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在燃烧-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路上都可以拦好心人的顺风车;到了晚上,就到教堂里去住宿,然后帮助教堂做义工作为报答。这个女孩说,她要拿着一台家用的普通摄影机,去拍摄那些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去拍摄教堂天花板上庄严的壁画,去拍摄街头笔直的树木和熙熙攘攘的行人,去拍摄孤独而美丽的乡间小屋……她要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尝试各种各样的食品。她喜欢凯鲁阿克的《在路上》,而不喜欢三毛和尤今写的游记,她认为三毛和尤金的漂泊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她们看到的只是生活薄薄的表层,而她自己则要去发现更深沉的生命的真相。她还说,在四十岁以前不准备结婚、也就不受到家庭的束缚,这样就能够专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自己一个人而活着。这个女孩的母亲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位导演,在体制内过着兢兢业业的、职业女性的生活。母女俩的人生将是天壤之别。于是,我便问女孩说:“你妈妈知道你的想法吗?她是否支持你去实现这个梦想?”女孩对我“狡猾”地一笑,毫不在乎地说:“我没有告诉妈妈呢。等到我自己能够展翅飞翔的时候,妈妈想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时候她能不让我飞走吗?”
而另外一个男孩子告诉我说,他的梦想是大学念医科,毕业之后到非洲大陆最穷苦的国家卢旺达去。去干什么呢?不是去做生意,而是开设一家为当地人服务的、不收费的医院。我更加奇怪了:“为什么你要挑选卢旺达呢?”男孩告诉我说,他在电视和互联网上看到了许多关于卢旺达内战的消息,看到那里的孩子因为疾病和饥荒而变得骨瘦如柴,然后无依无靠地躺在沙漠里悲惨地等待死亡的降临。那些因为饥饿而死的孩子,眼睛一直圆圆地睁着,仰望着不再纯净的蓝天。看到这些被苦难渗透的画面,这个男孩心里十分难受。他梦见自己来到那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与那些小黑孩一起唱歌和舞蹈。他还告诉我,他知道在一九九九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医生无国界”组织当中就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医生,他们往往为了一个单纯而真诚的梦想而奉献出自己的一生。这个男孩说,他愿意像那些医生一样,到最穷苦、最危险的地方去,只要能够拯救一个生命,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这位男孩对梦想的表达,让我深受感动。我不禁想起了伟大的特蕾莎修女。一辈子为穷人服务的特蕾莎修女说过:“人们往往为了私心,和为自己打算而失去信心。真正的信心是要我们付出爱心。有了爱心,我们才能付出爱;爱心成就了信心,信与爱是分不开的。”孩子是离爱最近的,人们要是能够永远保持孩子的爱心该有多好啊。
孩子们的梦想还有很多很多,有人的梦想是当摇滚歌手,有人的梦想是下乡做水果培育,有人的梦想是去研究毒蛇,有人的梦想是创办一所大学……在这些稀奇古怪的梦想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的性格来。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想成为跟他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的、呆在写字楼里的、循规蹈矩的白领职员。要想真正了解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大人们需要一种平等而真诚的心态。大人们一直自以为是地蔑视孩子,认为孩子幼稚、不成熟。然而,究竟什么是成熟呢?成熟是否就意味着世故和圆滑、意味着现实和功利、意味着失去做梦的勇气?这样的成熟,我宁可不要。
我敬重孩子们做梦的勇气,也羡慕他们做梦的自由。我也知道,真正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在这群孩子中是少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得成为天天坐办公室的白领,过着平凡而乏味的生活。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做梦的勇气,真好。美国教育家博耶回忆了一段关于自己的孩子的往事。三十多年以前,他与妻子被学校叫去。校方忧虑地告诉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个“特殊学生”——孩子的成绩十分糟糕。在一次测验里,老师给这个孩子写了一句“他是一个梦想家”的评语。博耶哑然失笑了,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梦想,经常梦到星星和月亮,梦到非常遥远的地方,甚至梦到怎样才能逃离学校。但是,博耶绝对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天才,只不过他的才能不适合学校的常规活动和僵化考试而已。于是,博耶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呵护着孩子发展自己的梦想,他相信学者詹姆斯·艾吉的观点:“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人类的潜能都会随着每一个小孩的出生而再现。”果然,孩子长大以后终于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作家凯鲁阿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把我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牧场,在这个牧场上,我将生长自己的粮食。当我的庄稼生长之时,我将坐在树下喝家酿的酒,写小说以修身,我将和我的孩子尽情玩耍,对那些因汲汲于名利而咳嗽不止的人,我要嗤之以鼻。”虽然凯鲁阿克在一间简陋的公寓里死去了,至死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但是,他毕竟做过这样一个既辉煌又平凡的梦。是的,没有梦想的童年算不上真正的童年,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而梦想需要勇气来支持,我们还有梦想的勇气吗?
