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486-神奇的学习 >

第14章

5486-神奇的学习-第14章

小说: 5486-神奇的学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往前蹿的势能带动原理

    张炘炀当时的频频跳级,也成为学校里不大不小的新闻。差不多全学校的孩子都认识他。有时候我去接他,也会偶尔听到有家长在附近窃窃私语:“看,那就是那个跳级的小孩!”    
    张炘炀在读一二年级时,曾经有个小朋友跟他很要好,是个小女孩。那孩子也很聪明,成绩也不错。后来看见张炘炀跳级,她也跟老师说:“我也想跳级,为什么张炘炀可以跳级,我不能跳级呢?”    
    对她的提问,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很难解释。她妈妈没办法给了她这样一个“答复”:因为张炘炀很聪明,他是个神童!    
    小姑娘感到挺纳闷,因为在她的心里,张炘炀和其他的小孩子完全一样,爱玩能闹,也不是特别用功学习,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异之处。    
    其实这也是张炘炀在他的大部分小伙伴心目中的印象。他们并不觉得他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心理上跟他并没有什么隔阂,总是一放了学就来找他出去玩;在一起聊天时,用的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    
    张炘炀自己也从来没有差别意识,虽然他一直跳级,但和他一起玩的始终是那几个和他同龄的孩子。有的家长会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干脆,张炘炀替他们的孩子辅导功课得了,一听到这种话,我会委婉谢绝。这不是因为我保守,张炘炀离辅导别人的层次还差着一大截呢,他怎么会教呢?要是他能辅导别人,那他真的就是神童了!但在这些孩子的心目中,却好像根本不存在“级别不同”这回事。    
    张炘炀的跳级,是学校里的一道“独特景观”,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更是连跳三级。    
    那个小女孩抱着争强好胜的心说“我为什么不能跳级”的时候,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跳级现象就全国而言,可能不算稀罕事,但就我们盘锦地区而言,我还没有发现相似的例子。张炘炀的跳级,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吧。别人家孩子的情况我不太了解,我不能随随便便给别人支招:比如教别人“跳级的技巧”什么的。    
    我从来不鼓励别家的子女轻易地去学张炘炀的跳级模式。    
    因为跳级毕竟是一个牵动方方面面关系的事,第一你要为子女创造自学的条件,不管家长亲自教或者请家教,你都要保证有这个“后勤保障”。第二,你要协调好学校、老师的关系,这一点非常具体。第三,你要预见到陪伴着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因此,我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给“讨经”的家长支招。    
    有一个家长找到我,一脸挺发愁的样子,“我这个孩子学习老是跟不上,老是班级上的后几名,我想给孩子增添一点动力,老张你能不能给我传授一点短期见效的经验呢?”    
    他那个孩子跟炘炀挺熟,孩子的情况我也大致了解,其实那个孩子并不笨。    
    但是怎样才能让他短期见效呢?    
    这可难为了我,我挠了挠脑门,说:“我有个办法,灵不灵我不敢保证,不过可以试一试……”    
    我给他传授了半天,大体意思是让这个家长给儿子开个“小灶”,“往前蹿几课”。    
    我这个招也是无奈之举,是一个不敢打保票的招儿。    
    那个家长依法炮制,过两天见到我,点点头说:“老张,这个‘蹿’几节课的招儿挺管用,孩子成绩上去了,学习积极性好像也提高了不少……”    
    这个招儿是一个“不可多说”的办法,因为毕竟缺乏一个系统性。但是在另一个孩子身上短期见了效果,这个现象是挺有意思的。    
    我建议家长开小灶,让孩子往前蹿,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糙办法。我本人辅导张炘炀多年,什么“死记硬背”“量化为先”,哪一样不是糙办法?可是糙办法也有它不糙的一面。    
    物理学上有两个术语,一个是“动能”,一个是“势能”。我觉得这个“往前蹿”的招术,就是对势能原理的运用。    
    从小学就形成的“能快就小跑”的赶超思维,让张炘炀在学习上受益无穷。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个“势能”原理?“势能”带动了学习上的“动能”?我没有什么理论功底,这个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共同琢磨。    
    一个学生,成绩老拉在全班后几位,突然有一天卸下了包袱,前面的课程学不好,咱们不管了,省下当“泥水匠”帮他补习的功夫,咱们赶在班级进度之前学点新课程新知识,等到上新课的时候,这个学生状态整个一个大变样,回答问题也积极,作业做得也顺溜。老师眼睛一亮,刮目相看。一时间,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无形当中,一节课一章知识的势能带动了学习上的进步,这个棋盘因为有了势能因素走活了,“快学法”在差生当中也能取得短期效应,这个现象能不能反映出常规教育的不足?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给家长的忠告:开辟新战线,走出差生困境

