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034章

将血-第1034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秦成武十四年夏,成武皇帝闻听消息,虽然已有预料,但依旧大怒,令夔州赵方部攻南唐水军。

夔州赵方部,早已枕戈待旦,只因时机未到,不曾出兵罢了。

此战,目标很明确,不会因帝王之怒,有任何的改变,只是多了一个借口罢了。

夏末,赵方趁河流暂缓之机,率大小战船数千艘,出夔门,大小数十战,夺取瞿塘,巫峡,西陵峡沿路险关要隘十数,彻底控制住了出川水路。

因南宋,南唐水军大集,势有不敌,接战几场,赵方率军退兵。

之后在长达数载的战争中,南唐,南宋为夺回封锁川中水军的出川水路要隘,在长江狭窄处,跟赵方部纠缠不休。

在水战当中,秦军无疑处于劣势,这个缺陷,在短时间之内,也无法补足,赵方部只能处于守势。

不过,相比于水战,陆战之上,便是秦军的天下了。

一直到秦军频临江上的时候,南唐水军也没将入蜀水路上的要隘夺回来,秦军在其上,设置投炮等物,让南唐水军也吃尽了苦头。

奈何,水军就算逼退了秦军水师,只要上了岸,就算人再多,也拿那些关隘没有半点。

不过,中原战争就是这般,在长江上厮杀混战的汉人水师,也顺便锻造出了大秦日后称雄海上的大秦水师劲旅。

中原混战,往往能磨练出一只只精锐的汉家精锐,震慑四方,这已经是一种规律了,就像三国混战之时,汉人都杀的你死我活了,北方的匈奴等族,却还是被边塞处的诸侯们杀的闻风丧胆,就是这个原因了,所以在这里不用多做赘述。



大秦成武十三年,对于秦人而言,真真是个丰收的好年景。

大秦没费什么力气,便灭亡了东宋,占据了开封。

大秦君臣都觉着,在定鼎天下的道路上,大秦又猛然前进了一大步。

稍微有点美中不足的是,种燧,魏怀德未能攻下樊城,不然的话,两淮指日可下,到了那时,大秦面前,也就只剩下长江天险了。

不过即便如此,大家也感觉,大秦一统**,名正言顺的成为天下之主的日子,不

在这个时节,大秦都城长安,繁华富庶之处,也就可想而知了,也许,整个世界上,也就是南方的南唐都城可以比拟一下,其他亚欧大陆,没有那座城池,会像长安一般,这样的耀眼,这样的繁盛,像珍珠一样,闪烁着光芒。

越来越自信的秦人,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属于自己的文明。

一个庞大的帝国,已然显露出了雏形,并在努力的将触角伸的更远。

而前方的捷报,让大秦君臣都松了一口气,长安也渐渐喧嚣了起来。

差不多到了年关的时候,后周柴氏宗族,以及东宋朝臣解送入京,让大秦京师的百姓,这个年关过的更是兴高采烈。

不过,在大雪飘飞的腊月头上,一队数十人,裹着皮袍子,戴着尖顶皮帽,骑着矮小的健马,在大秦骑兵的护送下,迤逦来到长安城外。

马上的蒙古骑士们,虽然都冻的脸色泛青,胡须鬓发上,都挂满了霜花儿。

但这些皮肤粗糙的好像砂纸一般的胡人汉子,却并不觉得怎么寒冷。

因为他们都曾在遥远的东北冰原上摸爬滚打,也曾享受过辽东那刺骨的风寒,长安这里的天气,在他们看来,已经暖和的和春天差不多了。

为首的是个少年人,十二三岁年纪,却已经能和其他成年战士一样,骑着战马,长途跋涉,而不惧艰辛了。

这个时候,他的脸上,手上虽然都有被冻裂的口子,脸色也要比旁人差许多,但他却好像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反而好奇的看着这座雪中的大城。

他就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在征战中长大的他,远不如他看上去那般柔弱,反而坚韧的

“张大哥,你说有人迎接我们,我没”

