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036章

将血-第1036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女人,身份都杂了。

莺莺燕燕的一大堆,丫鬟婆子成群结队,弄的赵石也没法在后宅多呆。

晋国公府之兴旺,在这个上面,就能体现一二,只是身为主人的赵石,再没有当初的满足感,多少感到有些麻烦罢了。

不过繁华易过,时间悠悠而逝。。

大秦成武十四年春,战端再起。

大将军江善,仍领伐宋兵马总管之职,以种燧为大军留后,魏怀德为辅,对刚刚建立的南宋,展开了攻势。

因为缺少水军相助,江善并未急功冒进。

一边令镇守开封的种怀玉,加紧招降淮左地方守臣,一边则亲自带领大军,到达汝州。

以魏怀德,折洵等为前部,兵抵南阳。

之后秦军分赴各处水道,依照在开封所得之淮右图鉴,扫清汉水北岸各处水道之坞堡水寨。

在水陆要道,建寨数十,缓缓推进,目标直指樊城。

成武十四年夏末,夔州赵方部出川,与唐宋水军战于江上

江善趁机出兵,做大举进击状,诱得南宋水军大集。

终于,在樊城东北潘龙洲,重创南宋水军。

实际上,不管有怎样的侨饰,这一战对于秦军来说,都可以说是一场败仗。

秦军仓促组建的水军,不堪一击,几乎全军覆没于此战当中。

不过,秦军水军只不过是诱饵。

这次江善下足了功夫,以突围之淮左义军,以及秦军水军为诱饵,将南宋水军主力诱至潘龙洲上。

以暗伏于岸的投炮,火油,以及天雷子轰之。

当是时,潘龙洲上雷音滚滚,火光冲天,当即焚毁南宋水军战船百余。

南宋水军在初时的混乱过后,终于四散开来。

南宋水军悍将张元,程明山等,率领所部登岸,虽然皆为秦军所杀,并无一人脱逃,却毁掉秦军投炮无数,并引燃了秦军储存之天雷子,让伏击之秦军,吃了一个大亏。

之后南宋水军残部,脱围而出,不顾伤亡惨重,逆水而上,连破秦军营寨五处,这才在两岸秦军攒射之下,狼狈逃回樊城。

这一战,秦军虽败尤胜,南宋水军虽胜尤败。

因为秦军虽然损伤不小,但战略目的已然达成,重创襄樊水军,为之后进攻襄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南宋水军,在这一战当中,虽然英勇之处,丝毫不逊色于秦军。并少有的打出了淮扬水军的威风。

但也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失去了水军卫护。襄樊已去一臂,之后襄樊战场,只能任由秦军纵横往来,再无多少手段牵制于秦军了。

