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725-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 >

第5章

5725-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第5章

小说: 5725-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对自己的国民身份感到自豪;相比之下,英国年轻人只有58%,德国年轻人65%'42'。大多数美国人把这些数据看做是共和国活力的积极标志。许多欧洲人却怀疑,美国是否迷失在过去里。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忠于国家”对定义个人和集体身份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削弱;美国人依然如此热忱地崇尚传统民族国家政治模型,这一事实将我们彻底摆在了传统的地域政治阵营里,但却难以被称作是走在新的全球意识之前沿。    
    只要美国人仍旧在宗教信仰中寻找安慰,仍旧把我们自己看做是被选的民族,受到上帝的看护和庇佑,我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就不大可能会落潮。我并不想说民族主义情感已经退出了世界舞台。但是,有一点是清楚无疑的,即:事实上对每一个工业化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民族国家已经不再是人们表达信念、信仰或实现抱负的唯一平台。正如我们在本书中将要看到的那样,欧洲梦就是在全球化时代率先浮现的跨国界梦想。如果说在欧洲,民族自豪感正在衰退,这并非因为欧洲人不再依恋他们的国家,而更应该说是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忠诚如今已经伸展到了民族国家的疆域之外,包容进一种更丰富、更深层的情感,即深深的交融感。    
    美国人将很难调整自己去适应一个没有界限的世界,其中充满联系和流动,每个人通过网络联系日益密切,为个人和集体的福祉而相互依赖。在这样一个排他性逐步让位于包容性的世界里,美国人却感到自己是特殊的、是上帝的选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难道上帝真的特别眷顾他所创造的整个地球上的北美洲的这一部分,而冷落其余吗?欧洲人大概会觉得这种想法颇为荒谬,但是,相信我:许多美国人可是继续对我们被上帝选中的特殊地位深信不疑。倘若我们要放弃这种信念,或者哪怕对它的真实性有所怀疑,我们对自己、对美国梦的信念就会遭受不可挽回的打击。美国的运动员、名流、政治领导人和商人在接受电视采访时都常说:不论他们克服了怎样的厄运,获得了怎样的成就,或者享受着怎样的成功,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上帝的恩典。我还没听到任何一个欧洲体育明星、名人或政治领导人发表过类似的声明。    
    应当指出的是,并非每个移民都是因为宗教信仰的感召才前来美利坚的——大多数都不是。尽管有些人落地生根后便皈依了宗教,但仍然有许多人没有皈依,却同样为实现美国梦而努力。即使是在今天,也还有比例可观的美国少数派谈不上有多少宗教信仰,但依然认同美国梦。这是因为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历程里,上帝选民的观念已经弥漫在美国文化之中,以至于它多少脱离了最初的宗教根源,成为美国国民心理的一部分。    
    无论信仰宗教与否,多数美国人都相信我们在诸多民族与人民间享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一信念何以如此重要?欧洲人并无上帝选民之感受,但似乎依然能够在世间阔步前进。然而,这就是差别所在。欧洲人常常问我,美国人何以总是对自己的前途如此乐观。很大程度上,正是上帝选民的观念使得我们美国人成为这类永远的乐观主义者。我们对自己命定的伟大深信不疑——不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民族。这使我们比其他人更乐意冒险,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受到关注,得到庇佑,并注定成功。


《欧洲梦》 第一部分美国工作伦理的萎缩(1)

    美国工作伦理的萎缩    
    尽管上帝选民的观念赋予美国人某种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有所成就,但是美国梦里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舍此则不足以塑造如此有力的未来图景。如果说约翰·温斯洛普代表了美国梦的精神侧面,那么,为它提供实用指导原则的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富兰克林心目中的美国未来前景乃是从欧洲启蒙主义那里汲取灵感,故而强调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市场里的个人私利。展望美国原始的荒野,富兰克林看到的是广阔的未曾开发的资源,可供驯化并变成生产力。他把美国的前景看成是探索某种科学技术的巨大实验室。在他的概念里,美国梦意味着一个富于创造性天才的民族,持续不断地创造财富并拓展市场的边界。和神圣相比,富兰克林更喜欢功利;他梦想着创造丰饶的物质,而非将自身托付给永恒的救赎。他的美国将由一群以实用性技术为基础的勤奋的人民所组成。    
    倘若温斯洛普提供了救赎之路,那么富兰克林就指出了自我完善之途。每一个启示之举都被开拓者们赋予了一份功利主义的理性意味,这使得美国人既是最热忱的宗教信徒,同时又是地球上各民族中最彻底的功利主义者——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葆有这种品质。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美国独立宣言》中激进地宣称: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对此,富兰克林笃信不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政府曾经提出过人民可能有追求他们自己幸福的权利。那么,一个人怎样努力才能获得幸福呢?富兰克林深信,得到幸福唯有靠不断的自我完善——亦即,成就一番事业。    
    因此,美国梦将两条表面上水火不容的伟大的欧洲传统熔铸为一,激发人们想像出一种臻于有史以来空前强大地步的人类力量。美国梦的部分注意力始终关注天堂和永恒的拯救,另一部分则关注自然力及市场的吸引力。宗教热忱和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奇特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起初体现在美国的边疆地区,后来则表现在不论城郊都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的建设中。    
    美国梦如此持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表达了两种基本的人类欲望——此世的幸福和彼岸的拯救。前者要求坚毅不拔、自我完善和自力更生,后者要求对上帝毫不动摇的信心。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梦想提供了今生和来世两个世界里都最美好的前景。    
    尽管美国人的宗教忠诚保持如初,但却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梦的第二种成分正在被削弱。近年来,美国的年轻一代似乎已经部分省略了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将这个句子缩写成“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追忆前贤,富兰克林曾在他的《穷理查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k)里不断告诫读者:要埋头苦干!富兰克林的格言警句都是在颂扬训练和勤奋工作的美德——“懒汉之手乃是魔鬼的工场”;“今日事,今日毕”;“及时修补,免日后吃苦”——但它们似乎都已被遗忘。


