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凤雏 >

第133章

大凤雏-第133章

小说: 大凤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蹋恢诮=缘涝柑窖返髑病

陆逊见此情形,只微微一笑,对台下一众川将道:“诸位不知陆某本领,陆某不怪,这军中威仪,皆看军功,好叫诸位知晓,陆某此刻,并无寸功,可自汝南归来之时,必叫诸位,心服口服!”

陆逊说罢,也不看堂下诸将表情,于高台之上发号军令,所点将校,皆年少之人,待陆逊点齐各路军马,离了校场,奔赴渡口而去,留在校场之中的西川将领,皆惊疑不定,半晌之后,见陆逊与庞山民一路远去,校场将领议论纷纷。

不过半日,庞山民用陆逊为帅的消息,传遍长沙,城中百姓皆心中奇怪,如今庞山民掌二州土地,治下俊杰何其多也?为何不用旁人,偏用陆逊?用一年少书生,掌数万大军,此等用人,便是寻常百姓,亦看不明白。

于长沙渡口,庞山民与苏飞把酒相送,陆逊饮过酒水,面色沉稳道:“逊必不负上将军所托。”

“庞某便于这城中,静待伯言得胜归来,伯言此去,可先由江夏,新野二地屯兵,若有所需,庞某无有不应。”庞山民说罢,微微一笑,拍了拍陆逊肩膀,道:“伯言扬名于世,正是此时。”

陆逊点了点头,英姿勃发,率先登船,不多时,江边战舰离了江岸,缓缓往江心而去,庞山民见陆逊诸人离去,对苏飞道:“如今兴霸不在,这荆襄水军,便劳烦苏将军操持了。”

苏飞闻言,点了点头,道:“上将军大可放心,飞自会小心行事。”

离了渡口,庞山民一路往城中而去,待回到城中,却发现太守府前,不少川将皆聚于此处,庞山民见为首雷铜,吴兰二将,一脸心事,入殿之后欲言又止,对二人道:“二位将军可是为伯言为帅之事而来?”

庞山民说罢,雷铜鼓足勇气,点了点头,道:“铜虽不知陆少帅有何本领,可其年纪尚幼,骤得此高位,若行事不慎,恐连累将士送命,非是铜不遵上将军号令,而是不忍见我川中士卒,枉送性命。”

“兰亦是此意。”吴兰说罢,心中惴惴,二人此番据理力争,也算是削了庞山民面子,若庞山民一怒之下,将二人斩杀,二人亦难以辩解,毕竟庞山民军令已出,如何朝令夕改?

可是对于陆逊,二人总是放心不下,虽不知董衡,张任为何以那陆逊马首是瞻,可这年少书生领兵,未及交战,其所辖军马,便会被曹军小觑,二人皆以为庞山民遣此人攻伐汝南,实乃不智,便是使张任为帅,也远比任用陆逊,妥当许多。

好在如今只是屯兵江北,还未及用兵之时,二人之前商议许久,才来庞山民面前,求其改变决议,便是庞山民已违背军令之由,处罚二人,二人亦顾不得了。

庞山民闻言,并未动怒,见二人皆静候发落,心中微微感动,轻叹一声道:“如此忠臣,刘季玉若有识人之明,西川怎至于轻易被庞某所得?”

庞山民非但不怒,且出言褒奖,倒是让雷铜,吴兰二人,大为惊讶,庞山民见状,对二人笑道:“二位将军虽言之有理,只是伯言非寻常人,便是孔明,士元,对其才华,亦多有赞誉,如今还未及用兵之时,伯言只是屯兵江北,二位将军当先看看,伯言如何排兵布阵,再做决断,也是不迟。”

“只是……赵括纸上谈兵,亦头头是道。”雷铜皱眉许久,对庞山民道:“非是铜不信上将军,而是这陆少帅,从未征战沙场,若上将军信得过雷某,可使我二人渡江,为陆少帅帐下,作一先锋,便是与那曹操死战,也算是为我大军,立些功勋了!”

见雷铜一脸决然,庞山民不禁笑道:“将军何至于此?此番庞某治下,军马调动频繁,召诸位将军远来荆襄,除用兵汝南外,亦要各位把守荆襄各郡,至于征战之事,诸位不如静观其变,庞某可与诸位打赌,伯言此番,必建奇功!”

