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050章

将血-第1050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东部山林中的野人部落,之后身居辽东宣抚使的大将军张锋聚,派兵进行了长达八载的清洗。

直到张锋聚卸任,新的辽东宣抚使上任,辽东蛮族部落,几乎被扫荡一空。

不管这是出自大将军赵石的授意,还是作为古北口一战的报复,生女真这个名词,也再不会出现于世人耳中了。

大秦成武十六年,冠军大将军赵石终于向朝廷送上捷报。

一战之下,平定河北,辽东诸地,杀河北王李任权,覆灭蒙古诸部,山东诸地,纷纷请降。

实际上,这一战之后,大秦北方已经没有了任何敌人的踪影,大片的疆土,连成一片。

大秦成武十六年夏,朝廷圣旨到达辽东。

不出所料,赏赐丰厚,主将加官进爵不提,诏大将军赵石,大将军张锋聚,大将军木华黎,大将军段从文,大将军种怀玉等回京述职,也意味着,河北辽东一战,告一段落。

诸位军中上将,皆都在奉诏回京之列。

这很是不同寻常,也给得胜班师的秦军抹上了一层颇为沉重的色彩。

不过赵石深知,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枢密院和中书,乃至于皇帝陛下的意思。

各人应该都是另有任用。

不过,除了他之外,像张锋聚,木华黎,段从文,种怀玉等,都驻守外方多年,朝廷估计是想看一看,听一听,这些军中大将,心里怎么想,才干如何,等等等等,才好做出人事任免。

京中,也许在准备着一场盛大的庆典。。。。。。

不会再有什么风刀雪剑了,朝廷上的动静,瞒不过他,朝中文武,也许有人心有不甘,但想要对这么多的朝廷上将动手,除非得了失心疯,不然的话,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会明白,这个时节,只能也只会欢庆又一次军事上的胜利,不会有其他任何意外发生。

驻守辽东的是李刑,留在河北的则是王彦召。

这两位,都是赵石当年旧部,也都还差着一步,才能进入大将军的行列。

这也恰恰证明了,朝廷并无多少猜忌之心。

不过想来,这大片的领土骤然纳入大秦治下,朝臣们,恐怕要焦头烂额一阵日子了。

中原战事也会被拖延下来,如果不出他的意料的话,会有人进言,调西北人马参与中原之战。

那样。回鹘,吐蕃等处,可能就不会太过安稳了。

回去之后,是不是应该劝劝皇帝陛下,不要那么着急呢?

此时已然身在河北境内的赵石,摇头叹息了一声,到此为止了,他若再开口说什么,不合适,为国为民,不顾自身的事情,他也干不

“前面到哪里了?”赵石懒懒的问了一句,辽东一战过后,他总是提不起精神来,连剿除蒙古人余孽的事情,也都不怎么过问了。

自从接到朝廷圣旨的那一刻,他好像就有了些茫然之感,这在他身上,是很少见到的情绪,他知道,这有些不对头,但却无法排遣。

胡烈熟悉的声音传来,“禀报大帅,前面就是陈桥,过了那里,就能看见黄河了。”

陈桥?

赵石无意识的重复了一声,这是个既陌生,却又有些熟悉的字眼。

不过,随即,赵石脑海中好像亮起一道闪电,一下便让他清醒了过来,陈桥啊,是陈桥驿那个陈桥吗?

赵石悚然而惊,这么些大将军聚集于一处,种怀玉那厮竟然也北上来迎,回想此前种种,赵石脸色是一变再变。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尾声(一)

大秦成武十六年夏,陈桥北十余里处,南归大军骤然停了下来。

这一天,冠军大将军赵石传令诸军,于此处设祭,祭奠北征阵亡将士。

大将军心血来潮,谁也阻不得,于是,这一天,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界,立时便是白幡处处,大将军赵石亲书悼词,摆酒于祭坛这下,为北征河北,辽东阵亡之将士,设祭招魂。

这一场仪式,让军中诸将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过效果嘛,也让很多暗怀心事之人,很是欣喜。

