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唐神道 >

第63章

大唐神道-第63章

小说: 大唐神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看到这张的时候,西南恐怕在火车上,请大家包涵啊

150 弘文馆

感谢五宾龙大大的月票,强烈感谢星空流浪者大大对我每一章的支持,有你们在,西南才觉得到自己写的东西是有人看的。

老子养生十字诀这本来就不是什么需要保密的东西,只要细心查找都能找得到,只是这年头人们学习东西非文即武,学文的不必多说,自然是孔孟之道。学武的那就是杀伐之道。战场杀敌的功夫。对于小小的养生绝,还真的鲜为人知。

李世民反复琢磨着黄俊明口中的养生决,觉得这养生绝虽然简单但还真的挺适用于自己的,对于平复心境还有一些作用,坚持做下去时间一长,自己肯定会更加的冷静,当然他没想到的是时间一长,李世民的气质也慢慢的在变化起来。从最初的王者之气,杀伐之气,书卷之气。慢慢的互相融合,威严而不失飘逸,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也不知道这年头的人事朕聪明还是怎样,黄俊明只是讲了一遍,李世民就表示自己已经记牢了既然李世民说自己已经记住,水泥的事情也已经完成,那黄俊明起身准备离去,没成想又被李世民叫住。

“仙师,稍等。”李世民对这黄俊明说道。

黄俊明转过身,一伙的看着李世民,心想难道还有事?只好开口问道:“陛下?又是何事让贫道留下啊?”

“这。。。”李世民挠了挠头,好像是估计什么不好意思说一样,吭哧瘪度半天才开口说道:“仙师,那个下月等承乾,青雀会开的时候,承乾可能无法再去天仙宫了。那帮大臣的子弟也是一样,至于青雀,观音婢说了,让青雀在天仙宫继续下去。”李世民看到黄俊明不明所以的样子,突然想到了什么。连忙补充说道:“当然,不是说仙师教授的不好的意思,仙师教的相当好,让这些孩子们知道了许多道理,只是仙师不教儒学。可是现在大唐。。。”李世民含糊其辞了几个字,黄俊明距离李世民紧紧只有一步不到的距离,根本没有听清。不过倒也是明白李世民的意思,官面上,民间学习儒家孔孟之道的人太多了。况且朝堂之上儒生是与武将同样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再说那帮孩子的父辈也都是一代大儒,将孩子送上天仙宫已经很给黄俊明面子了,现在恐怕要收回去自己教学了。黄俊明对此倒是理解。

“陛下,不知这些孩子如后在何处学习?”黄俊明这么一开口,就等于是同意了李世民刚才所说的话。

“呵呵。多谢仙师。”李世民起初还怕黄俊明不同意呢,没想到仙师这么好说话。“昨日,朕下诏改建修文馆为弘文馆。”说着字的的笑了笑。

弘文馆黄俊明听说过,可是修文馆还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可能是在历史上名声不显吧,可这却是黄俊明自己孤陋寡闻了,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1年。李世民在长安宫城之西设置“文学馆”隶属门下省,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李世民和他们“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可以说正是这个不起眼的修文馆,给日后唐朝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黄俊明虽然不懂,但是还是开口问道:“陛下,不知这弘文馆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这个嘛,朕已经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十八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朕打算遇到朝中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能够一起去参议。同时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这一点朕可是跟仙师学得啊,同样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黄俊明坐在石凳上,轻轻的敲击着石桌。很明显,李世民此举是为了让皇族贵戚和高级的京官子弟提早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开始接触政事,这样一来他们的起点就比其他儒生高了不少,可这样一来问题也出现了:“陛下,教授经史书法?而且只要皇族贵戚和高级京官?这是不是有些不妥啊?”

“哦?朕还忘了,仙师的简易可是相当的不错的。仙师又有什么好的建议么?”李世民笑道。

“是有一些。”黄俊明想到了后世的大学:“不过,陛下,如此一来恐怕是权贵一直都会子承父业,时间一长与统治不理啊。长此以往,这些贵族也会慢慢的变成一个个新的世家。”这话说的李世民顿时一愣,也是略有思索的点了点头。世家的问题李世民也是大感头疼。仔细一想,黄俊明所说还真有点道理。

“而且,陛下认为经史书法真的能够培养出一个好官?于国家又用的官?”黄俊明继续追问道。

李世民对于那些食古不化的儒生和整日只知道吟诗作赋的书生有些看法的,很多人对于经典之类的信口捏来,作诗也做得相当不错,可招到近前一问政事,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让他深感头疼:“仙师,可否给点建议?”

