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清山变 >

第468章

清山变-第468章

小说: 清山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奕第一个摘下暖帽,伏地碰头请罪。

“朕今天和你们说这些,不是要追究你们任何人的责任。”他颓然叹息着,在座位上落下身来,“你们都是和朕数十年的君臣情谊,朕的为人你们也知道,但凡能够给你们留一分情面的,也断不肯如此出以重责之语。只是,和海防、海军建设比较起来,吏治才是我大清第一痼疾所在。否则,即便是朝廷拿出再多的钱来,建造更多的舰艇,却根本找不到几个可以称得上德行优良的人才,又有什么用?”

“皇上……”

“都下去吧,朕有点累了,今天不想说话。”

众人看他心情很坏,不敢多说,原地碰了个头,躬身退了出去。

九月十九日,皇帝乘定远号铁甲舰从旅顺口出发南下烟台,海面上有英法等国的军舰炮船、民用商船各自鸣笛鸣号,以为致敬,这都是两国交往间的礼仪,也是经由各国公使馆和总署衙门事先报备过的,倒不至于引起什么惊慌失措的笑话来。

这一次随船南下的,有一个人名叫盛宣怀,他是常州人,乃父盛康是庚子年间的进士,后来官至湖北武昌盐法道,这是个非常有名的肥缺,盛康长袖善舞,在任上多年,积攒了极大的一笔身家。

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入北闱乡试,大约是水土不服的缘故,首次“制艺”结束后突发疾病,全靠同号舍的杨菊仙为之料理汤药,直到三场考试结束,才扶掖出闱,遂同捷南宫——两人同时金榜题名,所以在同年中,他们两人交情最笃。李鸿章感念同年帮衬之德,对杨氏自然感激不尽,爱屋及乌,在杨菊仙去世之后,对杨菊仙的三个儿子杨宗濂、杨宗翰、杨以迴三兄弟多有提携。到后来,还经由老师曾国藩的关系,让杨氏兄弟中的杨宗濂派往在直隶练兵的刘铭传麾下,总管粮台——这也是一个相当肥美的缺份,因为这样的缘故,杨家和李氏私交非常好。

后来李鸿章改调安徽,杨宗瀛深感老父执身边缺少人才,便将盛宣怀举荐进入到李鸿章的幕府之中。

盛宣怀应付科举考试不是很入门,但是日常公牍还是很能应付的,当年在他父亲的衙署内就曾协助老人家处理过事情。他办事机灵,是个干才,来到李鸿章的麾下不负厚望,吃苦耐劳,精明练达,克勤克俭,很快获得李鸿章的好感。初派委府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是秘书、兼总务处副处长的角色,直接对李鸿章负责。

李鸿章给派到安徽,任职安庆知府,府内所辖,正有安庆造船厂,他很知道皇帝对于安庆造船厂的重视,故而上任之后,不辞辛劳,建造轮船之外,多与各国往来中华的商人商谈购船之事,虽然多不得毕其事,但也给皇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之中,盛宣怀出力匪浅。

若是按照道光年间的规矩,以盛宣怀的家财、在李鸿章幕中多年经营,捐上一个候补道,不能算很困难,但咸丰之后,捐纳之门早已经关闭,根本走不通,所以,盛宣怀只好仍旧做他的府内文案,兼造船厂营务处的差事。后来成立海军学院,李鸿章举荐他到学院中,做了学院营务处总办。

从咸丰十七年之后,闽、浙、粤等省筹办海军的呼声越来越高,李鸿章等人几次上条陈,奈何皇帝始终不肯答应,却从来不曾明说缘故,弄得各省官员疑窦丛生,却又无从发问。

这一次皇帝东巡,阅看海军建设之事,盛宣怀以学院营务处总办,同时也是大沽、旅顺、烟台等地海防军中所用炮舰兵船制造一方的总办大臣之身,随同东巡了。

以他的品秩,根本到不得御前,只好随众而行,不过盛宣怀脑子非常好,加以有李鸿章数年来的多番上下打点,给了他一封书信,以接近皇帝身边的总管太监杨三,于是在旅顺事毕,航向烟台途中,盛宣怀便尽量找机会跟杨三接近。他们素有交往,而直接见面的机会不多,加以杨三是皇帝身边很重要的太监,几乎寸步不离左右。遇到皇帝要休息时,便避入护卫起坐的房舱,大小官员想要单独见他一面,真个难如登天。

