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

第40章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第40章

小说: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牺牲个人,压抑不适当的情感”,并将那名侍从调任驻外武官,将这段恋情做了个“冷处理”。那玛格丽特也算得深明大义,对女王所言所为并无怨恨,且数年后另觅佳偶,宣布与斯诺登勋爵安东尼·阿姆斯特朗—琼斯订婚。王室对这位驸马并非十分满意,然而前面已然“棒打鸳鸯”,此次不好再过多干涉。于是1960 年公主与斯诺登喜结连理,婚后连育一子一女。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又道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斯诺登之于玛格丽特,只不过是“聊胜于无”的替身,与之结婚也是巨大感情挫折之后“破罐破摔”之举,“爱”字在这里并无多大份量。因此自然而然地,1976 年,公主夫妇宣布分居,随后年已46 岁的玛格丽特即与年仅27 岁的青年男子卢埃林携手同赴加勒比海小岛马斯蒂克共度假期。消息传出,舆论又一次哗然,纷纷指责公主不够检点,女王亦为此深感尴尬。然而一来自幼对妹妹娇纵迁就,已成习惯,难以对其痛责严管;二来妹妹已非纯真少女,年近半百,何事不知,何理不晓?既然明知故犯,想来也不会闻过即改,何苦白费口舌。于是女王装聋作哑,听之任之。玛格丽特则从此天马行空,更加为所欲为起来,只因红颜已老,魅力渐消,再“欲为”也“为”不出什么花样。因此近年报纸刊物上,此女已非“新闻人物”。
  姨母作样在前,甥男甥女们学样在后,且应古语:“一代更比一代强”,推陈出新,后来居上。那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共生育三子一女,其中爱德华王子,年龄虽幼,却天生老成,性情持重,从未惹动过新闻界关注。而他那两兄一姐,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80 年代以来,直有将小报“花边”版面大包大揽之势。
  且说女王夫妇的掌上明珠安妮公主,1950 年出生。因前有长兄,后有二弟,在王位继承序列中她排位靠后。然而凡事有利有弊,既无“称孤道寡”的前景,便也没有随之而来的沉重的身份及责任压力。无须受什么“为君之道”的教育训练,亦没人对其行为爱好横加约束,尽可放开手脚,痛快玩耍,自由成长。是以安妮公主长大以后,个性特点颇似乃姨母,热情如火,敢作敢为,酷爱赛马、骑猎一类男子运动,经常一身短装,工装裤、长筒靴、紧身猎装、一方帕子包住头发,出现在马厩、猎场之上,矫健身手令男子见之亦叹弗如。1973 年,安妮结识马克·菲利普上尉,尽管这个下级军官既非出身豪门,也看不出什么远大前程,公主却对他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一见倾心,不顾父母和其他王室成员的意见,擅自做主嫁与马克。初婚时节,倒也如胶似漆,鸾凤和鸣。然而几年以后,不知是因为公主脾气冲动易变,抑或马克行事令人失望,总而言之,如同结婚时快得令人瞠目结舌一般,这二位又突如其来宣布仳离。女王对此大不以为然,她的道德观念一向保守,对离婚行为素表不赞成。如今自己女儿轻率任性,动辄离婚,女王颇觉面上难堪。而安妮本人却若无其事,照样养马赛马,玩得不亦乐乎。而且,由于这位公主大道热肠,也不像其他王室成员惯常那般矜持高傲,而是关怀民众,热心公益,积极从事社会慈善事业,故而甚得民心,对她的离婚之举,舆论界未与过苛评论。
