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纨绔到底 >

第187章

纨绔到底-第187章

小说: 纨绔到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匣里也满满的,闹得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四百八十四章灭蝗

当李陶一行进入陈留县城时,已是傍晚时分。他们并没有住县城的驿馆,而是住进了一家客栈。

吃过晚饭,李陶正与杨玄圭聊着灭蝗之事,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房门,只见裴岳领着两个人进屋来。

“小主人!”其中一人,一进屋便向李陶施礼道。

“是李三呀!你负责在陈留灭蝗吗?”李陶一眼便认出,面前之人是七星庄那三百童奴的首领李三。

“是的,小主人!”

“陈留县令郑化仁拜见钦差大人!”另外一人也向李陶施礼。

郑化仁与李陶客套了几句,便起身告辞了。

“李三,快讲讲灭蝗的情况!”李陶问道。

“我们刚来的时候,百姓眼看蝗虫食苗,手不敢捕,蝗虫所经之处,苗稼皆尽。眼看蝗虫多得没完没了,百姓害怕了,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罪责。十里八乡的村民敲锣打鼓跪拜“蚂蚱爷”,祈求它们嘴下能留点最后救命的口粮。“蚂蚱爷”倒是真留了点吃的,那便是绿豆。”

“这是为何?”李陶不解。

“蝗虫什么都吃,唯独不吃绿豆!”

李陶这才恍然大悟。

“主人教给我们灭蝗的法子很管用,特别是深夜点火烧蝗,效果尤其好,深挖壕沟,夜间在壕沟内点火,将药物洒入火中,蝗虫见光即来,集中人力扑杀效果甚佳。”

“那白日怎么办?”

“白日主要靠着人力杀伤蝗虫,几万人要面对几千万只蝗虫,而奋战一天的结果,往往是蝗虫数量未见减少,而农作物已经被吃光了,蝗虫一展双翼,飞离此地前往下一块田地,只留下满满的一地蝗虫卵。”

李陶低头沉思起来。

“我们也想了不少法子,白日要求各村设哨观察,严密监视。发现蝗虫将要到来。就各持工具严阵以待。集中人力,分点分片,高举红旗或各色布条,在空中挥舞,大鼓大锣配合着敲敲打打,造成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局面,吓得蝗虫不敢落地。若蝗虫已经落地。就全力以赴,用扫帚等工具一起扑打。趁早晨有露水蝗虫飞不动时候,效果最好。有时若能查明蝗虫盘踞地点,挖一条深沟,有水源的可往沟内放水,将蝗虫驱赶入沟中淹死,没水就往沟中填入柴草,放火烧死。”

李陶想起了白日帮妇人驱赶蝗虫时的情景,觉得使用竹竿效果不佳,便又问道:“你们用什么捕打蝗虫?”

李三道:“将竹条树枝扎成扫帚状。扫面加宽、把柄加长,这样一来,一把结实扑打工具产生了。”

李陶对裴岳吩咐道:“”让杨司户请人将李三所说的工具画图成型,派衙役将图型分发到各县仿制,不得有误。”

“是,小主人!我这就去安排!”裴岳答应一声便转身离开了。

“李三,你这里还有什么困难吗?”李陶又问道。

李三想了想道:“商号运来的治蝗药水非常管用。只是量太少了!能不能多发放些?”

“这药水真的好使?”李陶惊喜道。

李三所说的治蝗药水,便是李陶让华云峰与宋林去查阅古籍而找出来的。

“是的,只须在田边上支起了大锅将药熬上,待药凉后一手端起盛药水的脸盆,一手用高粱穗笤帚沾上药水,向玉米叶子上喷洒。真别说。这治蝗药水还真顶事,只要撒过药水的玉米再也没有被蝗虫吃掉叶子。相反,一片一片的蝗虫都死在了玉米地里。”

其实治蝗药水很简单,用曼陀罗、天仙子、乌头、毒芹、风信子等多味草药制成。关键是现在需要量太大,一时难以筹集。

李陶道:“我会尽量安排商号为你们运来的,但主要还得靠人力为主,蝗灾没有彻底消灭。便一刻也不能放松。”