不过,这一天折腾的不轻,几位大将军被晋国公支使的团团转,祭奠完毕,一个个都有些筋疲力尽之感。

当晚,大将军赵石设宴于中军,军中众将齐聚。

大将军兴致显得兴致极为高昂,频频举杯

宴至深夜,刁斗声声,众将被赵大将军灌的都是烂醉如泥。

漫步走出中军大帐,赵石回首看了看帐中,静立良久。

慢慢的,目中渐渐带了杀气。

只要他愿意,其实军中诸事,没有一件,能逃得过他的眼睛,只一天时间,他便已经查清了很多事,诸人却还一无所觉。

这就是大将军赵石,帐中众人,如今都可以说是一方之雄,在自己一亩三分地,手握重权,一言九鼎。

但在赵大将军眼中,只要他愿意,他们都没有一丝秘密可言。

也许,这也就是一切事情的根源所在。大将军赵石这个名字。代表着什么。朝臣们的感受,远不如军中这些军人们清晰而又深刻。

赵石的目光,如染血刀锋般在帐中将领们身上划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庞,浮现在他脑海之中。

这些人,都曾随他征战沙场,满身伤痕,无惧无畏。忠心耿耿,但也正是他们,如今将他一下推到了两难的境地,为的却都是各人之私利。

这里面,必定要有几个人人头落地,以震慑全军,所谓全军,不是随他南归之将士,而是。。。。。西北,河东。河中,河洛。河北,辽东,蜀中,草原等等地方上,那些人,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们的骚动之心。

不过,看着帐中这些年富力强,才干过人的部下,赵石心中慢慢凝起的杀气,渐渐变成了惋惜。

这些都是大好男儿,身经百战,大秦精华之所在,如今没有亡于敌手,却死在他们敬慕之人手中,宁不让人痛惜?

但此事,必须有个了断。

黄袍加身,亏他们想的

赵石微微眯着眼睛,思绪万千,在账们处站了良久。

此时,只要他一声令下,帐中之人,皆不可免,他们那些所谓的心腹,此时皆已在他视线之内。

前前后后,也不过是一天的时间,实际上,北归大军,已是牢牢掌握在了赵石手中,什么人也别想翻起风浪来。

赵石踱着步子,酒醉的众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死,其实已在旁人一念之间。

“来人,送各位将军回账。”

黑暗之中,利刃入鞘的声音,清晰可闻。

很多黑影,慢慢靠近过来。

为首一人,正是大将军木华黎,他面无表情的朝帐中瞄了瞄,微微吐出一口气,摆手让手下送众人回转,自己则悄然站在了赵石身后。

又过去许多时候,直到这里再次安静下来,木华黎才小心翼翼的瞅了瞅赵石的脸色,微微躬身道:“天色已晚,您也休息吧。。。。。。只是,。”

月色之下,赵石抽动了一下嘴角,算是笑了笑。

“这些王八蛋,唯恐天下不乱。。。。。。好了,去收拾行装,嘿,既然心软下不了手,那就只能自己受唉,这些王八蛋,害我不浅。”

但随即,郁郁之色,便是一扫而空,“也好,与其回长安混吃等死,不如北去,图个天高海阔,逍遥自在。”

木华黎也笑了起来,这回,他是真的放心了。

实际上,这些将领中,只他心思最少,也只他一人,对赵石惟命是从。

那些事儿,他知道吗?他自然是知道的,但赵石一句话,他便立即听命行事,没有半点犹豫。

不过,帐中众将,和他有着交情的人,可着实不少,让他操刀容易,但。。。。。。心情也不会太过好受了。

见此时尘埃落定,心中也是欣喜。

再不想其他,躬身道:“大帅到了哪里,都是英雄,长安中,还有大帅家眷,要不要末将走一趟,将人都接出来?”

