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1007章

将血-第1007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弓箭,义兄他在汉中路,弓箭之术薄有虚名,只是不识几个字,他随红缨来长安,整日里也没事做,红缨怕。。。。。。”

话没说完,种七娘却已经明白了,怕什么?绿林中人,一个就是以武犯禁,一个就是结交匪类,长安中的混混儿,可也不在少数。

不过,义兄?种七娘暗自皱了皱眉,不会是情郎吧?若是那样的话,可就不怎么有趣了。。。。。。

“嗯,改日叫你那义兄到西山大营来让本夫人瞧瞧,若还有些本事,国武监进也就进了,不过,下不为例,这个你要记得。”

“多谢啊不,多谢将军。”

任红缨心中一喜,想着这算是欠人人情了,以后看看这位夫人将军有没有反正得把这个人情还上,她可从来不是欠情不还之辈。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训诫

很快,任红缨见到了大秦另外一位传奇女子,大秦唯一的一位女性大将军,羽林中郎将李金花。

不过,以前她是见过李金花的。

当年她离开长安的时候,李金花掌羽林卫兵权多年,不过那会儿,京师动荡,风雨欲来,李金花晋羽林中郎将的同时,也失去了对羽林卫的掌控。

这样的巾帼女杰,离任红缨,乃至于任家这样的门户,都很遥远,不论从前,还是现在,差距从来没有变小过。

而在很多人心里,李金花无疑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

她的传奇之处,和当年的香侯陆闻香其实很相似,陆闻香名传至今,人们喜欢谈论的,其实不是她的功绩,而在于她和太祖皇帝陛下之间的恩怨纠葛。

虽说因为避讳的原因,不能过多的宣之于口,但在民间,许多故事,还是在围绕着这个在流传。

而李金花,其实也差不多。

她和大将军赵石之间的故事,才是市井百姓喜闻乐道的重点。

当然,和香侯陆闻香的区别之处在于,陆闻香孤身终老,现在的李金花嘛,却已是功成圆满。

当然,这种比较没什么意义,也不用再做赘述。

两位晋国公府夫人,遇于长安城西郊。

实际上,是李金花带着人拦住了种七娘。

李金花满身尘土,看着有些狼狈,但无论是在官职上,还是气势上。都能稳稳的压住晋国公府三夫人。

护卫们很自觉的散开。阻挡行人靠近。留两位夫人在原地单独说话。

任红缨也被隔开老远,种七娘身边的护卫们也没人跟她搭话,虽然这位姑娘的身手。。。。。。很不错,但毕竟是新人,还是个女人,没人愿意这会儿上来套近乎。

任红缨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只能孤零零的一个呆在那里,望着说话的那两位发呆。

当然。这种孤独感她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也并不太在意,一边想着回去之后应是能让义兄高兴一下,一边有点好奇的想,这两位应该是在争吵吧?

看上去种氏夫人有点不高兴,在不停的说着什么,李氏夫人则偶尔摇着头。

这在任红缨眼中,到也不算什么,她自小在任家见的就多了,家中的夫人姨娘什么的。若是每天不吵上几句,好像日子就没法过了。晋国公府那样的门户,应该也少不了才对。

不过,让任红缨有点奇怪的是,半晌过后,李氏夫人笑呵呵的搂住了种氏夫人的肩膀,种氏夫人则不情不愿的扭动着娇小的身躯。

看到这一幕,任红缨险些乐出来,怎么看都像是一位大度而又威严的长姐在安慰不听教训的妹子。

这一刻,夫人将军那高深莫测的形象在她心里一下崩塌了下来。。。。。。

过不多时,只见那边李氏夫人揉了揉种氏夫人的肩膀,说了几句什么,然后翻身上马,摆手之间,带着人便与任红缨等侧身而过,往长安城方向去了。

气哼哼的种七娘跺了跺脚,也翻身上马。

不过,之后带着人却拐上了岔路,不久,任红缨也就知道,夫人将军被抓了丁,来到这里当监工了。

因为羽林卫已经被抽调出来,正在挖掘沟渠。

这当然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但长安城扩建以及城中内外沟渠修补以及改造的工程已经陆续开始,人手不足之下,闲着的羽林卫也就倒了霉。

