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 >

第1章

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第1章

小说: 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第1节:我很久没有喝过香槟了 
 
   
  就这样不期而至地显现那个十字架,有一次甚至是在熙熙攘攘的西单大街上。 
  我便在如此喧嚣、浮躁而又荒漠的日子里站住,与那不曾相近相亲,却比了如自己还了如自己的十字架默然相对。 
  只是那么一会儿,它就绝尘而去,丢下我,把不尽是敷衍的日子继续下去。 
  难道那只是日子的无望,而不是我的无望? 
  那正是蒲宁在《三个卢布》里,指给我看的、竖立在不知名少女的墓前,并在雅尔达的阳光下,闪耀着白光的十字架。 
  相信在许多没有星光的夜晚、在散发着潮气的荒草丛中,会有那相当古老的族类、从不相干这个世界的萤火虫,飞掠在它的四周。 
  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萤火虫那点存在又似乎并不存在、忽隐又忽现的光亮,以及无声无息到即便在我们的梦中,也不会出现的萤火虫,更能体谅万物和它们自己不得不坠落世上的遭遇?那十字架该是很不寂寞的了。 
   
  然而谁又能说那十字架不属于契可夫? 
   
  谁又能说它仅仅竖立在雅尔达阳光明媚的山岗上,而不是竖立在英格兰的一处荒原上? 
  在一个秋日即将落幕的时刻,徒步走过英格兰的那处荒原。 
  这才是英格兰最美的景色,也许英国人不喜欢我这样说。 
  别以为“云”只是一味地无辜、轻柔,其实它窥伺已久,只等着这样的日子,将残败的秋日一笔勾销。又像一个急不可待的噩耗,挟着满怀歹意的雨,阴沉地碾过一无遮拦的荒原;荒原上无处隐蔽、被万般蹂躏无由伤害过的一切;还有那孤零零地、突兀在荒原上的十字架……雨水潲过飘摇的伞,漫过我的脸,又流进我的嘴角。我咂磨着溶解在雨水里的、荒原的滋味,眼巴巴地望着那层叠的、无法穿透的雨幕。雨幕后面,是同样眼巴巴地等待、且永远等待不到我的十字架。 
   
  十字架下,既没有费尽心机杜撰的、拍案惊绝的故事,也没有气象万千的意念和恢宏阔大的气势……无非是契可夫的咳嗽,优雅、宁静、温柔、羞涩、敏感和忧郁…… 


第2节:完了的何止是一个朝代 
 
   
  以及,再也不会有人把它们的光彩重现的《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而且,果真有人把它们的光彩重现过吗? 
  以及,一万个三等作家都能写出来的:人生不过是一场与孤独不能获胜的、而又不得不做的挣扎;和,那个受苦受难的万卡…… 
  却只有一个契可夫才能写出来的:姚纳终于认可,当一个人再也没有用的时候,自然要出局的游戏规则,最终能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有那匹和他一样老而无用的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像他那匹老马,一动不动地站在弥漫的风雪中,倾听他那也许算不得苦恼的苦恼,直至大雪覆盖了他和它的全身;和,万卡那封等着爷爷拯救、既没有地址也没有姓名、只写着“寄给乡下的爷爷”的信…… 
   