而秦军占据了潘龙洲等水路要道,也切断了淮左淮右的联系,襄樊已呈孤立之势。

这一战下来,冬天将临,江善按捺住心中**。收兵回了汝州。

而淮左这个时候情形并不太好,经过初时国破家亡的伤感后,南宋守臣们好像一下恢复了过来,给种怀玉制造了太多的麻烦。

据城死守,与城同亡者,比比皆是,最难受的是,地方上义军蜂起勤王,战火处处,将淮左彻底烧成了烂摊子。

唯一出彩的可能就是南宋降臣。宿州防御使曹旭了。

这人给秦军又送上了一份大礼。

淮左水军兵马指挥副使严正臣为首的一众水军将领,江善闻之大喜。立命曹旭,严正臣等西来,以曹旭,严正臣为主,建秦军水师,与淮右水军相抗。

此消彼长,到了成武十五年,樊城之陷落,已然不可避免。

而在成武十四年的诸般战事当中,种怀玉等人,对江善也越发不满了起来。

种怀玉对着战火遍地的淮左,头疼欲裂,唯一可以用一用的水军降卒,还被江善一声令下,调去了襄樊战场。

照这样下去,平定淮左的功劳,也到不了他的手上,肯定又是江善攻下襄樊大城之后,回军时顺手的事情了。

种燧在后边儿劳心费力,从领兵大将,到大军留后,已经够憋屈了,但江善叙功文书上,对他连提都没提。

魏怀德率军在潘龙洲一战当中,出尽了力气。

但最终,江善却斥责他领兵无方,致使南宋水军脱逃不说,还让军兵损伤惨重云云,并以守寨不力事,当即斩了魏怀德心腹将领吕靖。

魏怀德大怒之下,跟江善争辩,差点挨了军棍,回到汝州之后,连累带气,又病倒在了卧榻之上。

折洵位不如魏怀德,却领了潘龙洲一战首功,江善上书保举其为大军副将,以代屡次战事失利之魏怀德。

说是被胜利冲昏了头也好,是大军在握的感觉,让他有了错觉也罢,不管怎么说,反正,在成武十四年东,江善上书,直达御前,言说人事,语多恳切,但却失于恰当。

大将征战在外,许多忌讳处,他都犯了个遍。

枢密使张承当即拍了桌子,在皇帝陛下面前,直斥江善不知进退,视枢密如无物等等

这一次,中书文臣们也没了声息。

江大将军领兵数十万在外,却轻言大将副帅人选,将帅不和也就罢了,还保举私人,以争大军军权。

就算是大将军赵石最威风的时候,也没见这么举措失当过,当年伐夏,大将军赵石与大将军折汇两人深有间隙,朝野尽知。

但大军征战当中,大将军赵石也没说一句,要换了折汇,另外启用他人,江善江君慈何许人也?敢轻易言此?是不是等扫平江北,就要言及废立?

枢密院很愤怒,中书重臣,也都有了忌惮,换帅之议,也渐渐被提了出来。

这就是军前上将们的无奈了,一句话,也许就让你丢掉了朝廷的信任,最后身死之时,可能你都不太清楚,到底犯了哪个规条。

朝中重臣们,想的永远不是你有多少军功,有多大才干,能想到只能是你到底忠不忠诚罢了。

江善过于冒失了些,让朝中文武都有起了防范之心。

不过,换帅之议,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大军在外,一个处置不当,便可能引起太大风波。

再有,谁能替江善领兵?

大将军赵石?那肯定不成,原因有很多,不用一一赘述,魏怀德呢,接连战败,军中威望已然来到谷底,也不成。

种燧呢,如果以种燧代江善,军心定要不稳,说不定就要闹出乱子来。

想来想去,在襄樊未下前,换了江善,不太妥当。

于是,皇帝陛下终于派出异议,亲笔写了一封圣旨,语多安慰,又言劳苦功高,回京之日,当享尊荣云云,加上枢密院的批文,送去了军前。

对于军前上将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之危险的信号了。

文书到了军前,差不多就是圣旨加枢密院谕令,江善览后,志得意满。。。。。。

从这个上面可以看的出来,这是一位相当纯粹的军人,出身贫寒,没有经过朝堂洗礼,一直在军中厮混,对于军务,熟的不能再熟,但对朝廷如何如何,却不甚了了的一个

不过,这不代表他身边没有明白人,心腹左右多有进言,劝江善上书朝廷,详言军中诸事,或者,寻亲近友好,打探朝堂动静等等。

不过,都为江善所拒,他觉得,有皇帝亲书圣旨为凭,谁也动不了他,只要皇帝陛下对他信任有加,也就不用顾忌太多,左右所言,杞人忧天而已。

到是枢密院的批文,驳回了他的保举之议,让江善十分的不舒服,颇觉这些枢密臣子们,根本不知道军前诸事,只知道在朝中蝇营狗苟,争权夺利罢了。

可以说,他领河洛兵权多年,令行禁止,又领兵数十万,征战两载,让他的心态悄然起了很多的变化而不自知。

若是换做当年他在张培贤麾下领兵的时候,他断不会生出这许多念头。

只是位置到了,军中大将,一言九鼎,莫可违之,折洵这样的折家子弟,为其羽翼,种燧,种怀玉这样杰出的种家子弟,在他麾下效力,吃了亏也不敢言声。

这样的威权,让他陶醉其中,不可自拔,心里面不可自制的便有了,这天下间,除了大秦皇帝陛下,又有谁值得让我江善尽忠效死的错觉。

实际上,很多人都曾经产生过这样危险的念头,不独他一个,只是结果不同罢了。

他不知道的是,来自遥远的长安的目光,从成武十三年开始,就一直在盯着他,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很快摆在一张桌案上,供人览阅。