汉话说的很生硬,语义也不算畅通,但说到这种程度,在蒙古人中间已经算是很难得了。

他身边陪着一个大秦军人,从官服上看,这是一个军中都尉。

他则一口熟练的鞑靼语,“王子殿下,您会看到他们的,只是还要再行一段路程,现在我们虽然看见了长安城,但离他并不算近,迎接您的人,不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的。”

拖雷控着马缰,笑了起来,“张大哥,说了很多了。。。。。。你是个真正的勇士,让拖雷很敬佩,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应该结成安达,长生天在上,她不会让你后悔今天的决。”

后半段,终于换成了地道的蒙古语。

都尉扯扯嘴角,这话已经听了很多遍了,但和一位蒙古王子,结成兄弟。。。。。。还是算了吧,军中都传,大帅很不喜欢蒙古人,尤其是那位蒙古大汗,他才不会为了一个看上去还算聪明的小孩子,而干这样的蠢事呢。

“殿下,离别的时候就要请您记得,到了城中,一切都会有人为您安排妥当,您的护卫,也要严加约束,这里的人们,不喜欢过于。。。。。。蛮横的行经,您明白我的意思吗?”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空文

拖雷自然是明白的,就算他不明白,他身旁的智者,也会仔细的跟他解释。

这支使节队伍,虽然以拖雷为尊,但正使肯定另有其人。

“多谢你的忠告,我的老师也是汉人,他教了我很多汉人的”

那都尉听了不由一笑,暗道,早就听闻,辽东的汉人过的猪狗不如,你们蒙古人和女真人,党项人也没多大的分别,学些礼节又管什么用呢?

不过,这样的话,自然不是他一个军中都尉管得了的。

他之所以说这么多,也不过是看在这殿下还算和善,从大同过来的一路上,这些蒙古人也都还算老实,没给他找什么麻烦的面子上罢了。

很快,前面便出现了迎接使节的队伍,其他的事情,也就不用这些大同边军操心了。

这位都尉也没再理睬蒙古王子殿下殷殷相邀,想要让他陪同在侧,一起入京的请求,而是和迎接的队伍略略交接,便径自带领属下军兵进了长安城。

他还需要到兵部报备,拿到兵部文书,然后便要返回大同。

当然,大同边军派人回转,张大将军还有书信在他手里,需要转交给晋国公亲阅。

蒙古人来使觐见,在这年关之际,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不过赵石在看完张锋聚的来信之后,却已经觉得,时机渐渐成熟了。

蒙古人此来,无非是想要窥探大秦虚实。想要在中原战乱中,分得一杯羹罢了。

至于蒙古使节提出的,想要和大秦结盟。互易,遣返合撒尔,不得庇护篾儿乞人等等,不过是蒙古人的漫天要价。

嗯,也许,蒙古人接收了些金国降人,听信了他们的一些话语。认为汉人朝廷都软弱不堪,只要口头上足够的强硬,便能得到他们在战场上不能得到的东西也说不准。

在蒙古人的事情上。他之前已经说的足够多,其实不必要再开口说什么了。

但想来宫中还要召见,因为草原诸事,大多为他一手操办。想要一言不发。也不太

还说什么呢?

说蒙古人野心勃勃,跟女真人一样?或者说辽东汉家百姓如何如何?

没必要,太没必要了。。。。。。

这些事情,大秦上下,又有哪个不明白呢?

就像当年女真代契丹而起的时候,后周君臣难道都不明白,和女真签订盟约,共同攻打契丹人。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吗?

但事情摆在那里,选择面对强大的辽国还是选择将来要面对崛起中的女真人。选择很少,也很简单,不是吗?

像现在的大秦,平定中原的战事如火如荼,朝臣们是不会允许节外生枝的,至于辽东的汉人过的如何,别说朝堂上的帝王臣子们,便是他赵石,也不会升起多余的怜悯之心。

这就是所谓的大义,合用的时候,拿来口头上说说,不合用的时候,高高挂起,谁又会去理会呢?