第二日,李陶又去了范氏商号在陈留的分号。陈留的分号没有设在城中,竟然在城郊临时搭建了几间木屋。这里异常热闹,许多百姓都在这里上交蝗虫。

“这蝗虫能卖多少钱?”李陶向一名来交蝗虫的汉子问道。

“蝗虫十担一贯钱,蝗蝻贵一些,五担一贯钱!”那汉子笑呵呵道。

本来蝗灾来了,大家都以为要倒霉了,谁知这范氏商号竟然大量收购蝗虫,这漫山遍野的蝗虫都成了钱了,引得无数百姓纷纷开始捕蝗,就连城中没有地的人,也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参与到这捕蝗大军之中。

“一斤一文钱,还是挺划算的!”李陶随口问道:“这范氏商号收蝗虫做什么?”

“他们没有说,但传言说他们收来做马料,据说用蝗虫做的马料都供应给边防的军队,马吃了这玩意不掉膘,很受欢迎。”

李陶听了目瞪口呆,这都是谁传出来的,竟然还有鼻子有眼的。

那汉子见李陶这副模样,左右看了看,又道:“还有人说,这些蝗虫收了是运进宫里去的,皇帝与妃子们都喜欢吃这蝗虫。”

李陶听了差点没笑出声来,这流言真是越来越玄乎了。

“你吃过这蝗虫吗?”李陶忍住笑问道。

“俺也偷偷尝过两次,似乎并不好吃。”说到这里,那汉子道:“管它是用来做什么呢,只要他们收,咱就捉来给他们,能换钱这才是最实在的。”

李陶点点头,不再说话,转身离去了。

分号的掌柜姓曾,是范长风从长安总号临时抽调而来的,他见过李陶,因此对李陶异常恭敬。

“曾掌柜,分号现在有多少人?”李陶问道。

“现有二十六人!”

“这么多?”李陶吃了一惊。

“本来陈留分号只有三人,但出现蝗灾只后便陆续增加了人手,大多是从长安分号与别的分号抽调而来的,蝗灾之后,还要回去的!”

“现在人手够用吗?”李陶又问道。

“分号现在不做别的生意,专门收购蝗虫。为了收购方便,分号也从城中迁到这里来了。现在的人手全部是用来收购蝗虫的,够用了。”

“收购多少了?”

“已收购蝗虫四万一千担,蝗蝻三万两千担!耗资一万贯一千贯!”曾掌柜回答的很利索。

四百八十五章库钱被盗

“蝗虫做马料是怎么传出来的?”李陶问道。

曾掌柜小声道:“这是大掌柜让人放出的风声,他说天下哪有做生意愿意赔钱的?商号无缘无故收蝗虫,老百姓肯定不会相信。编出这么个瞎话来,就不由老百姓不信了。”

李陶哈哈大笑起来:“你们这个范大掌柜太有学问了!”

曾掌柜也陪着李陶笑。

“蝗虫是怎么处理的?”

“都在深夜悄悄拉出去埋了!”

“做的不错!”李陶满意地拍了拍曾掌柜的肩:“在蝗灾结束前,收蝗虫这事一刻也不能停,不要怕花钱!”

“我知道,来之前大掌柜专门交待过了!”曾掌柜点头道。

离开范氏分号,在回城的路上,杨玄圭忍不住感慨道:“像蓝田王这样花钱救灾的法子,真是亘古未闻!这得要花多少钱?恐怕就连朝廷也难以负担的起。”

李陶笑道:“与人命比起来,钱算得了什么?”

……

就在李陶四处巡视之际,倪若水突然派人请李陶速速回到汴州城去,汴州城内出大事了。李陶看了倪若水送来的急信,二话没说便匆匆赶回了汴州。

李陶一回到汴州城便来到刺史府,见了倪若水,他皱眉问道:“倪刺史,究竟是怎么回事?”

