一部分人了。

连李大勇在内,守卫这边城墙的,都是右厢朝顺军司司主李成忠的亲军,当然,人家李成忠才是正经的党项贵戚,时光倒退几十年,汉人想进人家的亲军,就别做梦了。

不过,时移世易,到了如今,不用汉人,难道还用那些吃饱了没事干,整日在女人肚皮上睡觉的党项人?

“李头儿,您说那些大仓里真有粮草?俺可是听说,只有城南大仓里还留着一些,却已经都搬到李将军的府中了,剩下的大仓,老鼠都饿死了呢。”

“李头儿,咱们是将军的亲军,能不能先弄点出来,不然的话,没了粮食,咱们难道都饿死在这里?”

“哼,不成的话,就去找王老三,他那里还有几匹劣马,宰了还能吃上几顿”

“去去去,要是断了粮,你去寻王老三那狗东西,看他给不给你。”

“娘老子的,这些当官的心都黑了,金山银山都攥着,也不给兄弟们漏一点出来,惹的急了,老子就抢了他娘的。”

“嘿嘿,老子也是这么想的,那几座府里,可不光都是金山银山,”

李大勇听着这些家伙越说越是肆无忌惮,心中烦躁更甚,当即就给了正说话的这贼胚一个耳朵。

眼睛也瞪了起来,冒着灼灼的凶光,“说什么呢,都不要脑袋了?”

几个人讪讪不语,那挨了耳光的,揉着脸,目光阴狠,怒声道:“李头儿,咱们跟着你可都多少年了,都这个时节了,不能光让咱们拼命,却一点甜头也不给吧?”

旁边人见李大勇脸色铁青,赶紧相劝,“行了行了,咱们这些老兄弟,都是贱命一条,死也就。李头儿向来待咱们不薄,你这不是让李头儿为难吗?”

“李头儿,吐蕃蛮子上来,你见过咱软过一下?昨天那会儿,若不不说这个,兄弟们当兵吃粮,确实是贱命一条,但现在连粮饷都吃不上了,还指望咱们拼命?”

“昨天咱到将军府去禀事,俺瞧着将军府可是热闹,都在搬东西,要是将军领着人突出去,你说他会不会扔下咱们不管?”

“嗯?你这是在哪儿看到的,可不能胡”

这句话一说,当即几个人的脸色就都白了,李大勇死死盯着他,手悄悄就按上了刀柄,这可不是小事,若是假的,就是惑乱军心,他们这一队人都得掉脑袋。

“你之前怎么不说?”

“说个屁,将军是什么人,谁不清楚?还用我说什么?昨天又打的狠,大家杀气足,我要是在这里说一个字,不用别人,光李头儿你,就能当即劈了俺,当俺傻啊?李头儿你也别瞪眼,今天兄弟们都在,说这个,只想李头儿你带着咱们,想条后路出来,别到时候把大家伙儿往死路上领。”

李大勇一下就不说话了,半晌,看着众人忧虑恐惧的目光,咬了咬牙,“老二,这可不是说笑,”

“俺以祖宗发誓,就是看到了,哼,那么大的动静,俺就不信,各位将军们都不知道,说不定啊,都打着什么鬼主意呢,也就是咱们这些守城的,拼死拼活,却不定落个什么下场呢。”

李大勇紧咬着牙,脸色变幻不定,又下意识的往城外瞧了瞧,终于,回过头来,脸上已经带上了几分悍然之气,招手让众人都凑过来,“既然他不仁,就别怪咱们不义,来,咱们合计合计,该怎么办是好”

(求月票,求赞,不找理由,阿草就是码的慢了,几个小时,才码出来一章,这几章,就当一个过渡吧,码的脑袋都疼了,却好像并不太精彩,还得好好构思一下,真郁闷啊。)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西凉(六)

