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成长 >

第16章

成长-第16章

小说: 成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百宁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海归派”之一。主要从事网络环境中的图形及各种交互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他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他主要研究项目包括XBOX网络游戏,大型在线游戏,高真实感建模和绘制技术。加盟微软研究院前,他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硅谷总部的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还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著名院校任教,并担任过法国高等电子通讯学院和美国普里斯顿大学访问教授。他在国际著名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并拥有十余项技术专利。    
    王坚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数字笔”的发明者。中国媒体说他是“最有想象力的中国人”,美国媒体说他“是比尔·盖茨的技术顾问”。他于199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系并获该校工学博士学位。曾为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浙江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主持完成了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六三计划、国家各部委以及与摩托罗拉和英特尔合作的项目。现在负责包括人-机交互作用、多通道用户界面及人类认知等方面的研究。


附录主要人物表(2)

    林斌    
    微软亚洲研究院新技术开发部经理,“海归派”之一。199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在美国Drexel大学获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曾全程参与在“视窗”三个版SMTP/NNTP/POP3服务器的开发工作。1998年以来,林斌在交换协议组担任主任工程师,并全程参与了Exchange2000服务器以及在“视窗2000”上的SMTP/NNTP服务器的大型研发工作。    
    马维英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海归派”之一,负责多媒体管理方面的研究。他毕业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之后获美国加州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所发展的影像资料库系统NETRA,曾被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选为1997年科技数字图书馆展览项目,并被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员誉为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库系统。他还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国际一流学术杂志《多媒体工具和应用》的副主编,并曾任多个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已发表4本著作章节及数十篇国际一流学术杂志和会议论文。    
    周明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研究。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1988年和199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加入微软研究院之前,他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副教授,所研制的中-英机器翻译系统在中国第一个通过国家技术鉴定。他曾三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中国软件著作权一项,发明专利两项。他研制开发的商品化中…日、日…中机器翻译软件,是目前公认的世界领先的中-日和日-中机器翻译产品。    
    朱文武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海归派”之一,是多媒体网络、无线通信和网络领域的专家,并在此方向具有产品开发经验。他曾获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考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赴美留学,获伊理诺斯工学院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以及美国纽约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在世界级权威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70余篇有关图像/影视处理、多媒体通信及网络的论文。他是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的会员。    
    李世鹏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海归派”之一。他获得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学士和硕士学位,于1996年获得美国宾州大学的电机系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科技大学历史上至今唯一的两次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学生。他的研究领域为可伸缩的多媒体编码和网络在线播放,无线视频通信,应用层网络技术研究,基于目标的图像和视频编码,视频目标跟踪及提取,数字版权管理,等。他曾对MPEG…4国际标准里的适形小波变换,可伸缩形状编码以及最近的视频网络传播技术做出重大贡献。他发明和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高质量低成本的高清晰度电视解码器。他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还有20多项被授予的和正在申请的相关专利。他是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电路和系统协会视频信号处理和通信委员会委员。他是十年来第一个同时获得Sarnoff双项成就奖的研究员。    
    吴枫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微软四少”之一。199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从事语音识别研究,并于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视频编码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基于对象的编码、基于模型的编码和Sprite编码,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高科技项目的研究。    
    高剑峰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微软四少”之一。1999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负责开发了上海市第一个自主版权CAD系统—BYLCAD,还负责了国家863计划—海南新大洲并行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工作,并在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录用)了19篇学术论文。他的研究方向是智能CAD和计算机图形学。目前正从事几何约束求解算法和基于实例的设计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张黔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微软四少”之一。她毕业于武汉大学,分别于1994年7月和1999年7月获计算机科学系理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包括多媒体在有线、无线、新一代无线网络中的传输与通信,对等网络以及自组织网络中的核心技术,各种网络及应用传输协议的性能,等。目前,她正参与IETF国际标准组织中对TCP/IP协议报头压缩标准的制定。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后,她已在国际权威杂志/会议上发表了有关多媒体网络、无线通信及网络、对等网络等方向的学术论文80余篇,还有10多项被授予的和正在申请的相关专利。    
    童欣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微软四少”之一。于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1999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CAD,实体造型,体绘制,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学等。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研究。


附录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1)