  安妮的哥哥查尔斯王子和弟弟安德鲁王子却没有她这般幸运。先说安德鲁。此子颇有中世纪骑士遗风,当年马岛战争初起,22 岁的安德鲁当即一腔热血沸腾,满怀报国理想,奔赴前线,驾机参战,英勇无畏。一时国人争诵,好不风光。战后不久,他即与一位漂亮女子陷入热恋。此女芳名莎拉,生得小巧玲珑身材、俏丽娇美容貌,风姿绰约,活泼动人。安德鲁爱之如痴如狂,女王夫妇亦喜她乖巧可爱。这桩姻缘当时被报章传为佳话。谁知“千里搭长棚”,天下竟无不散的宴席,这莎拉原是个水性杨花,婚后不多年即移情他人,与一名美国富商打得火热,借度假之机,与那富商在一处法国海滨名胜幽会,同行同止,形影不离,出双入对,煞是亲热。有那好事的记者跟踪追迹,舍得辛苦,不惜草丛中蚊虫叮咬、礁石上海水浸泡,潜伏进私家泳场,偷摄下莎拉身着半裸泳装与那富商嬉耍调戏的照片,曝光于报刊之上。登时激起轩然大波。身为王室成员,本该垂范天下,却如此行为不检,已令国人忿忿不已。偏又让丑事出在法国地面、美国富商身上,更让英人难以容忍。在英国人眼里,美国虽是财大气粗,腰膀强壮,在国际事务中是个非靠牢不可的盟友,然而毕竟是只有钱财、没有品味的乡下暴发户,打心眼里看不大起他们。莎拉主动投怀送抱,岂非自轻自贱,见钱眼开?法国乃英国宿敌,本世纪两次大战虽然风雨同舟,并肩抗德,相互间的敌意却未减轻半分。莎拉到法国海滩上出乖丢丑,岂非授法人以嘲笑英国之话柄,亲者痛仇者快,简直有如叛国!于是一时口诛笔伐,贬斥莎拉的舆论铺天盖地。其实最伤心痛苦的乃是安德鲁王子。幸而此人素有骑士风度,视捍卫国家尊严和安抚民众情绪为首务,将个人情感断然割舍,一纸休书交予莎拉,任其另适所爱,从而赢得国人称赞。事已至此,女王虽说痛心疾首,又能如何?只好私下里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如今的年轻人怎地放着体面不要,只顾贪欢享受?最为惹火出彩的还属威尔士亲王查尔斯,作为女王长子,他生而为英国王储,身份地位仅次其母;然而为人行事,却与正统君主形象相去甚远。他幼时发育迟缓,学习能力差,直让人怀疑有否生理缺陷,不知费掉御医多少心血精力,女王夫妇亦为此伤透脑筋。及至长大成人,他又沉默寡言,性情淡漠,于自身所担负的重大社会职责似乎全无意识。既无心建功立业,又无意结婚诞子。眼看年过而立,尚且一事无成。女王夫妇难免焦急催促,甚至亲自干预,终于使查尔斯在33 岁那年与黛安娜结婚。这黛安娜乃平民出身,与查尔斯结识前在幼儿园中担任教师,心地善良、朴实大方,更兼天生丽质,金发如瀑,碧眼似潭,高挑身材,白皙皮肤,修饰打扮起来到社交场合一亮相,顿时把那些世家小姐、显贵太太比得没了颜色。英国民众将这桩王子娶平民姑娘的婚事视为当代版的“灰姑娘”童话,感觉无比美丽奇妙。婚礼大典那天,伦敦倾城出动,夹道观礼,盛况空前。由此而对查尔斯也宽容了许多,报上开始赞他风度优雅,衣饰考究得体,甚至说他是“多年不鸣,一鸣惊人”。对黛安娜,更是众口一辞,人见人爱。年轻姑娘模仿黛安娜的服饰发型,小伙子们把黛安娜当作择偶标准。黛安娜自己也很争气,不仅越发打扮得漂亮出众,为人谦和有礼,而且不遗余力奔走于社会慈善事业,恪尽王室成员职责。不几年间,又先后产下威廉、亨利两子,使得王室男丁兴旺,王位后继有人。此时出现在公众眼前的王室,可说“四世同堂”,上有九十高龄的王太后,身体硬朗,精神矍烁;下有两位小王子,乖巧健康、活泼可爱;当中女王夫妇稳重端庄、气度不凡;威尔士亲王和王妃郎才女貌,甜蜜亲热。这幅第一家庭的“天伦之乐图”可说是完美而理想,英国民众亦为此骄傲和赞赏。然而谁能想到,这幅美景画境竟是虚假表象。
