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447章

将血-第447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终的结果便是各处守卫之责都要落在禁军头上,此乃禁军份内之事,而之后编练各处蜀军,渐渐大秦各处军力,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只不过是长远之计,现今也不过是刚刚着手罢了。

而之后殿前司禁军定然还要分化出来,也是可以预见的,毕竟地盘越来越大,禁军兵力也定然剧增,这禁军兵权若cào于一人之手,朝廷的大臣们恐怕也要睡不安枕了。

殿前司禁军都指挥使王佩吃了大大的闷亏,和他同样情形的恐怕就要数赵石了,大将带兵,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兵权,兵权如何体现?

说到底,兵权就是你对军队的掌控能力,麾下要有一大批忠于你的将校,所以领兵之人,身旁定然不会少了心腹将领,这些心腹将领才是握紧兵权的最终体现,没了这些人,下面的人就敢阳奉yīn违,大将指挥不动自己的军队,还谈什么兵权?

而今赵石一手带出来的几个心腹,却被拆的七零八落,就算他在羽林左卫中威望扔在,却也可以说,羽林左卫现在不是他的左卫了,几年心血,练出来的一支精锐,转瞬之间,就好像没了一般。

最好笑的还是羽林右卫,刚成了亲的李金huā一下成了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是种燧,中军官却是金州军出来的种七娘,羽林中郎将大人未来的媳fù。

对于种家来说,算是勉强回到了京中大族门阀的视野当中来了,但……但这情形怎么瞧都有些怪不是?

等赵石和种七娘成亲,种燧就是赵石的大舅哥,这么一来,羽林右卫可不就成了赵石一家子的天下?真真是让人无语到了极点……

这就让许多本以为mō清了脉络,以为皇帝陛下要削夺兵权的人彻底mō不着头脑了,而后,一些人sī下里一琢磨,却有恍然之感。

这他娘的哪里是削夺兵权,别看得胜伯赵石几个心腹大将纷纷被外派了出去,但你看看人家到的都是什么位置?

杜山虎为殿前司禁军副都指挥使,生生在殿前司禁军chā了一脚进去,而另一位副都指挥使赵布宗,以前也是羽林左卫出身,不但和赵石出身一族,而且还在他麾下效命过,有这两人在,以后得胜伯一声令下,估计王佩还能不能调动得了禁军都是回事儿了。

而得胜伯义弟张锋聚,心腹段从文,张嗣忠等都去了潼关,从京军到边关,看似贬斥,但照现如今大秦的情形,谁敢说这是贬斥?那是给人家立功的机会呢,可想而知的,这些人到了潼关,也够张大将军头疼的。

若是张大将军再如吴大将军般行差踏错一步,那就是给了得胜伯赵大将军机会,有这几位做底,顺手接管潼关东军军权,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

这么一瞧,着实吓人一跳,哪里是什么削夺兵权,简直就是在为得胜伯铺路呢嘛,有那心软些的,都在替王大将军,张大将军两个在难受了,简直就是在脖子上放了一把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砍下来的情势啊。

而赵石这里也哪里还平静的了?

新过门的媳fù升官好似一点不比他慢,几年间,就已从小小的果毅校尉到了将军,只差一线,就快迈入大将军行列了,生猛的厉害,彻底让女人就该相夫教子的规矩成了一句笑话。

这还不算,种家兄妹也没消停,都加官进爵,紧跟其后,一场平蜀大战算是没白打,得的实惠可比他多多了,而一月之后,种燧进京述职,来得胜伯府的时候,还跟赵石玩笑道,“难道真如金州百姓所说,大帅是武曲星下凡?连我等好像都沾了些仙气儿,变得官运亨通了……”

一句话,让赵石哭笑不得。

此为后话,暂且不提,只说现在,等杜山虎等人的任命下来,不约而同的,这些家伙齐聚得胜伯府,不过可没多少升官的喜气儿,反而人人脸上都带着些惶恐,只张锋聚会乡未归,到是省却了许多的烦恼。