到了成武十五年春,江善迫不及待的率兵南下,围攻樊城的时候,那目光的主人,终于给他下了个定论。

江善江君慈,时日无多矣。

(嗯,订阅有所增长,也应该是最后的辉煌了,将血将要完本,只是结局还没太想好,不能太突兀,不能不合情理,有的琢磨呢,要不。。。。。大家献计献策,给阿草提点意见,来个集思广益?)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东去

大秦成武十五年春,大将军江善率兵南下,第二次襄樊之战顺势拉开帷幕。

秦军水陆并进,围。

因秦军水军依旧不敌淮右水军残部,无法彻底切断襄阳和樊城之间联系,所以依种燧,魏怀德旧法,以投炮封锁汉水江面的,大军主力猛攻樊城不休。

到了此时,谁都能看得出来,樊城之陷落,乃早晚间事了。

但樊城之战的惨烈处,还是出乎了秦军上下的意料之外。

本来,依照大将军江善的谋划,应该尽快破了樊城,然后顺势进军,渡过汉水,进围襄阳,那个时候,即便襄阳,江陵等大城急切之间,不能轻拔,大军也有充分的时间,在冬天到来之前,扫平荆襄之地,让江陵,和襄阳成为孤城。

但樊城之战,却给了秦军当头一棒。

大军围城二十余日,秦军将士登上城头十数次,依旧被樊城守军拼死挤下城墙,无功而返。

樊城守军之顽强,令秦军各部,尽皆侧目。

当然,这也与南宋枢密使岳东雷,在很早之前,便收回驻守各处之精兵强将,尽数集中于樊城,襄阳这样的大城有着干系。

但接连战败的襄樊守军,在这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爆发出来的战力,确实让人意想不到。

樊城军民,在孤立无援之下,并未向秦军请降,而是选择了与城同亡,不死不休的跟秦军纠缠了起来。

这个春天。樊城内外。尽成焦土。

箭矢像蒿草一样。插满城上城下,樊城外城,几乎被秦军投炮扫平,屋宅皆成瓦砾。

城上城下,城里城外,尸骸遍布,血流成河。

将要入夏,有秦军将领眼见雨季来临。士卒多病,士气低落,劝大将军江善暂且休兵,等来日再战。

江善大怒,以动摇军心之罪,斩进言之人。

当日,将中军帅旗插于樊城之下,表明自己决意攻取樊城之心。

秦军军心大振,一鼓作气,终于破城而入。

樊城守军死伤狼藉。却退回内城,与内城百姓协力守城。竟无一人出降。

秦军又与守军在内城纠缠数日,终于尽歼灭樊城守军。

樊城守军自镇守使王献之下,尽数战死,别说降者寥寥,便是被俘之人,也没几个。

到了这个时候,秦军也是筋疲力尽,伤亡惨重。

而樊城内外,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一块死地,散发出的死亡味道,几里之外就能闻

大将军江善强忍着怒火,才没有下令屠了樊城。

但雨季已然到来,周遭水势暴涨,襄阳守军蠢蠢欲动,江善知道,不能再耽搁下去了,不然的话,当年水淹七军的故事,可能又要在此地重演一番。

于是,大秦成武十五年初夏,江善迁樊城幸存之百姓,六万余人,随军北去,临行前,却放了一把大火,将樊城重镇,烧为白地。

至此,樊城之战落下帷幕,千年重镇,毁于战火,不复存焉,顺势再断襄阳一臂。

成武十五年夏末,大将军江善迫不及待的再次领兵南下,渡汉水,围襄阳。

但此时,江善已经无暇分兵四出,攻略荆襄诸地了。

不过被围在襄阳的有南宋名将岳东雷,也让江善很是心满意足,若能就此攻下襄阳重镇,生擒岳东雷,在他看来,此乃不下于灭宋的大功,定能使他名传天下,不让于人。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天下大势,在此时,也有了变化。