    在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一些所谓的“差生”。    
    经常听到这样的“恨铁不成钢”的话:这孩子就是天生的笨!或者说:这个学生就是天生不爱学习,我也没有办法。    
    真的是这样吗?对此我不敢苟同。    
    有的老师面对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耐性的时候会“动员”他去测智商。    
    有些家长遇到这个情况,跟我发牢骚,很是愤愤不平。    
    我认为这种做法实在欠妥,张炘炀被公认为智商高,但我从来不去做那个测评。    
    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在心理上受过挫折,从而形成了在学习方面的挫败感。这种不自信会一直一直伴随着他,使他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比如,孩子可能因为某次考试不及格而遭到了家长的责骂,或者某次在课堂上表现不理想而受到了老师的嘲笑。因为小孩子的年纪小,心智不够成熟,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决定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负面的看法一旦成型,将给孩子致命性的打击。其影响可能不仅仅是在学校中,不仅仅是在学习上。所以说,老师和家长身上肩负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必须在教育方面小心谨慎,千万不能随心所欲。    
    差生形成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小时侯基础没有打好,输在了起跑线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的智力又一般,就极有可能一步落下,步步落下。不仅在知识上,也在心理上一直输了下去。    
    所以说,“差生肯定是不爱学习的”这种说法绝对是错误的。哪个孩子不喜欢成绩好,不希望被老师夸奖,被同学喜欢,给父母争光?成绩差,绝对不是他们乐于接受的现实。也有那种被称为顽劣的孩子,他们似乎对学习持一种完全对立的情绪,我说一句公道话,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责任一定在家长,在老师,在不良的环境。    
    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与差生相反,他们会有一种“我优秀,我自豪,我快乐”的潜意识。在这种心理暗示之下,他们会再接再厉,继续行走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    
    一旦孩子已经对学习形成了固定的心理障碍,要想纠正过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就像治病应该重在预防一样,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要注意在初始阶段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不要有挫伤孩子学习热情的事发生;并且,最好能做到使孩子比其他孩子提前一步,比如就是我这个“个别支招”的糙办法,使他对学习本身产生积极情绪;先走活这盘棋,运用“势能”原理让落后的学生“蹿”两步。    
    就像有人说,自尊心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如果孩子能在学习中自尊心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使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而如果一个孩子从一开始就处在一种相反状态的“恶性循环”中,他们的成绩自然就不可能好。他们的心理和表现自然就会越来越向一个标准的“差生”靠拢。    
    当一个孩子已经陷入了“差生”怪圈,他还有没有可能从这个旋涡中出来,迎头赶上那些优秀学生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病去如抽丝,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差生”的学生和家长都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耐心才成。    
    这时候大部分家长的做法都是,让自己的孩子努力再努力,紧紧地跟在那些优秀学生屁股后面追赶。    
    但是往往他们在赶的同时,那些优秀学生也在进步。虽然也有赶上的例子,但更多的是追赶的孩子在筋疲力尽中失望而返,结果反而更加打击了自己和家长的自信心,甚至最终彻底放弃,自己都认了自己是“天生的差生”。    
    其实这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纠错法。我的看法和建议是:既然孩子已经落后了,当你要往前赶的时候,千万要忘记自己的“落后”身份,通俗点讲就是卸包袱,有什么办法呢?不卸也得卸。为了让差生是不要费劲地追赶,家长可以尝试一下开辟新战线,试一下“蹿”几节新课灵不灵,至少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测评一下,能不能从心理上帮孩子挖掘一些潜能出来。    
    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战术。因为别的孩子已经领先了太多,自己的孩子在追赶的时候肯定很吃力,要想在短期内达到跟那些优秀生一样的水平,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如果一定要按照优秀生的标准,比如说,这门功课要考到90分以上才算合格,那么落后的孩子追赶的过程肯定会拖得非常长,很有可能长到让孩子失去信心。    
    这个时候,不妨放弃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先把进度搞上去再说,先把自信心提上来再说。    
    一旦落后的孩子在心理上放弃了追赶的劣势状态,获得了对学习的主动姿态,他后面的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简而言之,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甚至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善意的“欺骗”。    
    拿张炘炀为例,他也曾经经历过学习的低潮。那时候为了鼓励他,我特意找来一些难度较低的试题来给他做。看到答出来的高分,孩子开心地笑了。信心找回来后,他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很快就度过了那段瓶颈期。    
    相反的情况也在张炘炀身上发生过。就是在他读初中的那段时间,从初二下半段开始,因为他的不懂事,老师呵斥了他,孩子情绪有点逆反。出现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下滑状况。    
    那名老师性子也是太急了一些,对张炘炀采取了很不耐烦的排斥态度,再加上别的一些原因,结果张炘炀无论在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自信心上都很受打击。最后结果是我不得不把他接回家一段时间,亲自给他补课,才又帮他把成绩提了上去。    
    可见,帮助孩子保持他对学习的信心有多么重要。家长绝对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随意指责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更要注意保护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不受伤害,尤其是当这种伤害来自父母以外的人时,其后果可能更严重。我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得出这样一个总结,父母亲可能有时候不注意方式方法粗暴地对待孩子(我就有这样的家教败笔,但这样的伤害性质和外来的伤害那是大不一样的。有时候,外人对孩子一个白眼,对孩子的刺激比在家里挨一顿揍还要厉害。我把张炘炀带回家,对他进行半封闭的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担心出现这种意外。这么小年龄的孩子,成绩又比较突出,在外面已经是一个比较扎眼的目标了。再加上他的性格大大咧咧,待人处事大模大样,不留神是很容易造成别人的误解的。    
    在家自学不是要培养“温室里的花朵”,既然环境出现了“落差”,对他必要的保护还是需要的。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一个家庭原则:不造成无形的妨碍