“两军大战,岂可作赌?”吴兰性烈,话音刚落,却被雷铜劝住,庞山民见状笑道:“二位将军忠心耿耿,庞某亦当赏赐,不如这样,二位随庞某入后堂一观,这入秋之时,二州之地如何用兵。若之后二位依然固执己见,庞某便允二位所求,如何?”

二人闻言,相视一眼,点了点头,庞山民将二人引入后堂,其余将领于堂上面面相觑,不多时候,三人便从后堂而出,雷铜,吴兰二人,面上皆有愧色,且无论堂上如何打探,二人皆一语不发。

雷铜见庞山民并不与他二人计较,跪伏于地,对庞山民道:“上将军已运筹帷幄,雷某先前多有得罪,还请上将军治罪!”

“兰有违军令,请上将军治罪。”

见二人老老实实的跪在地上,一副甘愿受罚的样子,庞山民命二人站起,轻笑一声道:“二位将军也是好心,虽莽撞了一些,庞某却不愿怪罪,只是二位当知,以后切不可轻易质疑军令,此等大战,乃多位军师一同参详,二位莫非以为,汝等智慧,可比孔明,士元诸人?”

“我等不敢!”二人额头见汗,异口同声,庞山民见二人心服口服,不再多言,对一众心事重重,前来规劝庞山民临战换帅的西川将领笑道:“各位此来,虽是好意,可庞某却难以领情了,此中详细,还望诸位静待数日,静观汝南变化,伯言乃庞某任命之人,若伯言有失,庞某甘愿,与伯言一同受罚!”

NO。333郭嘉荐才,司马仲达

数日以来,荆襄往来大江的战舰密密麻麻,一趟又一趟的往江北之地运送军马,一时间天下各路诸侯,皆将目光聚集在了荆州于江北的土地之上,得此消息,曹营多惊惧者,荆襄毗邻汝南,庞山民兵锋所向,令朝堂群臣,尽皆心惊。

如今荆襄已非刘表所在时的荆襄,一战平一地诸侯,西川前事历历在目,荆襄军马的威名在朝堂之上,广为流传,如今庞山民大举兴兵江北土地,且曹营军势还要分兵抵挡西凉,河北二地军马,如今镇守汝南者,虽是大将曹仁,极擅防守,可那曹仁所辖军马,却只有区区两万有余,若遇寻常攻伐,或可固守,然而近年来,庞山民与西川,江东两家交战,攻无不克,殿堂朝臣,皆不看好曹仁与刘晔二人,可挡荆襄数万军马的犀利攻势。

朝堂之上,除曹操,郭嘉等数人之外,余人多于天子面前,言荆襄庞山民如今势大,不可与之为敌,当奉上礼物,授其官爵,与之求和,曹操观一众朝臣神情,心中颇为不屑。

曹操也算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两年之间,庞山民于荆襄日渐坐大之人,对于庞山民的手段,曹操亦屡有称赞,若未有西凉,河北,乱其后方,江东军马于庐江虎视眈眈,曹操也乐得与庞山民堂堂一战,沙场交兵,可如今态势,显而易见,曹营军马除固守许都之外,再无余力支援汝南,除非调夏侯兄弟所掌的河北军马,长驱救援,可如今已连下河北数座城池,若此时退兵,前功尽弃。

好在郭嘉之前便与庞山民约定,在诸侯面前,演一出大戏,将汝南半境,让与荆襄,只是曹操与郭嘉皆知,那庞山民若是顺风顺水,占据汝南,难免会心生歹念,直取许都。

曹操心知,自陈留起兵之时,曹操于诸侯之中,得此高位,皆因其裹挟天子,号令诸侯,若许都失陷,天子易主,被那庞山民所得,曹操之前作拥优势,便尽皆不在。

近些时日,亦有不少朝臣劝曹操迁都,只是曹操心中对此未战先怯的言论,极为不齿,曹操心中屡次自问,若此番被迫迁都,岂不是让天下人皆以为,他曹操会怕了那荆襄竖子?

