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

第38章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第38章

小说: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总理的临时政府。6 月,制宪议会一致通过“缅甸独立”决议,要求脱离英联邦,实现完全独立。英国人对此十分害怕,他们施展卑鄙的谋杀手段,支持和指使暴徒于7 月19 日冲进临时政府会议厅,用冲锋枪打死了昂山和6名政府部长。这一惨案激起缅甸人民反英运动的新高潮,为昂山等人举行的葬礼演变成数十万人参加的示威大游行。在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当局不得不让步,同意缅甸独立。1948 年1 月4 日,缅甸联邦共和国正式宣告独立,脱离英联邦。缅甸人民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马来亚的独立同样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历程。二战当中,马来亚也沦为日本占领地,靠马来亚人民自己的武装斗争才获得解放。战后英国殖民势力卷土重来,建立英属殖民地“马来亚联合邦”,又把过去属于马来亚的新加坡分出去建立一个单独的殖民地,两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总督统治。当马来亚人民掀起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时,英国派出1/3 以上的常备军,对马来亚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武装镇压。经过7 年的艰苦的民族解放战争,马来亚人民才最终打败殖民者,迫使英国当局同意马来亚独立。1957 年8 月31 日,英国宣布马来亚在英联邦内独立,但英国仍可在马来亚驻军。1963 年,马来亚与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一起成立“马来西亚”。后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另外成立“新加坡共和国”。现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仍是英联邦成员。中东巴以问题也是英国伙同美、法、意等国共同制造的。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史上犹太人曾在这里建立过国家,但从中世纪以来,一直是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占领了巴勒斯坦,并在战后使这一地区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贝尔福宣称:“英国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这个“贝尔福宣言”得到美、法、意等国的赞同。当时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占人口总数的90%,占有领土97.5%,英美等国根本无视这一现状和阿拉伯人的利益。“贝尔福宣言”发表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批向巴勒斯坦移居,从1918 年到1948 年的30年间,这一地区犹太人的数量从不足6 万猛增到70 多万。1947 年11 月,英美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一个决议,决定巴勒斯坦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一个阿拉伯国。按这个决议,当时在人口中只占1/3 的犹太人将占有巴勒斯坦领土面积的56%,而阿拉伯人则需让出大片世代居住的家园。而且划给犹太人的土地都在沿海平原,肥沃膏腴。而留给阿拉伯人的则是荒芜贫瘠的高原丘陵。这种不公正的划分办法不可避免地会在两个民族间造成矛盾和冲突。1948 年5 月14 日,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晚,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西方大国立即予以承认。次日,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军队开进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打响了。由于阿拉伯人内部不团结,他们打败了。以色列通过战争占有了巴勒斯坦土地的78%,大批阿拉伯人被驱赶出巴勒斯坦,成为流亡的难民。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建立的阿拉伯国也没有建立。此后,巴勒斯坦及整个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战乱连绵,阿以之间大的战争就有4 次,小的局部冲突可说是无日无之。直到近两年,方才显露出和谈和和平的曙光。
  在英国重要的东非殖民地肯尼亚,从1952 年至1956 年,爆发了著名的“茅茅运动”。肯尼亚历来耕地缺乏,而英国殖民者又将其中最肥沃的土地全部夺占,殖民者每人所占有的土地数目是当地人的470 倍。失去土地的肯尼亚农民生活无着,不得不组织起自己的民族主义政党“肯尼亚人民联盟”,提出“把土地分给无地的非洲人”的纲领。谁知英国殖民当局却对这一政党严加镇压,逮捕了联盟领导人。肯尼亚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发动了“茅茅”大起义,口号是“把白人抢走的土地夺回来”!参加起义的农民超过100 万,他们高唱战歌:“为自由独立而战争,我们会流血,会牺牲,但最终我们会得到胜利。”英国殖民当局于1952 年10 月宣布肯尼亚处于“紧急状态”,派来数万军队,动用飞机大炮,对肯尼亚起义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和屠杀,到1955 年9 月,被杀害的肯尼亚人已达到9 万,还有同样多的人被监禁,许多妇女儿童被活埋。但是英勇的肯尼亚人仍未屈服,虽然大规模的起义被镇压了,但是很多起义者潜入山区丛林,坚持武装斗争,直到1963年获得独立。
