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

第22章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第22章

小说: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38 年6 月4 日,乔治降生在伦敦的诺福克宫。他是一个早产儿,在母腹里少呆了2 个月,出生时非常弱小,宫庭里的人对他的存活都不抱太多的希望。后来在奶妈的精心抚育下,乔治奇迹般地长大。他的父亲弗雷德里克是威尔士亲王,1751 年因病去世,于是只能由他接替父亲成为王位继承人,那时他刚刚12 岁。
  乔治是在寡母奥古斯塔身边长大的,祖父乔治二世指派托马斯·哈特·诺威克主教做他的教师,此人追名逐利,野心勃勃,极不讨人喜欢,乔治称他为“诡计多端,毫无廉耻之徒”。后来王室又为乔治请了几位太傅,师徒关系均不融洽,责任在谁?其说不一。乔治当然把他的老师们说得一无是处,他的老师们也形容他是“枯燥而懒惰、充满贵族偏见而且特别喜欢挑剔别人过失的人”。
  乔治的母亲奥古斯塔在丈夫死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的8 个孩子身上,当时她感受到宫廷的各种压力,尤其害怕乔治的小叔叔坎伯兰公爵篡夺王位,并为此而杀害她的儿子。母亲的恐惧也感染了乔治。在他13 岁时,有一次他造访小叔叔的府第,看到那里有一口宝剑,很想观赏一下。小叔叔拿过剑,唰地一下抽出剑鞘,剑刃寒光闪闪,把他吓得浑身哆嗦,冷汗淋漓。从此,他对叔父的戒心更重了。
  乔治同汉诺威王朝的头两位国王不同,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都是在汉诺威长大,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和政治观点都跟英国人不一样,他们怀念故土汉诺威,与自己所统治的国家格格不入。宫廷里充满了德籍顾问和侍从。由于语言的隔膜和对英国事务缺乏兴趣,他们任由大臣们处理朝政,以致议会和内阁的权势日增,国王的权力相对下降。乔治三世则生在英国,长在英国。他的父亲临死前曾嘱咐儿子放弃与汉诺威的联系,专心治理国家。父亲死后不久,这位后来的乔治三世终于得到了一位让他喜爱和相信的教师,这就是他父亲生前的好友,现在成为他母亲至交的布特伯爵。布特是苏格兰人,当时苏格兰刚刚并入英国不久。他同乔治在有一点上很有共鸣这就是从血统和乡贯来说,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国人,可是又都与英国有一种割不断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肩负着对英国未来的重大责任。布特是一个保守的托利党人,憎恨辉格党和议会制度,妄图加强国王权力。他尽力以自己的政治观点教育乔治,力图使王子相信,宫廷内外除了他布特之外再无可信任之人,国王时刻都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小叔叔坎伯兰公爵更是随时都可能谋害他,其他政治家也都不可信,所以国王不能再像乔治一世、二世那样把行政权放手交给内阁和首相,而应加强君权,削弱议会、内阁和首相的权力,这样王位才能稳固,国王本人才能得到安全,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布特的这类观点对乔治影响很大。
  1760 年乔治三世登上国王宝座以后,雄心勃勃,立志要作一个名符其实的国君。布特灌输给他的那些政治思想这时开始发挥作用。他讨厌大臣们把他当孩子看待,他要撵走那些敢于藐视他和他母亲的辉格党大臣们,他要恢复昔日君主的权势。这时的客观形势似乎也有利于他加强自己的地位,辉格党的寡头政治在几十年中已逐渐失去人心,詹姆斯二世党人几经挫败,已放弃了恢复斯图亚特王朝的图谋,托利党人已投到汉诺威王朝的麾下,那些仇视辉格党政治的人都聚集到新国王的周围,形成所谓“国王之友派”,他们极力排挤辉格党,削弱议会制度,增强王权,试图恢复专制统治。
  1761 年3 月,乔治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国务大臣。布特走马上任后,立即就与辉格党的老臣们针锋相对,他利用群众对旷日持久的战争(“七年战争”)的不满情绪,煽动社会舆论反对老皮特的战争政策,迫使威名显赫的老皮特辞职。次年纽卡斯尔也辞去首相职务,乔治便任命布特为首席财政大臣,也就是首相,后来又组织了主要由托利党人组成的“国王之友”内阁。持续近50 年的辉格党寡头统治就此结束。乔治三世和布特在排斥辉格党人方面并未就此止步,国王还把皮特和纽卡斯尔的同党一并撤职,甚至地方上职务不高的人也未能幸免。这一下可害了他们自己。有威望有经验的政治家们都下台了,布特及其一小撮同伙又缺乏执政的经验,老的政治家们怨恨不已,伦敦的富翁们一向看不起苏格兰人,布特虽居高位,却是失道寡助,举步维艰,令不能行,禁不能止,而且朝野处处都是嘲笑咒骂他的声音。布特勉强支撑不多日子,便觉无趣无颜,不得不引咎辞职,拱手交出首相的权位。布特下台了,乔治无奈,只能另请他人组阁。这件事充分反映出乔治三世恢复专制统治的企图不得人心。恰在此时发生的有名的“威尔克斯事件”清楚地表明了当时的人心背向。
  约翰·威尔克斯是下院议员,又是《北方不列颠人》报纸的发行人,该报常发表抨击政府的文章。1763 年4 月,该报第45 期发表一篇匿名文章,批评国王4 月19 日在议会的开幕词,并谴责政府企图使国王凌驾于议会之上。一星期后,内阁秉承国王意旨发布逮捕令,查封《北方不列颠人》,逮捕第45 期的作者、印刷者和发行人,被捕者共达50 余名。威尔克斯被怀疑为这篇抨击文的作者,被捕后关进伦敦塔。在这一事件中,由“国王之友”派把持的下院逢迎国王,谴责作者,伪造事实,诽谤国王。可是社会舆论却同情威尔克斯,对国王和政府的横暴镇压表示无比愤慨,对卑躬屈节的下院极为不满,政府的迫害使威尔克斯名声大振,一夜之间竟成了争取民主自由的象征。