  也曾喜爱和阅读过很多的作家,但是契可夫,那是一种缓慢的、对生命有去无回的穿透,而不仅仅是阅读。他那具有纯美而又并不纯美特质的小说,或许根本就是对万般缺陷的无奈。 
  曾以那样痛苦和嫌恶的心情,看待沽名钓誉那些人和事的契可夫说过:“你以为他们是作家吗!他们是马车夫!”※1。却对蒲宁说道:“您是贵族,是'俄罗斯一百个文学家中'最后一个贵族……”。 
  可不! 
  那个流亡巴黎的男人,不就是和一个不得不沦落为饭店招待,却仍然彬彬有礼、冷若冰霜、言谈举止谦逊而又庄重的女人相逢相遇……回光返照地续演了一段,如“在巴黎一个潮湿的深秋之夜”※2一样凄清而短暂、美丽而支离的旧梦,又在一个不再属于他们的早春破碎。 
  而且,难道不正是最后的蒲宁,看到了文明世界的大限--“蓦地里,我完全清醒了,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是在黑海上,我乘着一艘异国的轮船,不知为什么,我正在向君士坦丁堡驶去,俄罗斯完了,一切都完了,我过去全部的生活也完了……”※3 
  完了的何止是一个朝代? 
  蒲宁,一个朝代的结束实在不那么重要,完了的是一种味道、一种品位,一种永远消失、再也不会重现的品位。 


第3节:谁会对这些小说爱之弥深 
 
   
  又何必替客死巴黎的蒲宁感到惋惜?至少他一直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品位,以及有关那种品位的回忆。要是日后回到俄罗斯,他将比那个夜晚乘着一艘异国的轮船,向君士坦丁堡驶去更加地“完了”。 
  幸亏契可夫不必跋涉到这个味道的终点,在所有的人还没有变成马车夫之前,并挤上那条开往君士坦丁堡的船。 
  他把那个十字架留在了雅尔达,而把自己以及他的细腻和优雅,留在了一个远离俄罗斯的地方,直至最后一刻,还能握着一杯香槟对死亡说:“我很久没有喝过香槟了。”然后从容地喝完那杯香槟,躺下,对着“未来”,永远地、安静地转过身去。也许在他转过身去的时候,又发出了那优雅而忧郁的微笑?不过人们再也看不见了。 
   
  我老是猜不透,对浅薄、平庸、无聊、猥琐的“眼下”,充满着不满和猜疑,在《带阁楼的房子》里对“未来”说过那么多好话的契可夫,怎么会知道《樱桃园》将一去不复返?又怎么能预见到未来的粗陋、粗鄙、粗俗,不得不含着怜惜的泪,砍掉精心栽培、美丽而茂盛的樱桃园,决绝而又绝望地毁灭了樱桃园的生活--那饱含着往昔贵族(并非物质意义上的)生活的诗意,美丽却又、却已无用的,为着特别的、不复是这个时代(抑或根本不是这个世界)的审美趣味而酿就的生活…… 
   
  还有谁会对这些小说爱之弥深? 
   
  以后也许会有好作家、大作家。但是,再不会有优雅的作家了。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五日写于 
  SleepyHollow 
  二零零四年八月八日修改于 
  SleepyHollow 
   
  后记:写于七年前的原文,何止生涩、简直就是文理不通(但感觉没有错),让我想起多年前神经裸露的日子。。。。。。丢失的又何止是驾驭文字的能力。。。。。。幸有走出沉沦、幸有结集出版的机会,让我得以修正。如果有人看到修正前的这篇文字,请原谅我当时未能尽责。 
   
  ※1蒲宁:《契可夫》 
  ※2蒲宁:短篇小说《在巴黎》 
  ※3蒲宁:短篇小说《完了》 


第4节:有多少事我们无法预料 
 
   
  说不定它们在哪个犄角旮旯里瞄着你、等着你,然后轻而易举地将你射杀; 
  说不定什么东西不意间就闯入你还算平整的日子,于是你不得不穿针引线,将你的日子重新补缀。而且,从此以后,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只好带着这份不请自来的牵挂,走南闯北。 
  不过你也许因为有了这样一分不请自来的牵挂而悲喜交集。。。。。。 
  谁知道呢。 
   
