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787章

将血-第787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石挥去钢刀上的鲜血,回刀入鞘,转身来到供桌之前,将佩刀置于供桌之上,回过神来,才冷冷的道:“今后,这把刀,就是咱们赵家的家法,我予你等富贵,却未叫你等欺压乡里,横行不法,若有族人,恶奴再犯,当以此四人”

“其他几个,罪不至死,杖二十,敲断他们的腿,让他们长长记性。”

接下来,祠堂里噼里啪啦一顿板子声,夹杂着的,则是人的惨叫以及家人的哭声,这个正月,赵家这里实在是热闹的很了。

直过了半晌,赵石冰冷的声音才又响起,“族老都留下,其他人都给我滚回去想想,当年大家伙种地渔猎,苦日子过来的,这才十几二十年,就弄出了这些糟烂事情,一个个教子无方,宗学家法都白设了吗?”

“别说出去丢人现眼,就说将来一个不对,祸及家族之时,想回去种田耕地,过个安生日子也都晚了。”

“我为官至今,照顾家族,是让你们能尊荣体面的过活,可不是让你们拿来仗势欺人的,若再有这等事,别说什么亲族,便是亲生儿子站在老子面前,也一刀劈了”

(求月票,求赞。)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训诫

漠然的听着外面女人响起的的尖叫声,哭泣声。

赵石的目光终于落在了几个族老的身上,这几位岁数可都不小了,赵家这里和其他宗族其实没多大分别,族老多数都是按辈分选上来的,辈分越长,威望越高。

其实也不算错,年纪越大的人,见识越多,什么事情都能看个明白,还能常驻于族中,年轻人是不成的。

所以,这几位,就都是熟面孔了。

年纪大了,经过这一番风波,一个个身子都有点摇摇欲坠的样子,眼中也露着畏惧,这个时候,恐怕一个个的心里都想着,要知道有今天,这个族老宁愿不当。

若是往日,赵石还能有点怜老之心,但此时此刻,族中乌烟瘴气的,他却已经没有半点那样的心思。

示意程书奇从旁边的屋子上弄出几张椅子,让人安坐,闻着空气中浓郁的血腥味,几个族老战战兢兢,抖抖索索的坐下。

赵石当即开口,“几位都是长辈,但族中闹的太不像话,我在长安就屡屡听闻,今日回乡,整顿上下,是必然的事情。”

“我在这儿呆不了两日,所以下手就不轻太轻,你们几位都是族老,也就是一家之主,如今闹到这个地步,不能约束族人,说来你们也难辞其咎。。。。。。”

听这个话音,几个老人可就齐齐一哆嗦,他们这身子骨,可真禁不起折腾,几棍子下去。就都得咽了气。

赵石瞅瞅他们。笑了笑。继续道:“商叔在时,族中安稳,我很放心,商叔一去,就没了哼,我听说商叔走后,还有人说什么外姓之人,不能入得祠堂的。是不是?”

几个老人中立即便有两个哆嗦了一下,赵石冷冷一笑,“当年村中青壮去庆阳押运粮草,死伤近半,也才有了村中父老今天的安宁富足的日子,接着商叔领了家主之位,为家中之事尽心尽力,说这话的人扪心自问,可还有半点良心?”

“行了,当日多嘴之人。赶紧交了族中之权,回家养老去吧。若非看在你们年纪大了,今日这血,还要流上族中这些糟烂事,你们不闻不问,却尽想着那些蝇营狗苟,真不知道你们这心是怎么长的?人心一旦坏了,还怎么来教导晚辈?”

这就和教训儿孙没什么两样了,没留下一点的颜面,几个族老脸色青白,到底有人忍不住,嘟囔道:“咱们老了,也是该回家养老,省的以后挨刀。。。。。。”

赵石似笑非笑的望过去,“记得你家住在村头,在族中排行老七,和我父亲是一辈儿,嗯,当初巩义大雪,村子里老老少少,忍饥挨冻,上山砍柴的人就有你一个,家父的尸身能抬回来,你也出了力的。”

这位身体立即一挺,“不敢让国公爷记得恩情,那会儿乡里乡亲,又都是手足兄弟,都是俺们应该做的。”

赵石立马接话道:“对啊,还是这么个道理,说起来,苦日子过来了,这日子越过越好,怎么就不能安生一点?”

