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鼎宋 >

第73章

鼎宋-第73章

小说: 鼎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纂校鹤拍陨祝鼙叩耐贩⒃鹣杆樾”瑁朐欧Ⅶ俚暮喝嗣穹蚪厝徊煌

民夫与这些髡发兵丁嘀咕了好一阵,兵丁才将信将疑地接过旗帜,展开查看,鲜红的长旗上竖写一行汉字:“秦风路第三将令”。

髡发兵丁看懂了这面旗,也嚷嚷起来,一人带上红旗,翻身上马,朝西面疾驰而去。越过浅河,一座城池矗立在西面,在大宋官方文件里,这座城池叫臧底河城。

政和五年元月,由童贯总领永兴、鄜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路军兵所发起了横山之战,到九月战争已进入第二阶段。秦凤经略使刘仲武率泾原、鄜延、环庆、秦凤四路大军进攻臧底河城,意图占盐州,尽收唃厮罗旧地,却遭大败。秦风路三个将几乎全员战殁,死者万人。

按理说,铺报该在半月内传回汴梁,可到十月中旬,总治三省的公相蔡京却只在秦凤路一些门人的私人书信里了解到此战的模糊片段,这让他大为光火,就在家宅里发起了脾气。

次子蔡绦安抚道:“太尉领枢密院,什么军报可以发回汴梁,什么可以不发,他自能审度……”

蔡京冷哼道:“郑达夫呢?他怎么不说话?我不信他一无所知,他这个知枢密院,难道就是童贯放在京城的草人?还以君子自诩,要在神宗朝时,他与阉人这般勾连。早就被轰下台了!”

蔡绦叹道:“大人,胜败乃兵家常事。臧底河城便败,也无损大局。”

蔡京嘿声冷笑:“大局?谁的大局?胜胜败败何时休?童贯是要耗尽天下钱粮。才愿定下局面?”

蔡绦本还有些担心,以为父亲年老,思绪不如以前那般深沉缜密,有心要拆与童贯搭起的这副内外台子。听这话才明白,父亲只是抱怨。

童贯掌六路边军,大半年来,二十万三十万大军频频出动,钱粮如洪流一般倾泻而下。父亲往年靠钱法、钞法、盐法积攒起来的钱粮,照这个速度挥霍。眼看又要见底。到时官家又要向父亲伸手,父亲又该怎么办?再举新的聚敛之策?如今的花石纲就让异议之声越来越大,父亲已背了无数骂名,当年的起起落落,不都是先聚敛足了钱粮,再为官家背黑锅而下台么?

父亲已近七旬了,再难又历一次起落,怕就是为此而急吧。

蔡绦这般想着,觉得父亲太不容易了。朝野对他的攻击诋毁,也太不公道了。

就臧底河一事而言,童贯似乎真有些过分,竟然掩情不报。甚至都不从私人途径,跟蔡京通通气,两人的裂隙看来是已难以弥合。

蔡绦想得再深。又觉得不对劲,刘仲武与童贯的关系并不算好。不是官家青睐,童贯早就把刘仲武冷藏了。今次童贯怎么又愿意替刘仲武遮掩了?

“邓相公那听来消息,许是高俅拦了军报,太师放心,官家该已知道。”

上门拜访的邓家门客传来了这番话,让蔡京父子舒了一口气。高俅此时就在刘仲武军中任统制,作为天子的藩邸旧人,派去前线镀金的宠臣,自有一番主张,童贯也不得不买他的帐。

蔡京释然的是,官家既已知情,他就不必苦恼到底报不报此事,以至与童贯闹出台面上的争执。可再细想此事,又深深感慨道:“阉人,近臣,官家都在用什么人哪。”

蔡绦和门客也唏嘘不已,蔡京再对门客道:“再这般下去,枢密院就要成摆设了,问问你家相公,愿不愿入枢密院。”

门客拜领任务后,终于提到了真正的来意:“近日成都府路提刑司急报到刑部一桩奇案,不知太师是否留意过?”

