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沈心怡传奇 作者:道不尽心中千般愁(起点vip2013-06-19完结) >

第72章

沈心怡传奇 作者:道不尽心中千般愁(起点vip2013-06-19完结)-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沈心怡走近养心殿,正好听到殿里面传来刘钰的声音:“母后凤体又痒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只不过近年来病情更加严重,为了让她老人家放心,朕连这一次定国公战败的消息都给拖延下来了,也没有怪罪于任何人,只盼望着母后的身体能有所转机,只是没有想到……“这一番话说的入情入理,十分的动听,正是一个为了自己的母后而全心全意尽孝心的人。

    “皇上不要难过,太后在天有灵,也不愿意皇上为之伤心伤身呀。太后享年五十有三,生平又十分的崇尚节俭,躬勤敬礼,堪为千古之表率。臣等以为应当遵祖宗先例,赐以封号,是太后安心于凤穴,才是重中之重呀。”礼部尚书韩宇的声音传出来,十分的恭敬的劝慰道。

    沈心怡的脚步稍稍停滞了,她从敞开的窗子里看过去,殿中大多数都是礼部的官员,很明显是在商议太后的治丧典礼事宜。

    刘钰在龙椅上侧了侧身子,长长的叹息一声道:“朕自继位依赖,母后仁慈宽裕,爱护有加,又多次为朕劳心劳力,如今阴阳两隔,朕实在是哀伤难安呀。现如今母后去世了,朕只要入梦就能梦到太后的音容笑貌,实在是难过得很,儒家的礼法上都说,父母去世,应当守孝三年,朕也想要效法而行。”

    下面的臣子听得一阵诧异。按照民间的风俗,父母去世者,子女是当守孝三年,不得婚嫁为官,以表孝心。但是天子守孝,则是以日代月。也就是说,三年三十六个月,天子只守孝三十六天而已。

    如今一听刘钰竟然要效法儒家民间守孝三年,这怎么可以呢?先不说如今和南唐的战事连连不断,一国之主竟然跑到皇陵那里去守孝三年,这国家和朝政该怎么办呢?难道说满朝的文武百官都要一起跑去太后的陵前不可,叨扰上三年吗,那样的话,太后她老人家去不是要日夜难安。

    立刻就有朝臣想要出言劝阻,可是还没有等得他开口,旁边站立的康亲王刘皓就已经出言道:“皇上所言甚是。子女尽孝,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应当尽心尽力,方能显出诚挚的孝心。皇上登基以来,以孝道治理天下,此举正堪为天下之表率。只是……”刘皓低下头去,嘴角微微的扬起,笑了一下,抬起头的时候,又是面无表情道:“皇上贵为天之子,政务十分的繁忙,如果真的是因为一己之悲伤,荒废了政务,太后她老人家肯定不愿意看到皇上这样做的,也于理不合。不如这三年内,暂居乾清宫,皇陵那边的一切事务都暂时交给礼部和果亲王主持,这样做的话,一来不会耽误国事,二来,又可以为太后尽孝,实在是一举两得之举呀。”

    果亲王是先帝的亲弟弟,在如今的大楚贵族之中,算是最老最有资历最有威望的一个人了。

    “康亲王所言甚合朕意,为母后计,为大楚计,为天下计,朕再三思虑,决定按照康亲王所言守礼居丧,也能表朕对对母后哀思之情。”刘钰点点头道。

    礼部众臣顿时一下子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都摸不着头脑了,沈心怡听了之后都快要情不自禁笑出声来,这两个人真是厉害极了,一唱一和的,说得十分的好听,挑不出一点儿错处,说是三十六天的丧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孝心,要守孝三年才可以,但是实际上呢,就连这仅有的三十六天的守孝期都给取消了。仅仅让果亲王和礼部代替他治丧守孝而已。