“我在朝廷为官,也没亏待了族里,养出一些废物也没什么,只要本份,还能没吃的穿的?烧人屋宅,与人争产,伤人致残,当街调戏良家女子,当年大家伙儿在村子里住着,可想到自己儿孙会干出这等恶事来?”

“干出这事来的,你们可行过家法?若是行了家法,还有之后这许多事情,今日可还会死伤人命?”

“行了,口舌费的已经太多,从今日起,赵家的家法要一条条给我定出来,不要让旁人欺辱了去,却也断不能无端去欺压乡邻。。。。。。”

“我在外间军务繁忙,若再让我听闻乡中有恶霸出自赵家,到时你们这些族老,就都得。朝廷命官,吃着俸禄,还得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做好了份内之事,难道咱们赵家的族老都是选出来的菩萨,只吃供奉,不管闲事的?”

“今日我给你们留下颜面,没有当着族人的面说难听的,过上些时候,老太太回乡省亲,都管住了自己的嘴巴,要是让老太太不你们自己掂量掂量,亲族的份量是不是真那。”

说罢,赵石站起身来,扬长而去,走到门口,回头望了望这座祠堂,哼了一声,“祠堂修的到是不错,却不知修身立德,有个屁用?”

赵石走后,几个族老齐齐松了一口气,面面相觑,又都不约而同的瞅了瞅地上那一滩滩刺目的鲜红。

直过了半晌,也没人挪动地方,身子都还软着呢。

“真是欺人”有个族老终于忍不住,念叨了一句出来。

旁边立即有人附和,“咱们都是长辈,他就算当再大的官,也是晚辈,做的太过份”

不过除了这两位即将回家养老的,其他人都是闭紧了嘴巴,方才的一幕幕太吓人了,这回来的,不是赵家的大将军,回来的简直就是个阎王,说话间四条人命就这么

一个腿脚灵便的,当即站起身来朝其他几位拱了拱手,脸色苍白若死的道:“俺这头晕的厉害,先走了先走”

好像猛的惊醒了过来,其他几位连忙起身,“一起走一起走,咱们还得商量一下,这族规家法怎么定呢。”

一会儿的工夫,祠堂里就只剩下了两个呆呆互望的老人,祠堂里一下就阴森了下来,两人哪里还呆得住,也没了抱怨的心思。

其实谁都明白,就算说出花儿来,巩义赵氏能有今天,也都是那位的功劳,那位一旦回到家中,还真就没有旁人说话的余地,什么长辈晚辈的,那位要是看重这个,也不会说的那么狠,那么不留余地了。

两人齐齐叹息了一声,拖着步子走出祠堂,回头看看,这祠堂能修起来,他们可没少出了力,但今日过后,再想进到里面拜祭祖宗,好像就不能像以往那么容易了。

这个正月,巩义赵家这里,过的可谓是凄凄惨惨,对于赵家很多人来说,成武五年的正月,赵家可谓是经历了一场剧变。

之后赵小虎被人抬着,还带了两颗人头,和不少银子,去县上那户人家赔礼。

把那户人家直接给吓呆了,自家姑娘再是金贵,也抵不上两条人命不是?忙不及的收了银两,便关门闭户,整个正月,家里人都没出大门儿,着实惊的不轻。

赵小虎一行招摇过市,赵家之事也闹得个人尽皆知,对于巩义赵氏的名声其实并不多少增益。

如此处置,也显急促,留下的首尾不算少,让县令等县里老爷的面子上也很不好看。

不过现在赵石办事就要周全多了,早已派人去向朝廷报说因由,又叫人为县令等人开解,所以总的来说,对于这几位县老爷的仕途,没有多少损伤不说,而且大有助益。

但之后不管这几位愿不愿意,脑袋上怕是都逃不掉巩义赵氏门下的帽子了。

对于赵石本人的威望,到了他这个地位,或许名声有些损失,但已经无法动摇他的根基,许多人听到这个,只是摇头失笑,多大点的事,不用大惊小怪。。。。。。只是此事传到京师,坊间隐有传言,大将军一路西去,为的可不是回乡耍威风去了,如此公私不明,怕是功劳大了,有些张狂吧?