蔡京抚着浓密的长须,混浊的目光闪起光芒,像是缅怀着什么,悠长而飘曳。

“一书生手刃十一人那件案子?当然看过,蜀中有奇人啊……”

蔡京似乎还很赞赏那书生,门客有些急了:“太师,邓相公的侄子,邓右丞的三子也于此案受害!成都提刑司竟然只定了刺配充军!这般处置,刑部竟然没有驳回,这会引得朝野哗然啊。”

蔡京收摄心神,淡淡笑道:“与你家相公说,是我的意思。”

门客惊声道:“太师为何如此?邓右丞已落职,难道……”

蔡京闭口不言,蔡绦道:“我家大人心襟怎会如你所想的那般狭小?此事大人不是在为难邓家,而是在护邓家。邓相公许是只听了成都家人一面之词,却不知此案的根底。”

“成都提刑私信我家大人,抄录了华阳县的卷宗。那份卷宗里,邓右丞的三子邓孝安与邓家儿媳尤杏儿聚众逼奸华阳花户潘氏,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在城中繁华楼馆,数百人亲见……”

门客猛抽了口凉气,蔡绦继续道:“那花户潘氏与王姓书生已议及婚姻,书生赶到时,潘氏以剪刀自刭,坠楼而亡。书生怒发,拔刀连杀十一人。”

门客讷讷道:“刑部卷宗说的是潘氏与花行酒行在生意上起了嫌怨,在散花楼会商。因邓家媳尤杏儿之父是酒商,邓孝安受托出面作中人,两人才去了散花楼。潘氏与尤杏儿起了争执,乱中误伤潘氏,再坠楼而亡……”

蔡绦接道:“王姓书生上楼理论,花行和尤杏儿父女谩骂,再起斗殴,书生持刀自保,误杀十一人。”

门客瞪圆了眼睛:“是啊,误杀……误杀十一人!天下间谁人会信!?”

蔡京开口了:“不信此事,便信邓家人逼奸民女。”

蔡绦道:“尤杏儿是邓相公儿媳,到时朝野哗然,会去哗谁?难道不是邓相公?”

门客楞了片刻,犹不服气地道:“邓相公听闻此事,老泪纵横,说兄长邓右丞固然犯过,却还得太师怜悯,罪不及家人。如今区区乡野猾民,竟也欺起邓家来……”

蔡绦长叹道:“成都府路之前报上的祥瑞并蒂莲,正是那潘氏所有。而那书生,不仅在当地素有仁名,儿子王冲,更是年初搅乱成都的一号人物。”

蔡京难得对一个门客说这么多话:“此事必已入了官家之耳,许光凝并成都提刑已在此事上作了调和,告诉你家相公,若是大造此案,邓家名声会如何,让他多度量度量。”

门客拜谢过,再不甘地问了一声:“本朝虽重读书人,可杀了十一人,还不得一死,似乎也太善待那书生了。”

看来邓洵武的愿望,就是要那书生死。

蔡绦摇头道:“当日之事,成都满城皆知,无数人亲见,都道书生是复仇除恶。成都府路诸官皆言不可杀,难道要刑部,乃至大人来背这桩民怨?”

门客万般无奈,颓然退下,转身时,就听蔡绦再道:“泸州正战晏州蛮,将其刺配充军,与死何异?”

门客一震,转身时一脸喜色,不迭叩谢。

“大人,这样真好?”

待门客告退,蔡绦有些忧心地问,提点此事正是蔡京的意思。

“治了邓洵仁,邓洵武本已有怨,眼下又没更合适的人入枢密院,只能指着他了。既如此,总该与他示以善意。”

蔡京淡淡说着,蔡绦点头受教,心说杀人么,明面上杀不得,暗中的法子却太多了。甚至都不必动嘴动手,在合适的时间,推到合适的地方即可。

“一气连杀十一人,奇人啊奇人……”

蔡京又感慨起那个书生来,蔡绦只记得这书生姓王,相比之下,他儿子王冲反倒更有印象。毕竟是一人力顶卢彦达等成都一众官员,竟然还翻了盘,果然是虎父无犬子。

不过父亲的感慨,蔡绦却不以为然,再能杀人又如何?读书人之才,该用在安邦定国上。到了他们这个层面上,一句话就定千万人生死,匹夫之怒,何足道哉?