“建议,倒是有点,贫道这思维有些缓慢,可能会有些漏洞,陛下勿怪啊,当然这只是贫道的想法,怎么样实行贫道是不管的。”黄俊明首先先将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说出,堵死了李世民的口。

“那是自然,朕洗耳恭听!”李世民放低姿态,对着黄俊明恭谨的说道。

“陛下既然修建弘文馆,为什么不弄得大些?比如将国子监与弘文馆合并到一起,毕竟两者之间关联甚大。目的也都是为了大唐培养输送人才。同样的国子监中虽然官宦子弟多,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平民啊,多招收些平民,这样一粒平民与权贵子弟分庭抗礼。也就免除了权贵事大的先决条件。”黄俊明边说便想,免不了有些征伫。

“再有,陛下不觉得学文的平民子弟太少了么?要向国家强大,民众们必须知晓一定的知识,可这些知识在那里?在权贵,大儒手里,不会轻易的教授给民众的,就算是教授,那也是沧海一粟而已。愚民不可能让国家强大,只能是维持一定时间的稳定罢了,可是如果让民众了解知识,大家都为国家的昌盛而努力,国家焉能不强!”

“可是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李世民迷糊着说道。

黄俊明一乐,这可不就撞枪口上了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是牵连了很多方面呢。“陛下,孔子既然说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为什么还要说有教无类?”黄俊明出声问道。

“也对啊,这是怎么回事?”李世民现在是越说越糊涂,同一个人的两句话,个中思想竟然全然不同。

“陛下,您听贫道在说一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黄俊明重重的说道。

李世民这时确如晴天霹雳一般,不一样的断句,不一样的意思。谁会注意到这一点,被这一个断句诓骗了上千年了:“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仙师果然大才,相比经典当中的这种句子还有很多吧,怎么分别呢?哦,对了。仙师弄出过那标点符号,承乾给朕看过,只是当时朕太忙给忽略了。好,好,好。不过该如何去做呢?”

“这事,急不得。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让大众门都知道些知识可是一个旷日长久的事情。”黄俊明又否定了刚才的话:“陛下贫道的意思是在弘文馆和国子监合并的基础上,招收懂一些知识的平民子弟,加以教授。同样的不单单教授经史书法,还要教授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师。”

“师?”李世民疑惑的问道。

“对,就是师,教师的师。”黄俊明解释道:“随着我大唐不断安定,民众手中的钱财越来越多。已经有能力去支付一个童子的上学开销,贫道知道现在的书籍比较贵,但贫道这天仙宫有使书籍成本降低的方法。陛下可以不用顾虑此事,然而我大唐现有的私塾多为屡试不中的学子,本来学问就不是很高,还去教授徒弟,不排除有天才可以自己理解。但大多数的还是误人子弟而已。”黄俊明看这李世民愈加凝重的表情继续说道。

“想要更多学子成才,第一求学的人多。第二就是要规范教师,贫道称私塾的先生为教师,教授学问的师长。如果所有的教师都经过系统的学习,统一培训。这样就不会出现误人子弟的现象了。而且可以由国家进行干预,给这些教师分等级,每个等级的教师俸禄不同,在各个州道开设学馆。由这些已经培训好的教师统一进行授课。如此一来,源源不断的学子就算无法步入官场,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也足以让他们改变人生了。要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

151 学制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

”李世民喃喃道。是啊,人活一辈子,不懂得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吃喝富裕全凭天的农民。可在这个时代,农民就算种田又能获得多少收入?温饱?也许会,但那也是有点地的农民。没有地的农民也就是活在这个世界的最底层而已。。

可有了知识呢?学得好的人可以做官,就算做不了官,识文断字的总也能给自己找上一份出路。连字都看不懂,从商的希望都相当的渺茫。可一旦有了知识,这就不同了。但是问题又出来了,学知识不就是为了当官入仕途么?这样一来又有多少人来又有多少人会放弃进入仕途而选择当一个小小的教师?

“仙师,这个也有问题啊,怎样才能让士子主动担当教师呢?”李世民问道。

黄俊明这时突然想到,貌似在这初唐的时候还有国子监的存在,既然都是一样性质的东西,那直接就弄到一起得了。“陛下,国子监的教师们都有品阶,那为什么其他的教师不能有呢?再说,贫道觉得这弘文馆和国子监从根本的出发点上都是相同的嘛,何必分的那么开直接合并到一起,那岂不是多了许多生源?若是陛下真的想要区分,就弄出一个进阶的纲领,比如从乡学升到县学,从县学升到州学、郡学,再从州学。郡学升到国子监,国子监为普通高等学府,一旦国子监学成之后可以选择入仕,优异者可以通过测试去弘文馆去进修,每个学馆所学到的知识不同。县学最浅,弘文馆最高。不过按贫道所想,弘文馆是一个搞精英教育的东西,只要能进入弘文馆的都是精英。而从弘文馆结业之后便可直接给予较高的起点。而国子监的学子虽然也是常人中的精英。但是结业之后只能给予普通的工作。国子监和弘文馆的学生,在结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其他学馆的学生若是不能继续学习,则自行寻找出路。这样一来学子们为了获得更好地出身势必投入全身心的去学习,这样一来我门大唐的接班人就越来越多了。”

