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不称职的兽医 >

第117章

不称职的兽医-第117章

小说: 不称职的兽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机会我倒是可以好好的教他,嘿嘿! 
  和孙元化商议了今后的一些事宜,嘱咐了几句,第二天孙元化就返回京城了,我也挥军南下,准备登船返回朝鲜,这次收获颇丰,得到了在中原各港口贸易的协议,同时也得到了袁崇焕,当然了,我们这位可爱的袁督师还是牛脾气发作,不肯配合,但总算是连软带硬的让我“劝”上了贼船。 
  对于郑和宝船的庞大气势袁崇焕十分吃惊,从前他也只是在书中看到过有关记载,而此时真切的看到根据二百年前船图复原的宝船自然是跌破了眼镜。这种心情可谓是十分矛盾,当年正是凭着郑和宝船才把大明的威仪散布四方,而此时居然由我这个“异乡人”将之复原,这种心情袁崇焕一直说不出来。 
  郑和宝船复原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自然是龙骨了,中国木建筑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榫卯结合,柔性受力。地上建筑受到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往往“墙倒屋不塌”,木材的弹性可以保证木结构的整体在一定范围变形和位移。而船长决定龙骨总长度,反过来亦然,郑和宝船有将近138米长,56米宽,龙骨就自然成了最大的科技攻关项目,普通的木材自然无法达到这个长度,更无法承受海水的压力,就是最坚硬的木材也无法达到这个要求,那么郑和宝船是如何建成的就成了一个谜,这在现代的考古界也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难题。 
  对于海船来说,由于海浪的作用是周期性的,持续的,对于拼接的船体结构,在木材强度和弹性范围内,要保证结构的完整,是一个问题;要保证船壳结构的水密性则是一个个更大的问题,长度超过一百二十米的木制结构,在海上风浪的作用下,一定会有变形,这种变形的直接结果就是拼接船壳水密性的降低。对于宝船来说,最大吃水达到10米,船底渗透的水压将超过一个大气压,在这样的不利环境下,船壳接缝即使用捻料捻缝也难以保证良好的水密性,在大海上作长期的航行。 
  对于这些问题自然是需要一个个解决了,船体的结构,耐波性、抗沉性、推进原理,以及导航技术等等,都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因而,凡是征服海洋的造船业发达鼎盛之时,就是科学技术进步之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比较相适应的时期,因而也就是国家兴盛之时。这点似乎和目前我所处的形势不同,当然朝鲜现在的发展已经走上正轨,对于朝鲜来说算得上是国家兴盛,可是若说如此就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未免有些夸大。好在我是一个现代人,这种见识和知识积累以及眼光虽然在现代算不上什么,可是到了古代也可以说是高瞻远瞩了(呵呵,吹牛的毛病老犯)。 
  在我的提议下,赛鲁班试验了我提出钢筋法,这个提议缘于最近朝鲜大力发展的建筑业,房屋若是想建高而且牢固,少不了钢筋和混凝土,钢筋就是一座建筑的脊梁,那么这个脊梁能不能应用于造船呢,在中国古代,造船和造屋其实是相通的,采用的工艺也是互相借鉴的。 
  因此郑和宝船采用了多股钢筋并合技术,以目前朝鲜的冶铁技术而言,粗如手臂的钢筋虽然可以浇铸出来,可是长度达到130米后就变得十分易折,靠他做龙骨显然是不成的,于是我想到了筷子的故事,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断,可是一把筷子就无法折断了。郑和宝船的龙骨正是应用了这个原理,它采用数十根钢筋并合而成,这样即达到了韧性也符合了硬度的要求,有了龙骨这船建造起来就不成大问题了,下一步就是解决水密性的问题了,早在11世纪时我国的造船业就已经使用了水密隔舱,而这一技术在西方的应用整整晚了700多年,有了水密隔舱大船远洋航行的安全性就得到了保证,再加上我的秘密武器—橡胶。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在一艘从吕宋来的船上我找到了橡胶,吕宋人已经初步的掌握了橡胶技术,作为现代人对橡胶的认识自然是比谁都清楚,为此我曾专门派了一小队船到吕宋去搜罗橡胶原料。并且在郑和宝船竣工前运回,加固了水密隔舱,因此才有这艘融合现代和古代技术的子龙号。 
  站在船头上我踌躇满志,这艘子龙号凝聚我的心血,同时我也想起那艘从吕宋来的商船船主所讲述的故事。袁崇焕站在一旁默不作声,只是看着大海,不知道他心里想着些什么,我走上近前先是叹了口气,引起他的注意力,随后说道: 
  “可惜我李开阳空有战船数千,也无法拯救天下的炎黄子孙,别看我在这里耀武扬威,可是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胞却在被屠杀。” 
  我的这话引起了袁崇焕的兴趣,虽然他对我还有些厌恶,可是一听同胞被屠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使得他自然而然的侧耳倾听,佟养性在一旁和我一唱一和问道: 
  “先生可还是在为吕宋的事烦心?” 