倪若水一脸惶恐地向李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随着汴州的蝗灾越来越严重了,为了救灾,倪若水急报朝廷,奏请先挪州库官库之钱以做应急之用,待朝廷的赈灾款到后再冲账。姚崇接到倪若水奏折后,特事特办便准了他的请求。

姚崇的牒书到达汴州的当天,倪若水便与捕头何止来到汴州钱库。钱库由库官赵成把守,有二十名护卫日夜巡视内外,是整个长州府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赵成老成稳重。是汴州有名的孝子,倪若水向来比较敬重他。

赵成向倪若水行过礼之后,领着二人来到正堂,伸手在墙壁上摁了个机关,就见地面自动裂开,露出一条幽深的地道来。

赵成点起长明灯,领二人走下台阶。

钱库深入地下十余丈。由巨石垒砌而成,除了几个直通地面碗口般粗细的通风孔。几乎与世隔绝。

来到生铁铸就的大门边时,倪若水与赵成各自拿出一把钥匙,合二为一,插入锁芯,大门应声而开。

随后,赵成将银库内的油灯点燃,一排排装着铜钱的箱子呈现在二人面前。

倪若水对何止道:“何捕头,你与赵库官清点官银,记录在案。”

“是。”

何止点头。上前将一只钱箱打开,却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倪若水与赵成忙上前查看,也失声惊叫起来。箱子里半文钱没有,倒是有具尸体蜷缩在里面。三人回过神来,连连将其他钱箱尽数打开,发现钱库内的整整少了一半,总共有十万贯钱不翼而飞。

半晌。倪若水才定了定神,取来油灯察看尸体。

死者五十岁左右,表情痛苦,因钱库中堆放了大量的木炭和石灰等于燥剂,尸体未见有腐烂迹象,但也因此难以判断死了多久。又因为尸体蜷在箱子里已经僵硬,一时无法查看身上是否有伤口。

倪若水令何止速去传仵作验尸,随后,他对赵成道:“赵库官,我有几句话要问你。”

赵成早已呆若木鸡,听到倪若水叫他,突然发出一声怪叫。跟着猛冲数步,一头撞在墙上,哼也没哼一声便倒在了地上。倪若水与何止大吃一惊,还没反应过来,躺在地上的赵成突然又摇摇晃晃地爬起来。

何止冲上去一把将他扶住,喝道:“赵库官,你……”

赵成却两眼直愣愣地看着他,嘿嘿笑道:“你干吗抓着我?”

说着,欲推开何止,但哪里推得开,赵成竟咧了咧嘴,大声哭了起来。

倪若水上前查看,见赵成目光呆滞,脉象混乱,难道刚才那一撞令他脑子出了问题?

倪若水令何止将他带上去,请郎中为其诊治。很快,郎中的诊治结果出来了,赵成确因颅骨重挫,精神失常。

何止判断,库钱被盗必是赵成监守自盗,至于他欲撞墙自尽,当然是想逃脱罪责。

倪若水却觉得没这么简单,各县衙每月十五日将官钱送到州衙,州衙又每三月将官钱解送到长安,汴州最近一次送走官钱是在二月,当月钱库空虚,至三月才有各地官钱送来,也就是说,钱库失窃应是在三、四两个月里发生的。汴州钱库戒备森严,钥匙更是由他与赵成两人分别保管,只有等到十五日时才交给赵成,官钱入库后,就会将钥匙收回来。赵成一介书生,怎么能瞒得了这么多人的眼睛,每月平均盗走五万贯钱?再则,既然要盗,为何还要留下一半?

倪若水知道官钱被盗一案事关重大,他迅速派人请钦差李陶回来,商议善后事宜。

李陶听罢,沉吟片刻道:“灭蝗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你继续协调各县灭蝗之事,不能有丝毫懈怠,库钱被盗一案交给我来办,你就不用操心了。”

有了李陶这话,倪若水这才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若让他来破案,他还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呢!