《欧洲梦》 第一部分美国工作伦理的萎缩(2)

    美国梦乃是基于成功来自勤奋、足智多谋和自力更生的观念。富兰克林的格言是某种特殊织物遗留下来的最后一根细线,这种织物曾将启蒙主义的世俗功利主义与此前的加尔文宗教传统结合起来,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后来将它称为“新教工作伦理”(我们将在第四、第五章里更细致地讨论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神学)。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已经放弃了工作伦理。美国梦对他们来说无关乎信念或坚毅不拔,而更有赖于幸运和厚颜无耻。    
    在我多年来所关注的此类民意调查中,看过最有意思的一个是询问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是否相信自己会变得富有。55%的年轻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即他们会变得富有'43'。这在美国年轻人身上并不出乎意料。别忘了,美国梦的全部要义不外乎霍雷肖·阿尔杰(Horatio Alger)写的故事——每个美国人都有可能“从乞丐到富豪”。但这个调查真正耐人寻味的还是紧接着的问题。当问到他们如何才能发财致富时,71%的在职者认为,他们靠现在的工作不可能有机会发财'44'。那好,未来的工作前景又怎样呢?结果是76%的18 至29 岁之间的年轻人相信,不论现在从事什么行业,美国人“不再像过去那样愿意努力工作以求晋职了”'45'。我猜想他们把自己也归为其中一员。    
    当《新闻周刊》(Newsweek)发动这项调查时,它询问被调查者:倘若他们可能以工作以外的方式变得富有,那么是凭借投资,还是遗产,或是好运?选择投资是因为这项调查是在1999 年进行的,正当股票牛市、投资者股票所获净利增值之际。但这种盛况即将不再。遗产也是一种可能,婴儿潮一代'46'的大多数人已经负债累累,不大可能传下什么遗产——至少不够分给那55%相信自己将会变得富有的年轻人'47'。最后我们就只剩下好运了。所有这些方法——投资,遗产和好运——都不要求勤奋工作或坚毅不拔,而这两种品质正是富兰克林认为想要在美国出人头地所必须具备的首要优点。我猜想许多孩子们觉得他们将会走运。无需努力工作,运气就会落到他们头上。    
    我想起已故的社会批评家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所写的《自恋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拉什提出,消费风气已经在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多数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沉浸在片刻的欢愉和琐屑的追求中。他写道:“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过去等同于理性地追逐利益和积累财富,而现在已经变成追求享乐和精神存在感……活在当下成为压倒一切的激情——不为前人,不为后人,只为你自己而活。”'48'    
    拉什做出如上分析后不久,已故的纽约大学教育家内尔·波斯特曼(Neil Postman)在所写《自娱到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的书里,对美国式任性的自恋做出了自己的评述。令这两位美国文化的敏锐观察者都忧心如焚的是,美国年轻人日益被传媒文化所俘获,这种文化出售的是当下满足欲望的观念。结果是,美国人逐代变得不愿意甚至不能够勤奋工作,从而推迟了将来得到报偿的满足感。自恋者的时间框架是瞬时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过去的承诺和未来的义务都被看做对当下满足构成了不必要的束缚和障碍。在这种新的自恋文化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获取幸福,并极不乐意将之推迟到明天。美国价值3,300亿美元的广告业不遗余力地推销这样一个概念,即你和我可以获得现在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干吗等待?为了保障这个目标的实现,美国炫耀着它的消费者信用卡文化,允许我们现在享受、将来付款。许多美国人都舒舒服服地以超出他们支付能力的方式生活,负债累累——这一切都在强化着拉什和波斯特曼观察到的自恋者行为,并正在迅速席卷美国生活。    
    美国梦曾经将基督教末世论与启蒙主义的实用性和理性行为结合在一起;它现在是否已经从这一崇高的峰顶跌落,变成不过是“交好运”的黄粱美梦呢?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来说,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欧洲梦》 第一部分不劳而获(1)