  对于绘画,我不过是个业余水准的爱好者,却因为海走天涯得到不少欣赏的机会。 
  既然几次出入阿姆斯特丹,怎能不参观伦勃朗和凡·高的藏品博物馆? 
  那些博物馆的入场券,偶尔会从某一本书中滑落,拣起来看看,背面多半留着我潦草的笔迹,记载着当时的感受,尽管很不到位,可那是我用过的心。 
  伦勃朗是西方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尤其是他的肖像画,据说出群拔萃、构图完美、明暗对比无人能出其右、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等等。 
  “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似乎是伦勃朗的座右铭。 
  如果这一行文字的首尾两端不进行链接,可以说是功德圆满,如果链接起来,可就成了一个怪圈。 
  人对色彩的倾向、选择,不是毫无缘由。红金、橙金、褐金,是伦勃朗惯用的色彩,他一生创作多多,但我们几乎可以在他的任何一幅画作中,分离出黄金的质感。这使他的画面、尤其是肖像画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富贵之气”。 
  这是否伦勃朗后来被称为“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的原因之一?或是这种“富贵之气”原就是为所谓上流社会准备的? 
  不过伦勃朗的事业,正是从“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开始走向没落。所以,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比他的宣言更真实,以至无可辩驳。 


第5节:同样是心灵的跋涉史 
 
   
  “富贵之气”对我是一种天然的阻隔。使我无法进入颜料后面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地对于肖像画,我难免不带有作家的期待。 
  说到“准确”,惟妙惟肖得如同高保真复印机复制出来,人也好、事物也好,一旦被这只复印机捕捉,只能僵死在那里。 
  面对这种僵死与流动的思想、内心间的距离,沟壑,还能说是“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吗? 
  而对凡·高风景画的兴趣,也远远胜过他的肖像画。 
  总之,阿姆斯特丹的朝圣之行,并未鼓动起我对肖像画的兴趣。 
  还有,那时的我比起现在的我,是如许地年轻。。。。。。 
   
  有一种老套而又老套的办法其实一直在耐心地等着你,等着你自己来修正自己,那就是岁月。 
  对一首诗的阅读史,实际上是心灵的跋涉史。 
  对一幅绘画的阅读史,也同样是心灵的跋涉史。 
  正所谓一岁一心情。 
  那天,凡·高创作于1890年6月的肖像画《DoctorGacher》(尕歇医生)突然闯入我的眼帘,而且是他拿手的黄蓝色调。 
  看过不少画家画过的脸,没有哪张脸能像尕歇医生的那张脸,一瞬间就把我揪回我曾逃离的地方。 
  对于尕歇医生,凡·高曾说:“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 
  不,凡·高,你过高地估计了未来时代的精神力量,这种“肝肠寸断”的情状,并不仅仅属于你那个时代。 
  虽说那是一幅质地粗糙的印刷品,然而,无由的荒凉,一瞬间就像凡·高的向日葵,在我心里发了疯似地蔓延。 
  凡·高,凡·高,你不缺乏灼人的阳光,但却无法终止这种荒凉的蔓延和疯长。 
  我下意识地掉转头去,清清楚楚地知道:那是一种危险。 
  可我又马上调转头来,将那孤独的忧伤,搂进我同样没有一丝热气的怀抱。 
   
  一生看到过许许多多的眼泪,自己的,他人的。在我们不长的人生里,我们得为忧伤付出多少力气。 
  可是尕歇医生用不着眼泪。 
  医生不再年轻,他的忧伤当然不是绿色的忧伤,那种忧伤只要遇到春天就可以康复,也许不用等到春天。 