这一天,吐蕃人没有再攻城,诡异的平静之中,本来被围的死死的西凉城也闪开了一道缝隙。

面向戈壁沙漠方向的北城这边,围城的吐蕃人收拾行装,退了开去。

围三阙一,典型的攻城路数,趁势而来的吐蕃人,终于开始变得不那么张狂了,但理智的攻城者,在战争中往往会显得更加可怕一些。

这是西凉城被围之后,最平静的一天。

但在平静的表相之下,城中内外都是暗流涌动。

在城外吐蕃大军当中,一些准备好行装,想要离开的这里的人,都被捉了起来,随后,数十颗血淋淋的人头便挂上了高杆。

太阳之子在用鲜血宣示着自己的决心和不容任何人挑衅的威严。

高地人咒骂着他的残暴和专横,也恐惧于这位低地王者的血腥手段,而低地人则俯下头颅,祈祷着他们的太阳之子能够收敛他的怒火,再次带领他们夺得一场辉煌的胜利。

而在西凉城内,守军依旧人心惶惶,一些谣言在快速的传播着,以指挥使李成忠为首的西夏将领们,一边在安抚着城中动荡的人心,一边也加快了出逃的进程。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从吐蕃人吐蕃出现在西凉城下,这些深知右厢军司情形的军中重将们,便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能守得住这座西凉城了。

相比那些像李大勇之类的低级军官,他们更加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内忧外患的糟糕境地。

本来够右厢军司主力数年之用。并支应甘沙等军事重镇的粮草。早已在这几年被倒腾一空。尤其是去岁,以指挥使李成忠为首的军中将领们,都在为自己的后路忙碌。

金银细软,纷纷外运,交结朝中权贵,作为西凉城,或者说是右厢军司军中,最多也是最珍贵的东西。粮草军械等物,更成了将领们上下其手的重点。

在他们看来,西凉城一旦划归秦人,东西留着可不就便宜了外人,不如都分了了事,只要朝中的大人们能分上一杯羹,过后哪里还会追究什么,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西夏,也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所以,这些右厢军司的将领们做的分外大胆。只给留下了过冬的粮草,其余都已不知去向。即便是李成忠自己,也不太清楚,这些粮食什么的,到底都流入了哪些人的口袋。

可以说,右厢军司诸将,在其中都分到了不少的好处,到了开春季节,李成忠还在想着,收了自己好处的那几位大人,应该能加把劲,往西凉城这边,再运上几批粮草,那样一来,大家伙的好处定要更多一些才对。

可惜的是,他这里还没等到朝中的消息,却已经将吐蕃人给等。

一连几日的攻守之战过后,如果说底下大胆一些的军兵,就像李大勇等人,多数会觉着番人蛮子虽然来势汹汹,但接着坚城之利,就算不能将番人击溃,自保却应无虞,还能轻松的笑声几声的话,那么一到晚间,就聚在李成忠府中的各部将领们,就可谓是心知肚明,死气沉沉了。

外间没有援军,因为根本没机会派人出去请援,内无粮草,因为右厢军司的粮草多数都是经他们之手运出去的,他们到现在最后悔的也许就是没跟着粮草一起走罢了。

在这些军中大将看来,如今的情势,只能用险恶来形容。

现在靠着各部积蓄还能勉强支撑一时,但实际上,只要吐蕃蛮子等在这里,不用怎么打,城中自己就会乱起来。

吐蕃蛮子没来之前,就已经险些酿成兵变,那就是明证,西北凉州地界,军人们向来胆大妄为,杀官造反其实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比之左厢军司更难管束,若非如此,朝中也不会有人提议将西凉重镇送给秦人。

历来右厢军司上下,也多有怨言,说是右厢军司是后娘养的,不能借着商道之便逐利也就罢了,粮饷上也无法跟左厢军司相提并论,守着这荒凉地界,着实眼红东边银夏等处富得流油的家伙们。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没什么用了,右厢军司势弱,也不是一日两日的工夫造成的,其中的原因,也非是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的。

到得现在,右厢军司实已穷途末路,这个情势许多人心里都是明镜一般。

从吐蕃大军来到城下,联营遍布十数里,李成忠带着众将只在城头看了一眼,心下骇然之余,头一个想到的便是,此城已不可守。

事实上,跟他一样心思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三日以来,众将议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李成忠只是命众将安抚军心,却拿不出一点办法来退敌,而众将议论纷纷,说的虽多,却也只能说是坐困愁城,无计可施。



“姑父,城南城西被围的死死的,看样子是出不去了,咱。早做打。”

此时已是深夜,李成忠府邸中,李成忠面沉似水,听着外甥在那里着急上火的劝说,只是一言不发。

不过看上去平静,心里却已是在暗暗后悔,当初将亲眷送走,其实他自己也已有了离去之意,只是朝廷那里有人送密信予他,让他收拢人心,一旦议和事成,绝不会让他没个下场。。。。

