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762章

将血-第762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后院拜见了老夫人,由定军侯府二夫人,更是羽林卫都指挥使的李金花设宴,定军侯府几位幕僚相陪,真的是拿他没有当外人。

所以,吃的高兴,喝的更是高兴,与南十八几人谈笑说话,颇不寂寞。

等到赵石来到,相互见礼,这位舌头已经有些大了。

赵石来到李金花旁边坐下,李金花低声笑着道:“这位李大人为人敦厚,确实不负老实之名,南先生几个可就有些不地道,喝酒恁的不痛快。”

赵石笑笑,“你没喝多就成了,管他们干什么?”

李金花抿了抿嘴,“妾身酒量可未必比这几位差了。。。。。。对了,听说兵部侍郎成峦来了,这人在兵部借了夫君的势,是来表忠心的吗?”

赵石微微点头,李金花这些年常在京师,对朝野间的动静比他要清楚的多,只是这两日都没清闲得了,无论是南十八等人,还是家中妻妾,都还没说几句话,也确实让种七娘说中了,回来之后,还真闲不下来。

说话间,李师雄已经在敬酒,看着李师雄头上的白发,赵石也微有些感慨,这些年过去,多少人已经悄然老去,老天爷待他不薄,让他两世为人,给他这样一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躯,若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怎么也说不过去。

和李师雄饮了几杯,李师雄和他的父亲皆然不同。他父亲了然和尚一身豪气。重然诺。讲义气,是个宁折不弯的性情。

而李师雄虽然幼年迭遭困厄,却是走的纯粹的文人路子,无论心性,还是才干,与乃父皆是大异。

对赵石极为敬畏感激,但却没有多少话说,钻营的本事。照成峦可是差远了,反而是和南十八等人,摇头晃脑的说些典故,文章,相互逗笑讥讽来的多些。

赵石来到这里,没多一会儿,李师雄已经是不胜。

赵石也不多留于他,命人奉上醒酒茶,让他清醒一下,亲自送了出来。却让几位幕僚都留在厅中,等自己回来。

走在出府的路上。李师雄自觉落后于赵石半步,看来并没有真的喝醉。

赵石本想借机叮嘱这人几句,让他专心任职便是,不须太过在意两人之间的关系,一切照旧便也是了。

但没等他开口,李师雄这里已经喷吐着酒气道:“下官年后可能要升任工部侍郎之职,下官在工部呆过两年。。。。。。为将来计,下官打算在工部提拔一些国武监出身的官吏上来,革除些旧弊,不知大将军以为如何?”

赵石一听愣了愣,工部位在六部之末,辛苦之余,职权又都不大,京官若有些办法,很少有人愿意入工部任职的。

“你这是要在工部创出一番局面来?”

李师雄晃了晃脑袋,也不知是想驱散酒意,还是不同意这个说法。

“下官从来不争不抢,能到今日地步,全赖大将军赏识。。。。。。但下官想,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前的官职也就罢了,上面怎么说,下官便怎么办便是,但若是身为工部侍郎。。。。。。下官总不能再做那尸位素餐”

“下官就想着,工部虽苦了些,但却是有所作为之地,这些年来,道路沟渠也就罢了,大军征战,用到工部之处颇多,但工部上下,固步自封惯了,加上尚书大人以及左侍郎大人都已年迈,也就没什么人有着进取之心。。。。。。”

“下官不才,愿意在工部沉下心做些事情,国武监出来的官吏,下官见过一些,多数都心思便捷,锐意进取,而且,在工部这里,人数着实不能算少,若是用的好了,也许会有另一番局面。”

“下官不知道想的对不对,还请大将军指点。”

赵石是真没想到会听到这么一番话,不由停下脚步,挥手让随在身侧的护卫以及下人离的远些,然后上下打量了一番李师雄,心想,果然世事无绝对,世道总是在变,人也在变,尤其是权势上来,人的野心也随之而来。