赵石摆了摆手,“这个不用你操心,我自有安排。”

。。。。。。

天明,张锋聚朦朦胧胧的醒转,头痛欲裂,嗓子也干涩的厉害,睁开眼睛,半天才想起,昨日宴饮,喝的不少,怕是醉了。

适应了一下光线,这才懒懒的支起身子,心中也不由苦笑,到底是有些老了,不然的话,就算酒量赶不上大哥,也不会醉的这么厉害,连怎么回到自己帐中的都不记得了。

刚想张嘴唤亲卫进来,给他弄些水喝,但感觉手中不对,低头看了看,却是一封书信。

张锋聚有些疑惑,将书信拿起来瞧了瞧,看见封皮上那丑陋的几个字,皱了皱眉头,不过,随即,他又仔细看了看,不由脸色大变。

“佩官吾弟亲启。”

信很简短,“军中所藏之物,我已取去,当此之时,无非两途,以你等之人头,平天下之戾气,奈何心软,只能另择他法,一切由我而始,便自我而终,今吾已去,不需来寻,若来寻,便成仇敌,恩断义绝。。。。。。”

“若还念及兄弟之情,便安心领兵南归,当能尽享你我兄弟,也有再会之期,到时不醉不归,再想今日之事,无非一桩笑谈而已。。。。。。”

“其他诸事,我已安排妥当,放心回去,不然,你我等人数十年之心血,必将毁于一旦,战火四起,生民寥落,你我生于乱世,历经生死,当知战事一起,其间之种种。。。。。所以,望你三思”

“言尽于此,今后大秦之事,再与我无干,塞外天高云淡,你等之畏途,吾心之归。”

大秦成武十六年。

南归大军停于河北境内,不知进退。

因为大将军赵石不知所踪,再有大将军木华黎不顾朝廷圣旨,率兵北去,众将惶然失措。

接着,大将军赵石义弟,大将军张锋聚力压众将,暂领兵权,率军南归。

等到朝廷得到消息,已经是秋天了。

自古以来,再没有这等奇事,一位功勋盖世,名满天下的上将,就这么没了踪影,许许多多猜测,立即甚嚣尘上,震惊朝堂,军中动荡,一时难以尽述。

不过,大将军赵石已鸿飞冥冥,大秦皇帝陛下又值盛年,英武之名,著于内外。

后又有数位大将军奉诏入京,无人敢于违逆,再多的猜测和疑忌,在这样的大势之下,也无法掀起太大的风浪来。

实际上,在此之前,一封奏疏已经悄然被送入宫内。

奏疏为大将军赵石亲笔所写,和给张锋聚留下的书信相比,这封奏疏,写的很是冗长。

“今日之事,必为陛下增了许多忧烦,臣之罪也,然,此事,虽非臣本意,但事已至此,别无他途,想来陛下此时,也已明白臣之。”

“你我虽为君臣,实则兄弟,陛下信我,允我兵权,并以王位许我,今我报之,以全君臣之义,兄弟之情。”

“临别切切,思绪万千,不能尽述,唯有三两事,欲于陛下分说。”

“一来,军中诸将,生有异心,臣本欲为陛下除之,以绝后患,但。。。。。除念及旧情,不忍下手之外,也想着,此辈,皆我大秦栋梁之才,一朝尽绝,或生动乱,或使国势衰颓,以一己之心,而绝国家兴盛之途,此帝王之心也,臣不愿为之,只能留于陛下圣裁。”

“陛下若有意,臣已使人,送上名录,此辈,皆可重用,以代叛臣,许三五年后,军中新老交替之下,心疾可除也。”

“若陛下仁慈,有恢宏之心胸,既往不咎,也便无须多言。”

“二来,微臣此去,逍遥一身,怕是今生不会再履秦地,臣之家小,愿意北上塞外的,请陛下送归,此为不情之请,全凭陛下做主就是。”

“三来,微臣本欲回京之后,再跟陛下细述,如今也只能在此书写一二,可惜。。。。。。”

“南唐,南宋,积弱之国,挥兵可平,算不得多大的事情,臣要说的是,军中之事,诸人限于眼界,多有因循守旧之处。”

