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714章

将血-第714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这一场围猎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到了尾声,等到祭礼之后,便是要拔营回去,准备过。

草原上的天气越来越是寒凉,冬天的威力已是初见端倪。

而今rì,奎帖木儿已经请求离去,回去克烈部,本来应该是和图撒合,还有达达儿真一起回去的,不过因为事情有了转变,他不得不将图撒合以及达达儿真留下。

对于这样的联姻,想来王子那里也不会拒绝,所以与其来回奔波,倒不如将人就此留下来,其实这个姿态一旦做出来,也就是变相的同意了联姻之事。

之后商量的,就是联姻所需的一些琐事了。。。

其实,按照蒙古人的习俗,是要男方骑着骏马,到女方所在的部落,将要娶的女人接回来,如此,才能显示出对女方部族的敬重。

但这次联姻确实不同以往,克烈部这边先不去说,就说这位汉人大将军,是不可能将所有事扔下,去到遥远的东边,亲自将达达儿真接回来的。

蒙古人虽然不知道事急从权这句话,但也不是不晓得变通,所以,这次联姻很可能要用另外一个方式进

耽搁了这么久,奎帖木儿也担心克烈部现在的情形,所以今rì终于决定回去,估摸着在初冬时节,能够回到克烈部所在的草原。

想来当他再次回来的时候。便能带回桑昆王子的意思,联姻还在其次,其他关乎于克烈部的未来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不过对于他来说。倾向已经十分的明显。

赵石并未有任何的阻拦。答应他照看桑昆安达的一双儿女,并让其转述自己对桑昆安达的问候,他还准备了一些礼物,并派了五百人。护送奎帖木儿回去。

这让奎帖木儿十分的满意,在他看来,这些礼物十分丰厚,当做这位尊贵的将军的聘礼已是足够,百匹河西健马。虽然没有羊群,也没有部众,但却有上百把比克烈部最好的弯刀还要锋利的钢刀,以及做工jīng良的弓箭。

这比一个大部的首领聘娶女人送出的东西还要多,也无比的珍贵,这位尊贵的人,果然十分慷慨,对于克烈部的将来该怎么选择,他也越发的确定了起来

带着满意而又期待的心情。奎帖木儿准备明rì起行,不过让他想不到的是,如果他再能多等上半个多月,木华黎便能率兵回到这里。

他对克烈部的情形便会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也能做的更好。但那毕竟是如果,事实上他和木华黎错了开来,当他回到克烈部的时候,见到的是年老的汗王。听到的则是克烈部已经分裂的消息。

等到他去到桑昆王子,嗯。现如今已经是西克烈部的汗王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深冬季节了,所幸,结果并未有何变化。

分裂开来的克烈部,不再摇摆不定,而奎帖木儿带回来的联姻的消息,让桑昆很是欣喜,并在奎帖木儿劝说之下,派出了使者一边将联姻之事定下来,一边请求他的安达,派兵护送使者去到汉人地界面见汉人皇帝,求取封号。

克烈部自此归附于大秦,作为大秦收服的第二个草原部族,在不久的将来,他收获的回报也是同样惊人的,当然,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那么长远的

。。

回到眼前,帐灯火飘摇,彻底的安静了下来。

李之问小心翼翼的瞅着大将军的神sè,问出了一句改变了他后半生的话。

赵石转过目光,眉梢微动,轻轻颔首,自从眼前这个金人降将入府,很多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忽视此人的存在。

因为这个人与南十八,陈常寿等人都是不同,此人之来历,让人听了只能想到两个字,毒蛇。

这是一个如同毒蛇般的家伙,而他的行事,也仿佛毒蛇一般,悄无声息,总是给人以藏在暗处的感觉。

说实话,赵石不喜欢这样的人,允其入府,还是看在天妖那个小女人的面子上,当然,他多少也存着些相信对方眼光的心思在里面。

经过这些时rì的相处,尤其是草原之行,此人的好处赵石是清楚的很的,此人沉默寡言,行事低调,章学识上自然不如南十八等人,但肯吃苦,交代下去的事情,也总能办的妥妥当当。

最大的好处,是此人能牢记自己的身份,与赵石身边的人结交,都是点到为止,嘴巴更是严丝合缝,这是一个愿意在暗行走的人,当然,如果放在阳光之下,也能分外坦然,这样的人,可以很快的适应任何的环境。

还有就是此人到了他身边之后,金人官吏乱伸手的毛病,在他身上是丝毫不见,赵石可不相信,这个家伙会清正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只能是一个原因,此人之心xìng十分之坚忍,竟能理智的控制自己的yù望,当然,也可能是在观望,你一个不注意,许就让他得了机会,不过现在嘛,也没看出这个苗头。。

当然,此人让人厌烦之处也不是没有,比如这人好揣摩旁人的心思,而且和南十八等人不同,南十八等人看人,起于细微之处,却着眼于大局。

而此人眼界格局所限,就显得小气多了,揣摩人心,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能过的更好,更加的安全,就像一条毒蛇在时刻jǐng惕周遭的危险一般。