    “学习,不一定非得搭起个‘学习’的架子,摆个谱:坐在书桌前,拿起纸笔……”    
    我经常对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这样说。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不太能理解这个说法。    
    好像所有人都在默认一个现象:只有当孩子乖乖地坐在教室,或者书桌前,拿起课本,背诵或者做题,这才叫学习;学习必须就是排除杂念,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排除杂念心无旁骛”才能专注于学习,这个道理谁也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家长吃不透这个道理,也不好好想一下,你家长在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方面应该做点什么?    
    我认为家长好多想一下这个问题:孩子“凭什么”要专心致志学习?    
    听到这个话你可不要瞪眼:“凭什么?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又不是给我学的。学习好了,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出息!这个道理他不懂啊?”    
    “学习是他自己的事”,这话不假,从终极目标上讲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但现时现地的学习就是家长和孩子的事。不能把负气赌气的说法作为开脱责任的理由。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假如孩子在家学习,你在家里搓麻找乐,孩子“凭什么”要专心学习?    
    孩子在家自习,你做家长的悠然自得地看着电视,人为地造成几家欢快几家愁的两重世界?孩子又“凭什么”专心学习?    
    你一边自己享受,一边以关门、隔音等措施给孩子“构筑小天地”,自以为挺为孩子负责,心安理得。其实就是给孩子“搭”了个学习的“架子”,但没有给他营造学习的环境。    
    我制定了这么一个家庭原则:当张炘炀处于学习状态时,我们绝对不做任何可能让他分心的事。这个原则,在我们家执行的力度是相当的大。    
    张炘炀自习时,我们夫妻不看电视,不待客。气氛虽然谈不上像“戒严”那么紧张,但肯定不像炘炀不在家那样随便。    
    对此,炘炀母亲有时候不理解,小声跟我抱怨:“我上了一天班这么疲倦,回来开小音量看一会儿电视调剂调剂你也不许!他在另外一间屋学他的,我看我的(电视),互不妨碍,你这样做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我耐着性子劝她:是的,隔开一间屋,表面上是互相不影响了。可是孩子的心是隔不住的,他会一边学习一边想,爸爸妈妈在别的屋看电视,我学习结束了也要看电视。心里有这么一个杂念,学习就不专心。大人这种无形的妨碍,无形中给孩子造成的“孤悬感”,就像细菌的作用一样侵染他的心灵,这种干扰,可能比吵架拌嘴式的干扰更可怕。    
    所以,张炘炀学习时,我们家庭严格执行绝不让孩子分心的戒律。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五年的任务就是‘没有任务’”(1)

    “五年的任务就是‘没有任务’。”我经常对媒体记者和好奇的家长们说这样一句话。这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总结,虽然这五年张炘炀做了大量功课,虽然高中复习阶段我们做的习题和卷子,光卖纸张(3角5分1斤)就卖了100多块,但我还是坚持这一点:我们没有硬行规定“达标完成”的学习任务。    
    这句话怎么讲呢?你让你的儿子5年读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不断做题,不停地参加各类的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