    情商与热情: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谈成长    
    时间:2003年11月10日上午9:00—12:00    
    地点:嘉里中心    
    被采访者:李开复微软全球副总裁    
    采访者:张维特《中国图书商报》副主编    
    晏礼中《经济观察报》记者    
    严平《成长》一书策划人    
    国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的新书《成长》刚一面世,恰遇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到北京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五周年成立大会。出于对成长话题的关注,李开复博士兴致很高地回答了采访者的一些问题。    
    问:你是怎样看凌志军先生《成长》这本书的?    
    答:成长是一个教育话题,是一个学生、家长、老师——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极为关注的话题。我对这本书的关注和支持,超出凌先生前一本书《追随智慧》。《追随智慧》谈的是一批优秀的中国人如何创出一个优秀的研究机构;对做研究的人最有启发。而《成长》谈的是这一批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能够让每一个家长、学生、老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会更好。    
    凌先生经过引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来强调《成长》的重点:自由、热爱学习、情商的重要。《成长》读起来像是有趣的小说,但是每一章节的后边都有重点的总结,一个家长可以知道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孩子,一个老师可以知道该怎么样来完善自己的教学,一个学生可以知道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    
    《成长》不但是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它也是中国应该关注的。大家都知道中国将必然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关键就在它能否在教育方面赶上西方。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的人都向往着美国的教育,不但博士、硕士想到美国读,而且近年来连本科、中学、小学都想送出去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就在它能经过它的教育系统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再经过它的强大的企业留下了这些人才的大多数。在任何成功的美国企业,你都会看到众多的优秀华裔、印裔、英裔、加裔等员工。他们都是多年前被美国的“教育系统”吸引来的。美国的“教育系统”不仅仅涵括它世界级的学校,也涵括了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发挥潜力和追寻孩子的爱好、更涵括了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增进情商等的“教育文化”。中国若想成为世界的科技强国,必须改变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而这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凌先生对《成长》的期望:“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问:凌志军《成长》一书中提到的E学生包含了三个概念:快乐(Enjoy),高情商(E。Q),卓越(Excellence),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学生的情商的?我之所以这样提问,是因为在中国,学校和家庭往往重视智商而忽略了情商。    
    答:智商(IQ)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情商包括了人际关系、团体精神、自觉心、同理心、激情。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家都知道智慧的重要,但是情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智商。有一个很有名的研究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的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和该主管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这研究发现对主管工作业绩来说,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这说明,智商略逊他人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反之,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缺“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    
    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忽略了情商的培养。比如说,应试心态造成学生每天拼命的读书,把成绩当做唯一的人生目标,没有时间交朋友,而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而中国学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种“零和”心态(每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学生都彼此当作竞争对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私的人,而与“团体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问:情商可以学习吗?    
    答:情商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的学习,而是经过自我的评估、自己定的目标、有恒的往目标迈进。首先,自我评估是去理解自己情商在哪方面欠缺。因为情商更多是别人如何看你,所以它不是自己能看清楚的。我建议可多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多吸取别人(尤其是情商高的人)的意见。在美国公司有一种的360度意见调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合同时作多方面的调查。因为它是匿名的,经过它往往能启发更真诚的表态。若很多人同意一个缺陷,那这个缺陷确实更可能是严重的问题。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是的调查,同学们仍然可以多听听老师、家长、同学的意见,或想方法得到匿名的建议。发现自己缺陷后,可以挑选合适的目标来培养自己的情商。例如:如果人际关系太差,可以定一个目标每一个月交一个新朋友;如果太含蓄、害羞,可以定每一天上课要发言一次;如果自控能力不好或脾气太坏可以请朋友在自己要发脾气时用约定的“密码”来提醒自己平静下来。也可以在每一堂课或会议后,要求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表现评估。    
    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经过长期的“情商培养”的练习,是可以增进情商的。但是同时我想提醒大家,每一个人有自己的自然格调,不适合过分的强求改变。当你认为你自定的“练习”压力无法承受时,你就做得太过头了。情商的培养是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你自己,而不是把你改变成另外一个人。


附录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2)

    问:一个人的成长总会遇到一些烦恼?这和情商也有关吗?    
    答:高情商的人更能克服烦恼。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里可以看出情商的重要性:如果你什么事都要求完美,那你一定常常烦恼。如果你什么事都坚持己见的拼命,那只是“匹夫之勇”。真正的勇气是要能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度量是能自我控制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不为它们烦恼;真正的自觉是能够分便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真正的智慧是把人有限的时间用在可解的问题上。    
    问:你个人的情商,哪些方面最强?哪些方面最弱?    
    答:我认为我较强的是我对人的诚意和宽容。我会尽力花时间理解每一个下属的每一个成就。当我夸奖一个员工时,他会理解我真的懂他的成就出色的地方。我会去想每一个人的好处,而不把一些过节挂在心上。所以有些人起初和我关系不好,但是慢慢地发现我是有诚意的,而且不会把小事放在心上,后来成为我的好朋友或伙伴。    
    我较弱的地方是社交能力,除了工作需要,我很少与公司同事建立关系。前一阵我雇用了一个人,他告诉我他认识所有公司里能干的人。起初我以为他吹牛,但是后来发现我对任何人有疑问时,他都能给我很好的建议。他当然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但是他确实认识很大一批能干的人。当他想打听一个人时,他可以利用他广大的人际圈子,得到准确的消息。这个例子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要求自己多花时间去认识更多的人,虽然没有急迫的工作需要。    
    问:《成长》一书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两年前,你曾经与北大副校长陈章良在电视节目“对话”中有过一场辩论,为什么你对这个对话一直耿耿于怀?    
    答:我和陈校长在“人品”的评估有相当大的分歧。我把人品排在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等,而陈校长把人品排在前三名之外。我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如果有了问题,这个人就不值得一个公司去考虑雇用他,而陈校长愿意去用一个人品有问题但是能创新的人。陈校长认为教导人品是家长的责任,而淘汰人品是社会的责任,学校和老师不用负责。而我认为教育不止是教知识,也必须教做人。    
    我最耿耿于怀的不是两个人的意见分歧,而是陈校长所说的在某种程度代表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如果如此,那我希望有机会把我的看法更清晰的表达出来,也许能改变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也许能在未来帮助改进中国的教育制度。    
    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