这种窥探的目光,赵石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一见这样的神情,便能让人感觉,此人鬼鬼祟祟,上不得台面。

就好比现在,作为随军书记,官职虽小,但作为他身边之人,有何建言,直说便是,这个家伙却是窥探了几番,才吐了口,心里也不知下了多大的决心呢。

见赵石点头,李之问明显松了一口气的样子。

赵石却在心冷哼,这个家伙是装的,金人官吏的臭毛病,看着就让人厌憎,秦人官吏逢迎上官也是常有,但做的如此明显,直让人有龌龊的感觉的,也只在金人地界才会

不过此人向来少有说话,既然说了,也就是心有了把握,赵石到真想听听他能说些什么出来。

也确如他所料,这个家伙之后说出来的话,却让赵石厌憎之意为之一空。

“将军若为此事烦恼,小人觉着,大可不必。”

“有什么话尽管直说无妨,跟了我也有两年了吧,难道我的xìng情,你竟然还不清楚?”

李之问立即站起身,躬着身子,赶紧道:“小人擅自揣测,将军烦恼的,非是鞑靼人祭礼如何如何,而是鞑靼各部,内乱已久,如今重归为一,表面和睦,实际上却还纷扰不休,于此祭礼之事上,便能观之小人妄语,多有孟浪,还请将军”

赵石眼睛一亮,有点意思了,“你说的不错,可是有什么建议,说来听听。”

李之问脸上放光,身子又弯了几分,“鞑靼人之分合,全在将军一念之间,将军又何必为此烦恼呢?”

“这话怎么说?”

“小人有两策,以消将军。”

听了这话,赵石瞅了他一眼,心道,这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转念间便是恍然,心想,看三国演义看多了吧你。

李之问犹自不觉,继续道:“一个,草原部族桀骜难驯,将军神人,已得鞑靼人心,然将军必不能永镇北地,为将来北疆靖平计,或只需坐观其变,任其相互争斗,或推波助澜,使其各存间隙。”

“小小祭礼,便闹的如此不堪,将来不问可知,来rì将军载誉南归,无人再使各部心服,如此,百年之内,云云外草原,乃至北疆,边患除矣,即便有一二部落强盛,有南侵之意,也只需一纸书信,召各部伐之,顷刻即平,如此不费一兵一卒,平定逆贼于疆土之外,何乐而”

“小人见识浅薄,若有说错的地方,”

赵石打断了他的话,直接问道:“这是一个,应该还有第二个吧,一起说来听听。”

(第三更,求月票,月初的时候好安静啊,真让阿草心里没底,好在这个月阿草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多出那么多的新书,像将血这样的老书肯定吃亏,不着急,看看情况再说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十一卷张弓北望射天狼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献策(二)

跟随赵石来到草原,见到赵石所作所为,李之问钦佩之余,心思可不是都放在随军纪略上面。

这个也许是能让声名鹊起的一件大事,而且没有料错的话,将来随军北上草原的经历,能够一生受用不尽的资历。

如果能得个一官半职,今rì这些经历,便将对他的前程助益良多。

但人都是得陇望蜀,此乃本xìng,不必细述,就眼前来说,随军北上草原,征伐草原部族,眼所见,一桩桩一件件,皆可谓之丰功伟绩。

以自己亲眼所见,亲手所书,一一记之,确属际遇难得,但自己身处其间,若只能当个旁观者,将来定要惋惜遗憾,悔不当初的。

所以自北上草原以来,对于草原部族情形,以及风俗人物,他都暗暗一一记在心里,参照自古以来,汉家王朝靖边之策,如此对照参详,可以说是所得良多。

今rì借着这个机会向赵石进言献策,确实是如赵石所料,在李之问心里,已经有了七八分的把握。

他之前所说,多是参引唐时应对北方胡人诸策而来,归根结底,还是分而化之之策,大略如此,至于细节之处说个三天三夜也不一定能说完,所以只能说个大概方略,其参照如今草原情形,加以改动,核心之处,其实并无多少新意。

也不用什么新意,自古以来,留名青史之贤臣良将,哪个不是惊才绝艳,出自这些人之手的平胡诸策,自然多为良策,无须多做。

实际上,以如今这位大秦大将军的功绩,已经超越多数古时之名将,将来会不会创出一番崭新局面,另辟蹊径,不好说的很。。

但就如今大秦国力而言。这样的方略却最是合适,他想了这许多时候,已经十分确定这一点。

听赵石随之问起第二策,李之问偷瞧了赵石神sè一眼,心里凉了凉。却又有些欣喜和兴奋。

他自己清楚。虽然得人举荐,几乎是绝处逢生,柳暗花明之下,入了大将军府任事。这样的际遇,自己之前别说想,便是做梦也梦不到这样的好事的。

但他是金国降将出身,加上为官经历,又不很光彩。别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根底,便不会喜欢他这样一个人。

虽然大将军并未明说,自入府以来,从来也是以心腹之责属之,但他能够感觉的到,大将军本人并不喜他为人,只是因为大将军心胸气度非同凡响,这才将他一直留在身边,并不以自己喜恶而用人。