    “皇上英明啊。皇上此举,全了孝心,又和礼孝,正是天下之表率,万民敬仰啊……”那些臣子一下子反应过来,高高的唱起赞歌来。

    朝堂上的官员哪一个不是成了精的,不用人提醒,众人都好似醍醐灌顶一般,连连称赞起刘钰来……

    沈心怡在殿外,忍不住嘲讽的笑了笑,仰起头来,看向四周的宫墙,大殿的门口,到处都是因为太后大丧而挂起来的白色的帐幔纸幡,在夏日的风里面飘啊飘的,都听出了呜呜的哭声,似乎是在为太后的离去而哭泣,忽然之间,沈心怡的觉得心里面升起一股子寒意来,刹那间就遍布全身,好冷呀,就好像寒冬腊月,在外面冻了一整天一样。

    乾晖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大楚太后薨逝,谥号为仁贤显安皇太后。九月二日,太后五七大祭,棺椁合葬于先武帝景陵,由果亲王于陵墓南庑起青庐,代皇上行局丧守礼之仪。

正文 第五十八章 战事连连

    因为太后的故去宫里面一段时间陷入低迷和凄凉,和南唐的战事连绵不断的使得前朝难以安宁,不得不赶快制定对策。

    乾晖四年九月十六日,夏承志上朝听封,晋为大将军,加之为尚书令,率领援军开赴南方。同月,趁着汴京城大胜,士气高振,南唐裕亲王率兵北上,没有多久就攻陷了兖州城,至此,原本南唐割让给大楚的土地被他在短短三个月之内全数收复。刚刚奔赴前线的夏承志也是没有办法抵挡南唐势如破竹的攻势,只有节节败退的份。

    “皇上不发愁吗?”沈心怡对正在悠闲地看着棋盘的刘钰问道。告急的折子和百官因为前方战事不顺利而匆匆忙忙递上的文书、折子之类的东西早已经把旁边的九龙玉案给堆得满满的,但是刘钰一份都没有翻看过,此刻他还漫不经心、随意地翻看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有什么可要着急的,这些个文臣呀,就算是上再多的折子,也没有大的用处,难道还能指望他们拿出一个杀敌平乱的主意来?”

    “可是如今前方的战事连连不顺,臣妾虽然身居**,那也是有所耳闻,日夜担心呢?”

    “哟,怡儿怎么也担心起这个来了?”刘钰从棋盘上抬起头来笑着问道。

    沈心怡看着刘钰那似笑非笑的得意神情,心里头忽然闪过一个想法,一下子就明白了不少。刘钰不是一个大度的君王,甚至可以说有些小气、短视、脾气暴躁,如此让他尽失颜面,失掉尊严的战败之事,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怕是……

    “哎呀,臣妾还在一味的发愁,”沈心怡狡黠的一笑:“只不过现在呀,臣妾正在发愁怎么样恭喜皇上呢?”

    “哦,喜从何来呀?”刘钰丢开棋盘,不再看了。“怡儿,刚刚不是还在说战事诸般不顺吗?怎么这会又道起喜来了?”

    “是呀,当然是恭喜皇上,我们大楚的将士就要旗开得胜。”沈心怡眨眨眼,调皮的笑一笑道。

    刘钰一下子就觉得十分的奇怪,问道:“如今前线之中接二连三来的可都是战败的折子,满朝文武急得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怡儿,你去翻翻那些折子就知道了,怡儿是怎么预言我们大楚即将旗开得胜的?”

    沈心怡莞尔笑道:“皇上,你难道还要隐瞒臣妾吗?原本臣妾是很担心的,害怕皇上因此而心急如焚,劳心劳力,只是刚才看到皇上轻松悠闲的样子,就知道皇上已是成竹在胸,接下来我们大楚一定会打败南唐,胜利指日可待了。说着目光转向龙案上那高高堆起的奏折,又继续说道:“朝中诸位大人们都不知道皇上的态度,只是听到连续不断的败退消息,当然是火烧火燎的。却不知道,如今我军虽然节节败退,但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败而已,而且南唐确是要大败了。”

    “哈哈,”刘钰畅快的笑了起来:“果然还是怡儿深得朕心呀,比那些个迂腐、糊涂的老臣们聪明多了。”

    沈心怡垂头,低下眼帘,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断,也更加佩服诸葛正我的推断十分的正确,夏承志果然不可小觑。

    “怡儿果然是绝顶聪明,那你可知道我们大楚为何就要胜利了吗?难道仅凭着朕的这些行为就可以吗,那可不行,怡儿你再说说看还有哪些依据?”刘钰打趣道。

    沈心怡嫣然一笑道:“皇上,你真是太看得起臣妾了,怡儿不过是个深宫妇人,怎么能够看透这些军国大事呢?还是要请皇上为臣妾解惑了,皇上?”