李陶先将那二十名护卫全部叫来问话,但结果令人沮丧,谁也没看出赵成有异常之处。

按常理推断,挖地道是盗库钱的最好方法,然而,李陶带人几乎将钱库的地面搜查遍了,也没见有地道的痕迹。

这起离奇的案子很快便传遍了汴州城,一时间谣言四起。

仵作送来了验尸报告:死者年约五十,身高七尺,肌肉结实,两手长满老茧,像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但内衣却又是富贵人家才穿得起的盘锦团花杭绸面料;无致命伤,根据死者指甲缝中的木屑与箱子内的抓痕推断,死者是活生生饿死的。至于死亡时间,仵作只能做出“数月”的模糊推断。

李陶立即派出人手调查可有富户失踪,并派裴岳与何止去调查赵库官。

四百八十六章县令暴毙

第二天上午,有消息传来,说一个月前陈留县有个叫王标的商人失踪了,相貌特征与尸体差不多。李陶立即令人去通知其家属前来认尸。

裴岳这边也有消息传来,说是七月时,赵成的母亲得了重疾,据前去诊治的安顺堂郎中说,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单是用以吊命的人参便价值百贯,而且各味药材也大多是名贵药材。赵成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只得含泪取了几帖普通的药。但几天后,赵成却拿了现钱重新买了第一剂药方上的药。

裴岳道:“小主人,这里有安顺堂的账目,上面明白记着,赵库官的几帖药共花了一百四十多贯。”

李陶接过来一看,果然如此。赵成每月俸禄为五贯钱,他哪来的这么多钱?

这赵成虽一时难脱干系,但变傻之后,倪若水念在他是孝子的分上,并未将他关入牢中,而是让何止找了处僻静地方,托了个可靠的人照应着。

李陶看到赵成时,赵成正蹲在地上,出神地看着地上的一只蚂蚁。

李陶上前道:“赵库官,库钱被盗,此等惊天大案,若不查明,恐怕你是脱不了干系的。”

可赵成像是没听到他的话一般,仍是出神地看着蚂蚁。

李陶无奈,吩咐照应赵成的人好好照顾,就出了门,随后直接去了赵成家中。

赵成的母亲卧病在床,当她听李陶说自己的儿子涉嫌盗取官钱,不由地连声哀叹:“都是我这老婆子拖累了成儿呀!”

李陶对赵母劝道:“如今只有洗脱赵成的嫌疑才能救他一命,否则赵成必死无疑。老人家,你若知道些什么,不妨直说。”

赵母啜泣道:“自从我得了病后,成儿心急如焚,但安顺堂郎中开的药太贵了,他根本买不起。可几天后,他说有人念他是个孝子。借给了他两百贯钱。靠着那些药,我才活到了现在。唉,我要早知道那些钱是这样来的,就是死我也不要啊!”

借赵成钱之人必是盗官钱之人。这么说,赵成一定与他们有所勾结,但他犯下如此大罪,为何不逃?

想到这里。李陶问道:“老人家,你可知道是什么人借钱给赵成的?”

赵母哭道:“那些日子我早已是死去活来了。哪里管得了这些事?”

李陶摇了摇头,辞别赵母,正要出门,身后突然传来“扑通”一声,他回过头来,发现赵母从病榻之上滚下来,泣跪在地上,口中哭叫道:“大人,一切皆由我而起。请你饶过我儿子吧!”

这时,李陶似乎想通了赵成为何不逃的原因,因为他放不下老娘。

当天晚上,认尸的人来了。他叫王泉,是名秀才。

李陶问道:“你来认尸,你家何人失踪了?”

“我父亲王标在一个月前突然失踪了。”

李陶又问道:“王泉,你父亲做的是什么营生?”

王泉回道:“他过去是石匠。师从名匠冯万山,后来在陈留城郊开了个采石场。”

李陶点头道:“他是在哪一天失踪的?”

王泉回道:“回大人,是一个月前,也就是四月十三日这天,他对我说要出门谈笔生意,就一直没有音讯了。”

李陶又问:“他去了哪儿?又是和谁同去的?”

王泉摇头道:“家父一心只想让我考取功名。从来不让我涉足他生意上的事。”

随后,李陶与何止亲自领着王泉来到停尸间。

王泉一看尸体,顿时号啕大哭,死者果然是他的父亲王标。

李陶任王泉痛哭了一番,这才道:“节哀顺变吧。我正好也要去一趟陈留,我们一同上路吧。”

李陶认为,外人若是想进钱库。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随着每月十五日县衙送官钱交到府库中时混进去。王标既然是陈留人,那么,他应该就是在四月十五日这天随陈留县的官钱进入钱库之中的,所以,有必要去趟陈留。

天亮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