当然,倒霉的不光是羽林卫,京军各部也不能免。

而这样的工程一旦大规模的开始,耗费的时日也就不会是一年半载,除非大规模的动用民力,才会让工期缩短。

但在此事上,朝野上下,无论文武,其实都在压着。

尤其是中书这边儿,更是顶着皇帝陛下的迁陵之议,开始了长安城的改造工程,更不会去节外生枝,给皇帝陛下以借口。

于是,京军的苦日子到了,多数兵卒,都成了工役,京军从建立至今,就从来没这么苦过。

不过,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实际上,长安城的建造,历代都和身为天子羽翼的天子亲军脱不开干系。

区别只在于,上位者恤民与否罢了。

李金花将出城透气的种七娘扔在城外当工头,自己则带着亲兵卫士回府休息。

而这个时候,身为晋国公府主人的赵石正在给儿子上课。

当然,如今能安安静静听赵石教诲的儿女,也只有他的长子赵君玉了。

此时的赵君玉,已经一步踏上了仕途。

吏部文书已下,赵君玉将要出任银夏路宁胡县知县,启程在即。

西北各路,银夏地区,乃塞上粮仓无疑,宁胡县银州和夏州之间,靠近延州,是正经的产粮之地。

选择此处为官,也没少费了晋国公府幕僚们的心思。

当然,宁胡县再好,也比不得秦川南北两路以及蜀中各路,这些地方,大秦治理多年,治下平和而又繁盛,非是其他各地可以相比。

但对于有志向而又有选择余地的人来说,多数不会选择这些地方,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嘛。

河洛其实不错,空缺也不少。

但作为大将军赵石的儿子,到河洛任职,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同那里也还成,不过,那是晋国公府封地,更不合适。

这么挑选下来,银夏路的优势也就出来了,虽说银夏一路的宣抚使是折沐,但他与折家其他人不同,乃赵石旧部,他的任职经历,处处都有着赵石的影子,断不会无缘无故为难赵石的儿子。

而宁胡县,又是银夏路通往延州的必经之路上。

这个地方,和西北其他地方比起来,人口一样不怎么多,也残留着些战争的痕迹,这也为任职之后的政绩,有了一些铺垫。

这里不但可以施展拳脚,最重要的是,没那么多的危险。

可以在政事上有所建树,武事上,也可以剿除匪患,立下功勋,由此可见,选择此处,着实没少花费了心思。

相比其他人,晋国公的长子,可谓是占尽了优势。

乍一看,大将军赵石的长子,本该如此,但只要细想一下,大将军赵石的儿子,出任地方知县,怎么听都有些。

父子两个,这会儿谁也没想那么多,这么多年过去,赵石对这个儿子的前程,已经不抱太多的希望。

这个儿子在他眼中,既没有多大的野心,也没有多大的魄力,在仕途上,一步步往上挪其实挺适合这小子的。

而在赵君玉这里,也满心的无奈,这和他想象中,走上仕途的那一刻,差距也太大了。

大考没参加也就算了,选个地方为官,他插嘴的余地都不多,怎么着都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实际上,父子两人的心底深处,都有着那么几分不满意。

这几分不满意此时其实已经稍稍显露了出来,书房中很安静,赵君玉肃手而立,微微垂着头,赵石则看着一封信笺。

父子两人都没说话,气氛稍稍有些异样,或无心或有意,谁说的清楚呢。

信笺是剑南路布政使宁向岳亲手所书,比朝廷文书早到了一些时候。

蛮王博萨病故了,南蛮诸部有了些骚动,不过,早有准备之下,南蛮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