  政府逮捕令的合法性是大成问题的,因为它没有标明被捕者的名字,而且威尔克斯是议会议员,享有豁免权,普通法院是无权审判他的。由于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最高法庭宣布威尔克斯无罪,但是谄媚逢迎的下院却坚持要迫害他,宣布将他开除出下院,剥夺其豁免权。威尔克斯害怕遭受进一步的迫害,被迫逃离英国。
  公众却不肯善罢甘休,伦敦和各地纷纷举行集会,会场上响彻“威尔克斯和自由”的口号声,在强大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议会被迫作出决议、谴责政府的违法行为,宣布政府发布的逮捕令和查封报纸因违法而无效。
  1768 年,威尔克斯从国外回来,在米德尔塞克斯郡重新当选为下院议员。这次选举是选民对压制民主之政府的一次示威。但下院宣布这次选举为非法,威尔克斯再次被捕。
  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伦敦市民的极大愤慨,城里爆发了示威游行和罢工,伦敦市民示威性地把威尔克斯选为伦敦市长,米德尔塞克斯郡接连3 次选举他为议员,最后,议会不得不妥协,1774 年,他真的成为伦敦市长和下院议员。
  威尔克斯事件表明,英国人民不允许国王恢复专制统治,反对政府的专横和议会谄媚逢迎的态度。
  按下威尔克斯事件不表,且说乔治三世执政时期,也是国际风云变幻的年代,在他执政的近60 年中,世界上发生了两次影响很大的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这里且将美国革命的缘由细细交待。
  北美本是印第安人的家园,自15 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欧洲人竞相到美洲淘金、掠夺和殖民。在这当中,英国人是后来居上。他们从17世纪初开始有组织地向北美移民,1607 年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此后先后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 块殖民地。北美本是十分富庶的地方,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当时人口又很稀少,发展潜力极大。殖民者刚到这块新大陆时,没有房子住,没有粮食吃,加上气候不适,疾病蔓延,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是土著印第安人帮助他们学会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使他们慢慢地站稳脚跟,在新的土地上生存繁衍起来。可是后来从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来的移民逐渐增多,殖民者们为了扩大地盘,便忘恩负义,开始驱逐和屠杀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人,霸占他们的土地、牲畜和家园,使印第安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向西迁徙。殖民者从欧洲带来了大量细菌病毒,印第安人对此缺乏免疫能力,因此使得印第安人中疫病肆虐,人口数量和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到18 世纪中下叶,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13个殖民地,印第安人几乎已看不到了。
  到18 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口已增至约200 万,其中80%是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四地的英国移民,其余便是来自德、法、意等国的移民、犹太移民以及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经过100 多年的开发建设,殖民地经济初具规模,欣欣向荣。殖民地人民之间也逐渐出现凝聚力和向心力,人们见面时既不说“我是英国人,你是法国人”,也不说“我是弗吉尼亚人,你是马萨诸塞人”,而是都认为自己是“美利坚民族”的成员。英语作为各殖民地通用语言也悄悄发生变化,吸收了其他语言的词汇和发音特点,成为“美式英语”。与此同时,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却渐渐地产生离心倾向,若问原因,还得从英法“七年战争”说起。
  打仗是件花钱如淌水的事。“七年战争”由于主要在欧陆之外进行,耗费更是巨大。因而英国财政因战争而捉襟见肘,赤字剧增。先是四处告贷,后因常常逾期不付息或是不还本,告贷的路也渐渐没了。无奈之下,只能从殖民地打主意。在英国政府眼里,殖民地就是聚宝盆,取不尽榨不完,殖民地人民就是金奶牛,用不着喂草,而且什么时候去挤总能挤出奶来,只要用力去挤。于是从18 世纪60 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推出一系列税法,增加对北美13 个殖民地的征税,企图以殖民地税款来弥补财政亏空。这一来,就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
  按照英国历史传统和不成文法,殖民地人民应享有免税特权,这是当年鼓励移民和开发殖民地时形成的优惠条件。退一万步说,如今殖民地经济发达了,承担些税款也算不上多重的负担,可英国还有条惯例:“无代表不纳税”,也就是说,纳税可以,但不能是政府强行索取,而应当是人民自愿捐纳。人民如何表达自己是否愿意纳税呢?通过议会。每个地区的人民都应当有自己的代表担任议员,政府如欲征税需先获得议会批准,也就是征得人民的同意,然后方可开征。而如今英国不让殖民地的代表进入英国议会,又擅自开征新税,这岂不是将殖民地人民视如等外,不尊重他们的公民权和特权不说,还强奸民意,剥夺民财?实乃欺人太甚!实乃暴政无疑!