而自古以来,国家之间,便在进行着这样的游戏,看的只是谁手中的筹码更多,实力更加雄厚而已,这个规则,其实从来没有变过。

显然,大秦在实力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这个不用多说,只不过,不知道的是,蒙古人自己晓不晓得这一点。

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胡人将这一点发挥到极致,像契丹,女真,党项就是靠着这个,由角落里跳出来,最终立国称帝。

蒙古人也别无二致,没多大的区别。

这些不用多做赘述,赵石现在想的是,听说蒙古人在辽东很猖狂,是不是能让他们更猖狂一些呢?

实际上,这个想法已经不太靠谱。

到了长安的蒙古人,并没有多少猖狂的意思,都老实的很。

可以说,蒙古人如今已经不是那个从漠北南下的原始游牧民族了,他们也正在睁开双眼,打量着南方富饶的土地。

成吉思汗,也不再是那个,靠着几匹马,一件貂裘,便敢向人借兵,为自己复仇的亡命之徒了。

家大业大之下,考量的也不会太少,不然的话,在长安又怎么会见到什么蒙古使节呢?

而蒙古使节来的也正是时候,他们见到了献俘大礼,见到了长安一片欢腾,也见到了这个强大的汉人帝国最为鼎盛的一面。

所以,蒙古人没在长安闹出什么事故来,比起回鹘王子的狂妄无知,蒙古王子拖雷表现的中规中矩,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极为难得。

对于蒙古使节来说,此行最遗憾的地方不在于实际上的得失,可能只在于,他们并未见到大秦皇帝陛下,也没见到大将军赵石。

他们见到最尊贵的汉人权贵,也只有一位太子殿下。

这也只不过是因为,太子李珀掌着鸿胪寺诸事而已,不然的话,可能连太子的面也见不到。

如今随着入贡使节越来越多,接待外使上,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则可循。

除非一国国王来到长安,不然的话,什么王子公主之类的人物,都不会引起长安权贵们太多的兴趣。

不过,蒙古人到底还是有些不同。

皇帝陛下还是召了赵石入宫相询,毕竟,蒙古人的疆域,已经和大秦接壤。

不管承不承认,一个大国,已然出现在大秦东北,蒙古人掌握着,从东北草原,到河北,山东北部的疆域,虽然,在将军们眼中,这样狭长的一片土地,缺乏最基本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受到了大秦全面的压制,可供攻击的地方,非常之多。

但无疑。这是个拥有着辽阔的疆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新生帝国,所以,不能像对待回鹘。吐蕃,以及草原诸部那样对待他们。

