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486-神奇的学习 >

第12章

5486-神奇的学习-第12章

小说: 5486-神奇的学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字:尊重孩子,顺其自然。    
    由于张炘炀在上学前就认识了2000多个字,所以他在刚读小学时,虽然年纪比同班的同学小,但他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却是明显地超过同班同学。    
    而我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拥有大量闲暇的业余时间。这是形成我和儿子特殊的亲密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是他的“贴身保姆”兼“家庭教师”。我也一直以此为乐,从没有感到过厌倦或疲惫。    
    他上小学后,我儿子几乎没有做过学校的课堂作业;在张炘炀的课外时间,我也一直在辅导他新的知识。    
    说到这里,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地说:哎呀,那小孩是不是太辛苦?不仅要应付繁重的学习,回到家还要继续学习?    
    我的回答是:不,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儿子都很快乐。甚至可以说出乎大家预料的是:我儿子的童年不仅没有被繁重的课业任务压跨,相反,他的玩乐时间比同龄的孩子只多不少。    
    这一点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炘炀5岁就上了一年级,最开始的时候,我和他妈妈都担心过孩子太小,会不会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他的妈妈甚至还担心孩子学习会跟不上。    
    但是很快的,我的儿子就向我们证明了他不仅各方面都适应得很好,甚至在学习方面,老师教学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他的学习速度。    
    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他识字多;另一个原因,的确不能否认,是张炘炀是个记忆力很强、理解力极佳的孩子。    
    但是单凭这两点并不是促使他跳级的关键因素。实质上,在我的观察中,有不少同样聪明的孩子,他们并不是不能学得和张炘炀一样快,但是除了跟着统一的进度走,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没有“另起灶炉”的条件。    
    我的回答很简单,负担重是人为的。增加的负担是无效的负担,是恶性循环的负担。    
    很多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纷纷表示要减负。但是减负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孩子轻装上阵,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说到这里,有人肯定又要说:老张你看你,说来说去都是“学习”?    
    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国家的国情毕竟不像西方,听说西方有些国家的孩子7岁之前都是“玩”的教育,长大以后各方面素质都不错。这种境界我也羡慕啊,可是我们达不到啊,我只能说:张炘炀幼年的时候,养成了学和玩不分家的习惯,学习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乐子。    
    我奉劝那些动不动把学习和快乐截然对立起来的好心人,去读一读一位教育专家的观点——    
    张炘炀的“神童”效果是在预料之中的,张炘炀是他父母家庭给予了特殊教育的必然结晶,都是家长们付出心血的结晶,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提醒家长重温爱因斯坦的话:“儿童生来都是天才,但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错误的教育方法却扼杀了他们的天才。”多曼博士也说:“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的结果,可以说早期教育实施得如何,决定着孩子终身成就的大小。以上天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再表明,小孩只要从小教育,就有希望可以成为音乐家、画家、科学家、诗人等。新生儿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果放任这种欲望不管,则其对于周围的环境就会渐渐丧失兴趣,丧失希望,而觉得无聊,变成一个对于任何事物都不关心的孩子。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最末一句话:“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这里面的道理,我认为值得咂摸。    
    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江苏的一个学校为了让学生减负,规定不准带书包回家。这件事,很多人表示欢迎。我认为不必一律,走另一种极端没有必要,有的学生回家也要学习,你为什么要规定死了?    
    现在通行的教学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教育”的模式。在这个框架里,所有的孩子,不管是聪明一些的,还是接受能力差一些的,都不得不按照同一个进度进行学习。也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兔子乌龟集训赛跑训练营,到了最后,兔子也变成了乌龟,这种比喻虽然有点尖刻,但是老师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那么多的孩子,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先天和后天条件,却非得按照同一个模式用同一种速度成长吗?    
    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选择的路是千方百计为孩子找好学校,用金钱来保证孩子受教育的平台是一个好的平台,让孩子实现冒尖的目标。    
    用钱买路,是一种杀出重围的选择。但俗话说得好,金钱也不是万能的,你的孩子自己没有一种主体性,那花多少钱也是白搭。    
    比起那种花钱“上保险”的尖子教育方法来,我的“开小灶”方式有这么几个好处——    
    省钱。没有择校的烦恼,家教“小灶”提供“主餐”,学校教育只是一种补充。    
    有保证,一对一的对应教育方式,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有数。    
    我并不是说我对张炘炀进行的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但可以说是“小灶教育”,但可以坦然地说一句,如果我的孩子有能力,我希望他能出类拔萃,学得比其他孩子多,知识面比其他孩子广,将来的路比其他孩子更宽广。很多家长问我:“假如我的孩子也试着跳一下,你看应该采用什么模式呢?”我给一个家长开了这样一个单子——