事关前程,甚至是自己的身家性命,没人能镇定的了,便是向来从容不迫的段从文也皱紧了眉头,显得心事重重,中间只有张嗣忠大大咧咧的,一点也不担心,他这人心思少,只要有仗打便成,而且此去潼关,可要比呆在长安来的舒心,所以一群人里面,好似就他最是高兴。

赵石本来心里也很不舒坦,不管怎么说,从入京到现在,数年之间,羽林左卫几乎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心血所聚,而这些心腹一走,可以想见的,左卫也就快改姓了,虽然他也知道,早晚这些人都会各有任用……但朝廷这么做,总让人感觉太过迫不及待了些,让他心气难平。

若非南十八,陈常寿两个深通官场奥妙的,一边在旁边劝着,一边给他从头分析到尾,不然的话,直接入宫去找皇帝的事他已经干出来的。

但就算如此,面对这些朝夕相处了数年的心腹,也觉着心头发堵,以后再想建一支如臂使指的军旅恐怕是再无可能了啊……

当然,即便心中感慨万千,但还是那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安抚人心这事儿还是要做的。

于是,摆上宴席,在席间,将其中关节之处略略讲了讲,肯定不会如南十八两个说的那么直白了,但席间众人,没一个是脑袋不够用的,听他说完,都是喜上眉梢,当即,杜山虎就端起酒杯来到席前,一个军礼拜下去,大声道:“大帅简拔之恩,末将不管到了哪里,也不敢稍忘,若大帅将来再领兵军前,末将即便当个小卒子,也定上请到大帅帐下效命,在大帅麾下打仗,那才叫个痛快……末将敬大帅一杯,愿大帅身体康健,末将……末将今后就不能在大帅身边照看了……还请大帅自己保重才好……”

一番话说到后来,却是眼圈微红,声音哽咽,接着一仰头,将一杯酒全都倒进了嘴里。

之后诸人才醒悟过来,皆向赵石敬酒,祝词不一而足,却都表了自己的忠心,这一顿酒,一直喝到深夜,几个大将才都互相搀扶着,又哭又笑的走了,赵石将几个人送走,立在府门前良久,才轻轻叹了口气,心里也有些空落落的,欢宴已过,确是到了曲终人散之时,他长长吐出一口闷气,嘴chún却抿出一条坚毅的弧线,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许对于他来说,这才是刚刚开始而已

第五卷征途万里会豪雄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二十七章众谋

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二十七章众谋

(呵呵,阿草看的是剩余闲人的疯狂铁布衫,可惜,这家伙好像退隐江湖了,书也只写了一半,不过看着还是很过瘾的,如果闹书荒,又不怕烂尾的书友,到是可以去瞧瞧,虽然比不上静官,但个人觉着,风格上还是近似的,看着很不错。)

景兴四年,也就是大秦平蜀后头一年,之所以为后人称之为景兴政改,军事上的一些任命相比于后来连番政治革新来说,几乎是可以忽视的。

随着军事上的一连串胜利,大秦的官僚机构终于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以大秦景兴皇帝,新任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为首倡议,在官制,税赋,行政疆域上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革新。

景兴四年五月,大秦分蜀地为数路,有成都府路,下辖一府,十二州,五十九县,中间又设一监,二军。

设利州路,下辖一府,十四州,五十九县,又分为利州东路,及利州西路,设两军。

又设夔州路,下辖十一州,三十四县,中有监一,军二。

诸路设抚使一人,副使两人,州府官吏,皆归抚使衙门管辖。

其间,又设转运使司,归户部统管,专事盐茶,粮草转运诸事。

设提点刑狱司,专缉贼捕盗事,又兼领民讼,彻查冤案诸事。

又设按察使司,归御史台辖下,行监察州府官吏事,吏员考评事等等。

之后又设提军使,领一路军事,属禁军辖下,行cào练兵马,驻守地方,剿匪平叛事,至此,废团练使衙门制,以禁军代之。

当然,其中大多还是沿袭唐制,但却也多有不同,抚使的权力大大被消弱了,不但民事诉讼等刑狱之事不再归抚使衙门专领,且又有按察使衙门掣肘,其中还有提军使专管军权,转运使司分其税权,虽说这些衙门名义上都还归其辖下,但作为一路之长,不管是地位,还是权力,都与唐时的刺史节度使相去甚远了。