  西非的尼日利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土面积比英国本土的3 倍还多,而且自然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英国很早就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疯狂掠夺当地的资源和财富。他们给当地工人的工资,还不及英国工人的1/10。而当地农民一年的劳动所得,还不如英国工人3 天的收入!在英国的剥削掠夺下,尼日利亚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二战以后,尼日利亚人民也奋起进行反抗。他们首先举行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自治。1957 年,又提出独立的要求。经过艰苦的努力,1960 年10 月1 日,尼日利亚终于获得了独立。加纳旧称“黄金海岸”,是英属西非殖民地中最早进行反殖斗争的。1947年,恩克鲁玛领导创立了民族主义组织“统一大会党”,代表加纳人民向英国提出自治要求,并在人民中进行宣传活动,发动和领导游行示威、罢工、抵制英货。英国人对恩克鲁玛恨之入骨,将其投入狱中,但是他领导的统一“大会党”却在大选中取得胜利,英国人不得不放出恩克鲁玛,并让他在政府中担任职务,可是迟迟不肯将内政、外交大权交给加纳政府。恩克鲁玛领导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1957 年3 月,终于取得了独立。1960 年7 月1 日,加纳共和国建立,恩克鲁玛担任首任总统。
  还有塞浦路斯、马尔他、伊拉克、埃及、乌干达、津巴布韦等等很多国家,都是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甚至不惜发动武装起义,流血牺牲,方才换得自由与独立的。
  睥睨群雄、不可一世的英国殖民大帝国终于土崩瓦解了。昔日,在其鼎盛时期,英国人曾骄傲地宣称“大英帝国日头永不落”,意思是说,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地球上每个角落都有英国的属地,无论什么时辰,无论地球怎么转,总有英国的米字旗在太阳照耀下高高飘扬。然而现在,随着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殖民地纷纷独立,大英帝国的版图日益缩小,殖民地只余几个弹丸小岛,再看不到米字旗神气活现、英国的商船炮舰耀武扬威的情景了。对海外原料产地和市场依赖极深的英国工业经济也因此而一蹶不振,不仅维多利亚时代“世界第一”的盛况一去不返,如今就连二流强国的地位也几近不保。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新近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国家,却一个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二回 战马岛 铁娘子逞威 曝家丑 伊女王蹙眉弹丸荒岛惹兵戎,水寒云怒炮声隆。
  二铁相遇谁胜手?
  莫道英雌不如雄。
  话说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世界风雷激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处处都有人民革命运动,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其声势浩大,如同滚滚巨浪,冲垮了大英帝国百年以来苦心经营的殖民体系,使该国的权威势力一落千丈。仿佛日落西山、英雄迟暮、空余“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惆怅。在国际事务当中,英国的地位也是一降再降。遥想当年,有众多附属国、托管地、殖民地追随捧场,又有“反法西斯劳苦功高”、“与美国关系特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三条可为恃仗,那英国也曾吆五喝六、趾高气扬。然而很快它便发现,原来这世界既不论资排辈,也不论功行赏,更没有什么人为朋友两肋插刀、蹈火赴汤。各人心里想的,只是自家利益所在,翻云覆雨,你争我抢,从来不讲究义重情长。眼中认的,只是时下那财力雄厚、军备强大的主儿,蜂拥而上,众星捧月,全然懒得听破落贵族贵族唣什么“我家祖上,也曾辉煌”。谁若实力不济,自然气短心虚,也就没有二话好讲。只能干瞧着他人颐指气使,主宰世界,自己低眉顺眼,叨陪一旁。这情景像那英国上院的议员,尽管家世显赫,身份高贵,却全无用场,只不过是虚应故事的摆设,莫说无缘问政操权,便是说短道长,嗓门也不怎么响亮。这大英一朝没落衰败至此,也着实令国人黯然神伤。
  然而常言说得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又道是:“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这英国背运30 载,看看到了70 年代末,却忽然返照一抹回光,透出几丝生气。原来是政坛之上,有颗新星冉冉升起,光彩夺目。这就是后来执政12 年、大名鼎鼎的撒切尔夫人。