然而,盛宣怀亦不是没有收获。杨三虽见不着面,却跟他随带的苏拉打上了交道。这个苏拉名叫瑞锦山,其实是杨三的耳目。当然,为人很厉害,是不消说得的。

因此,盛宣怀拉关系套近乎的用意,在他洞若观火,好在他的身分比他主人差得太多,无人注目,所以不妨就势借势,跟盛宣怀接近。然而,有其主,必有其仆,在盛宣怀面前,他亦不敢平起平坐,并且口口声声盛大人,盛大人,叫得恭敬而亲热。

头一次是结识,彼此都不便深谈,不过周旋尽礼而已,但从旅顺回到天津,情形就不同了。因为皇帝此行,还要在天津要查阅炮台,看操看学堂,一共有五天的勾留,不但时间从容,而且盛宣怀在天津有公馆,招邀到私寓欢叙,便可以避人耳目,无话不谈了。

那天是由盛宣怀口头邀约到家吃晚饭。可是过午不久,便派车将瑞锦山接了来。主客都是便衣,又是在起坐的花厅中相见,因而少了许多拘束,由此行的见闻谈起,很快地谈到了杨三。

“锦山,”盛宣怀很亲切地喊着名字,是那种旧友重逢的语气,“你跟杨总管几年了?”

“四年。”

“四年?那是……杨总管到皇上身边不久,你就跟他了。难怪他拿你当亲信。”

“也不敢说是杨总管的亲信。不过,有什么事,他总是对我说就是。”

“这样说,你也天天进宫?”

“是的。”

“那么,皇上也是天天见的罗?”

这些地方,就见得瑞锦山有分寸,不敢瞎吹:“我们那到得了万岁爷跟前?”他说,“就是有顶戴的人,不奉呼唤,也不敢走过去呀”

“说得是”盛宣怀用关切的声音说:“皇上就相信杨总管一个,不定什么时候召唤,从早到晚侍候在那里,真要有龙马精神才对付得下来。”

“是不要说总管,就是我们,也够受的。”瑞锦山说,“御药房倒多的是补药,不过性子热,也不敢乱吃。”。。。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一卷第9节船抵烟台(1)

更新时间:201231423:37:45本章字数:6903

第9节船抵烟台

肃顺为六福求情,给皇帝迎头训斥了一番,吓的不敢再进言,但想一想,自己几次受六福请托,不求能够回到御前做总管太监,只愿回到北京,即便是在养心门内做一个小小的苏拉呢?岂不是也好过在关外日夜受寒风吹袭之苦吗?他当初也是看六福可怜,心中一热便答应了下来,本来想着以自己的帝眷,这样的事情不过是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不料事情会变成这样?连带着自己也跟着受连累?以为这样的缘故,肃顺跟随皇帝南下的一路,再不敢多言多动,那份谨小慎微的样子,竟似是比人家家里的童养媳,更让人觉得可怜。

皇帝反倒觉得心中不忍,不论如何,肃顺这十几年来办差谨慎,而且忠心不二,为自家结拜兄弟求情,也是人情之常,心中存了这样的想法,皇帝倒觉得,不该如此重责了,“肃顺?”

“奴才在。”

“你是几时见过六福的?”