这番变动下来,大秦的官制终于开始慢慢细化,开始着手建立起一整套官僚体系,雏形初具,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然,在景兴四年这个当口,作为景兴政改的头一年,一切还只是个开头罢了,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也许是被赵石一番话给触动了,最终,于景兴四年末,景帝下旨,开始清量蜀中田亩,因蜀中跌经战luàn,州府残破,免蜀中百姓两年税赋钱粮,安定蜀中人心,但接下来一道圣旨就变了味道。

还是以蜀中破败为由,下旨,无论官员士子百姓商贾,皆要缴纳税赋,定五年之期,五年一过,政令或延或改,再行定夺。

如此一来,行的几乎就是官绅一体纳粮那一套了,其中对于士子官员还有些优惠,但却是开了一个口子,至于会不会成为定律,那就是后话了。

不过这一条遏制土地兼并的良策此时nòng出来,却只有少数人反对,终没jī起多大的风làng,颇有些无声无息的意思。

这个嘛,也好理解,经过两年多的战luàn,蜀中大族皆已元气大伤,保有土地者,几乎十不存一,加之作为被征服者,也没有多少的话语权,也就谈不上什么反对,即便心中不服,也没那个机会站在朝堂之上,参与决策。

二来呢,大秦豪门贵戚虽多,但此令却是在蜀中施行,理由也是让人无法辩驳,又有五年之期,看上去到像是陛下临时起意,才想出来的主意,有那想的深些的,也只以为陛下是怕大族门阀趁机入蜀,低价购入土地,再jī起蜀人仇视,所以才下了这么道圣旨,不值当为这点小事去触陛下的霉头。

时代所限,也不能说这个时代的人就没有远见卓识,但就此事上,也确实没人想那么多,时代局限了人们的目光,这话是有道理的,书籍的稀少,经验传承的匮乏,对于社会根源性问题上,就算是这个时代最睿智的人,某些方面的认识甚至不如后世的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话说到这里,估计也就能明白其中的关节了。

最后呢,作为一个新兴的团体,有着强大的外敌威胁,他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和活力是无与伦比的,来自于门阀世家的阻力在这个时候,远远谈不上什么顽固和强硬,利益的纠葛也少的多的多。

所以,一连串的吐故纳新之举,jī起的bō澜远不如想象般jī烈,一如赵石所说,这个时机选的刚刚好,若是到了定鼎中原之时,再要行此变革,触动的就将是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了,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剧烈的社会改革,最终可能不是使一个帝国走向辉煌,而是烽火遍地的末日景象,到了那时,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即便是皇帝,估计也要退避三舍,无法作为的。

当然,在这个事情上,赵石根本没想那么长远,而且到了这个时候,还颇有些作茧自缚的味道了,因为厚赏其平蜀之功的原因,他手里面多了数百亩蜀中良田,其中一多半在成都府,一小半在汉中。

本来这些良田握在他这个大将军手里,田税什么的断收不到他的头上,而这么一来,两年之后,却是要交税了,估计到时候就算少交,也是个亏本的买卖,所以自圣旨颁下的日子里,那位从口毒如蛇渐渐向守财奴转变的李博文,李先生就不停的在他耳边窜捣,让他把蜀中那些田地给卖了了事,让赵石不胜其烦。

其实李博文想的并不错,土地之所以贵重,不但是因为百姓的乡土情结浓厚,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土地是国家之本,没有土地就代表吃不饱穿不暖,在商业没有兴起的时代,土地简直就代表着一切。

而对于豪门大族来说,一直以来,土地都是一项稳赚不赔的买卖,原因嘛,不用说了,只有产出,却没有消耗,就像是生活在水边的渔民,不用喂,只管捞,没有投入的买卖,自然也就稳赚不赔。

而自家名下的土地一旦收取税赋,那将不啻于是一场灾难,若都是旱涝保收的良田也就罢了,但那可能吗?

