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87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87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下面偈颂第三首:
  【解脱明行者。无数无等伦。世间诸因量。求过不可得。】
  我们看这一首。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提示,这首偈是「显解脱般若德」,这个提示很好。我们先看大师注解引用《涅盘经》上一段话,在《涅盘经》第二十五卷,这二十五是第二十五卷。这经文上有这样说「贪瞋痴心永断灭故,心善解脱。於一切法知无障碍故,慧善解脱」。这几句话很重要,对我们学习,乃至於我们这一生学佛,唯一的愿望,希望求生净土有密切的关系。希望求生净土是一桩事情,能不能往生又是一桩事情。正如早年李老师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的只有两三个。一万个念佛人,就是一万个人都有这个愿心求生净土,到最后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两三个,简直不成比例。什么原因?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阿弥陀佛想来接引,你自己有障碍。障碍很多,总不出於这两大类,一大类烦恼障碍,一大类所知障碍,这就是没智慧。
  此地给我们讲的「解脱般若」,头一句就教给我们贪瞋痴心,不是讲贪瞋痴的行为,贪瞋痴的心,行为是贪瞋痴已经发作,心是没有发作。你看看这圣人最低限度圆初住的菩萨,《华严经》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的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永断灭故」,贪瞋痴的心没有了。所以心善解脱,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什么是妄心?贪瞋痴是妄心。真心里头已经不再附带妄心。我们凡夫,佛在大经里常讲,我们的心是真妄和合。真心永远不生不灭,所以叫常住真心。妄心是有生有灭,但是前一个妄心灭了,后一个妄心又生了,所以它总是障碍了真心。
  六道凡夫真心不现前,虽有就是不起作用。在不在?在。佛在经上讲的比喻讲得很有趣味,诸佛菩萨真心做主,就好像这一个家里,他是家长、是主人。妄心有没有?有。妄心是奴婢,是听他差使的,妄心不做主。六道凡夫颠倒,奴婢做了主人,主人当他的奴婢,颠倒,这是六道凡夫。贪瞋痴起了作用,戒定慧不起作用,有名无实。到哪一天你真正把贪瞋痴永断,实在讲它不是真的断,转过来了,转烦恼成菩提,这就是法身菩萨,就是诸佛如来。我们讲功夫,前面跟诸位讲,总的来说,真正功夫就是放下,在这地方说你把贪瞋痴放下,放下贪瞋痴,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就现前,它不障碍了。
  智慧不是修来的,智慧是本有的。有多大智慧?佛在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我们细心去体会一下。你看看佛说的这些经典,中文翻译的是少分,四十九年讲得太多了。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印度人把佛所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那时没有纸,写在什么地方?写在树叶上,我们叫贝叶,贝多罗树。贝多罗树的树叶是很大,就像芭蕉一样,像香蕉一样,那个叶很厚能保存很久,贝多罗的树叶。所以写在这个树叶上,把树叶用刀把它裁得很整齐,一片一片的,两头打洞用绳子把它穿起来,贝叶经。你想想看那个东西多笨重,携带很不方便。所以印度到中国来的法师,中国到印度取经的法师,到那边都是精挑细选,选最好的,最适合中国人的,适合我们需要的带回来。选了之后还要淘汰,带不了!所以带来的不多,分量不多。带来之后再翻成中文,这翻经的法师又要来选,精挑细选,重要的先翻,次要的,等我们重要的翻完再翻它。所以带来的经并不是完全都翻,也是翻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翻,很可惜失传了。这样你才晓得中文所翻译的经典,精华当中的精华,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世尊当年说法天天在劝告我们、在勉励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我们现在也天天在说,这些东西不放下,它是严重的障碍,烦恼障。你看看智慧都不能现前还谈什么,证果没希望。我们今天要证果就是往生,往生就是证果;智慧不现前,烦恼放不下,往生也没指望。为什么?非常明显,你的恶业不断,你自己造作恶业自己不知道,你要知道就不会做。正是因为你不知道,你以为你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都是不对的。每个人都这样想法,都是以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做标准,每个人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标准,不能成就的原因在此地。
