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

第10章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第10章

小说: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上庸刘封、孟达不协调,遂令关羽失败。“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显然,上庸军本是可作关羽荆州军的援军,上庸地与襄樊毗连,但他们在关羽围襄樊,尚占上风时,多次拒绝命令;关羽军由襄樊败退,又不出援,更是有悖刘备的安排,由此为刘备痛恨、严责。你能说上庸军不是援军吗?
  当然,刘备在成都没有发兵,除了上述关羽有雄厚兵力,且一度占上风;有上庸军在,他们的不救,是刘备甚至诸葛亮预计不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刘备戎马半生,做了汉中王后,还要创造条件筹备登基;当时虽已据有两川,但还须巩固;更有甚之就是他的将士需要较长时间休整。刘备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入川,为据西川就用兵三年,未久,又在汉中打了一年仗,将士疲乏。这也是一个原因。此文载《探索与争鸣》,2005(6)。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1)
  附录2:山东电视台“放言天下”栏目采访纪实尊敬的朱教授:十分感谢您对我们栏目的大力支持,今天我们的采访耽误了您许多宝贵时间,我们十分抱歉也十分感激。以下是我们的播出稿,期待您的指正。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一)
  记者、通讯员:史天舒2005—02—22放言天下导语纵论天下新闻时事,共睹世界风云变幻。各位晚上好,这里是“放言天下”,我是曹丽。2月18号我们播出过一期节目:《历史谜案: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介绍了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关于诸葛亮的观点,朱教授认为诸葛亮在襄樊之战中借刀杀死了关羽。节目播出后,在广大观众朋友特别是文学圈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表示无法接受这样的历史名相诸葛亮。朱教授提出的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襄樊之战前后持续半年之久,而蜀军却没有派一兵一卒的援军,这让人不能不联想深谙兵法、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是故意借襄樊之战除掉关羽——这一仕途上最大的障碍。然而,我们山东省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则认为,襄樊之战在开始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关羽在军事战略、战术上十分有利,因此诸葛亮没有必要派援军。
  播出文稿山东大学王教授:其实这个事情从当时的军事形势来看,从关羽这方面来讲,他的军事形势非常有利,在这半年当中,他首先打败了曹操的大将于禁率领的军队,用水淹的方式把他打败了,把于禁俘虏了,然后他把曹仁围在樊城,所以当时整个形势对关羽非常有利。那么从诸葛亮那一方面来讲,他远在成都那边,当然他没有必要长途跋涉地派军队来援助他。因为只有当战争形势非常紧张,关羽才需要诸葛亮的援助,而且关羽是一个文韬武略都非常全面的将才。所以,我觉得并非要派兵援助他,这是诸葛亮用兵一贯谨慎的表现。(记者:作为当时战争的形势来说,关羽这方是非常有利吗?)非常有利。他当时防范得非常主动,因为他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他把曹仁围在樊城;第二,打败了曹操派去援助曹仁的于禁部队;第三,孙权那边没有什么举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关羽是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记者:也就是说关羽根本就不需要援军是吗?)对。不需要援军。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二)
  记者、通讯员:史天舒2005—02—22放言天下导语王教授补充说,关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由顺利到失败的转折是在不长的时间内产生的。那么上海的朱子彦教授对此又是怎样解释的呢?我们电话采访了朱教授。