在大秦成武八年初夏,蜀中南蛮开始割裂开来。

此时朝廷旨意没下,甚至于,朝廷还不知道蛮王博萨病故的消息。

但布政使宁向岳为了此事,却已经准备多时了。

此次蛮人入京报丧的队伍,会由蛮王幼子亲自率领,实际上,也预示着蛮王之位的归属大致已经定下。

由博萨幼子继承蛮王之位。

而其长子,会被封为土王,成为蛮族平地各土司之主。

所以,之后山蛮和平地蛮的界限,也就清晰了起来。

蛮王博萨的儿子们,一定不会很满意,但有着蛮王博萨的遗言,以及大秦的支持,这事也不会闹出什么风波。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蛮族各洞洞主以及土司领主们,安享太平很久了,很多人不愿意蛮族之间再有纷争。

秦人很强盛,大将军赵石也还活着,各部日子也越来越好过,所以蛮族诸部就乱不起来。。。。。。

赵石终于放下信笺,这事对他而言,不算什么大事,枢密院之后要做的,其实就是略略向成都方向增兵,给南蛮诸部施加一下压力罢了。

有了之前的诸般准备,蛮族突然大乱的可能性,几近于无。

看着老老实实站在那里的赵君玉,赵石缓缓开了口,“是不是觉着有些委屈?”

即便有了些准备,赵君玉身子还是僵直了一下,稍稍抬头,在父亲的注视下,他立马垂下了脑袋,“儿子。。。。。。不敢。。。。。。”

(又断更一天,阿草也是无奈了,这个星期有个大推荐,这么下去,很可能会让编辑不满,让给别人,啊,这个月怎么这么倒霉啊,对了阿草月底要回家看看,可能还要断更几天,唉,除了事先跟大家请假之外,阿草也只能说,下个月好好努力了。)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零三章为父

“要说呢,你应该觉着委屈,有志气的年轻人,总不愿旁人过多的指手画脚,为父也年轻过,哪里会不知道这个?”

“真的不敢做此想,只是觉得,父亲殚精竭虑,操劳国事,还要为儿子的事费心至此,让儿子情何以堪?”

“在为父面前,就不要说这些兜圈子的话了,朝廷上那些大人们比你说的周全,听的人都腻了,这么其实从你拜陈先生为师,路就已经在你脚下了,这些年,为父也没强求你什么,你说是不是?”

到底是自己儿子,临行之际,赵石也不愿苛责,实际上,赵君玉在他面前,就像透明的一样,他想的什么,赵石都能看的出来。

若是平日,心中有事的话,也就懒得跟他计较,置之不理了,赶到兴头上,定然就是一顿教训。

但今日嘛,赵石只准备跟儿子说几句。

为人父母者,总归逃不掉为子女担忧着想,赵石心肠硬朗,却也非是真正的无情之人,在儿子临行之际,自是不会再给儿子添堵。

反而是赵君玉有点不适应,讷讷的瞅了父亲一眼,不安的道:“父亲,儿子从来不敢心存怨尤,圣人云。。。。。。父为子纲,儿子自小就明白这个”

赵石笑了一声,“圣呵呵,不说这些,为父今天叫你过来。不是跟你纠缠这些无谓之事的。你呢。也已长大成人,说起来,为父常年在外,也没怎么管过你,不过,为父屡屡教导于你的一些话,你应该还记得吧?”

赵君玉毫不犹豫的点头,道:“父亲的教诲。儿子一直谨记在心,不敢或忘,不管儿子今后身在何方,又做的什么,都会惦记着家中之事,也会做好弟弟妹妹的表率。”

赵石满意的点了点头,“嗯,说的好,我赵石的儿子,可以没出息。但不会出个跟家里人呲牙咧嘴的狂悖之徒,记得这个就好。”

“如今你要出外为官。应该准备的差不多了吧?”

“是,一切都已妥当,就等启程了。”

“到了任上,可有打算?”