  “谁说不是呢,吕宋的华人也是我大汉子民,但是却被遗弃,让夷人肆无忌惮的屠杀,如何不让我揪心呢!”我痛心疾首的说道。 
  其实华人对亚太地区和南洋的殖民早于西洋人。但因为国家非但不支持,还视为〃天朝弃民〃,因此海外中国人的生存采取〃寄人篱下〃方式,变成后来世界各地所有华侨的一个模式。 
  我这时所指的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人未能像葡萄牙人一般在华南(澳门)弄到一个据点,唯有在菲律宾从事〃中国贸易〃,并全面依赖华商从漳州进货到马尼拉,因此引来大批华人定居马尼拉。但中国人有自己的儒教文化,很难为天主教所吸收,因此他们变成像西班牙本土的犹太人,只在经济上有用,除此之外则构成一个威胁。在菲律宾,华人的人口比西班牙人还多,使后者寝食难安。结果,明末发生两次大屠杀。1603年那次把两万人的华侨社群全消灭。事后,华人移民又陆续从福建来到,发展成一个三万人的社群。至1639年,第二次大屠杀时又被干掉两万,当然了这是后来的事,也是我要尽力阻止的事,南洋是中国人的南洋,绝对不能让外国人插手,就像亚洲是中国人的亚洲一样。 
  本来这事我也是从前在史书上偶然看到的,吕宋的商人的讲述更是证实了这场残酷的屠杀,那船主就是这场屠杀的幸存者,此事不过才二十余年,那人说起来是泣不成声,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遂才有占领琉球取得补给基地,进一步向吕宋渗透的打算。 
 
 
 
  
第四卷 披荆斩棘 第三十二章 归途
 
  说了这么多,袁崇焕也仅是动容而已,脸上有些悲戚可是依旧不言不语,害得我唾沫星子白费。郁闷! 
  但是我的这番话却把柳德恭、李哲、还有邓希晨吸引了过来,先后的两波登陆,除了安龙焕负责在塘沽的下一批返朝人员以外,就只有朴仁杰还在朝鲜,我身边的海军主要将领如今都在,谈起海上贸易和战争他们却是都十分有兴趣,纷纷的围拢上来。左右无事,我又开始夸夸奇谈: 
  “各位,你们知道海有多大么?”我的提问引发了众人的沉思,柳德恭在海上的岁月有二十多年了,可是他最远也就是到了一次登州,望着茫无边际的大海,众人都是说不出话来。 
  “大哥,你一定知道了!”邓希晨对我可是越来越信服了,自从他和柳如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以后,吃水不忘打井人,这时正用崇拜的眼光看着我,弄得我老脸一红,拜托,不要这样啊,咱虽然爱吹牛,可是不搞个人崇拜的。 
  “这个我也不清楚,但是三宝太监历时二十余年也未能走到大海的尽头足见其大,再说汤若望他们所来的国度也都是我大汉子民未到之处。如此看来夷人的航海技术还是十分先进的!”我说话漫无边际,这本来就是闲聊么,可是邓希晨一听我说夷人航海技术先进却嗤之以鼻。 
  “大哥,你怎么长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啊!他夷人厉害怎么不造出一艘郑和宝船出来啊,你看安东尼奥造了一艘破帆船就高兴成那样子,我看他们也没什么多大的本事。其余人也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艘郑和宝船让很多人都十分骄傲,以致于忽视了西方舰船的威胁。这种思想可的确要不得,随着海军在海上触角的延伸,早晚有一天会和西班牙或者是英国这样的海上强国碰面的,如此轻敌后果可想而知。 
  我扳起了脸道:“轻视敌人是作战的大忌,这些你都不懂么,我问你们这些火炮的制造技术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导航技术都是哪里来的,难道你们忘了么?” 