赵石可不管这些,他出京之前,已经向皇帝陛下说及行程,并不虞有人在这个上面做什么文章。

至于手段酷厉什么的,他南征北战至今,杀人无数,在手段上,好名声早就不用指望了,还在乎这个?

此时的他,已经率人继续启程,奔秦州方向而来。

临行之前,将铁牛,土根等人叫到跟前,又是一番嘱咐,而之后,他也打算了一下,让族中挑出两个精干的后生小子,跟在了身边,恩威并施之下,总算让族中平静了些。

不过这一番折腾,却是让李金花犹豫再三,跟他来了一句,要不,秦州夫君就别去了,妾身如果受了委屈,惹的夫君恼怒,再。。。。。。金花可有些对不起去世的伯父。。。。。

赵石一听,也是哭笑不得,只能安慰着,赵家这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门风日渐不正,早就有心整饬一下了。

李家那边,有他这个国公在,还要给你委屈受,那就是不识抬举,咱们记在心里,来日方长,以后再抽空收拾他们,断不会当即就闹起来。

李金花一听,心下稍安之余,也不好再说什么,这以后收拾他们,可能比当面闹起来还要可怕的多,也只能在心里祈祷,李家那些堂兄什么的,知道些分寸,不然的话,新仇旧恨的加起来,怕是日后连自己都不好说话了。

(求月票,求赞,伐夏之战就快开始了,大家支持阿草啊。)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零四章李氏

李金花的担心其实有些多余。

如今秦州李家实在无法与当年相比了,当初正德年间,一门三兄弟,掌管着京军大部,李严蓄又在兵部任职,权势上谁都要忌惮三分。

不然的话,当年太子李玄持也不会在庆阳兵变中,卖李家的人情,将赵石的功劳安在李严蓄的幼子李武身上。

但正德末年一场变故,李严禄丢官罢职,李家的没落也由此开始。

因为和太子李玄持走的太近,身为兵部侍郎的李严蓄也受到了牵连,险些也弄的如李严禄一般,削夺官爵,交大理寺堪问。

但李严蓄的运气比他兄弟要好的多,因有赵石暗中相助,后来不但掌了兵部一段时日,而且入枢密院,当了一任的枢密副使。

不过这也只是将李家没落的脚步拖的慢了一些,说到底,还是后继无人的问题在困扰着李家这样的家族。

当李敢当,李严蓄兄弟二人陆续因年迈而辞官回到故里,李家在京师长安实际上已经没了什么作为。

若是李金花没与家里闹的那么僵,可能还有转圜的余地,要知道,那个时候,不但赵石权势日显,就是李金花,也开始掌管羽林卫士,官位已经与李敢当相当。

但没那么多后悔药吃,李敢当也很干脆,这位朝廷宿将,看着为人低调隐忍,实际上,身上骨头之硬朗,实非旁人能及,辞官之后。便即收拢在京族人。跟着他一起回了老家。连儿子侄儿什么的官位都不要了。

归根到底,其实还是感到跟赵石那边闹的太过,怕自己一去,赵石寻这些人算账罢了,那样一个敌人,实非自己这些后生晚辈所能抵挡。

最终,等到李严蓄辞官告老,李家也就淡出了京师权贵们的。

到得此时。李刑在赵石麾下渐露头角,李家这里才算是又有了些希望。

而这位李家的后起之秀,却是李严蓄的孙儿,整整隔了一代,也就是说,三兄弟之后,竟没有人能继承他们的事业,还得等孙儿长成,才又有了指望。

几乎是十年的空当,这对于一个官宦家族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现在秦州李氏之败落。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仗着旧有的底子,还非是那些地方大族能够比拟,但与当年京中李家之威势相比,却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也不怪李家花年前回来一趟,就带回了一些族中晚辈,因为李家这里实在是已经等不得了,求爷爷告奶奶的人太多太多。