不过见李师雄在自己目光之下,颇有些手脚无措,心里还是摇了摇头,这么着可不成,凡是要创一番新局面之人,必定心性坚韧果敢,不然的话,还是老实做官为好。

但话又说回来了,有着他的支持,不信什么人敢于明着打压,至于那些小手段,只需派几个得力之人在旁相助便是了。

想到这些,赵石哈哈一笑,拍了拍李师雄的肩膀,两人年岁相差不小,这番举动看上去有些怪异,但知道两人身份的人,一定不会有那种感觉,只会生出羡慕之心而已。

只听赵石道:“你难得有这样的雄心,这番话其实你应该向陛下去说,陛下定然高兴,怎么会不成全于你?不过这样也好,我这里合计一下,到你上任的时候,给你派几个得力”

李师雄惊喜之余,更是感激,躬身道:“多谢大将军。”

这一次,他话说的可是分外机灵,“陛下用的是臣下的才干,不用说太多,做的好了,陛下自然高兴,但大将军这里,看重的是下官这个人,那是不一样的。。。。。。”

赵石心里也是高兴,哈哈大笑之中,迈步继续前行,李师雄亦步亦趋,跟在他的身后,旁边人等,没有吩咐,却是不敢再离两人太近了。

走动之间,赵石说道:“你其实说的不错,景兴鼎革至今,什么都在变,此乃大势所趋,你所说的,正是切中要害,但你要记得,变的好了,便是国家栋梁,变的不好,便是怨声载道,为人唾弃。”

李师雄不住点头,仿若学生聆听师长教诲般跟在赵石身后。

赵石也没觉出有什么不妥,只是接着说道:“既然你有着这样的雄心,便不能懈怠了,拿出些魄力和真知灼见来,之前的话记在心里,却也不要畏首畏尾,好坏都有我在,只要创出一番局面,工部尚书的位子,未尝不能坐上一任。”

“而你有这样的心思,同门下平章事李大人必然也乐见其成,可以在他那里得些助力,再有,你在各部之间,名声很是不错,但既然致力革除旧弊,得罪人在所难免,也就不能再那么随波逐流下去了,想要成事,就不能面面俱到,左右逢源,要狠下这个心来。”

“不用担心什么,有何难处,尽管寻我陈说,有人做的太过,你又力所未逮的话,我来为你除之,不过你若之后自己想着半途而废,那也没办法。。。。。。我保你一门富贵便是。”

身后噗通一声,惊了赵石一下,停步转头看去,李师雄已经跪倒在地,哽咽着道:“大将军之恩,下官实在无以为报。。。。。。大将军只管瞧着便是,下官定不会。。。。。。不会半途而废,给大将军丢脸。”

赵石上前,一把将他拎起来,笑道:“这是干什么,你父亲于我有恩,咱们又份属兄弟,不用这般,你这人高马大的,岁数又长我许多,这般作态,若是让你父亲瞧了,还不气的从坟里跳出来?”

李师雄红着眼圈,却硬是退后了一步,显出几分倔强出来,“上下之分,尊卑有别,下官不敢”

赵石见了,心里也是叹息了一声,到底还是个文人。。。。。。换了他父亲这里,一定大笑着说要喝上两杯,痛快的兄弟相称,哪管什么身份地位?

不过这样也好,多出个五六十岁的兄弟出来,可也不是一般的烦恼。

之后两人说着话,私事渐渐少了,朝廷政事便占了多数,一直将李师雄送到他进来时的偏僻侧门,看到那顶小轿。

赵石不由笑道:“之后来往,不用这般鬼祟,光明正大过府便是,你那些儿女,我还不曾见过,一起带过来,陪老夫人说说话。”