李世民听着黄俊明的每一个字句开始沉思了起来,这样一来确实要好的多,可是太过费时间了,关于教师的品阶问题,那也不是什么麻烦事。国子监祭酒从三品,国子监司业从四品下,国子监博士正六品上,国子监助教从六品上,国子监主簿从七品上,再往下顺,州郡学的主事给个从七品,县学的给个从八品,乡学的给个从九品。正好够用也无非是几担俸禄的事,没什么可以再操心的。有了官身,也不怕没人来报名,要知道官身可不是那种随便就能获得的。在者这个年头人们最崇敬的就是天地君师亲,教师的地位可是相当的高,这样有身份,有地位,容易获得名利的职业怎么能不让人心动?

“仙师,所言果然是字字珠玑,可这样一来科举便是用不到了吧?”李世民出声问道。

“科举?陛下以为现在的科举能吸纳多少贫民以抗衡世家?虽说有可能,但通过科举的平民总是那么寥寥无几的几个吧?知识全都掌握在世家手中,世家子弟的起步本来就比贫民子弟高很多,或许几十年以后科举产生的贫民学子才会和世家子弟相抗衡,这几年恐怕是悬的很啊。”黄俊明虽然对着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有所兴趣,但可不认为自己这一套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生大学,大学升研究生的一套理论比科举低到那里去。

“陛下,贫道就这么跟您说,你看不如咱们把童蒙识字,一些基本的算学,功夫,简单的书画知识放在乡学当中,每个有条件的孩子从七八岁开始入学读书,时间为四年或者五年,这样一来给孩子们打下基础,在通过考试升到县学,县学所学到的东西是在乡学基础上更深一层的东西,咱们还可以夹杂一些简单的道学,贫道所说的道学非是经典而是科道,再加一些爱国明理的思想,毕竟这个时候孩子们也开始慢慢懂事了,不是那种好坏不分的时候。县学学习三年之后,经过考核升入州郡学,州郡学在县学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同样在添加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说对大唐地理的认知,简略一点的历史,同时加强他们的爱国观念,和思想的教育,简单的律法知识,稍微高级一点的道学知识。”

“随后就是经过考核升入国子监?”李世民这时基本上全部明白了黄俊明得意思。不由得开口接到。

黄俊明颇为意外的看了李世民一眼,随后说道:“然,贫道以为州郡学可以设立三年制,一旦学子学到第三年,必须参加考试,这种考试陛下可以理解为科举,但考的内容就是他们以往所学过的所有知识。考不上的可以放缓一年,两年时间,但是最多不要超过三年,因为这样一来学子们的年纪已经有了二十左右,势必要去为了自己为了家庭打拼了,再次考下去依旧是浪费钱财和时间而已。同时也可以给学子们造成危机感。更加努力的去学习。”

“那国子监学习什么呢?”听着黄俊明的言论,李世民觉得愈发的可行,很多士子屡试不中,最后耗尽了家财穷困潦倒而死,或者在他们晚年考中了,但也是与国用处比较小,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去打拼,起码会吃穿不愁。

“贫道所想,国子监可以分为这么几类去学习,师学,贫道刚刚解释过就不在多说。算学,专门培养算学出众的人,毕竟国家大事小情都需要作以统计,只有了解具体的数据才能够更好地去掌控,律学,研究我大唐法律,懂得法律程序的操作。国学,也就是儒家典籍,道家典籍书法、绘画、历史等等,专门的学术类学生,工,专门的技术类学生,没准时间一长他们会研究出比贫道所制的威力更大的**呢,就算不能也要革新现有的一些用具,其主旨就是让大唐人手中的用具更好用,或者精于建筑等等,建桥修路搞水利,技术革新的专门人才。农,专修农事研究怎样才能使我大唐的农作物产量高。经济,研究怎样才能使国家更富裕。兵,培养我大唐中低层的军官。”

李世民被黄俊明的这一套说辞可是震惊的很,听黄俊明这么一说,李世民似乎觉得这国子监涵盖了所有的部门,就拿六部来说:吏部,精于算学的可以统计官员人数;户部也是需要算学精通的人;礼部,只要精通国学就能圣人;兵部,那自然是兵学所要做的事情;刑部,律学;工部就是工学,完全涵盖了政府所需要的所有的人才,而师、农、经济又是国家不可或缺的基础型人才,这样一来每个人专精一面,肯定比只读四书五经培育出来的人才要好得多。但是李世民也发现了这个国子监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在各个政府部门中得到比较低的职位,难道弘文馆出来的学子就是来管理这些国子监的学生的?没等李世民开口发问,黄俊明继续说道。

“而且,贫道觉得在国子监就设就读时间了,但是每个人都有四年的时间来学习国子监的知识,四年之后开始考试,考试通过者由国家准许结业,安排到各个衙门当中,考试不通过者则勒令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