  且说这位夫人,芳名唤作玛格丽特,本姓罗伯茨,出嫁后随夫姓,改称“撒切尔夫人”。虽为巾帼之辈,却是雄心勃勃,豪气干云,见识胆略丝毫不让须眉,从小便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若论出身,玛格丽特并非名门贵族之后。其父不过是个小业主,在英格兰中部林肯郡的格兰瑟姆小镇上开着一个杂货店,出售豆子、黄油、茶叶、白糖等货物。其母原是镇上的女裁缝,婚后帮丈夫照管店铺,料理家务。玛格丽特是这对夫妇的第二个女儿,生于1925 年10 月13 日。像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一样,这个家庭也信守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勤奋工作,诚实待人,节俭朴素,热心公益。但是,他们的生活过于严肃呆板,缺乏激情、享受和娱乐,宗教信仰十分虔诚,严格遵守教义和教规、教仪。玛格丽特长大后,继承了她的家庭的全部传统。她5 岁入学读书,虽说天分并不太高,但一直是品学兼优、享受奖学金的好学生,因为她课余除了帮父亲干活之外,总在读书,从来不和同龄的女孩儿们一起游戏玩耍。1943 年,玛格丽特考入牛津大学索默维尔学院学习化学。当时,选学自然科学的学生不多,学自然科学又对政治感兴趣的学生更少,而玛格丽特偏偏就是这样。她很早就对政治产生了狂热的兴趣,积极地参加保守党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大学里,她担任了牛津大学保守党俱乐部的主席,每天急匆匆地从教室赶往实验室,又从实验室赶往俱乐部,再从俱乐部赶往各种集会或演讲场所,晚上回到宿舍还要赶写作业、实验报告或是演讲稿,常常忙到凌晨二三点才上床。但次日一早,又精神抖擞地投入了学习和政治活动。这种政治热情、这种紧张的生活和她朴素的衣着、严肃的态度使她和周围的女同学格格不入,但她本人并不为此苦恼,相反却乐此不疲。
  牛津大学毕业后,玛格丽特在一家塑料公司工作了三年,业余时间仍然积极参与党派政治。1949 年,刚刚24 岁的玛格丽特被保守党推举为达特福市议会候选人,从此正式投身于政治。也就是在这一年,她认识了她未来的丈夫、富裕的商人丹尼斯·撒切尔。1951 年12 月,玛格丽特·罗伯茨成为撒切尔夫人。1953 年8 月,她的孩子降生了,是双胞胎,一男一女,男孩取名马克,女孩取名卡罗尔。
  丹尼斯经商有道,收入颇丰,这使得玛格丽特婚后不必再工作。为了给今后的从政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她开始攻读法律,获取了正式的律师资格,并成为一个税务律师事务所的成员。但是,律师的身份只是玛格丽特达到政治目的手段,很快她就加入了保守党律师会,并成为该会执行委员会第一个女委员。她精力旺盛,不辞劳苦。每天开着一辆蓝色的老式福特牌轿车在伦敦城里驶来驶去,全力以赴进行竞选。功夫不负苦心人,1959 年,她终于当选为下议员,真正成为一名职业政治家。
  玛格丽特在英国政治史上开创了好几个“第一”:1970 年10 月,爱德华·希思首相任命她为政府教育大臣,这是保守党历史上头一次挑选一位妇女加入内阁;1975 年2 月,她击败希思,当选为保守党领袖,这是第一次由妇女出任这个职务;1979 年5 月,玛格丽特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她被伊丽莎白女王召见并受命组阁,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3 年6月,她又连选连任,成为本世纪第一位蝉联首相的保守党领袖。以后她又连选连任数次,担任首相之职直到1991 年。
  玛格丽特在家庭里是个贤妻良母,即便身为首相,她仍然坚持每天早上亲自为丈夫准备早餐,她从不干涉丈夫的兴趣爱好,但也绝不会让丈夫衣冠不整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孩子她更是一腔柔情。在一次保守党年会上,玛格丽特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并因此而受到与会5000 名代表长达6 分钟的起立鼓掌欢呼,而此时她心中牵挂的却是女儿如何赶车回伦敦的事儿,她一面举手向代表们致谢,一面低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请你送卡罗尔去车站好吗?”其实这时卡罗尔已经31 岁了,完全可以自己来去了。而在政治上,在工作中,玛格丽特却是个意志坚定、勇敢果断的强硬派。她的政治观点即使在保守党中也属于比较“保守”、比较“右”的:她把社会主义视为威胁,坚决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政治原则,以重新恢复维多利亚时代和基督教的道德观、价值观为己任。她的这些观点从未改变过,并且坚信不移地为此奋斗了一生,从来不做任何妥协和退让。为此,前苏联官方对她极为反感,称之为:“西方邪恶巫婆”、“冷战专家”、“铁女人”。玛格丽特对其他攻击一一针锋相对予以驳斥,唯独对“铁女人”3 个字欣然纳领。她说:“这是他们对我的最好赞扬,英国正需要一个铁女人。”既然本人乐意,又能传斯人个性之神,新闻界便纷纷效法使用,“铁女人”遂成玛格丽特绰号。中国人则按民族习惯称之为“铁娘子”。
  “铁娘子”当真名不虚传,强硬如铁,“马岛之战”大展雌威,直令世界瞩目,敌方丧胆。且听在下将此事细细道来。
  原来那大西洋西南一隅,靠近南美洲南端锥尖东侧、离海岸约300 英里处有簇岛屿,英人称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人则呼之“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马岛地处南纬50 度开外,阴湿寒冷,多雨多风,并不适宜居住,因此自古荒无人烟,只有海鸟、海豹和肥胖的企鹅在此筑巢栖息,生儿育女。至近代初年,麦哲伦开通环球航线,这马岛正当自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入太平洋的交通要冲上,方始为欧人所知。几个殖民大国,立刻闻风而动。先是法国捷足先登,派军队占领该岛。很快大英接踵而至,派来军舰,摆出一付不抢到手誓不罢休的拚命架式。那法国占领军面上装作不甘示弱,暗里却对英国心怀畏惧,于是背着英国,与西班牙作笔交易,将马岛卖与西国,自家挑个黑夜,登舟扯帆,悄悄回国去也。那英国人正自得意不费吹灰之力便吓退法国佬,却见远处海上又有一支庞大舰队疾驶而来,说话间已到近前,主桅上西班牙国旗猎猎迎风,甲板上黑炮口仰起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