  要说15世纪以前,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处于世界前列还情有可原,那时中国拥有配备防水舱的大型多帆舰船,使用更为有效的四角纵帆。可到了15世纪,欧洲人的航海技术就已经迎头赶上,与中国人并驾齐驱,各有千秋。中国人在舰船规模和船体建造方面遥遥领先,而葡萄牙人则在导航技术上独占鳌头。在航海技术上,东西方已经没有什么差距了。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优势,都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与实力。由于禁海的原因使得中国随后的航海业发展缓慢,很明显的西方国家航海技术方面的进步速度已经快于东方国家。到了16世纪,与东方国家相比,西方国家的远洋航海技术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至于现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已经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了,我们的战船却还没有走出马六甲,居然还在这里大言不惭。 
  平时我都是嘻嘻哈哈的,众人很少见我这样严肃,也都跟着紧张起来,见众人都如此的关切的看着我,我意识到有些失态了,可是这事容不得我不认真对待,国人到现在还以自己是中央帝国而夜郎自大呢,一个小小的辽东就几乎牵制了全国的兵力,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老大呢! 
  “各位!”我语重心长地说道:“自秦汉以来我们汉人的威胁多来自西北方和正北方,因此国都亦设在长安或洛阳。然而,从安史之乱开始,直到现在,亡国的肇机皆来自东北地区。像辽与金——它们成为宋朝的大患。继起的蒙古则在灭金的条件下灭南宋,而造成汉人的天下首次全亡于外族之手。后来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回了大漠,可是朱隶不一样要以皇帝之躯驻守边疆,将京城定在北京么,再到努尔哈赤,的确我们汉人的威胁现在都在北方,可是你们忘记大海了,忘记我们是如何轻而易举的在塘沽登陆了么,我们可以做到,别人就不能做到么,郑和宝船我们可以造,夷人一样可以造!”对于我的这番苦口婆心,众人虽是表示受教,可是并没有几个人真正重视,对于来自海上的威胁,他们头脑中的敌人就只有倭寇,自从拥有朝鲜海军以后,并且随着倭寇在朝鲜沿海的绝迹,这些人已经不把倭寇当回事了。不像我这个现代人,深知中国的威胁来自大洋的深处。 
  马六甲,这个早在1511年就被葡萄牙人灭掉中国的藩属紧紧的扼住了中国船只进入更远的印度洋的咽喉,其实这一带,早已由华侨所殖民。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程之时,曾与盘踞在苏门答腊的巨港的华人领袖陈祖义作战,杀掉五千人,并把陈本人带回南京正法。这些人可能就是和朱元璋争天下的元末群雄逃到海外的残余。明廷的政策是消灭海外不肯就范的华侨,宁可扶植地方土著,对马来海峡对岸的马六甲恩泽有加,郑和几次下西洋都用它当基地。 
  后来中国势力自动撤出,让马六甲自生自灭,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葡萄牙之所以消灭马六甲却获得了当地华侨协助。这些海商在明廷的海禁下已经处身法外。当他们与马六甲政府发生争执,需要国家力量撑腰时,不是寻求大明水师而是找葡萄牙人帮忙。明廷则对整件事无关痛痒,甚至是在1557年还把澳门给了葡萄牙。愚蠢!十分的愚蠢,他们根本看不到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不想这些了,一切一点点的来吧,我越想越郁闷,索性丢下众人,返回自己的卧舱,望着天棚发呆,前一次来中原有众位美女相伴,可是这次却孤家寡人,想起从前的忸怩风光,我的心早就飞回了朝鲜,按照预产期,海兰珠和李顺姬就快要生了,这也是我率先带第一批人回朝鲜的原因,我要看着自己孩子的出世。 