见堂上之人,议论纷纷,曹操神情愈发阴郁,郭嘉见曹操面有怒色,目视荀彧,荀彧见状,率众而出,立于阶下,对天子刘协道:“圣上明鉴,许都如今乃我大汉根基,不可轻弃,我朝已有迁都长安之前车之鉴,这迁都一事,无须再议。”

荀彧说罢,又有朝臣欲与之辩论,却被郭嘉抢先站出,对天子道:“奉孝可荐丞相帐下一人,令其掌兵,抵荆襄军马于汝南,必不叫其入许都地界,荆襄小觑我朝廷威仪,只遣一年少之人,为其统率,郭某如今已有应对之策。”

刘协闻郭嘉之言,面色一喜,目视曹操,见曹操微微点头,刘协对郭嘉道:“那便劳烦郭祭酒,阻荆襄大军攻伐!”

说罢,刘协便不再理会出言劝谏的一众朝臣,退朝而去,曹操见一众懦弱老臣,纷纷退避,心中暗恼,引帐下文武,径往丞相府而去。

一众文臣武将,浩浩荡荡至丞相府后,那曹操立于堂中,口中骂道:“一群墙头草!”

郭嘉闻言,微微一笑,对曹操道:“丞相何必理会此碌碌庸人,这汝南战事,本就不如诸人所想那般,形势严峻。”

“奉孝以为,那庞山民会言而有信?”曹操闻言,微微一愕,继而叹道:“便是其言而有信,大军兵逼许都,这朝堂之上,日日惊惧,于曹某行事,颇有不便!”

“郭某虽不知山民,是否言而有信,但是郭某知晓仲达之才,比之陆伯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山民敢使年少竖子,掌数万大军,丞相亦当有这般气魄,使先前默默无名之人,于此役扬名于世!”郭嘉说罢,曹操微微点了点头,命人召司马懿来相府议事,后于一众文臣道:“非因汝南之事,使曹某不得安心,而是如今那江东亦对我治下州郡,虎视眈眈,周郎虽于荆襄屡败,可其才华,不可小觑,勿要忘却,其乃昔日辅佐孙策,横扫江东之人。”

“于江东,丞相当寸土不让,合肥虽有文远把守,郭某亦乐得与文远一道,使江东军马,不得寸进!”郭嘉说罢,曹操点了点头,郭嘉料敌于先的本领,曹操屡有见识,如今见郭嘉请战,曹操自然乐见其成。

见曹操默许,郭嘉又道:“西凉马腾虽不足为患,可如今其帐下新添刘备诸人,且军师徐庶,亦有手段,丞相当使文和,固守关隘。”郭嘉说罢,曹操目视贾诩,贾诩闻言笑道:“既然奉孝举荐贾某,诩自当为丞相解忧,还请丞相允曼成,文谦与诩一道,镇守关隘。”

“那便劳烦文和了。”曹操说罢,贾诩退至一旁,曹操思索片刻,对郭嘉道:“那曹某是否当遣回部分河北军马,驰援诸位?”

“不可。”郭嘉闻言,一脸郑重道:“河北之事,当速战速决,元让,妙才已连下数城,当一鼓作气,以绝后患,就当下态势而言,西凉,江东,皆不足为虑,唯有荆襄军马,乃丞相大敌,不过郭某以为,丞相无须担心,便是汝南不得固守,仲达被那陆逊所败,这许都有丞相镇守,文若相帮,便是那庞山民亲征,亦难有建树!”

曹操见郭嘉说的坚决,点了点头,颇为傲然道:“昔日官渡,曹某便可以弱胜强,如今虽时过境迁,可曹某本事,却未落下,那荆襄竖子,便是让他拿了半境汝南,曹某日后亦会追讨回来,若其敢背弃约定,攻伐许都,曹某亦会让他付出惨痛代价!”

曹操说罢,诸人皆眼前一亮,看着曹操这枭雄气势,一时间堂上文武,尽皆心折,正当堂上诸人,各有所思之时,一中年书生,匆忙行至大堂之中,于曹操面前,躬身拜道:“主簿司马懿,拜见丞相!”

NO。334狼顾之人

司马懿殷勤行礼,曹操面上却未有悦色,对司马懿道:“仲达可知此番曹某召汝而来,所为何事?”

司马懿闻言,摇了摇头道:“未知。”

郭嘉知曹操因司马懿“狼顾之相”,向来不喜此人,见曹操言辞之间,毫无热络之意,郭嘉心头暗叹,对司马懿笑道:“之前于长沙,郭某与老友山民言仲达乃中原俊杰,可挡荆襄强兵,如今那庞山民已遣陆逊为帅,大军数万,伐我汝南,嘉便于丞相面前,举荐仲达,担此要职。”

司马懿闻言心头一惊,一脸惶恐道:“懿何德何能,当军师大人如此重待?”