第一卷·教师与士兵“凌辱电玩”何以流行?
一种声称“精彩”之极的黄色暴力卡通“电玩”日前在湖北武汉的盗版游戏市场异常流行。该游戏宣称,只要完成凌辱八个女人就可以成为“成功人士”。
据《武汉晨报》报道,在武昌广埠屯电脑市场,有摊主“热情”推销该种黄色暴力游戏。游戏说明很“诱人”:某侦探潜入一个制药公司的职工楼,收集可威胁八个女人的证据,从而达到凌辱她们的目的。如果玩家在两年内成功完成凌辱八个女人的任务(评价值一百分),游戏将会重新开始,同时出现大满贯的游戏模式。游戏明确要求主人公“在两年内,凭借自身魅力和超人‘五感’能力,将身边熟人的情妇和女儿、各个部门的女职员、同事妻子等八位女性,通过‘偷拍、威胁、凌辱’的手段统统奸污”。游戏者可以使用各种卑鄙手段,诸如摄像机、照相机、以及媚药、剃刀、绳索。该游戏的两套光盘开价二十元。据摊主说,这种“电玩”销路非常之好,前来购买者不乏中小学生。
“凌辱电玩”的出现和流行,昭示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戾气”已经越来越浓厚。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友爱、同情和互助,而是欺辱、冷漠和仇恨。我们随意到一个政府机关或者公司企业去感受感受,对此就能够“感同身受”: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完全是目空一切、颐指气使,对下属是任意的责骂和侮辱;而处于下级地位的人则忍气吞声、如履薄冰,另一方面又心怀怨恨、且逐日累积。在广东发达地区某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厂里,就多次出现这样的事件:老板驱使民工如同驱使奴隶或牛马,他们剥夺民工的人身自由,甚至强迫女工脱光衣服搜身,恣意凌辱其人格尊严。在杨银波于二零零三年二月发表的《广东东升农场紧急报告》中,我们发现,所谓的“明星企业”居然是暗无天日的“动物庄园”。在东升农场中,劳动者的处境并不比《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黑奴好多少——而它显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接下来,我们在报纸上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某些民工到了积怨已深、忍无可忍的时刻,终于拔刀杀死虐待他们的老板,用暴力去实现“正义”。当然,真正在生活中实践暴力和杀戮的人毕竟是少数。于是,更多的人便在类似于“凌辱电玩”之类的“虚拟活动”中发泄自己极度压抑的情绪。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阴毒、残酷的情绪,已经开始渗透到处于“花季”的中小学生的心灵深处。近年来,不断出现中学生杀死同学、老师乃至自己亲身父母的惨剧。天津的一名大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面临留级的危险,害怕亲人的指责,便一口气将父母和外公外婆全部杀死,然后换上干净的衣服,从从容容地去投案自首。
我们不能再漠视“戾气”的弥漫了。学者赵园在《明清之季士大夫研究》一书中对明末的“戾气”有所研究。她认为,那是一个“杀机四伏”的时代,在阅读了大量的野史笔记之后,她感慨说:“你更由当时的文字读出了对残酷的陶醉——不止由野史所记围观自虐的场面,而且由野史的文字本身。那种对暴力的刻意渲染,正令人想到鲁迅所一再描述过的‘看客’的神情。这里有压抑着的肆虐、施暴的愿望。在这方面,士文化与俗文化亦常合致。你由此类文字间,察觉了看客与受虐者的相互激发,那种涕泣号呼中的快感。这里有作为大众文化品行的对‘暴力’、‘暴行’的嗜好——弱者的隐蔽着的暴力倾向。嗜杀也就嗜血。在这类书的作者,似乎惟有血色方可作为那一时代的标记,也惟血色才足以作为士人激情的符号。二十四史固是‘相斫书’,但有关明史的记述,仍有其特殊的残忍性。”
从王夫之到鲁迅,几代启蒙思想家都对“戾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们的批判锋芒直指中国文化的残缺、中国统治者的专制、中国士人的沉沦以及中国百姓的麻木。鲁迅说过:“试将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相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忽然想到》)他对未来有过相当悲观的估计:“以明末例现在,则中国的情形还可以更腐败,更破烂,更凶酷,更残虐,现在还不算达到极点。”(《忽然想到》)在鲁迅看来,历史不是孤立的历史,历史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史书本来是过去的陈账簿,和急进的猛士不相干。但先前说过,倘若还不能忘情于咿唔,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形,和那时的何其相似,而现在的昏妄举动,胡涂思想,那时也早已有过,并且都闹糟了。”(《这个与那个》)今天,“凌辱电玩”之类的玩意的发明和畅销,再次证实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心灵结构其实离明末并不远。科技的先进并不能带来精神的进化。鲁迅没有过时,鲁迅的批判依然具有鲜活的当下性。这究竟是鲁迅的骄傲还是鲁迅的悲哀呢?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自己的“甘地”、没有自己的“马丁·路德·金”、没有自己的“曼德拉”、没有自己的“特蕾萨修女”。