5岁到7岁的快节奏: 跳级,跳级,跳级对“缩短学制”的设想

    小学六年制——》四年制    
    年级/学科第一、二年:少动笔、多动脑第三、四年    
    语文学拼音,识汉字2500个左右组词、造句、作文、综合训练;并识字500个左右    
    数学加减乘除分数、方程等,综合训练    
    英语学词汇500个左右学词汇500个左右;学会话、阅读及综合训练    
    体育、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课程也要按照小学要求上。    
    初、高中六年课程合并为五年。    
    快学法的火候:重在“预”“练”两端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有的人就问了,你只注意让你的孩子学得比别人更快、更多,但这么匆忙快速的学习过程,你的孩子能打好基础吗?基础没打好,将来不是有后遗症吗?    
    还是拿张炘炀用了两年时间完成六年小学课程为例。我从来没有要求我的儿子必须门门功课考名列前茅,必须耗费很多时间来打好基础。    
    关于这个,我有很充足的理由。我研究过小学学习大纲中的内容,其中的知识点真的是太少了,太简单了。尤其是四年级,几乎没有任何重要的知识点。这一点连学校的老师都承认(所以张炘炀是跳过了整个四年级的)。    
    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我不甘心让我的儿子花整整六年的时间来学这么一点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在发现学校的课程进度不能满足孩子时,我几乎是三下五除二地就把更多的知识在课余时间教给了张炘炀。令我感到满意的是,孩子接受得非常快,跟我预料的一模一样。    
    我的心得是:“小学最宜快,记识定成败。知识支点少,能快就小跑。”    
    这里就要提到本人的老生常谈——“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换一句话就是,学习如盖楼,先搭楼再修楼。    
    这里就要涉及到学习步骤的问题。    
    学习步骤是由“预习—讲授—做题—测评”这几个环节组成的,按常规的教育的理解,这几个环节的分量都不轻。没有一个老师会轻易地说:“我认为某个环节分量可以重一点,某个环节可以淡化一些……”,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每个环节都重要。”话是这么说,其实多数老师本能上还是把传授——就是课堂教育做为第一位的,民间说的“拿出吃奶的劲儿教”,“教”字当头,这是“擦火”的关键,很多老师都讲究这个同学生课堂面对面时的“擦火”之功。    
    这是老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而我恰恰相反,我把这个常规教育中最耗时的面对面传授最大程度的省略了。这种重节奏轻过程的方式是“父子对学”的特殊性决定的。    
    家教毕竟跟课堂教育不同,父子对学就是这么一个性质,本身就没有太多的擦火的必要。父子俩天天大眼对小眼,我的长相也不够“精彩”(张炘炀的原话),语言谈吐也不够生动,就算我有讲课的激情孩子也不愿意听呀。算了,“讲”的过程淡化了。    
    因此我是采取的“重两头轻中间”的方式。    
    所谓“重两头”,就是预习和做题(包括测评分析)。    
    预习期间,给他判出重点。讲解之前,由张炘炀先说一下预习的内容,检查一下对定义、概念能否复述。    
    我的“正讲”基本上是兔子尾巴似的。    
    这个兔子尾巴,说白了,就是不怎么讲课;主要是对他理解上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矫正,简化“正讲”,不是说图省事,也不是说没有水平讲好。而是在技术上分解了这个“正讲”。做题前的提示也是“正讲”。改题时的分析也是“正讲”;而且是最见效果的“正讲”。    
    通过重两头的学习,节省了相当多的学习时间,这是快学的奥秘所在。这里面还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是,要敢于树立“差不多就行了”的观念,不要进入名将上的误区,尤其在小学阶段一定要胆子大一点。    
    在小学阶段,由于知识点太简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取得相差不多的成绩。有时候孩子考95分可能就能拿第一,但有的考了90分就可能变成最后一名。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仍然固执地认为,孩子没有取得好的名次,就说明他还没有学好,就还需要更努力地不断补习,不断巩固。    
    实际上,在我看来,与其为追求“精益求精”而原地转圈,不如在将这些并不太重要的东西掌握到八分后就起程,去学习另外一些新的知识,更重要的知识。    
    “快讲主要知识点”,好比搭起框架,装修(讲解)则简化,以达到“快学”效果。    
    当然,这只是我这个完全没有学术背景的民间人士所提出的一己之见。    
    此外,张炘炀能在小学时频频跳级,除了我的确是花了很大心血,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努力培养他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心插柳”因素。    
    这个因素真的是不可谓不重要,可以说要不是有这误打误撞的第一步,后面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在张炘炀很小的时候,自从我无意中发现孩子已经认字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教他识字。我相信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不同的可能只是,我教孩子识字的方法,以及孩子比较强的记忆能力。    
    从无意中发现张炘炀能认识象棋上的字后,我便开始随时随地地教他识字。    
    我帮儿子制作了基本的识字卡片,同时,无论是家里的烟盒,还是路上的自行车牌,统统变成了我们的识字工具。    
    总之到我们送他去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儿子识字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两千多字。    
    而正是他认识的这些字帮了他的大忙,使他可以轻松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师的后面;可以读很多的课外书,这又不断地增强了他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如此就形成了极好的良性循环。    
    早有理论说,学龄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智力开发的最有效时期。可以说,正是在那个最初的时候,我们无意中抓住了孩子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让他赢在了起跑线上,使他提前进入了自我教育的正确轨道,这最终使得他能超越普通孩子的学习进度,甚至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其实,过程就这么简单。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7岁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