实际上,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来的意思,李成忠再明白不过。

时至今日,虽说右厢军司已呈穷途末路之势,但毕竟右厢军司驻守西夏西南久矣,多年以来,见的阵仗不比左厢军司少,和回鹘人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牵连。

换句话说,右厢军司的底子,在西夏各大军司当中,那要算得上是厚的,就算这些年情势急转直下,但军中之精锐还是留了一些下来。

而关节之处就在这里了,朝中之事,身为党项皇族的他再是清楚不过,这些年来,朝中风波实际上就是皇帝和国相之间在斗法。

说起来也是可笑,自太祖元昊立国,除太祖元昊南征北战,国朝上下无有不服之外,以下历代帝王皆都受制于人,少有人能像太祖元昊般乾纲独断的,不是政出后宫,就是主弱臣强。

这般一来,皇帝与外戚,皇帝与臣下之间的斗争,简直是无日或无。

好在的是,左右厢军司以及各大军司相互掣肘牵制,从来没有哪个将军接着兵权在手,于朝堂上话事,不然的话,西夏也不能存世至今才对。

当然,由将军而国相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当今西夏国相李元康,就是如此,此人在平灭任得敬之乱中暂露头角,以后二三十年间,率兵屡次攻秦,官位扶摇直上,先帝晚年倦政,此人也越发得势。

上面联结朝中重臣,下面各大军司司主不是出自其门下,便是甘为其驱使,所以,先帝驾崩,与秦人议和之际,此人趁机独揽朝纲,成了西夏又一大权在握,爪牙遍布朝野内外的强势国相。

这话说的有些远了,回到当前,其实在李成忠看来,李元康叔侄两人一内一外,把持西夏军政这些年,也没什么不好。

这叔侄两人本就是皇族,比那些外戚看着要顺眼的多的多,西夏皇族们的日子不好过,那根本怨不得旁人,谁让历代先皇都那么能生呢。。。。。。

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了,李成忠看的很清楚,别说李元康叔侄掌权,就算是当今陛下拿到了权柄,皇族们的日子就能好过起来?

那才是真正的玩笑,说句大不敬的话,就算是当初太祖皇帝在时,杀起自己的子侄兄弟来,也不带眨眼的,实际上,外姓掌权还要好些,总归要忌惮一下皇族脸面,不会对皇族子弟大开杀戒。

实实在在是皇族掌权,要更加忌惮这些叔伯兄弟一些呢。

而李元康叔侄皇族出身,这些年下来,却没对皇族子弟大动干戈,只是将他纷纷贬至外方,其实已经算是宅心仁厚的了。

在这一点上,李成忠是看的分外透彻。

但话说回来了,身为西夏皇族,有些时候。。。。。。你不争,却指望旁人心慈手软?做梦去吧。

就像之前,密信到了他这里,他左思右想之间,还是决定在右厢军司等一等,右厢军司看上去是完了。

但所谓破家还值万贯呢,何况成军百年的右厢军司了,而这里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西凉精兵。

这些在黄沙戈壁之间纵横多年的军汉,只要掌握住了他们,任是到了哪里,都能卖出去好价钱来。

而密信中的意思,是要他选出精锐,去京师汰换一些京师近卫下来。

到了这里,熟悉朝局的李成忠哪里会不明白,等到朝廷旨意下来,他可能就会一头扎进京师那个越来越湍急的漩涡中去了。、

那里其实是一处险的不能再险的险地,一个不慎,他李成忠的人头很可能就要飘荡在兴庆的城头,陪着他的,也断然不会少了,但他能不答应吗?能不去吗?

答案显而易见。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西凉(七)

其实之前李成忠的谋划很简单,截留右厢军司军饷之事是他做的,右厢军司将要裁撤,以及朝廷将割让凉州予秦人等等谣言也是他派人散布的。

这一切,可不光是因为贪婪之心作祟,当然,这其中定然少不了他和其他人等上下其手,这是惯例,没什么值得奇怪,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乱中取利罢了。

右厢军司的命运已经注定,有朝中一些人的支持,闹出再大的乱子也不怕,在这个过程之中,一些人的出路也就能牢牢握在他的手中,实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