明人朱鹤龄在《获虎说》一文中写道:“今也举国之人皆若饿豺狼焉,有猛于虎者矣。”对照“凌辱电玩”的风行,我终于理解了鲁迅的忧愤和绝望。这种忧愤和绝望还将延续多久呢?这种忧愤和绝望何时才能终结呢?那一天也许还很遥远——那一天,就是“甘地”、“马丁·路德·金”、“曼德拉”和“特蕾萨修女”一起来到中国时刻。
触目惊心的“校服腐败”
最近,教育腐败的问题常常被人们谈起,教育界在社会公众中的声誉也正在直线下降。据沈阳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人们认为“风气不正”的领域中,教育界居然名列榜首!的确,从高等教育到中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腐败程度都堪称“各领风骚”。由于高等教育地位重要,人们对其给予较多的关注;然而,长期遭到忽视的中小学教育,其状况却更加糟糕。如果说整个教育体系像一棵大树,高等教育是高高在上、伸向蓝天的树冠,那么中小学教育就是默默无闻、扎向大地的根部。因此,中小学教育的腐败将是致命的。
据《羊城晚报》报道,浙江瑞安市五十多名中小学校长,因订购校服等涉嫌接受巨额贿赂,受到纪检部门的查处,涉案金额高达七十多万元。目前,已经有八名校长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小学校长为人师表,他们的言行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瑞安市五十多名腐败校长,不知将伤害多少信任他们的幼小的心灵。这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家伙,在被审讯的过程中,终于道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鲍田一中校长王永标交待说:“现在校长的权力是很大的。学校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钱进了我的口袋,就等于入了学校财务的账。”塘下一中校长赵瑞林交待说:“人家送的钱,原先我是不想收的,但考虑到其他校长都收了,怕自己坚持不收会得罪了其他校长,因此就收下了。”瑞安市实验小学校长黄良藏交待说:“帮人家办事,收点礼是应该的。”看来,他们对自己的罪行以及罪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的内心连古人“师道尊严”的伦理准则都不具备。也许,他们的心里都在盘算:现在全社会都在贪污腐败,我们教育部门是清水衙门,能够贪污一点算一点吧!一次贪污之后,他们的心中不仅没有起码的“内疚感”,反而在与其他部门官员的攀比中产生深深的“失落感”。正是在这种“失落感”的支配下,他们的贪污行为才会变本加厉、越发不可收拾。
也正是在这样卑劣的思想状况下,校长们才疯狂地开始了捞钱。鲍田镇中心小学校长潘建华,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到两千年二月间,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钱物达二十一笔,金额共计六万八千元。他捞钱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如订购校服、学校基建、学生择校、老师调动等等。可以说,只要有捞钱的机会,他就会主动抓住,然后狮子大开口,尽可能压榨出点财物来。
瑞安市五十多名校长贪污、受贿了七十多万元,与另一个“硕鼠”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原抚顺市六中校长被捕时,从其家中搜出赃款达一百一十七万元。他一个人贪污的数额就超过了五十多个同行的总和,大概有资格来“笑傲江湖”了。不过,这个校长的“笑傲”只能在监狱或者刑场上显示了。据我所知,目前教育部门并非原来大家想像的那种“清水衙门”(当然,绝大多数没有权势的普通老师的日子依然过得很艰难),不少官员利用基建、采购、招生等机会让自己迅速致富。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们,拥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身价者比比皆是。前两年被处决的四川省某地招办主任,家中的床垫下面重重叠叠堆放了上百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假如一个中学教师的月薪是八百元,年薪则是一万元;那么,这位级别并不高的招生负责人贪污的金钱足以支付一百个教师一年的工资了。
“校服腐败”是校园腐败中最明显的一个案例。许多中小学生都拥有五六套名目繁多的“校服”,大半都是样式陈旧、质量低劣的产品。包括校服在内的一系列学生用品的采购,缺乏一套严密的规则和透明的制度,校长或者经办官员完全是一个人说了算,黑箱操作自然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校服腐败”不仅仅养肥了一大批硕鼠,而且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在《温州日报》上看到这样的一则消息:当寒流袭来、气温急剧下降的时候,校方依然强迫学生们必须穿着“整齐”的校服。报纸上还有一张照片:在操场上,孩子们都冻得哆哆嗦嗦的,恨不得把脖子都缩到衣领里面去。他们不敢在校服外边罩上一件羽绒服,因为“害怕老师批评”。其实,校方的目的不过是想让孩子们时时刻刻都穿着校服,早点穿坏了一套,然后继续定购新的,为他们提供又一次贪污腐败的机会。但是,为了获得贪污腐败的机会,而必须让孩子们冻得嘴唇发乌、皮肤冰冷。这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