“这,自咸丰十二年,皇驻跸热河,将六福打发出去之后,奴才就从未见过他,不过从咸丰十六年起,奴才奉旨和惇王北阅看从英国定制的炮舰,在省内见过他一面。”肃顺解释道,“数年不见,六福老了很多,而且大约是身子单薄,难挡关外苦寒,从发遣到关外为高皇帝守陵之后,便经常闹病。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对奴才说,只恐小命难保,日后再无面见圣颜,伺候主子的日子了”肃顺深知皇帝的脾性如何,故意说得凄惨无比。

果然,皇帝面色一窒,“他,在陵的日子,很苦吗?”。

“这,让奴才怎么说呢?为高皇帝守陵,是为人臣子者最称荣耀之事,只不过,六福自来身子骨单薄,万岁爷也是知道的。”

“也罢了。”皇帝叹了口气,转身看着肃顺,“总算你这些年在朕身边,效劳差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赏你这个面子。”他说,“等到了烟台之后,给内务府降旨,将六福调到京中来,暂时在养心门做个苏拉太监。”不等肃顺跪倒谢恩,他又说道,“你见到他之后,告诉他,以后老老实实做事,清白做人,还有见朕的机会,否则的话,真以为朕舍不得杀一个阉奴吗?李莲英、安德海就是他的榜样”

顺笑着跪倒下去,“奴才一定将皇这番圣意,逐一晓谕六福。奴才想,六福和李莲英、安德海之辈还是略有不同的。旁的不说,只是这份为主子分劳的心思,便非这二人可比——皇训教他多年,圣心早有所知了。”

“你啊,……”皇帝笑着摇摇头,“肃顺,这几年来,你担着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还管着户部的差事,海军初建,你为军饷军需之物,劳烦奔忙,也很辛苦了。”

“奴才能得主子信重,托以重担,岂敢言辛苦二字?而且,奴才年纪尚轻,还长长思量着,能够多为主子效劳几年呢。”

“是了,你今年多大年岁?”

“奴才是嘉庆二十一年生人,今年四十八岁。”

“朕知道你这个人,为人忠心之外,于满人多有排斥之言。经常说什么,‘满人混蛋多’的话,是不是的?”

“这,奴才说过,但奴才以为,与汉人多有学识相比,京内外的满人,实在是不学无术的居多。便说是奴才,虽自问忠悃无二,但若论及才学,实在非汉人生可比。反倒多是如载铨、景廉之类的昏聩之人,长此以往下去,如何得了?”

“这样的话不是不对,不过也过于偏激了一点,便如同已故的倭仁、还有现在的文祥、奕几个……”皇帝说到这里,无奈苦笑,“这样逐一数一数,似乎我族能够称得品学俱全的,也只有这几个人了。简直如贫儿数宝一般。”

肃顺展颜一笑,“皇,这话请恕奴才不敢苟同。”

还不及他追问一句,惊羽轻飘飘的走进舱中,“皇,军机处几位大人到了。”

皇帝摆手,示意传众人进来,转头继续问道,“肃顺,你刚才的话可有说乎?”

“有的。”肃顺不是军机大臣,不能参与这种政事奏答,但皇帝问道,不能不说,只好略微加快了一点语速,“奴才想,自从咸丰二年,皇成立同文馆之后,入学生员,多为旗下人家子弟,一直到咸丰九年之后,方有汉族子弟主动投考入学。之后的大学、海军学院等处,也无一不是如此。都是在我旗人生员学成毕业之后,分发庙堂各部读,方有汉人子弟,开始报名投考,如此往复耽搁,总是要在三五期之后,……”

皇帝突然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面向走进来的文祥几个人问道,“你们都听见肃顺的话了?你们以为,从同文馆到海军学院、再到大学,始终总是旗人先行报名入学,汉人多报以置之不理的态度,直到确证见到朝廷的决心,直到见到旗人子弟在以三处学府学成之后,国家另有任用之后,方始开始踊跃报名,这是为什么?”