父子俩的话题再转到大伾山导河建桥和太子身上,前者蔡京推举了孟昌龄为都水使者,要在黎阳大伾山开河导水,建浮桥通来往,以此缓解每年耗于治水的劳役之费。孟昌龄是治水专家,对此事前景却不怎么看好,蔡京需要考虑怎么给他一些压力。

后者则是另一件忧虑之事,之前蔡京送了不少大食玻璃器皿给太子赵恒,却遭太子怒斥,叫人当众砸碎,着实落了蔡京脸面。后来得知,这是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陈邦光挑唆所致,上月蔡京寻事将陈邦光贬去池州守洞霄宫,太子会有何反应,需要细心观察。

再一件事自有门人和清客协助,官家要为秘书省另建明堂,蔡京被任为明堂使,工程浩大,油水丰厚,其间细节,都已熟捻无比,自不必言。

与这些要事比起来,成都府路报上来的这桩刑案,就如微尘一般,毫不起眼。(未完待续。。)

第九十九章 离愁在后剑在前

寒风已至,秋sè正褪去,聚集在海棠渡的人们个个面带戚sè,心境也如江水般沉滞。

“二郎,你何苦……”

“是我的错……”

栈桥上,王彦中王冲父子相对。王彦中颈锁木枷,额头斜刺两排字,一身囚服破破烂烂,背上还隐见血迹,正是受了脊杖后刺配远恶军州的境况。

王冲却不是来送王彦中的,他一身麻衣短褐,腰扎宽皮带,挂着一柄短刀,背着长弓箭壶。一旁还有两人,高壮的是王世义,手持粗长槊杆,背着的偌大背囊隐见甲胄轮廓,矮的是唐玮,依旧儒生打扮,但腰间也挎着一柄长剑,都是从军出征的打扮。

王彦中刺配泸州,隶入泸州厢军牢城第二指挥,这个指挥现在隶属泸南招讨统制司随军转运司。王冲和王世义争取到了“勇敢效用”的名额,也配属该指挥,随王彦中去泸州。

能得这个结果,虽有许光凝等官员的助力,王冲依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王彦中是读书人,杀人也是复仇,还有邓家人先逼死潘巧巧之罪在先,但终究不是一两条人命,而是十一条人命。

现场不仅有数百目击证人,还有潘家家仆和牙人两个亲历者,邓家人逼死潘巧巧这事,矛头还是奔着许光凝等借祥瑞造势的官员而去,许光凝等人自要出力。

但大宋官员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成都府路能在此事中说话的官员不下百数,更别说胆大心大的胥吏。总想着搅浑局面,从中谋利。为打通这些关节。回报在此事上搭手的官员,王冲弃掉了香坊、水火行、快活林等各项生意。以及香jīng香华的配方,加上林家、宇文家乃至王相公家的赞助,才把这个大坑填上。前后耗费不下三万贯,除了海棠渡的地、无人伸手的杂货铺以及尚无外人知晓的净纸行,王冲不仅孑然一身,还负债累累。

华阳县、成都府乃至转运司、提刑司都有意遮护,再加上此案搅起的民心,以及王相公家的调和,本地儒士的奔走呼号。十里渡书院少年学子们也发挥出了他们的能量,将邓家之罪渲染开。最终的结果便是,邓家要想掩盖邓孝安尤杏儿在此案中的恶行,就得放弃追索王彦中的xìng命。

二十脊杖,刺配泸州,还是终身的,只有遇到大赦,才有机会减罪。邓家人很不满意,站在王彦中这一边的民人、儒士也不满意。可王冲已经满意了。

对他来说,父亲所受的这番处置,还蕴藏着一个机会,一个不仅可以让父亲得赦脱罪。还可以给自己另一个起点,纠正自己之前所犯错误的机会。

保下父亲的命后,王冲再循着这个时代的传统行事。那便是以身代父。

许光凝亲自在陈情文书上批下“孝心可嘉,情难代法”八字。大家也都认为这只是个姿态,毕竟王冲以孝闻名。他不提这事,大家还要数落他不孝。但这事又不可能成真,只是奔着再给王彦中减罪去的。王彦中不死已是大幸,还能怎么减呢?