    不劳而获    
    美国人向来甘冒风险。部分说来,这就是美国梦的全部要义所在。过去,我们把这种美国式的冒险精神与愿意在一片新的土地上重新开始、驯化荒野,以及为某种观念投资或者开创一项新的生意联系在一起。今天,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来说,冒险已经变得几近等同于赌博。    
    2002 年,每10个美国人里就有7个参与某种形式的合法赌博。过去的一年里,57%的美国人买过彩票,31%的美国人曾在卡西诺赌博'49'。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的赌博收益年增长率稳定在9%,这比美国整体经济增长率要快得多'50'。美国人现在花在赌博上的钱比花在电影、录像带、DVD、音乐和书上的加起来的都多'51'。2002 年,美国人花在合法赌博(包括赛马、赛狗、卡西诺等)和彩票上的钱为680 亿美元,而1991 年还只有270 亿美元'52'。我幼年时,只有内华达州允许赌博。如今,47个州已经将赌博合法化。美国政府从彩票和卡西诺上年收益为200 亿美元,是他们所有税收收入的4%还多'53'。    
    赌博迅速变成了全国性的消遣,很多美国人甚至已经不能自拔。威力球的累积中彩额可能超过3 亿美元。人们排着有时长达500 人的队伍,等着把一天的大部分薪水用来买一张小小的彩票,这种情况如今已颇为常见'54'。    
    美国每年用在州乐透彩和其他赌赛上的广告资金超过4 亿美元'55'。多数广告都致力于发掘美国梦“从乞丐到富豪”的主题上。纽约乐透彩用这样一条标语来诱惑消费者:“一美元和一个梦想。”芝加哥乐透彩宣称:“这张可能就是你的幸运券!”'56'    
    正如毒品一样,赌博已经使数百万美国人危险地上了瘾。二者都迎合了当下满足的需要——现在就要幸福。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估计有300万以上的美国人是“终身的”病态性赌博者,有180 万美国人是“暂时的”病态性赌博者,有780 万人是“终身的”问题性赌博者,有400 万人是“暂时的”问题性赌博者'57'。更令人困扰的是青少年参与赌博的人数不断上升,他们都被归入到“暂时的”病态性或问题性赌博者行列中——总数占到了美国年轻人总数的20%'58'。    
    美国文化里已经弥漫着当下获得成功的欲望。在美国人希望实现美国梦的追求中,合法赌博只不过是多种表现方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出现暂时性的疯狂。数百万美国人赌上毕生积蓄,以求瞬间成为百万富翁。高科技股成为通向成功的新“车票”。机灵的投资者变成了新的霍雷肖·阿尔杰故事中的主人公——只不过,和辛勤工作、克服厄运走向成功的传统美国英雄相比,他的现代后裔却只需收集一些流言蜚语,选中一支潜力股,然后给掮客打个电话。最后,股市崩溃,这使得上百万的婴儿潮一代和X 一代'59'没有足够的积蓄供退休后之用,并不得不面对必须工作到70 余岁才能收支平衡的前景。    
    对许多更年轻的美国人来说,新型的TV 真人秀变成了捕捉幸运星的最新“交通工具”。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排队等候着在这些节目里试镜的机会,如:美国女孩(All American Girl)、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美国少年(American Juniors)、全美超级模特新秀大赛(America’s Next Top Model)、普通汉(Average Joe)、学徒(The Apprentice)、单身汉(The Bachelor)和单身女子(The Bachelorette)、老大哥(Big Brother)、拜见岳父母大人(Meet My Folks)、个性先生(Mr。 Personality)、动作新人王(Next Action Star)、名声(Fame)、家庭(The Family)、假百万富翁(Joe Millionaire)、大执法团(Star Chamber)、生存者(Survivor)、30 秒成名(30 Seconds to Fame)、谁想嫁给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Marry a Millionaire?)?2004 年,全美有超过170 个真人秀在电视播放'60'。


《欧洲梦》 第一部分不劳而获(2)

    这些节目的参加者都希望被发现,出名,当明星。尽管某些节目要求一定的才能和专长,但多数都只是让参加者们展露自我。安迪·沃荷(Andy Warhol)在三十年前曾经预言,在美国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这如今每晚都在美国电视里上演,普通人把自己搬到摄像机前,好让上百万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