第6节:你为什么留下那些文字 
 
  他的忧伤甚至不属于感伤的秋季,无论如何秋季也有来日,而他的忧伤是没有来日的忧伤,再也等不到生的轮回。 
  那一条条皱纹,都是紧抱着绝望,走向无法救赎的深渊的通道,面对那无数通道织就的网,你只好放弃,知道无论如何是无能为力的了。 
  凝视着虚无的眼睛里,泊泊地流淌着对忧伤永不能解的困惑,直至流光他的所有,眼眶里剩下的,只是忧伤的颗粒、结晶那忧伤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谁说忧伤是沉默的? 
  我明明听见有什么在缓缓地撕裂,与此同时,我听见另一个我,发出的声嘶力竭、歇斯底里的尖叫。你一定知道蒙克的那幅《呐喊》,那一刻,我就是站在桥上呐喊的那个人。 
  谁说绘画仅仅是色彩、光线、线条的艺术?我明明听见它的吟唱:抽丝般的幽长,悠悠荡荡,随风而去,渐渐消融在无极。 
  ………… 
  医生逆来顺受,甚至没有挣扎的意图,他不吸一支烟,不喝一杯酒,不打算向任何人倾诉……因为,他的忧伤,是无法交付给一支烟、一杯酒、一个听众的忧伤。 
  忧伤不像欢乐,欢乐是再通用不过的语言,而忧伤只是一个人的语言。 
  但是我听懂了、读懂了你的忧伤,医生; 
  也明白你为什么忧伤,医生; 
  因为你就是我独一无二的解释和说明,医生; 
  ………… 
  无论如何。 
  尕歇医生那张平常之至的脸,却因它的忧伤而永垂不朽。 
   
  凡·高曾不容置疑地说:“我已完成带有忧郁表情的肖像画《尕歇医生》。对于那些看这幅画的人来说,可能觉得他模样挺怪,既悲哀、绅士,又清晰和理智。那就是许多肖像作品应该追求的境界。有一些肖像作品可以有很长时间的艺术感染力,在许多年之后,还会被人们所回顾。” 
  不知道多年以后,自己的文字是否被人回顾。 
  我问自己:你为什么留下那些文字? 
  ………… 
  我们曾经的梦想,已经无可追寻,而人生不过如此。 


第7节:多少未曾实现的许诺 
 
   
  听到冰心先生去世的消息,重又落入母亲过世后的那种追悔。 
  虽然我叫她“娘”,然而我对这个“娘”就像对自己的亲娘一样,心中有过多少未曾实现的许诺! 
  这些年,我只顾沉溺于自己的伤痛,很少去看望这个疼我的人,说我自私也不为过。 
  最后一次见到冰心先生,可能是九三年,出国前到医院去看望她。她比从前见老了,有点像母亲去世前那几年的样子,心中一阵不宁。可头脑还是非常清晰,我们谈了不少话,关于文学、关于人生,说到对辛弃疾、苏轼、李煜--“太伤感了”她说--的共同喜爱。 
  看到我头上的白发,她怜爱地说:“你太累了。” 
  “唉,心累。” 
  “心累比身体累更累。所以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我说:“一九四九年以后,却是'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了。” 
  她说:“正是如此。所以我针对'没有工不行,没有农不行,没有兵不行',写了一篇'没有士怎么样?'” 
  后来问到我的丈夫,“你看上了他的哪一点?” 
  “'文化大革命'中不出卖他人。” 
  她说:“'文化大革命'就是大革文化的命……你结婚之前,还带他来先让我看看。”又问:“欧洲那些国家,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 
  “意大利。” 
  “我也是。他们的女人即使不化妆也很漂亮,头发的颜色很深,像中国人。我现在还记得四句意大利语'早上好'、'多少钱'、'太贵了'……” 
  她接着问:“最不喜欢的呢?” 
  “德国,有点冷。” 
  “我最不喜欢伦敦。” 
  “啊,对,英国人太冷也太苛刻。” 
  “不过你要是和他们处长了,就觉得他们不像美国人那么……” 
  “花里胡哨?”我说。 
  “对,花里胡哨。” 
  ………… 
  后来她看看表,问我:“你吃晚饭了吗?” 
  我说:“回去再吃也不晚。” 


第8节:来,让我亲你一下 
 
  她说:“走吧,该吃晚饭了。” 
  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自母亲去世后,再没有人关心过我,是不是吃过晚饭这样的问题了。 
  她说:“我不是撵你走,我是怕你饿了。” 
  “我知道。” 
  “带手绢了吗?”我转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