    刘钰笑着摇摇头道:“怡儿就算是看不透,但无时无刻不呆在朕的身边,看到的、听到的,可都是朕所关心的,凭怡儿的聪慧还能猜不到吗?”

    沈心怡皱着眉头假装思索了一会儿,说道:“臣妾看到皇上这几天来,不看战报,反而看的都是从南唐那里得来的情报,难道是南唐的朝堂要有大的变动了?”说完还歪着脑袋,不好的意思的笑一笑,吐吐舌头:“啊,皇上,这都是臣妾猜的,要是猜错了皇上可不许笑话呀。”

    “怡儿真是聪慧可人,猜的是恰到好处,朕又岂会笑话呢。”刘钰哈哈大笑:“眼下看来虽然是我们楚军节节败退,可是战事的变故就潜伏在南唐的朝堂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南唐的裕亲王单通,此人是个心腹大患,要是不除,想要顺利的发兵南唐,攻下南唐,那是不可能的。”

    “臣妾虽然身在宫廷,那南唐裕亲王的威名,也是很早就有耳闻的。”沈心怡面含担忧得道。

    “早在父皇还在位的时候就曾经以千金美女暗中收买了南唐重臣,施以离间之计,破坏唐帝和裕亲王之间的兄弟感情,每一次都会成功,但是,每一次唐帝都顾念亲情,难以痛下杀手,只是把他的解除兵权,软禁于京城了事。”刘钰长叹一声道:“不过,这一次我们不必忧心了。根据安排在南唐的内应传来的线报,裕亲王只怕活不长了。其实呀,早就在唐帝将他圈禁于京城府邸的时候,他就心中一直郁郁寡欢,郁结于心,卧病在床了。今年因为边疆的危机不断,才被唐帝又给解了软禁,重新入朝堂,也是勉强的支撑,上阵指挥,可是前些日子听说他在军中竟然吐血昏迷,只怕是性命威已。”

    沈心怡沉默不语,这些日子以来,她一直在刘钰的身边,虽然不能随意的去翻看那些密报,但是有意无意中也是探知了不少消息,再加上从诸葛正我那里得来的线报,她也是知道的,南唐朝廷里面,主和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尤其是这些日子就有不少朝臣纷纷议论说裕亲王单通急功冒进,有违皇命。还有人说,把那些失地收回来就行了,要见好就收,引来楚国的报复就得不偿失了。甚至还有些大臣公然上折子弹劾裕亲王,说裕亲王这样步步紧逼,手握重兵,威望甚高,只怕会有不臣之心呀……

    在太后大丧的时候,南唐朝中就主张应该趁此机会和楚国议和,就连唐帝也是下了旨意,召裕亲王回京述职,那道旨意之中也有很多不满之词。可是裕亲王没有加以理会,自顾自的出兵收复失地,攻打楚国,唐帝对他更加不满了,愈发怀疑他是不是要自立为帝了。

    单通之所以没有理会唐帝的旨意,知道朝中人对他猜疑,还急于进攻,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希望能趁着这最后的生命和时机为南唐尽一份心,打下一片安稳的基业,不再受制于楚国。

    沈心怡想明白之后,忍不住叹息:“裕亲王战功赫赫,是南唐的栋梁之才,中流砥柱,只可惜唐帝却如此的猜忌于他。”

    “功高震主,名高就会遭到嫉妒。这本就是世间轮换不息的事情,没什么好稀奇的呀。”刘钰随意的笑道:“这一次夏承志出兵的时候就曾经向朕秘密进言,单通此人一向十分的勇猛无敌,开局之战必然会锐不可当,为了避免楚军的损失,应当避其锋芒,再图打算,所以呀,这些战败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朕才没有感到意外呀。”

    刘钰很开心的说道。

    沈心怡嘴角微微上翘:呵呵,功高震主。是呀,哪一朝哪一代的君王能够免俗呢?只怕在大楚也要上演这么一出了,到时,又有好戏看了,夏承志,不知道你会怎么做呢?