既然瞧的明白。若是这样还不想着做些什么的话,他可就不是李之问了,自家破人亡,见多那许多丑恶嘴脸的时候,他便知道。这世上什么都靠不住,唯一能够依靠的只能是

废话少说,此时他心里虽有着忐忑,却还是要将话说完的。

“将军雄才伟略。见识长远,之前所说。乃庸之策想来将军不喜”

这已经是他的习惯了,面对上位者时,说话之前,总要夸上一下,不过之后便不再废话,“将军威名遍于草原,鞑靼诸部顺服,乃蛮诸部震恐,克烈部与将军亲近,情势如此大好,若不能加以用之,将来必悔。。。。。。”

“以小人之见,将军挥兵草原,声势已成,何不借此时机,分鞑靼诸部而辖之,小人观草原诸部,漫无边界,疏于”

“不若划定其疆界,并以一部数部统之,不需封其汉人官职,削各部之名,只以万户,千户,百户名之,如此,层次分明,上有所统,下有所属,以解草原纷乱之局,以为大秦臣属,到时可夺其兵,可散其民,生杀予夺,只在一念”

“便如现在,诸部纷乱,统辖不明,所以才会争吵不休,若能定下规制,还有什么可争的,又有什么可吵的,只要将军一句话将来加之以教化之功,如此之功绩,实可谓震古。”

“。”

李之问顿了顿,话锋一转,才道:“将军明鉴,如此治政之策加之于草原部族,许可为草原一统之机,。若是汉人贫弱,匈奴,突厥旧事或将重兴于草原,那时。。。。。。也必成汉家之大患矣。。。。。。”

赵石沉思不语,李之问所说,头一个确实略显庸,他也能听出来,多数取自唐时靖边之策,但如是那般,却是不符他的心意。。。。。。

鞑靼人已经大多顺服,有的只是内乱纷争的延续罢了,若任由发展下去,于现在以及将来用兵草原,都很不利。

而李之问说的第二策,就有那么点意思了,让赵石想起了女真人的八旗,女真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让女真人最终得了大好江山,而且将蒙古人,北方汉人都绑在了自己战车之上。

缺点不是没有,但却可以略加变通,胡人一统,成为北方大患?

那是将来的事情,无论是汉人,还是南方蛮族,北方胡人,自己若不争气,再好的法子,也是无用。

他赵石能走到今rì地步,已是分外不易,哪会去管什么千秋万世?

还是那句老话,子孙不争气,打下的基业再大,也是白扯。

他可还隐约记得,明朝的时候一个老的蒙古汗王死了,儿子野心勃勃,想要娶老汗王的妻子,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

老汗王的妻子不愿意,找大明求援,多好的一个机会,最终怎么样,一个家伙上书,朝廷那么多大臣,最终却是让大明当了一回媒人,成就了这桩“佳话”。

多可笑的事情,又是多么愚蠢的行径,这等不可思议之事都能干的出来,可见,到了覆灭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会生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来。

前人考虑的再多,再是长远,也不如一群败家子败的干净。

所以说,对适应当前情势的法子,就是好法子,能够惠及十年,数十年之后,那就是英明的方略了,百年之后?圣人也看不到那

正思索间,见种七娘在帐篷外面露了一下头,见了两人的架势,顿时又将脑袋缩了回去。

赵石不由一笑,妻子还是一如当年少女时那么活泼,前几天赛了一次马,高兴了好几rì,走路都一颠一颠的,说话也不再冷嘲热讽,对与蒙古人联姻之事耿耿于怀了。

反倒是那位蒙古少女,被挫了锐气,行事不再那么大胆豪爽了,不知怎么,赵石心里掠过这么一句,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祸,自己也是失笑,瞅她这个样子,好像离贤妻的标准还差了一些。

赵石招了招手,种七娘顿时便看见了,露了一个大大的笑脸,然后便进了帐篷,向李之问示意一下,李之问赶紧行礼。

种七娘这才施施然的来到赵石身后站定,眼睛闪动着好奇的光芒,想来是好奇这个金国降将能跟夫君说什么。

赵石无论大事小情,下决定的时候,多数都很快。

这一次也不例外,目注李之问,沉声道:“明rì,我会分封诸部,但和你说的不同,现在在打仗,不能让军心动摇,所以,只可以军旅之职予之,你的建言不错,尤其是第二策,多有可行。”

“这样吧,回去之后,静下心来,旁的事都放一放,可寻人参与商量,只要你意的,都报上来,我会命其助你。”

“有一个冬天的时光,所以不急在一时,将你所思所想,尽量周全的拟一个条陈我不贪你之功,但以你的身份地位。。。。。。却还需用我之名呈上御前,此策若成,当可胜于数十万。”

“将来之功绩,将来之荣耀,你应该自己心里清楚,所以,珍之重之,你随我时rì虽短,却应知我不论朝廷,还是我这个大将军,皆不吝爵赏,不过只赏有用有功之人罢了,有心些,之后荣华富贵,还不是唾手可得。。。。。。”

种七娘惊了惊,这样的话,在自家夫君嘴里,可是从未听到过的,即便是当年对着南十八这样的人,也不曾许下如此重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