李师雄又是一阵谦谢。

赵石也不再多说什么,任由李师雄上轿,被其家人抬着,渐渐远去。

回到府中,心里又多了一件心事,不过他现在事情极多,都在心里装着,也不差这

回到内宅花厅,李金花已经自己回去了,花厅中只剩下几个幕僚,还在边饮边谈,这次他们的话题却是转到了河东宣抚使府那位书记官身上。

此人来历,他们都已在书信中知晓,只是都有着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过几个人中,除了李博文之外,其他两人都很稳重,说上两句也就罢了,只有李博文,在那里喷吐着毒液,不屑之情一览无余。

直到看见赵石进来,这位立即住口,还缩了缩脖子,南十八和陈常寿两人相视而笑,想的都也差不多。

那李之问来历已然出奇,又自请北去草原游历,这样一个人,必乃人杰无疑,想必李博文也心里明白,只是秉性难改罢了。

(求月票啊)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朝局

这一日午后时分,定军侯府选择了闭门谢客。

定军侯的主人则在后宅花厅,和几个幕僚相谈,谈论的事情很多,当前朝政,之前的官职任免,朝中政局有着怎样的变化,一些朝廷重臣都有着怎样的倾向等等等等。

看似没有多少重点,不过这还是赵石头一次这般关心朝堂政事,几个幕僚说着说着,便已经都打起了精神。

赵石仔细听着,却渐渐少有说话了,因为陈常寿,南十八两人对于朝廷人事以及政局的见解,皆有独到之处,非是他所能及,多数不用他再来置评什么。

到了将近傍晚的时候,孙文通也来到这里,定军侯府四位幕僚齐聚于此,由于各人出身来历不同,见解各异,争论的时候也就多了起来。

不过说的多了,赵石还是听的明白,经过一番动荡,朝政如今渐趋平稳。

不过现如今朝堂之上出缺不少,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三个。

一个还是几年前的长安之乱,余波至今未靖,许多人或被抄家拿问,或被流放于外,中间难免党同伐异之事,许多无辜之人也被陆陆续续卷了进来,这几年当中,多数争竞皆源于此。

而因为王家之事,大理寺,都察院两处受创最重,其余如国子监,翰林院,六部,反而在经过一番争斗妥协之后,在成武皇帝力压之下,很快便平顺了下来。

但大理寺和都察院,职缺出现的太多。许多人为王氏牵连入罪。盯着那些职位的人不少。但有那个资历,德望坐上去的,却没有几个。

如此这般,一直到得如今,两处还有不少职位空悬,加上这几年,又有大片疆土归入大秦辖下,使得这两处更是捉襟见肘。左右为难,也可见,长安之乱对于朝局的影响,还远远没有到平息的时候。

这让大理寺,都察院,甚至是御史台,都有着难言的尴尬。

不过南十八和陈常寿两人也说了,最近有传闻,中书有意裁撤各路巡查御史,以按察使代之。按察使隶属于都察院,都察院在御史台辖下。这样一来,实际上便是精简了人手。

在南十八和陈常寿看来,此乃善政,可节省国库度支,又利于下情上达,以免政出多门,繁冗拖沓。

但孙文通则认为,如此一来,按察使必置于地方官吏之上,而御史台上监朝政,下察百官,权势大彰之下,若无人制衡,将来难免擅涉朝政,胡乱插手地方政务,监察之责反而会弃之不顾,未必是朝廷之福。

几个人在此事上很是争论了一番。

赵石更倾向于孙文通所言,监察制度的缺失,自古以来,便是历朝之痼疾,其实不管怎么变来变去,用官员来监察官员,都很不靠谱,长久之后,都会不可避免的散发出令人厌恶的腐臭味道。

而孙文通在辩论之中处于下风,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知道漏洞,却不知道怎么去堵,实际上,还是只能寄希望于官员的操守。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的制度实际上已经趋于完善,即便是景兴鼎革,也非是全部推倒重建,更像是在查缺补漏,一部唐律,几乎已经涵盖方方面面,现在的秦律,多数都基于之上而来,现在做的,只是去掉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东西罢了。