“以臣之见,若成汉唐事业,秦军已有过之,然,陛下若想开一代之局面,不让古之贤君专美于前,却要另辟他途,不若着眼于水军,海上之基业,风景佳好处,足胜陆上”

“若陛下无意于此,那臣可就不客气了,许陛下十载,到时海上再无大秦之旗帜,臣便取之,到时,陛下可不要怪臣才好。”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尾声(二)

成武皇帝李全寿览阅之后,默然终日,当夜,宣中书,枢密重臣入宫。

众人皆以为,皇帝陛下必定雷霆震怒,也做好了规劝的准备。

大将军赵石一去无踪,其实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

河北大军军中生变之事,消息已经隐约传来,详情虽不甚了了,但这样的大事,猜测起来,对于这些朝堂重臣而言,并非难事。

河北河南,大军云集之处,生出那样的变故,着实令人生出一身的冷汗。

因为那并非只是河北,河南军中的事情,延及开来,大秦各地驻军,都有不稳之嫌,即便是京师长安,也没人能保证,大家就都无有二心。

要知道朝廷上下,大将军赵石之党羽门下,也是数不胜数。

可谓是河北一乱,天下皆乱,立时便有江山变色,社稷倾颓之忧。

好在,赵石不知所踪,群龙无首,事情也许便有转机。

不过如此大事当前,皇帝陛下怎能不怒?他们这些朝臣,之前议论纷纷,上书攻讦者,不在少数。

追究罪责,他们一个个都难逃其罪。

迫反军前大将不说,事发之时,又无一人察觉,这是怎样一种愚蠢?怎样一种无能?

回想起来,众人自己也是诧异不已,在大将军领兵之时,攻讦于其人,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惯例?这又是怎样可怕的一种惯例?

习以为常之后,竟是连起码的警惕之心,都不再

不过。就在众人准备接受帝王的怒火。为事后该如何措置殚精竭虑的时候。皇帝陛下却是让众人商议,此次诸位军中上将入京,该如何封赏,之后的升迁任免,又该怎样考量

皇帝陛下心情不好,大家都能看的出来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显得过于平静了。

这一夜。很多人一夜无眠,都在琢磨着其中种种,觉得波云诡秘之处,尤胜于当年长安之变前后。

不过,大秦成武十六年秋,大将军张锋聚等,奉诏还京。

这个时候,不管是朝臣,还是入京的众将,甚或是身居各个要职的大将军门下党羽。都可谓是如惊弓之鸟般,战战兢兢。

但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朝廷邸报,明发天下。

大将军赵石晋半山王,诏其归大同封地,督建大同行宫,抚草原诸部。

大将军张锋聚,晋成国公,应其所请,调任辽东宣抚使,镇辽东诸地。

种怀玉,晋一等侯,任职河南东路宣抚使,镇开封,督建,修葺开封行宫。

大将军种燧,晋宁国公,任河南西路宣抚使,镇洛阳,掌河洛兵权。

大将军段从文,晋一等侯,任河北宣抚使,经略河北,山东诸地。

魏怀德,晋三等侯,任河中宣抚使。

大将军李刑,晋三等侯,任河东宣抚副使,镇太原,自此,河东将不设宣抚使之职,由宣抚副使代行职责。

驳回枢密使张承等人,欲掉西北各部,以充河洛大军的提议。

责令枢密,传令大秦各处守军,不得怠慢军务,勤练兵马,以备将来。

责令中书,立即调拨粮草,官吏,往河北辽东,以收两地民心。

一连串的封赏决策,恩威并施之下,很快便将这场危机化解于无形。

当然,中原之战,也被拖延了下来,直到成武十八年,才重启战端,这样的结果,却还是让大秦上下,都狠狠的松了一口气。

实际上,成武十六年,在暗流涌动之中,皇帝陛下看似平静,心潮起伏之处,远不如外人看到的那般镇定自若,尽显明君风采。

接到赵石书信的时候,这位君王心里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