“臣弟以为,这是因为汉人因循成习,多以圣人教化之言为行事之法,故而仍旧是愿意走正途登进的路子。”

“这话不对。难道同文馆、大学就不算是正途了吗?”。

“这,臣弟愚钝,请皇指教。”

“同文馆所教,多以西学为主,这等在我天朝士大夫看来,都如同奇技yin巧,故而不耻其学,不但自己不学,也不准家中子弟入学。而旗人呢?大多没有这样的珠规玉矩,这是第一层的缘故;再说第二层,同文馆之设,本就不为道学家所乐见其成,若是再多行要求他们将自家子侄送入学府,未免强人所难,故而朕当年降旨草创之初,便有非旗下人家不得入学的规矩——也省得为那些人以为耽误了自家孩子的学业,而和他们打什么口舌官司。”

众人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说起这件事来,呆呆的听着,“至于海军学院,和同文馆的道理大同小异,也不必多说。唯有一节,海军学院所招收的生员,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不愿意徙居关外的旗人,为求留在京中,另外图谋之策。从这一点来说啊,很多人也是无奈而为之哩。”

“皇圣明。”肃顺第一个说道,“便如同从海军学院学成而出的镇西号炮舰副管带恩杰、雷坤号炮舰管带庆宽、及连魁、英文等,奴才当年奉旨兼任学院总稽查的时候,曾经和他们说话,问及报名入学的缘由,他们都说,这也是父兄之命,为能够长留关内,不至于像其他无能无才的家人一样,远走关外而想出的权宜之计。”

“此言确实。”文祥也在一边说道,“奴才也曾听闻到不少如斯之声,皆以报考大学及海军学院,为规避朝廷移民关外的不二途径。奴才以为,皇当早作绸缪之策啊?”

“做什么绸缪?移民关外是不二国策,为国选才,也是同等重要。况且说,想进入以两处学府的,也都是要经过层层筛选——陈孚恩这个人做人不行,做学问还是很有把握的。”他说,“若是能够让百姓以为,大学、海军学院都是国家储才之所,便如同国子监、翰林院一般,成为读人向往之地,又有什么不好了?至于移民关外,你们以为,能够有多少人通过入学,规避此事?只是极少数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

“皇圣明。”

“你们刚才进来之前,朕正在和肃顺说话,言及满汉之别,朕想,满人中有栋梁之才,汉人中也有卑贱之辈。绝对不可以以民族之分,来作为良莠之别的关键。大清入关已经有贰佰多年了,若是从庙堂之,仍旧始终保持着满汉门户之分,让下面的百姓如何看待?”他慢吞吞的说道,“所以朕想了想,从明年正月初一开始,着户部和礼部各自重新撰拟大清律例,将满汉不通婚这一条款,永远废除。你们以为呢?”

“皇,若是为消除畛域之见,准许满汉通婚,臣以为并不不可,但两族百姓,生计、风俗多有不同,臣恐结连理之好之后,有未能尽如人意处啊。”

“这没什么的。事情总要一步一步来办,毋庸急于一时的。再说,满族入关多年,饮食文化多已汉化,即便还有一些地方保持着关外旧有前例,但也是无关大局。这一层啊,日后着各省督抚、藩司学政,向百姓认真晓谕,也就是了。”他像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转头说道,“当年朕命驻守北海、永固二城的兵士迎娶俄罗斯女子,不也是没有闹出什么麻烦来吗?外国人都行,同为大清子民,不过民族不同,反倒不行了吗?”。

朝廷当年下旨,命当初征战关外的中华兵士迎娶俄罗斯女子,在民间引发了很大的动荡,最主要的原因是怕这些女子不会操持家务,且言语不通,日后伺候翁姑,多有未尽之处,所以反对之声大起,但朝廷谕旨,不可因为百姓小民的呼声而中止,这件事终于给强行推行了下去。而俄罗斯新娘嫁到中华之地,倒是很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恭顺和孝敬——这是因为两国固然风土人情多有不同,但于长辈的侍奉,却没有很大的差别,且女子远嫁异国,举目无亲,也没有张狂的资本。但若是推行满汉通婚,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汉人家的规矩大,旗人家的姑奶奶在府中,便是父母、兄嫂也无不礼让三分,抛头露面,更是不在话下,凡此种种,都和汉人教养女儿的规矩有着天大的差别,可以说,彼此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皇帝偶发奇想,居然要行以满汉通婚之政?传扬出去,怕又要民情沸腾了。

许乃钊给曾国藩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出言规劝,后者却像是没有看见一般,含蓄的摇摇头,转而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