  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的反抗运动尤为激烈,该州波士顿城的群众奋起捣毁征收印花税的官府和税吏的房屋,群众高喊:“要自由、财产,不要印花税!”为了确保税收的征缴和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英政府又颁布《驻兵条例》,准备以武力压服殖民地人民。
  在向殖民地征收印花税的问题上,英国统治者内部也有分歧,以皮特为代表的工业资产阶级注重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着眼于发展与殖民地的贸易,以便进行经济掠夺。这一派人主张对殖民地实行怀柔政策,允许给予殖民地适当的自由。他们主张取消《印花税法》。另一派是没落的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害怕北美殖民地的群众运动会对国内激进运动火上加油,主张在殖民地推行强硬政策,加强对殖民地贸易的控制,增加税收,要殖民地人民分担英国的财政负担。由于国内部分实力派人物的反对和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对抗,英政府被迫于1766 年废除印花税。
  印花税虽然废除了,英国控制殖民地经济的措施却有增无减,《航海条例》还在严格执行,殖民地生产的商品只能出口到母国,从外国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的船只运输,而且增加了进口外国商品的关税,对从外国输入的酒、食糖、蜂蜜等征收高额关税,排斥外国商品的竞争。英国还禁止殖民地发行纸币,造成流通货币短缺,影响了经济发展。英国禁止殖民地人民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地区发展,把法国割让给英国的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宣布为国王所有,而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与密西西比河之间未转移的土地宣布为印第安人的禁地,这些措施都限制了殖民地的发展。
  1772 年,英国政府为帮助东印度公司解决财政困难,允许该公司不经伦敦茶商和殖民地茶商之手,直接把库存的茶叶运往美洲殖民地,廉价推销。这样做直接损害了殖民地茶商的利益。而且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的这批茶叶每磅征收3 分钱的茶叶税,这税款自然是要计入价格的,也就是说,最终还是落在消费者头上。3 分钱虽然不多,但毕竟是“税”,既违背了“无代表不纳税”原则,又侵犯了殖民地免税的特权。于是,在一伙商人和政治家的煽动下。1773 年12 月16 日晚,一群波士顿居民化装成印第安人,跳上东印度公司的茶船,把几百箱茶叶尽数倾倒进大海。时人把这一事件幽默地称为“波士顿茶会”。后来在纽约、查尔斯顿等地亦发生倾茶事件。这件事使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冲突迅速升级。
  妄图在国内实行专制统治的乔治三世主张对殖民地采取镇压手段,维护英国在北美的统治地位。1774 年,他敦促议会通过5 项强制法令:第一项为《封闭波士顿港口法令》,规定在该殖民地赔偿被损毁的茶叶款以前,封锁港口,不许波士顿对外通商。第二项是《取消波士顿城所在的马萨诸塞殖民地的自治条例》,宣布废除马萨诸塞地方宪法。规定参事会参事和法院助理须由英王委派;裁判官、郡长和其他官吏须由皇家总督指派;取消1691 年给予马萨诸塞的特许状。加强英王的直接统治权;禁止该地人民举行集会,限制言论自由。第三项是《司法权条例》,规定英国官吏和士兵如犯重罪,必须送到新斯科舍或英国审判,殖民地本身对其没有审判权。第四项是《新驻兵条例》,延长1765 年《驻兵条例》关于英国在殖民地驻扎军队的规定,军队还可在旅馆、酒店和无人居住的建筑物宿营。第五项是《魁北克条例》,它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俄亥俄河以北的广大领土划归英王直辖殖民地魁北克,并在这里建立天主教会制度,企图阻止殖民地居民西进。英国还任命北美殖民地英军总司令盖奇将军为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总督,建立军政府,强制执行上述法令。
  英国政府的这些措施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破坏了他们的正当权利,损伤了当地人民的民族感情,激起了普遍的愤怒,北美殖民地成了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马萨诸塞的爱国分子纷纷组织起来,建立武装,储备军火,准备开展武装斗争。他们还派代表到其他殖民地联络,争取支持。
  1774 年12 月,马萨诸塞代总督和英国驻北美皇家军队总司令盖奇命令一支军队搜索缅因境内朴茨茅斯的军火。1775 年4 月18 日,盖奇派遣的军队搜索到康科德一带,当地民兵事先获得消息,在半路上的列克星敦村伏击了前来搜索的英军。列克星敦的枪声拉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战火迅速蔓延开来,民兵采取伏击和游击战术,英军到处被动挨打,退缩到波士顿。1775 年7 月,华盛顿就任北美大陆军总司令后,率军包围了波士顿。乔治三世力主用武力还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