上次李金花回到秦州乡里,酸言酸语的还是有,但求到她这里的人更多,只是这些年,她也是常年手握兵权,颐指气使惯了,听了些酸话,就觉着无法消受,事实上,跟当年在李家宅中相比,这些话真算不得什么。

不过是一些妇人女子,瞅着她的风光,嫉妒心在作祟罢了,外间的那些李氏男丁,却没一个敢在她面前放肆的。

所以,这次回秦州奔丧,别说赵石跟着,便是她自己回来,手里握着圣旨,也是相当于钦差大臣,你道李家真是什么都不太懂的巩义县的那些赵家乡民?

而又有赵石陪着,李家这里哪敢有半点的怠慢。

从头到尾,赵石身边都有李家有头有脸的人恭敬的陪着,还见了李严蓄一面,李严蓄彻底的老了,口齿不清,嘴角还不时流着口涎,赵石也没多打扰,见了一次也就罢了。

期间,由李家的人陪着,拜祭李敢当遗蜕,宣读圣旨。

李家子弟悲伤之余,也都很是兴奋,当年之旧怨在赵石如此显赫的权势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

李家还在丧期,但还是摆下酒宴,为兴国公,冠军大将军接风洗尘。

李敢当的两个儿子,照了一面,就再没出现,许是怕惹得赵石不快,李严蓄的幼子李武,也早已没了官职,不过也没见到人影。

李家这里的招待,真的是准备周全,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攀附之意,也分外的明显,尤其是李严蓄一支,受赵石恩惠极多,早以大将军门下自居,显得更为亲近。

在李家这里呆了两日,赵石瞅了瞅,李家的人着实不少,这还不算在外为官的族人,自己那可怜的巩义赵家真心比不上,不过就境况而言,巩义赵氏有雄心壮志的不多,很容易满足,而李家这里,门户众多,求官之心更切,还放不下身段来,正是八分田亩制颁行以来,境遇最为凄惨的那一群人。

见李家这边无事,又有些闹腾,赵石也就不愿在这里多呆。

为妻子在娘家赚够了面子,便留下李金花在李家这里守丧,径自去了秦州赵家那边。

之后让李家更加感激的是,在秦州稳稳居于众家之首,对李家从来都冷冷淡淡的秦州赵氏,随即就派出嫡宗长孙,来到李家郑重吊唁了一番,不用问了,这还是看在赵石的份上才有的举动。

有些人或可称之为势利,但不可否认的,经此一来,之后李家这边却可以与赵家走动来往一番了。

在秦州地界,大大小小的家族可不少,就算是折家,京中李家,郑家之类的门第,在秦州也都有着旁支族人居住。

但这些年,太皇太后出身的赵氏一族,却越来越受人尊重,渐渐已经成为秦州大族之首,没有人敢于轻易招惹。

那是正经的外戚不说,还有着像赵石,赵布宗等这样身居朝廷要职的人存在,家族着实兴旺,贵不可言。

若非赵氏渐居显贵,当今圣上的身边,定还有赵氏女子入宫为妃为

李家这里当年或许还能跟人家比一比,但现在,人家在李敢当逝去之时,过来吊唁,已经算是给了颜面,如今又派人过来,还是嫡宗长孙,结交的意味也就不问可知了,对于李家这样已经沦为地方大族的人家来说,助益实在不同一般,实惠之处更在于,他们在秦州的威望以及和其他地方权贵家族交往当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就由不得李家这边不感激了,李金花在李家守丧其间的日子,简直就和太上皇一样,走到哪里,都是一群人围着伺候着,唯恐有什么不对之处。

这和她上次回到家门,又是一番滋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