“按照父亲的意思,儿子向老师以及几位先生细心讨教,获益良多,不过,要说打算,却还得到任之后,看看情形再说。”

“嗯,这是正理,瞧你这个样子,我到是放心不少,不过临行之际,为父还有几句话告诫于你,你要记在心里,应该有些用处才对。”

赵君玉躬身静听,心里却有着激动,因为他们父子能这么说话的时候,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为父呢,领兵征战多年,说起来在地方上为官的经历,却不多,勉勉强强有那么几次,也都是以军中主帅的身份,辖制地方,也没怎么真正理会过地方政务。”

“但见的地方官吏多了,到也有些心得,今天就都告知于你,至于灵不灵,还要看你自己把握。”

“第一个,地方上官员升转,都说看的是政绩,为父却不怎么看,尤其是一地在为父看来,一旦主政一地,首先要做的,其实就是握紧权柄,谁说的算,谁才能顺顺当当的做出政绩来。。。。。。”

“说到底,其实就是争权,作为主官,这个权不争不成,在这个上面,不能轻忽视之,你要做好准备,别存着什么与人为善,你好我好的心思,不然的话,必定是一事无成。”

“要我看,你到了任上,看谁不顺眼,先就把他的气焰打下去,杀鸡儆猴也好,立威也罢,断不能心慈手软,让别人以为你是可欺之人。”

“在宦途上,不可能没有敌人,其实这和大军征战差不多,没有敌人的话,还要为父这样的人干什么?所以,立威之后,最好给自己寻个看的过去的敌手,激励自身之余,在宦途上可能也有好处。”

赵君玉听的都呆住了,这和老师他们所说的,可是有点南辕北辙,不过听着却。。。。。。好像有着道理。

不过想到到任之后若是这么折腾,这个知县能当多久?还真的不太好说。

若是之前听了这么一番话,他一定听不出话中隐藏的意思,但现在嘛,跟老师以及孙文通等人讨教之后,他便能隐约琢磨出点什么了。

晋国公长子到任地方,肯定有莫大优势不用多说,但也正因为是晋国公长子,他宦途之上,肯定也不会一帆风顺就是了。

到底是文武殊途,父亲的政敌,奈何不了父亲,却还能在他身上来寻麻烦。。。。。。

所以,父亲所说,到底对不对,有没有用,他说不准,因为毕竟他是宦途新人,没那么多经历可以借鉴反思。

他在书上到是读过很多,但还有那么一句老话,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己经历的,和书本上读到的,终归是两码事,在这一点上,已经治府有几年的他,体会尤为深刻。

所以,他觉着,父亲所言虽多与他人相悖,却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自己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赵石这里也没管儿子听没听进去,自己说的这些有没有用,自顾自的一直说了下去,实际上,他说的这些也确实是他的心里话,在他看来,做官,就是给人斗,至于说什么政治主张,斗着斗着也就出来了。

“第二要跟你说的呢,就是不管你自己怎么想,你都是为父的儿子,这个变不了,所以,也就不用想那么多了,你现在该考量的是,如何用好这个身份,银夏地处偏远,地方官说话的声音肯定不高,看的还是宣抚使衙门。”

“在这个上面,你有旁人不可企及之优势,宣抚使折沐,乃为父旧部,各处军将,多数也是如此,所以,若有难处,大可不必多虑,以力破巧便是,若是心存侥幸,又顾忌人言可畏,拉不下这个脸,为父也只能劝你莫要在官场上厮混下去了。。。。。。”

“再有,你还年轻,年轻人,听不得的除了逆耳之言外,恐怕就是奉承巴结的谄媚之语了,遇到往你身边凑,却又满嘴没一句真话的家伙,你要小心些,坏事儿的,往往都是这样的人,反而是那些硬着脖子跟你呲牙瞪眼的人,多数还有可取之处。”

“地方政务上,没什么可说的,作为主官,只要能用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