有了税赋也就意味着有了投入,而且这投入还不小,交了田税,雇农还要拿去一部分,还能剩下些什么?而田产越多,意味着缴纳的税赋越多,一年两年下来,一个人占十个人的田地,就要交十个人的税赋,若再有个天灾**的,岂不一下子就一贫如洗?

所以说,李博文这个提议是很有前瞻性的,当然,并非他有那样的远见,而是确实觉着千里之外在蜀中那些良田若是交税的话,不论几年,对于得胜伯府来说,都有些得不偿失,不过嘛,这些田要是他自己的……那又是两说着了,可以传诸子孙的土地,卖了可就太可惜了不是?但那不是他的……

不过身为主人的得胜伯大人的心思明显不在这些身外之物上面,这些天,赵石满脑子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武学。

就好像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的mí途羔羊,沉下心来的他,爆发出来的专注和热情可以用可怕两个字来称之。

从武学的架构,到开设的科目,再到生源从何而来,日常应如何整训教导,又该配备哪些必须的器械,武学教授又该从哪里来,该如何选择。

其间该制定哪些规矩,甚至是武学的房舍规划,等等等等,想到什么是什么,一股脑的写下来,以免过后忘了,读书习字的时候也开始频频走神儿,连逗nòng儿子都显得有些心神不属了,就差走路的时候撞树上了。

时光匆匆而过,一个多月之后,羽林中郎将衙门的属官终于忍不住了,纷纷找上了门儿来,就算羽林中郎将是个虚衔,但可也不是无所事事,文书往来,羽林军的各种人事变动,宿卫宫禁,各处城门驻守等等,即便不能拿主意,却都要经手的,他这里一直不曾lù面,连朝会都荒废了,这样不务正业的羽林中郎将,让属官们可着实头大了几分。

到得在羽林中郎将,得胜伯府被三言两语的打发回去,人人心中就开始暗自腹诽,你不想当这个羽林中郎将,上书请辞啊,这般下去,让咱们可该怎么办?喝西北风去不成?要再这么下去,不出一年半载,恐怕羽林中郎将衙门也该裁撤了吧?

本来以为这位少年新贵上任,大家伙儿的日子会好过些,不成想,却是还不如费老大人在时那般呢……于是乎,赵石上任还不足两月,就已经搞的羽林中郎将衙门上下一片愁云惨淡,怨言载道了。

所幸也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羽林中郎将大人虽然自上任伊始,就一直不曾在衙门中lù过面,但羽林左卫虽然换了指挥使,却多属其旧部,右卫那边现如今却是成武将军李金huā执掌,那是什么人?那是中郎将大人的媳fù。

而这么一来呢,大事小情的就都会知会一声中郎将衙门,虽也只走个形式罢了,但比起老中郎将在时,却总能给人个盼头,若非中郎将本人懈怠公务,这个时候,说不定有人已经开始憧憬起,恢复当年羽林中郎将衙门掌控京师诸军的情形来了呢。

要不是有这些做底,估计这些属官也不会让赵石消停了一个多月,早就登门来请教了的,现在不过是忍无可忍,才纷纷前来“探病”,却都被三言两语打发走了,心中的不满和无着无落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赵石真正的心思他们还不知晓,若是知道了,不务正业,尸位素餐这样的帽子恐怕早就挂在嘴边了,哪里还会如现在般只有些牢sāo和埋怨?

不过对于赵石来说,这些属官却可以不作理会,在他心里,现在的头等大事不是去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