    君心难测,帝王的心更是比六月的天气还要来的奇怪,才也猜不透。眼下打出的军队节节败退,每一个人都不看好夏承志,都在说他的坏话,责备他作战不力,指挥无方,难以堪当重任,有损大楚国威,应该责罚于他,而刘钰呢,什么都不说,护着夏承志,更加的欣赏其夏承志来。但是当夏承志开始反攻的时候,捷报频频传来,朝野上下一片对他称赞之声的时候,刘钰又会怎么样想呢,还会一如既往的信任夏承志呢?

    这一次夏承志如果征伐南唐成功,功劳比天高,接下来等他的是什么呢?

    这世间有一个道理是不会变得,那就是站得越高,摔得越重!

    ※※※※※※※※※※※※※※※※※※※※※※※※※※※※※※※※※

    沈心怡拿着手里头的线报,刚刚宫外传来消息,诸葛正我今天动身启程返回南唐。前天沈心怡把从刘钰这里得来的裕亲王单通重病的消息传给他。为了稳定军心,单通在军中病重的消息一直封锁着,只有贴身伺候的几个亲信知道而已,就连诸葛正我都毫不知情,也不知道大楚的密探是如何知道这个隐秘的消息的。如今战事开展的如火如荼,为了保护诸葛正我的安全,沈心怡特意拜托李密保护他的安全,李密本来就欠着沈心怡的人情,就答应了,两人便一起上路了。

    大楚这一边密报的事务都交给陈志打理了。

    沈心怡无意识地揉捏着手中的密报,想起了诸葛中我的话,“如今南唐看似势如猛虎下涣散,无人能挡,可是这样的优势全在于裕亲王一人的身上。一旦他有不测,后果将难以承受。夏承志虽然多次战败,连连败退,但却是一个最好的猎人,正在盯紧猎物,伺机而动……”

    沈心怡将手中的密报放在烛火上烧毁之后,长长叹了一声。

    ☆☆☆☆☆☆☆☆☆☆☆☆☆☆☆☆☆☆☆☆☆☆☆☆☆☆☆☆☆☆☆☆

    随着夏承志接二连三的败退,整个大楚的**之中又被乌云给笼罩了,虽然刘钰心里面很开心,但是很多时候,他不得不做出一副忧心忡忡、悲伤痛心的模样来,一方面,在大局没有安定之前,他不希望走漏风声;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太后故去,他还不能过于高兴。可是在北部边关传来消息之后,刘钰就真的是愤怒加郁闷了。

    真是的,南方的战事还没有解决掉,北方又出现了边患。

    北辽,可恨之极,又蠢蠢欲动了。

    辽国地处草原,土地十分的贫瘠,难以耕种,都是以游牧为生的,逐水草而居,这个国家的青壮男子都十分的精通于骑射,以一当十,十分的勇敢,孔武有力。每一年的秋冬季节草原上没有牧草,难以养活牛羊,牧马,食物成为一个大问题,他们往往会南下劫掠边关,抢劫粮草钱财以度过冬天,今年也一直对他们严加防范,只是他们一直没有消息传来,可是今天送来的北方线报却说北辽开始集结兵马,只怕又要南下掠夺了。这样的事情每年都会上演,已成惯例,只是今年的比往年晚了一些时候而已。

    “朕还以为这些野蛮人今年改了性子呢。”刘钰恨恨的将手中的折子扔到一边道。往年,北辽的攻击一般都会在秋收刚结束九、十月份就开展了,今年却一反常态的拖延到了十一月份,这时候才开始集结兵马。

    沈心怡疑惑道:“只是集结兵马而已,说不定北辽这一次还没有出兵的意图呢?要不然,他们就早早的动手了,何必等到现在呢,现在寒冬将至,应该不是最有利的时机呀。”

    “怡儿,这一次正是这个时机才更加可恨呀。这些南蛮子每年都会到边关烧杀抢掠一番,扰的楚国的子民日夜难以安眠,可是今年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