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652章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652章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粮食短缺问题。

尽管这是一份比较公平的交易合同,而且苏联人得到了抗联最新的反坦克和防空武器技术,但很明显苏联人还是认为自己吃亏了。尤其是在他们认为自己眼下正处于困境的时候,对于同样处于战争状态下的抗联提出的以物易物,这种至少看起来很公平,而实际上抗联多少有些吃亏的交易,感觉到这是抗联在趁火打劫。

几个月的战争下来,由于苏军低劣的指挥和更加低劣的军事素质,苏军的损失无疑是极为巨大的。这种损失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包括英法两大世界公认的传统强国恐怕都已经全军覆灭了。

苏德战争爆发仅仅几个月,不算其他小规模的会战。仅仅自战争爆发后连续进行的明斯克会战、基辅会战两大会战,到九月末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苏军已经损失一万五千多辆坦克,火炮的数量七万多门,作战飞机七千余架。兵员损失更是高达二百余万人。在几次德军对苏军的合围战之中,德军每次缴获的坦克和火炮,都是数以千计的。

而就在抗联与苏联方面就此次交易谈判期间,在基辅会战结束之后随即爆发的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仅仅被俘的官兵就达四十五万人,损失坦克四千五百辆,火炮四千八百门。斯摩棱斯克会战之后,苏联首都莫斯科可以说已经是门户大开。

当时已经展开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会战之中,苏军面临的局面也相当不利。之前一系列会战,损失的装备数量太多。正在搬迁的军工厂的产量,远远无法弥补苏军在战斗之中的巨大损失。

而德军过快的推进速度,以及苏联统帅部对战备物资呆板管理方式,又使得原有的装备储备仓库大部分落入德国人手中。到维亚济马会战的时候,苏军不仅重装备数量已经下降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地步。就连轻武器的装备,也相差甚多。甚至一向以装备充足著称的苏军,已经沦落到就连步枪这种步兵最基本的武器,都无法满足每人一支的地步。

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会战之中,苏军早就没有了原来那种豪气。不仅坦克数量与原来相比,已经不仅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火炮和其他的装备数量,也低到了一个在苏军将领看来无法容忍的地步。

等到这场与谈判几乎在同一时间结束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会战,苏军依旧遭到了惨败。不过由于苏军本身已经出现装备不足的情况,德军俘虏的数量虽然依旧巨大,但是缴获的坦克却是少的多。

在会战之中德军虽然俘虏了七十余万苏军。但摧毁与缴获的苏军坦克数量,还没有规模小的多的斯摩棱斯克会战多。一千多辆坦克,与之前每一场会战摧毁与缴获苏军几千辆坦克的数字相比,无疑要小的多。

苏军在这场会战之中损失的不仅仅是目前对苏军极为宝贵的兵员,最重要的还有那五千多门对于保卫莫斯科极为重要各种口径的火炮。自战争爆发之初,由于双方在装备以及人员上的差距,在历次会战曾经规模庞大的苏联空军,就没有一次控制过制空权。在这种情况之下,炮兵火力支援的重要性,就日渐突出了。

但是到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会战结束之后,苏军用于保卫莫斯科的重装备数量,下降到了一个危险,甚至无法满足会战需要的地步。为了保卫莫斯科,苏军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调集九百余辆坦克、六百余架飞机。火炮的数量虽然不少,达到了七千多门。

但是为了调集这些火炮,苏军几乎抽光了所有的炮兵预备队。就连远东军区剩下的最后炮兵,除了无法拆卸下来的海军岸防炮之外,也全部被调到了莫斯科参战。甚至为了筹集到足够的火炮,苏军连仓库中沙俄时代由法国人生产的老炮都翻了出来。

即便是这样,苏军为了保卫莫斯科而勉强凑出的这些装备数量,还不及战前苏军一个方面军装备的数量多。甚至九百多辆坦克这个数字,还不如战前苏军一个普通集团军所辖的坦克数量多。

造成这一个后果的原因,不单单是苏军在战争初期低劣的指挥和战略战术,还有苏联人对战备仓库呆板的管理手段。否则以苏联在战前,一年七千多门火炮,几千辆坦克的产量。战场上损失再怎么惨重,苏联人也不至于混到这么一个地步。也不会急于将储备在外蒙古的装备抽调回国。

苏联人在战争初期丢掉的战备仓库内储备的,原来准备用于在全面动员后武装新部队的装备,并不比他们在战场上损失的小到哪里去。自开战以来,德军缴获的上万辆苏军坦克和上万门苏军火炮,可不都是在战场上缴获的。从苏军战备仓库之中,缴获的储备装备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德军占领这些战备仓库,带了的危害不仅仅是影响到苏军对战损装备的补充,同时给苏军后续动员工作也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对于储备物资和装备的管理,几乎呆板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与其出色的动员能力相比,简直可以说比垃圾还不如。

苏军的这些仓库虽然都是军事仓库,但是日常管理却是由内务人民委员会所属新组建的内务部队管理。按照苏联统帅部的规定,这些战备仓库是军队无权进行管理的。任何人启动这些战备仓库或是炸毁,必须要得到莫斯科的命令。

在没有接到莫斯科的命令之前,任何人不得动用这些仓库内的装备和物资。就算形势再危急也不许动用,哪怕就是敌军打到眼皮子底下也不行。而在苏军本身通讯联络手段就落后的情况之下,又处在战争最混乱的阶段,各地与莫斯科的通讯联络哪有那么通畅的时候?