  战船航行的很快,但是我归心似箭,只觉得度日如年,我曾经试图灌输给众人海权主义的重要性,可是作为大陆国家(朝鲜在这点上严重的受中原的影响)的思想和意识根深蒂固,看来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我只有一个人躲在舱里不断的制定作战计划,凭借自己头脑中的印象,复原亚洲的地图,并且标识出欧洲和美洲的方位。 
  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始,一切都离得我们是如此之近,可悲的是国人还没有做好准备,看着地图上的日本,我一直在犹豫,它实在离朝鲜太近了,近得让我不安心派出大量的舰队去台湾,去吕宋,去更远的地方,这个隐患只要一直存在,我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海上冒险去。从前那个恶毒的想法又浮现在我脑海里,真的要这样做么,虽然一劳永逸,可是…… 
  皇太极是匆忙而又狼狈的返回辽东的,这次突袭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朝鲜军队的出现打乱他整个的计划,使他功亏一篑,但是袁崇焕一去他倒是安心了很多,自此来自宁远的威胁小了很多。 
  另外一个促成他这么快退军的原因就是,八旗在永平俘获很多工匠,会造火器的工匠(明朝一个制造火器的“军工厂”就在这里),从打一获得这个消息后,皇太极紧张了起来,十分的紧张。北京城外一战他已经充分的认识到火器的威力,可是苦于自己手下无人,此时这些工匠的俘获使他如获至宝。生怕有失,才急急忙忙的撤军,更是将这些工匠放在他的中军看管,每天都好生善待着,生怕这些人有了闪失。 
  皇太极风风火火的赶回了辽东,这时发现自己在辽东的地盘几乎小了一半,尽管失去的这一半从前几乎没有多少人居住,可是毕竟是自己的土地,为此他暴跳如雷,仔细询问战况。 
  “火炮,又是火炮!”皇太极咆哮道,他恨火炮,恨这个该死的家伙。他是自己失败的罪魁祸首,皇太极发现自己包括他父亲努尔哈赤在内的所有败仗都和这个火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皇太极这次是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个难关,专程责令范文成负责火炮的研发工作。至于东海女真,这一趟中原损耗不少,皇太极决定采取守势,在巩固自己地盘的基础上再图进取。 
  题外话:粗略的估计,《兽医》大概有快70万字了,写到这里我不是很满意,回头从前看许多地方漏洞很多,笔法也不是很好,最近一段时间,写作的也有些混乱,尤其北京城外的这一战,写的不够经典,我不善于写战争,就像网友所说的那样,我不是学军事的尽管十分喜欢军事,可是毕竟是门外汉,兽医才是我的专业。 
  “披荆斩棘”一卷至此结束,对于下一部分些什么,我已经初步拟好了提纲,希望可以精彩一些,“骗了”诸位很多money,十分不好意思,在此向各位表示感谢,各位订阅VIP的朋友就当是扶贫捐款吧,兽医确实很穷,工资不多。 
  更重要的是我喜欢这部作品,想把他写好,希望大家指正,既然是题外话,兽医也要透露一下,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一见钟情,从前我是不太相信的包括上一个女朋友都是在巧合的情况下促成的,结果很不幸,两年后分开了。人家说忘记一段感情最好的办法是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