“仲达才华,郭某知晓。”郭嘉说罢,对曹操道:“丞相可使仲达掌汝南防务。”

曹操闻言微微点头,又瞅了司马懿一眼,见其虽面上恭顺,可眼眸深处,却桀骜难驯,曹操心中暗道:此人虽有才华,却不可与之交心,否则必遭其反噬。

想到此处,曹操对司马懿道:“仲达心中可有办法,如何挡荆襄军马?”

曹操说罢,司马懿对曹操道:“懿之前不识陆逊其人,如今仓促接令,并无计策,应对此人。”

见曹操微微皱眉,司马懿又道:“如今丞相大军,多在河北,懿不知丞相对汝南之事,如何布局。”

司马懿说罢,曹操还未及开口,却见郭嘉颇为赞许的看了司马懿一眼,说起了之前于长沙之时,与庞山民对这天下大局的谋划,司马懿闻郭嘉之言,心头泛起惊涛骇浪,心中暗道还是小觑了天下英雄,之前司马懿见荆襄大举来攻,心中还在思量该如何守土,可如今才知,这只是郭嘉与庞山民二人,将天下诸侯,算计其中的计策,若庞山民的最终目的,不是许都,而是汉中的话,那守御汝南,远比想象之中的要容易许多。

郭嘉说罢,司马懿轻叹一声道:“既如此,懿可领丞相差事,只叫那荆襄得半境汝南,若其还敢贪婪丞相土地,定叫其有来无回。”

见司马懿说的信誓旦旦,曹操微微点头道:“仲达之才,曹某深信,如今这殿内皆为曹某心腹,不知仲达可否将心中算计,告知曹某,也使曹某可安心一些。”

司马懿点了点头,对曹操道:“先前军师与那庞山民相约之事,意在转移各家诸侯注意,如今天下群雄,皆观汝南之事,以谋后动,而实际上,奉孝军师所求之处,乃是河北,而那庞山民,则欲借此机会,强夺汉中,此密约可使丞相,荆襄皆获利益,得偿所愿,所以懿以为,那陆逊定不会为了强夺汝南,而大举寇边。”

“而如今汝南一役,关键在于丞相可否速下河北,灭绝袁氏,若丞相可顷刻之间,夺下河北,便有军马回援汝南,那陆逊便是鬼神之谋,也难挡丞相大军,可若那庞山民,先占下汉中,若其野心滋生,则必挟大胜军马,袭丞相州郡,先前密议,只是军师大人与那庞山民之间的口头承诺,做不得数。”

司马懿说到此处,堂上文武心思也比先前明朗许多,尽皆感慨,司马懿见状,轻叹一声道:“懿若驻守汝南,当坚壁清野,广迁汝南之民,往来豫州之地,丞相虽失些许土地,可那陆逊却也毫无所得,若其不得百姓帮衬,无论是往来运粮,抑或打造器械,皆要从新野,江夏等地,获取物资,懿可遣轻骑数队,袭其粮道,焚其粮草,若长此以往,其治下军马,必坠士气。”

司马懿说罢,堂上诸人,皆面现喜色,曹操心中亦赞司马懿此番谋划,只是迁徙百姓,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特别是汝南久经战乱,如今居于汝南的百姓,多山野刁民之辈,想到此处,曹操心中疑惑,对司马懿道:“迁徙百姓之事,颇为繁琐,仲达可有信心,促成此事?”

“若百姓肯听懿之良言,便当顺从,如若不然,懿只得引军杀之了……”司马懿一脸冷漠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懿自不会放任百姓,行此资敌之事!”

司马懿的狠戾令堂上之人,尽皆失惊,曹操正欲开口大骂,却闻郭嘉叹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仲达此言,不无道理。”

曹操见那司马懿的谋划已得郭嘉支持,将口中之言咽入腹中,对司马懿道:“汝南重地,可直抵许都,仲达防务,关系重大,需要曹某如何帮衬?”

“愿向丞相借程昱先生,以及张郃,高览二位将军,与懿一道,守汝南重地!”司马懿说罢,曹操点了点头,心中暗道司马懿的这番谋划,还是比较稳妥的,只是此人行事,戾气太大,虽有智计,却不合曹操心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