由于通讯的混乱以及不畅,往往等到接到莫斯科的命令的时候,这些仓库已经丢掉了。而紧急动员来的新兵,却因为迟迟得不到命令,在被武装之前就大批的因为赤手空拳,而被快速突进的德军俘虏。

一边是紧急动员、急需装备的大批徒手新兵和在之前战斗之中损失惨重,急需补充的部队。一边是储备了大量装备的战备仓库却因为没有莫斯科的命令无法启用。两边的情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经历了大肃反的苏军将领,尽管原有的武器装备在之前的战斗之中损失惨重。自己眼下的部队别说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甚至就连步枪的数量都出现了不足。尤其那些从合围圈内突围而出的部队,几乎成了一支徒手部队。

甚至已经达到了新组建的部队,因为缺少从步枪到火炮、坦克所有装备而迟迟无法形成战斗力。动员来的新兵,因为没有武器而大批被俘的地步。老部队也因为得不到补充,而战斗力迅速下滑这一危险局面。

但是除了少数胆子过大的将领之外,却没有人敢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擅自启用这些战备仓库。宁愿让征集的补充兵员,等待前面战斗的战友战死之后,接过他们留下的武器。也不敢去打开自己辖区或是防区内的这些战备仓库,用里面储备的大量装备和物资去补充损失惨重的部队。

第958章杨震挖的坑

在德军高速推进的情况之下,这些呆板的执行着平时没有莫斯科命令,任何人不得打开仓库命令的内务部队表现并没有比他们正规军的同僚要好到哪里去。甚至平时多数时间都从事重点地区的保卫以及肃反工作的这些内务部队,表现的还不如正规的苏军野战军。

与德军遭遇的时候,好一点的就是全员战死,当然也有很多是一触即溃。只是因为德军对于苏联内务部队人员一经捕获,可以不加审判就地枪决的命令,这些内务部队主动投降的人数并不多。被俘的人员,也是由于德军推进速度过快,没有防备而被俘。

这些内务部队执行命令过于呆板,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为没有接到莫斯科的命令,这些守备仓库的内务部队甚至连炸毁仓库都不敢。大量的战备仓库,就这样完整无缺的落入了德军手中。

这些苏军战备仓库完整的落入德军手中,给苏军保证部队战斗力带来极大的影响。却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给德军战略攻势的展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那些在对苏军进行合围战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坦克、机械化部队,在深入苏联腹地之后很大一部分油料,就是利用从缴获的苏军战备仓库内的油料。

没有了这些落入德军手中的苏军油料补充,正忙着变更与国际轨距不同的苏联铁路系统轨距,已适应德国火车的德军,以目前的运力根本就满足不了战场上巨大的消耗。甚至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会战,没有德军在苏联境内就地使用缴获的大量苏军油料,德军的推进速度至少要慢上一半。

一系列会战的惨败,战备仓库的大量丢失,使得苏军在准备莫斯科保卫战时候重武器异常的匮乏。整个莫斯科会战,苏军在反攻阶段才投入不到一千辆坦克,其中最有威力的T三四坦克才占了不到一半,剩余的还是T二六坦克和BT快速坦克。

甚至参战的坦克之中,还有九辆作为苏联第一代量产坦克的T十八坦克这种老古董。这次一下子就转交给抗联一百辆,而且全部都是最新型的T三四坦克。在眼下前线急需新式坦克参战的情况之下,岂不是被苏联人认为抗联在趁火打劫?

还有那几百门M三零一二二榴弹炮和ZLS三七十六毫米加农炮,也是在一系列会战失败,其装备损失量几乎达到一个天文数字的苏联人所急需的。一下子拿出七百余门火炮,足以让正忙着拼凑参加即将开展的莫斯科会战重装备的苏军总参谋部相当的肉疼。

相对于战前就有相当产量的M三零式一二二榴弹炮,二百二十门的数量倒也不至于让苏军太过心疼。但是刚刚量产不久的ZLS三型七十六毫米加农炮以其优异的性能,尤其是极强的反坦克能力,却让眼下反坦克武器奇缺的苏联人肉疼的紧。

面对抗联的狮子大开口,除了转让技术之外,实物就要五百门。上下都在骂那位占着茅坑不拉屎,身居高位却不务正业的前总军械部长。将如此优秀的两用火炮生产一拖再拖,导致战前总共才装备了一千余门。

就这还是苏军炮兵部队一些领导人,私下搞出来的。要是按照这位对于新式武器反应奇差,凡是总是慢上不止一拍的元帅同意,那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这位导致战前苏军大口径反坦克火炮奇缺的前苏军总军械部长的同时,心疼的直抽抽。