接待使臣上,看上去轻描淡写,实际上,大秦朝廷上下,都表现的很慎重。

不过,还是不出赵石意料之外。

不会有任何人。在这个时候能够改变大秦朝廷既定的战略,他赵石也不成,因为无论是中书。还是枢密院,都充斥着这样的声音。

大秦的战略,其实已经悄然从景兴年间开始的先北后南转变成了先南后北。

所以,在赵石入宫参加廷议后不久。大秦和蒙古人定下来了和议。基本上算是承认了蒙古人的地位。

当然,签订和议的双方,都没太当回事。

对于蒙古人来说,撕毁和议不会有任何道德上的束缚。

而对于大秦来说,诛灭异族,也从来都是顺理成章,借口多多,根本不是一纸空文能够控制的了的。

年关之前。蒙古使节便被礼送出京,会同他们一起回去的。还有大秦派出的使节,而正使,又是一位皇室宗亲。

这个家伙据说倒霉在,和人喝多了,随口道了一句,皇陵重地,怎可轻动上。

这话毫不意外的传入了皇帝陛下耳朵里,于是乎,这位便只能远赴辽东苦寒之地,跟野蛮的蒙古人去打交道了,能不能活着回来,真说不太准。

当年赵石出的馊主意,被皇帝陛下运用的很纯熟,而且,用的非常兴高采烈。

吐蕃,回鹘,南蛮,漠南漠北等等,有太多的地方可以送人过去,头一次,位居九重的皇帝陛下发现。

原来可以这样不动声色而又名正言顺的流放掉那些讨人厌的家伙,偶尔,还能让皇子们历练一番,这样的好法子,只愁少了,不愁多啊。

蒙古人悄然而至,又悄然离去,在成武十三年的大秦,并未造成太多的困扰。

但大秦君臣不知道的是,在蒙古使节回到辽东,见过成吉思汗后,却让成吉思汗铁木真怒不可遏。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来自敌人的轻视,又比如,大秦使节的礼节,显得过于倨傲,再比如,秦人使节让他想到了当年的金国钦使,显然那是很不愉快的回忆,甚至于,他本就有股火焰在胸中。

等等等等,都让这位蒙古王者非常不舒服,怒火已经点燃,对于蒙古人来说,只能用仇敌的鲜血,方能平息下来。

但作为蒙古人的大汗,在听到使节于汉地的见闻之后,还是将这怒火稍稍压制了下来。

他并没有被怒火烧昏了头,做出杀死使者,让两国没有任何转圜余地的疯狂举动,善于隐忍的他,在此时已然悄悄发誓,早晚有一天,要捉住秦人的皇帝,将其栓在马尾巴后面,拖死在草原上。

不过,不管秦人或者蒙古人抱着怎样的心态,这次和议都很顺利的达成了。

两边都没有过多的要求细节,蒙古人没有再提合撒尔以及篾儿乞人诸事,秦人也没提收回幽燕之汉家故土,让蒙古人送上金人皇帝的头颅,或是将汉人奴隶释放,任其南归等要求。。。。。。

正因如此,两国和议,只能是没有任何诚意的一纸空文罢了。

大秦成武十三年年关到了,虽然东边战事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但大秦京师长安,却张灯结彩,满溢的喜气和平安祥和的气息。

年关,成武皇帝陛下摆宴宫中,大宴群臣,席间,对群臣多有厚赐。

这是灭宋之战,论功行赏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已经事先知晓,也就没了太多的惊喜。

不过,当晚皇宫之内,灯火通明,君臣夜饮,通宵达旦,歌舞不绝,花团锦簇之间,将大秦的繁盛,彰显的无以复加。

工部侍郎刘大人,喝的面红耳热之际,趁机向皇帝陛下请罪,因工部疏忽,致使先帝陵墓略有阴漏之虞,请暂迁陵寝,待修缮完毕,重新入葬。

这样的事情,在历朝历代算是偶有发生,但绝不会闹的人尽皆知,更不会在这样的场合提起。

不过,宫中聚宴的人们,帝王没有动怒,臣子也没有丝毫的震惊,透着一种诡异的默契。

因为臣子们都明白,为了此事,皇帝陛下已然费尽周折,表现出了少有的执拗,阻是阻不得了,只能顺着来。

而且,皇帝陛下并没有乾纲独断,肆意妄为,而是事先取得了很多朝中重臣的支持。

这样一来,拖了这么多年,才终于走到这一步,臣子们虽多有悻然之意,帝后分葬,这不光是皇帝陛下名声受损那么简单,他们身为臣子,也会留下一些污点。

但时至今日,却无人再愿于此事上多言什么。

皇帝陛下也没侨情,欣然应允,一副终于得偿所愿的样子。

这个时候,钦天监又跳了出来,说了一大通,不过是为此事找些根据,最终给安了一个大吉的名头。

如果皇帝陛下做的再多些,让地方上献些祥瑞,让钦天监来解释一下,就更完美一些了,不过,显然皇帝陛下不愿费那样的手脚了。

这一晚,皇帝陛下兴致极为高昂,群臣陆续出宫,皇帝陛下还不算完,将太子李珀,同门下平章事周仿,枢密使张承,以及御史中丞张世杰,晋国公赵石,翰林学士沈鹤等人都留了下来。

于皇宫观星楼,另行设宴

除了赵石,其他几位都是酒意醺然,也谈不了什么朝廷大事。

所以,这算是在皇宫中,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