成武十五年初,大将军木华黎密报于晋国公赵石,回鹘不稳,与花勒子模暗通款曲,欲行不轨。

他截获了花勒子模国王给回鹘大汗的书信,其中还牵涉到了吐蕃佛国,思量再三,并未报上朝廷,而是密报于晋国公赵石得知。

果然,他得到了晋国公赵石回信,让其不必声张,又有密令给他。

于是,大秦成武十五年夏天,拉乌尔汗木华黎在云外草原回盟草原诸部,重申旧约。

此次盟会,持续数月不绝。

实际上,在这段时间里,草原各部人马,尽都在暗中调拨,草原上,战争的脚步声,正在回响不停。

而河北,这一年夏天,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燕王李任权义子张柔,以平乱为由,悍然起兵,联结友好,并河北各部人马,杀李任权义子十数人。

接着,细数李任权罪状,围李任权所居之燕城。

一时间,河北风云涌动,战乱四起,豪杰。

因李任权布置得当,没让内应打开燕城城门,张柔屡攻燕城不下,在其他终于李任权的各路人马围攻之下,又听闻蒙古军已经起兵南下,遂带领部下,突围而出,南渡黄河,率部降秦。

其实,这个时候,晋国公赵石,已然来到

从夏初之时,河北谍报来到大秦京师长安,因樊城之战的缘故,并未引起大秦朝堂多少振动。

因为刚刚与蒙古人签订合约,河北再乱,也是人家的事情,大秦朝堂上下,多数都觉得,河北再乱,也是家门之外的事情,最紧要的,还是中原之战。

但这个时候,晋国公赵石入宫见驾。

谓皇帝陛下曰:“陛下若还信得过臣,便许臣以兵权,节制河南,河中,河东,草原兵马,趁此天赐良机,挥军北上,不出两载,臣可为陛下,扫平辽东,南宋,南唐,不过苟延残喘之国,虏其魁首于阶下,早晚间事。。。。。。”

“然那时再图河北辽东诸地,恐多艰难。不如趁此之时。一力平之。此等开疆拓土之功,皆为汉唐事业,当年,臣与陛下在勤政殿中之语,言犹在耳。”

“陛下许臣以王位,臣今日来取,就是不知陛下肯应否,若陛下有所顾及。臣也无话可说,今陛下身边,名臣大将,不知凡几,少一个赵石,也没。”

“念及这些年,君臣相处不易,陛下当能容臣带家人子女,远走塞外,去自己取个逍遥王来当当。”

谋划多年。终于时机到来,便如他话中所言。和成武皇帝李全寿,相处多年,情分深厚,所以,在这最终决定出京领兵之时,与皇帝陛下开诚布公的说上一声。

答应了,那是最好,此战,也许就是他这一生军旅生涯的收官之做,回来之后,弄个王爷当当,老老实实在长安安度晚年便了,不答应,那也没什么,外间天高海阔,皇帝陛下想留也留不住他了。

在京师长安呆了这些年,他已经给足了皇帝陛下面子,大秦能有今日,也少不了他赵石的汗马功劳,仁至义尽,到了此时,也说不上谁欠谁的了。

而这两年,他能交出来的权柄,也都交的差不

恩怨分明,这就是他赵石赵柱国。

翻脸?他最不怕的就是这个,能站在这里,说这样的话,就已经表明,他可以在长安,甚或是秦境之内,出入自如。

实际上,他没给皇帝陛下留下太多选择的余地,就像当年长安之变前,当今皇帝陛下没给他多少选择的机会一样。

皇帝陛下当即愣了半晌,几乎无言以对。

他万万没想到,在这样一个时节,会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已经差不多习惯了晋国公赵石事事为社稷着想,不复当年锋锐的时候,却突然跳了出来,想要领兵军前。

这一刻,没人能想到这位皇帝陛下到底是个什么滋味,也没人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