苏军自己部队还没有来得及装备,现在却要一下子给中国人五百门,能不让苏军高层痛苦?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苏军研制的新装备投不投产,拍板的人根本就不是那位总军械部长。但是谁都不敢对那位最高统帅有怨言,将怒火转到那位被称为苏军历史上最倒霉的元帅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仅仅是肉疼,在苏联人看来,这些中国人不仅不感谢苏联人民在其发展之中给予的无私援助,还趁这个机会索要苏联最新的武器生产技术,绝对有趁火打劫的嫌疑。只是鉴于目前反坦克武器和高射炮奇缺,现在又是自己有求于人,也就默认了。

好在抗联那里能拿到现货,总比美国人画的那个大饼,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要好的多。他们那知道,这批用来交换的装备,杨震早就给他们准备好了,就等着苏联人自己主动上门找上来。也就是这个坑早就挖好了,就等苏联人来跳了。

否则,在所有军工物资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情况之下,杨震哪有那么大方一口气生产了那么多超过抗联需求的装备?他又不是吃饱了撑的。即便是要保证一定的储备,也不至于一口气那么多。

杨震这么做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原来苏军转让的波兰生产的火炮以及缴获的日军火炮,本身就是高强度战争使用后的二手货。长时间的高强度使用,让这些火炮身管损耗极大。现在部队装备的七十五毫米山野炮之中,很大一部分已经达到了报废的标准。只是因为自产火炮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要还只能勉强撑着服役。

眼下抗联的兵工厂,虽然因为进口了大批美国生产的先进设备以及囤积了大批的原材料,实际上产能并不低。但因为技术人员的匮乏,对火炮的仿制与生产进度相当的缓慢。现在因为没有图纸,只能逆向仿制的日军九二式一零五加农炮、九五式野炮、九四式山炮,不是进度被严重的拖延无法量产,就是产量极为低下,质量根本就无法得到保证。

九二式一零五加农炮的仿制工作,迟迟无法完成。九五式野炮和九四式山炮的合格产品,平均每个月还达不到五门。这种速度之下,别说完全将即将报废的大量火炮替代,就连战斗之中的战损火炮,都补充不了。

至于美国援助,杨震现在一是还不敢指望。美国人的援助,一是不好拿。二也是最根本的,杨震借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全面爆发的机会,形成自己的军工产业,并不想像重庆方面那样完全依赖援助。

美国人会援助一定的火炮,但美国军工产业到现在还没有转入战时体制。再加上美国也即将面临大规模的扩军,美国人的政策又是先欧后亚。在援助方面,还是以英国和苏联为主。等轮到自己这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说,数量也不见得能够得到保证。

再加上美军的火炮在性能上的确不如苏联人。从苏联人那里搞到这些装备和图纸、生产技术。一是这两种火炮性能太出色了,甚至很多国家在二十一世纪初还大量装备作为战术火炮使用。尤其是那款M三零一二二榴弹炮,甚至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依旧还是解放军主力师属火炮。

二也是利用可以得到图纸的机会,形成自己真正的火炮生产能力,甚至是设计能力。有现成的图纸和生产技术可以利用,总比单纯的依靠自己那点可怜的技术能力,去逆向仿制要好的多。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而在谈判之中苏联人的这个一反常态举动,却是让总部原来与他们打交道的人都很纳闷,这次苏联人怎么这么好说话了。要知道之前和这些苏联人打交道,绝对不是一个让人很舒服的事情。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不说,还总是找各种各样的麻烦。

之前抗联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他们的货物是能拖就拖,而抗联交货的时间只要稍微慢一点,就大吵大嚷的又是抗议,又是要赔偿的。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一个亏,怎么会悄无声息?这实在有些不太像是他们一贯的做派。

直到与苏联人签订完交易合同之后,才明白原来是战场上的形势让苏联人不得不低头做出让步,以换取抗联手中武器的制造技术和产品。苏联人这次相当难得的低头,让之前受了他们不少气的抗联干部,很是扬眉吐气了一番。总部和东北局的几个领导一直悬着的心,也渐渐的放了下来。

只是对苏联人报复心极强有相当了解的杨震知道,这件事情决定不会就这么简单就了事的。现在苏联人没有找自己的麻烦,并不代表今后会不会找自己的麻烦。这些苏联人,可没有那么就容易服软,更没有容易打发。

尽管自己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和补偿,但是苏联人也不会轻易的就放弃报复。现在他们有求于抗联,少见的低下了头。但是等到抗联再一次有求于他们的时候,恐怕让他们点头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虽说苏联人的抗议最终不了了之,但在苏联人的抗议平息下去之后,杨震还是在王光宇返回总部之后狠狠的批评了王光宇。杨震批评王光宇倒不是因为他打劫苏联人战备仓库的事情做的不对,是因为王光宇手脚没有做的太干净,让苏联人找到了把柄。

王光宇和任光在蒙古境内的举动,在杨震看来一样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抢了就抢了,又能怎么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