  播出文稿朱教授:在当时情况下,关羽一方的军事形势并非很有利。战役的前期比较顺利,但是总的来讲,我认为蜀汉的关羽的军队兵力比较少,根据《三国志·甘宁传》记载,蜀军号称三万,也就是说实际上还不到三万人,所以兵力很少。而孙权的兵力至少有五六万,曹操的军队则更多,孙、曹两家的兵力加起来远远超过蜀军。关羽三万人马,还必须分出一部分人马驻守江陵、公安,所以不能集中全部主力围攻樊城,这就使得樊城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攻克。关羽虽然消灭了于禁的七军,但曹操前后共派出包括徐晃、张辽在内的五路援军,曹操自己还亲率十余万大军作为后援,在兵力上关羽已处于绝对劣势。即使东吴不偷袭荆州,关羽在徐晃与曹仁的夹击下,当时已面临失败的危险。十二月份大约十二月底至一月份,关羽走麦城被杀,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一月份,整个过程将近半年时间,成都方面未发一兵一卒。而且宜都、秭归(靠近蜀国的边境城市)失守的消息已经传到成都。同时,当时成都方面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刘备而非诸葛亮,这点我在文章中早有提及,诸葛亮并非有意置关羽于死地,而是在关羽情势危急时未向刘备进言,发兵援救,可以说诸葛亮是在放任关羽败局的发展。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2)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三)
  记者、通讯员:史天舒2005—02—22放言天下导语另外,朱教授认为关羽在刘备集团中对诸葛亮的地位构成威胁,因此诸葛亮才想除掉关羽。对此省内的王教授认为,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谋士,而关羽是将军,他们各司其职,并不存在尖锐的利益冲突。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朱教授对诸葛亮和关羽矛盾的猜想,是对他们两人人品的贬低。
  播出文稿王教授:诸葛亮的地位是稳定的,刘备死后他又是相父,要说夺权他有条件,不需要铲除哪一个,诸葛亮不是这种人。因为刘备把诸葛亮请出来之后,他为知己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整个历史记载上找不出他有野心的任何动向来。而关羽作为“义”的代表,你翻遍历史也找不出他争权夺位的记载,这点不存在。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四)
  记者、通讯员:史天舒2005—02—22放言天下导语然而远在上海的朱教授却认为诸葛亮在蜀中的地位并不稳固,他的官职要低于关羽。至于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则是因为到那时跟随刘备的许多开国元勋都已去世,刘备不得已而为之。
  播出文稿朱教授:关羽人品并不高尚在史学界早有公论。王教授说关羽是“义”的代表,这实际上是受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记载,关羽年轻时就因为杀人而亡命江湖。关羽不仅好色,和曹操争夺美女,且屡战屡败,只因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才不断被神化起来。如果诸葛亮深谋远虑的话,他就会考虑到,在刘备政权内部,关羽的地位其实比他要高。刘备称帝前,诸葛亮在文官中的地位还在许靖、糜竺等人之下。我在文章里也谈到,关羽的官职始终比诸葛亮高。我觉得,如果说将来刘备死后,考虑到易代以后谁来掌握大权,我认为按照常理来推断,应该由关羽来继承。这是一个比较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说有可能由关羽来任大将军或者宰相,轮不到诸葛亮。另外,联吴抗魏是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在这个问题上,关羽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他辱骂孙权,甚至表示等到夺取樊城后就要灭掉吴国,这就完全破坏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对此诸葛亮也是不能容忍的。
  (记者:那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诸葛亮呢?)