    我给他传授了半天,大体意思是让这个家长给儿子开个“小灶”,“往前蹿几课”。    
    我建议家长开小灶;让孩子往前蹿;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糙办法。我本人辅导张炘炀多年;什么“死记硬背”“量化为先”,哪一样不是糙办法?可是糙也有它不糙的一面。    
    物理学上有两个术语,一个是“动能”,一个是“势能”。我觉得这个“往前蹿”的招术,就是对势能原理的运用。    
    平时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居多。但有时候节假日,工作繁忙的妈妈也会带着小炘炀去参加一些同事间的聚会。这时候,张炘炀就成了他们的开心果。    
    儿子5岁那年的三八妇女节,他妈妈带他去参加一个聚餐活动。在座的无论老师还是主持人等,都是女性。    
    张炘炀一直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坐着,表现出一种和年龄不太般配的“成熟”。他既不吵闹,也不像别的同龄孩子似的,乱抓桌上的糖果吃。    
    因为识字多,又有跳级的“光荣事迹”,张炘炀在当地早就成了名人,那些在场的老师都很喜欢他,不时有人走过来逗他玩。    
    突然,主持人在台上大声说:“让我们欢迎我们在座的惟一一个男子汉来为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大家说好不好?”    
    台下大家“噼里啪啦”地拍起掌来,目光都投向坐在妈妈身边的小炘炀。    
    张炘炀没有思想准备,人家这么一点名,他还有点犯迷糊,悄悄问妈妈:“妈妈,她们是在说我吗?”    
    他妈妈回答他:“你说呢?应该就是你吧。你看现场就你一个男孩子。”    
    听完此话,张炘炀又问:“那我是在这里表演,还是到台上?”    
    他妈妈笑了,旁边的人也开始又叫又嚷地鼓励他,主持人在台上说:“张炘炀,到这里来。”    
    张炘炀毫不怯场地走上前,接过主持人阿姨递给他的麦克风,先做了一下自我介绍,说:“大家好,我是张炘炀,下面由我来为大家表演节目。”    
    他镇定自若地摆好姿势,很投入地唱了两首歌,一首是《采蘑菇的小姑娘》,一首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采蘑菇的小姑娘,身背一个大竹筐。    
    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    
    ……    
    这孩子从小就喜欢听音乐,而且声音嘹亮,乐感很好。他刚刚唱完,下面就是一片欢呼。    
    儿子站在台上,最后还跟个小歌星似的为大家鞠了一个躬说:“谢谢大家。”    
    他妈妈自豪地看着这个5岁的“男子汉”,感到欣慰无比。后来这件事几乎成了令她最开心的记忆之一,每次谈起都笑得合不拢嘴。    
    所以说,我们的这个儿子,虽然在成长过程中,也让我们付出了很多为人父母所应该付出的辛苦,但他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欢乐。


7到8岁:学习主体性是这样创建起来的“不能走火入魔”和“睡多了就不聪明了”

    我在带动张炘炀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一种“放中带收”的方法。对他课本以外的知识涉猎加以鼓励,并创造条件。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在知识面上求广求博。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假如把学习比喻作行军,那么在这个行军过程中,我支持他拉练,但如果他有了“安营扎寨”的迹象,我就要以我的方式进行干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