还是那句话,能做出大文章的,还是在税赋上,至于其他方面,变动其实并不算大。

赵石对这个也没什么见解,他可是知道,即便再过去几百年,监察制度还是那个样子,相比之下,这个时代的官员操守,却还令人放心一些,他们或许会看上去有些迂腐,有些顽固,但赵石接触的这些文人,都或多或少有着道德洁癖,他们的最终目的或许不会是济世安民,匡扶天下,但他们却都想着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姓,换言之,他们的**,多数不会落在贪渎枉法之上,那是要让祖宗蒙羞的。

说的有些远了,回到正题。

第二个原因,景兴一朝的臣子们,都在渐渐老去,相比军中将领人才辈出,朝堂之上的新旧更替,却是显得艰难的多了。

枢密使汪道存老了,但能接替这个位子的人,至今也没有什么定论,除非几位大将军回朝,不然的话,从朝中看,除了兵部尚书李承乾之外,真还没有太过合适的人选,但李承乾的岁数却也不小了。

同样的,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也在渐渐老去,但争这个位子的人不用担心,中书之中,尽有人在盯着,不用太过担心,李圃去后,这个位子无人问津,当然,这个位子想要坐上去,并非那么容易就是了。

文武辅臣都是这样一个情形,可见,朝中职缺空悬,可并非只是因为长安之乱,王氏族诛留下来的首尾。

当然,还有第三个原因,因为大秦在经过新一轮的扩张之后,人才的缺乏,正在进一步加剧,朝堂上的职缺不少,地方上的职缺更多。

大批的官吏,进入河洛,河中,河东等地,这却进一步加剧了朝堂官员的老化趋势,年轻人,总是更愿意去地方任职,顺便赚取资历,政绩,无论世家子,还是寒门书生,都是一般想法,而朝廷这里,也很乐见其成,按照大秦官场的规矩,年轻人本就应该更多的去地方历练,不过如今,却已经成为大秦官员任免中的一种趋势,让朝堂重臣们感到分外尴尬的。

当然,在这样的朝局之下,也给官员任免带来了很多变化,荐举之制又一次被人提起,并很快付诸实施。

在官员岁考上,只要是优等之人,几乎多数立即便会得到晋升。不再固守于三年大考的规矩。

只要有着才干。很快便能脱颖而出。几乎可以预见的,很快,京中各部便会出现更多的新面孔,他们年轻,而且有着活力和蓬勃的野心。

实际上,这样的端倪早已出现,不说国武监出来的年轻官员们正在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底层官吏的位置,已经不拘于军旅。而是在向朝野蔓延。

就说如今朝廷各部之中,也有着一些变化,这里面,值得一提的便是蜀中官员,经过这些年下来,蜀人官吏开始渐渐出现在朝堂之上。

他们多数是文人出身,比之秦人,他们显得更加内敛,讲究尊卑进退之道,文章华美。于政务之上,也多有独到见解。

先是多数任职于翰林院。国子监之类的地方,后来才扩展于各部之间,他们平日里显得谦和而彬彬有礼,不过一旦有了自己的政见,却显得分外固执。

更让秦人难以适应的是,这些家伙便于言辞,精于朝堂政争,很是显示出了他们独具一格的为官之道,而蜀人官吏,在治政之上,却比秦人更加细致,更加的温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蜀中沈氏。

翰林学士,沈鹤,字放舟,蜀中成都府人氏,咸宁二年进士,外放利州路怀县知县,逾二年,经利州路抚使齐子平举荐,回京入户部任职,翌年,因文章华美,转翰林院,任翰林学士。

编纂史书,后又继李士芳之后,负承旨之责,兼任东宫属曹。

至此,沈鹤在大秦朝中站稳了脚跟,接着,成都沈氏陆续有人入京任职,多数都在翰林院,其族弟沈白,则因文章故,入国子监为教授。

而景帝末年,艳惊长安的沈才人,便是出自他这一族,长安之乱后,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