  问题便出在查尔斯身上。随着小王子的出生成长,人们渐渐发现,威尔士亲王夫妇共同出席社交场合越来越少,戴安娜王妃脸上的神色也越来越忧郁黯淡。出于关切,王妃的闺中密友首先从王妃口中得知真相,义愤之余,又披露给报界。原来这查尔斯并非良善之辈,有黛妃这样美貌温柔的妻室犹自不足,还到处拈花惹草,与一名为帕米拉的军官妻子关系暧昧,来往密切。黛妃蜜月当中查知此事,内心苦楚可想而知,为顾全大局,一直隐忍,不予计较,盼望丈夫回心转意。孰料查尔斯不思悔改,还得寸进尺,对戴妃日甚一日冷淡起来,几乎形同陌路。黛妃心情郁闷,无法排解,常常独自伤心啜泣,以致精神恍惚,一次竟从楼梯上失足滚落。当时查尔斯正在俱乐部消遣,得知消息无动于衷,照旧寻欢作乐,毫无怜香惜玉之心。黛妃的痛苦有增无减。女王夫妇私下亦不知训示告诫多少次,可是“儿大不由爷”,查尔斯就是不理不睬,一意孤行。此内情经报界披露之后,那查尔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与帕米拉公开出入公众场合,卿卿我我、眉目传情,惹得大报小报新闻照片不断。黛安娜气量再大,也难忍受此等难堪,不得已向夫君劝告几句,查尔斯却暴跳如雷,恶语相加,使黛安娜彻底失望,遂提出与查尔斯分居。英国社会对此事议论纷纷。人们认为,查尔斯品质道德如此之差,断难担当一国之君的重任,国民亦不会尊敬爱戴这样的国王。因此要么查尔斯改弦易辙,与帕米拉一刀两断,与黛安娜破镜重圆;要么女王就该取消其继位资格,将长孙威廉立为第一继承人。听到这样的议论,女王焦急万分,查尔斯也是气急败坏,干脆铤而走险,于1994 年年中出版一本辩护性自传,揭露王室内幕。书中说道,父亲菲利普亲王专横粗暴,母亲伊丽莎白女王自私冷淡,他从小缺乏亲情抚爱,只有帕米拉长姊般关怀他,方使他感受些许温暖。他与帕米拉情深意笃,由来已久,却被双亲生生拆散,强迫他娶黛安娜为妻。那黛安娜年轻不更事,思想简单,只顾自己快活打扮,全不体贴丈夫。这样说来,冷酷无情的不是他查尔斯,而是他的父母女王夫妇;受害者也不是黛妃,而是他查尔斯与帕米拉。况且黛妃亦非纯洁无暇,近年来同样红杏出墙,与一骑兵军官有染,只是做得隐密,世人不知而已。他查尔斯不在乎王冠有无,只想说明事实,让天下人评判,免得自己蒙冤含垢。
  查尔斯此书即出,舆论哗然。人们只听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辨不清真正的是非曲直,只觉得对整个王室大失所望。原以为王室乃国家象征,人民楷模,其成员无论道德品质、学识修养均应堪为人表,为国增光,谁知竟是外面一派庄严神圣,内里却是乌七八糟,丑事迭出。以这样的形象代表国家,能不惹他国耻笑?再以此教化臣民,岂非误人误国?当今社会,以民主和法治为立国根本,立法行政司法诸权各有职司,王室实用价值已然失去,只余象征、礼仪和传统的意义,而王室如今多有阙失,形象不佳,不能执礼如仪,前两项意义也已不存。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万事万物应时应运而生,时过运尽则亡,历史传统也并非不可变革。如此说来,这王室竟是一无用处,于是国中民众,难免发出“每年耗斥巨资供养王室有否必要”的疑问,王室地位因此岌岌可危。
  不唯英国臣民做如是想,海外自治领更早有此意。近几年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报刊上屡屡出现“建立总统制共和国,不再尊英王为国家元首”的要求,尤以澳国为甚。该国人民,其先祖皆为犯有轻罪被英国政府流放至此,旧事耿耿于怀,每念及此便对英国心有怨懑。当英国强大、王室辉煌之时,怨懑情绪被势利心理所压抑。而值此英国衰败、王室亦黯然失色之际,这怨懑便一总爆发出来。澳国前任总理基廷,甚至急不可耐地订出了建立共和的时间表,一门心思想要当建国后首任总统。由此看来,这英国王室与英国本身一样,确实处于江河日下、前途未卜之中。也许它能摆脱眼前窘境,再维持现状若干年;也许它日后会出现某种转机,重振雄风;但是也许,终有一天,它会走出白金汉宫,进入博物馆,作为历史的遗迹,向世人证明这样一条必然规律:人类社会将不断向前发展,并且不断淘汰那些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过时而陈旧的东西。正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