  朱教授:那情况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关羽死了,张飞死了,法正也死了,蜀汉的那些元勋、开国功臣、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这批元老辈的人物,都已经去世了。所以我说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临死的时候托孤给诸葛亮,那实在是没办法了。另外,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须要用史料来证明。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锡。九锡是权臣夺取皇位的工具,诸葛亮自己说要受九锡,这说明什么?实际上诸葛亮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刘备死前,他就夺了法正的权。刘备死后,他更是大权小权一手抓,夺李严的权,打击魏延,把蜀汉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里。而且汉末称王称帝的人比比皆是,后主又是个阿斗皇帝,他诸葛亮作为一个权相,对皇位这个普天之下最大的权力宝座有觊觎之心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诸葛亮是个城府极深之人,在功业未建,自己势力尚未巩固的情况下,他是断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轻举妄动的。可以试想一下,倘若北伐成功,汉室“光复”,诸葛亮以盖世之功而登上皇帝宝座,岂不是顺理成章之事,我们又何必惊讶呢。
  山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史天舒 
                  
千秋功过后人评
一、魏延脑后有反骨吗?(1)
  因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魏延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谋反而被诸葛亮所杀,似乎是罪有应得。虽然曾有人替魏延写翻案文章,但《三国演义》塑造的反贼魏延形象实在是深入人心,很难在世人的心目中抹杀。
  笔者最近去成都开会,顺便去武侯祠瞻仰,见两廊的蜀汉文臣武将众多,而唯独没有魏文长之像。问其缘故,讲解员云:因魏延是叛臣,故无其像。我正欲找武侯祠的有关领导,对其言明历史的真相,然有人告诉我,邓小平同志于1963年亦曾来到武侯祠,面对文臣武将廊,他发表这样的见解:“这些塑像,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该有,但没有塑像。”参阅《小平同志,武侯祠职工想念您》,载《四川日报》,19970227。余听闻此言,不由喟然长叹,打消了找武侯祠领导的念头。返沪后,心犹不甘,决计撰此文替魏延辩冤。
  1。军事奇才魏延出身和履历不详。《三国志·魏延传》说他是“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属东汉荆州之南阳郡。所谓“部曲”,据《后汉书·百官一》云:“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可见,部曲本是汉代军队中三级编制的名称。东汉末年,以世家和豪族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军阀割据形成,军阀采取“部曲”这种军事建制来组织自己的军队,于是部曲便成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的私人武装。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而绝非降将(按:《三国演义》云魏延本是刘表部将,后杀韩玄,献长沙于刘备,完全是杜撰)。因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刘备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汉中郡。至此,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刘备自称汉中王,表示与曹操分庭抗礼。不久,刘备返回成都,临行前“当得重将以镇汉川”同上。。为何刘备如此重视镇守汉中的大将人选呢?因为蜀汉的基本统治区域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汉中郡坐落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属于两大区域交界的地带。蜀国为了保障自己根据地的安全,有必要将重兵部署在敌我接壤之处。
  关于汉中的重要性,时人及后人多有论述。杨洪曾对诸葛亮云:“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三国志》卷四十一《杨洪传》。黄权亦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三国志》卷四十三《黄权传》。清人顾祖禹曰:“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曹魏若是占领汉中,将严重威胁巴蜀。如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张鲁,“破汉中,蜀人震恐”,“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得安也”。《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注引《傅子》。蜀国如果据有此地,则不仅能够保障剑阁、成都之安全,更能使其作为北伐之基地。对蜀汉而言,汉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荆州。基于此,刘备怎么能不作慎重考虑呢?刘备手下大将著名者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刘备对关羽最为倚重,但其镇守荆州,不可能调离原来的防区。赵云其时的主要职责为“掌内事”,即刘备以其“严重”而主管刘备的宫中之事。《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注引《云别传》。黄忠虽然勇猛,但毕竟年事已高。马超威名显赫,但因其是“羁旅归国”的降将,《三国志》卷四十《彭羕传》。刘备对其不甚信任。在此情况下,似乎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了。而且“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这不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一、魏延脑后有反骨吗?(2)
  效仿刘邦当年登坛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刘备在封魏延为汉中督时大会群臣,并且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威壮其言。”《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当然豪言壮语谁都会讲,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三国志·姜维传》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
  对于姜维的此次调整军事部署,历代史家多认为是重大失误,为后来汉中失守、蜀国灭亡种下了祸根。郭允蹈的《蜀鉴》论及此十分深刻。他说:“蜀之门户,汉中而已。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时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由此可见,诸葛亮选拔的接班人——姜维的才能远不如魏延,因为魏延守汉中凡十五年,汉中固若金汤,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打败曹爽率领的十余万魏军。而姜维轻易改变魏延的战略部署,却直接导致蜀汉的灭亡。魏、姜二人军事才能之高低岂非一目了然!所以刘备在用人和识人上,确实要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魏延勇略过人,他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可以称之为善战无敌。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能与魏延匹敌者几无其人。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