却没想到,王冲是认真的,替代父亲服刑不得,他便求随父从军。

这下让成都人都震动了,十月酒市时,许光凝、卢彦达、赵梓等背景不同,立场不同的官员,破天荒地共聚一宴,唏嘘感怀,也铺平了王冲此请之路。

于是王冲、王世义就得了成都府路“勇敢效用”的名额,奔赴泸州战场。而唐玮则被赵梓荐为效用,入泸南招讨统制司听用。

泸南招讨统制使赵遹是赵梓族叔,赵梓本要荐王冲为效用,直接入统制司,王冲却不放心父亲,只能走勇敢效用这条路。但这个机会不用白不用,王冲推荐了一心要随他同行的唐玮为效用,放到统制司里,与他互通声气。

王世义自不必说,大个子过去一直守着母亲,绝无离家远游之志,今次不仅他有此心,他老母亲也要他去。老母亲住进了王家,他也没了后顾之忧。王冲看着他坚定的神sè,说不出半个不字。

邓衍也有此心,可虎儿瓶儿还小,王家少人照料,而且王家依旧有地,有杂货铺和净纸行的生意,还有至少上万贯的债务,需要人去经营。王冲一番解说,邓衍自觉重任在肩,只好放弃。

想跟着王冲去的人还不少,王冲转身,迎上宇文柏、鲜于萌、范小石等人。海棠社的社员们一个个都热血沸腾,要与王冲一同从军,却被王冲狠狠批了一顿。此时面对王冲,少年们个个都一脸哀怨。

“这是王冲的责任,王冲只能自己背上。而你们的责任,就在这座书院,你们还背着顾老夫子的遗愿。你们的学问之路,也在这座书院里,拜托你们了。”

王冲长拜,众少年哽咽着回拜,神sè转作浓浓不舍。

“藏书楼也拜托你了……”

王冲再叮嘱着,范小石肃然点头。

“舅父,程四叔,宋先生、谢先生,书院也拜托你们了。”

王冲再向四位长者长拜,宋钧和谢潜本是书院山长,王彦中获罪,他们没有因此萌生退意,反而坚定了将书院办下去的决心。在广都县学任教的舅舅范奚更辞了官,到书院来接替王彦中。程世焕也将印书坊搬到海棠渡,自己接替了王冲的书院学长之职,担起书院的常务管理。

四位长者默默点头,把书院办下去,已不止是王冲个人之愿,而是将他们联在一起的另一条路,不必王冲叮嘱,他们都会竭尽全力。

今rì送行的人群里没有官员,官人倒是有的,年方弱冠就有了承信郎官身的林大郎便是。他倒说不出什么话,他爹却有太多话想说。

“二郎勿虑,此去泸州。保身第一,勿要贪功。林丈也在想办法。只是需要时rì。至于海棠渡这些产业,林丈帮你看着。不必放在心上。”

林继盛这话说得很透,他看出了王冲的心思,这心思也不难猜。泸州战蛮夷,其实就是开边,只要夺得些许功绩,王彦中不难脱罪。林继盛是怕王冲心急,反害了xìng命。还暗示说,他也在通过汴梁后宫这条路帮忙。

王冲感激地再拜,心说得亏自己靠酒jīng一事与林继盛有了深厚交情。不是林继盛帮忙,他哪能凑出万贯现钱运作,更不可能借到万贯巨债。

再是王家人,虎儿瓶儿看着爹爹那凄惨模样,本就泪眼摩挲,再见一身戎装,刀弓俱全的二哥,上了战场,生死难测。顿时哇啦哭开了。

王冲对虎儿喝道:“哭什么!?你还是王家男么!?”

虎儿一愣,王冲伸手,本要去摸他的脑袋,却转到了肩膀上:“爹爹和二哥不在。你就是王家的当家人了,这个样子,怎么担起一家呢?挺胸。抬头,王澄。要有当家人的模样!”

两巴掌拍得王澄呲牙咧嘴,可泪水也嘎然而止。转头看看瓶儿和一堆女子。王澄那稚嫩的小脸上,显出坚毅之sè,重重地朝二哥点头。

安抚了瓶儿,面对一个高挑少女,王冲从怀中掏出一份文书:“银月,我既不在,这份契书便作罢了,你不必再等三年,想回去就回去吧。”

将卖身契递给李银月,王冲眼中满是真诚。家中逢此大变,他和父亲都不在,这个羌人少女是去是留,难再勉强,不如放她zì yóu。

少女定定看着他的眼睛,读透了他的心意,脸颊上涌起红晕,怒声道:“羌人说话算话,哪像你们汉人一肚子花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