  圣人的教诲,那是一个共同的标准,我们不用共同标准,用自己的标准。就像做生意买卖一样,我们用秤,我不用国家那种秤,我自己私人造的秤,每一家店都用他自己的秤,你说有什么法子?没有标准。这乱世,现在真的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而且标准还天天变化,昨天的标准跟今天不一样,今天的标准跟明天又不一定相同,喜怒无常,是处在这么一个时代,这真正是经典上讲的可怜悯者。《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话是真话,一点都不假,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反省过?修行在哪里修行?就在这上修行。佛菩萨给我们点出来,我们要消业障,在哪里消?起心动念。
  六道凡夫起心动念,现在是很明显,非常粗显的显示出来,什么念头?损人利己,这一句话四个字可以把起心动念造业造罪统统包括尽。所以在这首偈的前面,讲我我所,我我所那就是利己,利己决定损人。利己是业,损人是罪,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给你讲清楚讲明白。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都会想到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有没有害处。他不是讲对别人,也不是讲对社会,也不是讲对正法,他不想这些,他只有想自己。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有没有坏处,他从这里想。这个想法佛菩萨不会责怪他,为什么?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谁没有?六道众生各个人都有。各个人都有,於是大家觉得这是正常的。所以世间谚语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早年我在香港讲经,亚视(亚洲电视)有一次来访问我,做了一个专访,是何守信先生主持的,这个人在香港也很有声望。他就问我这个问题,他说:法师,我们世间人常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己是应该的、是正常的。他说:你的看法怎么样?我立刻就回答他,这一句话误导了一切众生。我举例子,释迦牟尼佛不为己,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不但天不诛地不灭,大地上多少人对他还尊敬他、崇拜他,向他学习。孔老夫子、孟夫子都不为己,天也不诛他,地也不灭他。我们佛门历代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在家的这些居士不为己,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没有替自己想,都没有天诛地灭。所以我跟他讲,这一句话是错误的,这不是真实的。我们应当要说,种善因得善果,种不善的因必有不善的果报,这才是正理,这种讲法才是正确的,不会误导别人。
  所以我们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我们的心理行为,这是根。会修的人,你看看古大德常讲,从根本修,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起心动念要落到自私,这就错了,这就造业。你说造什么业?加强你的我我所的执著,这有什么不好?是的,这在世间法里面讲没有什么不好,如果在出世间法就很不好,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你不想出六道轮回,这没有问题,你想出六道轮回,它正好障碍。六道轮回就是我执造成的,执著我、执著我所,你就脱离不了轮回。你执著的愈严重,在六道里面,这六道就在下面,你执著的轻,你就往上生。我我所都不执著,都放下都不要,你才能超越六道。你想想这问题严不严重?
  所以这个三个字,贪、瞋、痴,在佛法里叫三毒,它是烦恼的根,我把它说成病毒,最严重的病毒,要命的病毒,你内有贪瞋痴,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内外交感,你怎么能不生病?你得病,不管得什么病,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这是总的原因。所以我常讲,我们在讲席里讲很多次,心地清净不容易感受疾病,为什么?你里面健康,没有贪瞋痴的人,身心健康。现在讲免疫系统,我们一般讲你有抵抗力,外面病毒就不容易侵犯你。内有三毒,就是有贪瞋痴,那很容易侵犯你,你跟外面病毒一拍即合。如果诸位细心观察,年岁不大,身体很好,突然发病,没几天就走了,你再去细心观察他内里面的病毒,贪瞋痴当然都有,一定有一个很严重。所以外面的病毒他很容易交感,这一交感,他立刻就受不了,都有原因的,这种原因科学找不到,医生找不到。我们学佛的同学,深入经藏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慈悲心能解毒,清净心那就是最完美的免疫系统,心地清净不会受外面的感染。
  你要记住,佛是我们每一个人真身,佛是什么身?是金刚不坏身。我们每一个人的身都是金刚不坏身,为什么把它搞成那么脆弱?搞成脆弱就是贪瞋痴,把我们金刚不坏身那个免疫系统全部破坏。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你要想身体健康,一生健康长寿幸福快乐,你要把贪瞋痴断掉;你有这个东西,你没有幸福,你也没有快乐,纵然有福报,你还是不快乐。你今天做了总统、做了部长,拥有亿万财富,富而不乐,贵而没福,贵是你有地位、崇高的地位,你没有福报,你活得好辛苦。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富贵人,我接触得很多,你细细的去观察他,他没有快乐、没有幸福,每天都忧虑,晚上睡觉都要吃安眠药,不吃安眠药,他不能睡觉,你说他多苦!什么原因?原因就是里面的病毒严重,贪瞋痴慢疑,还有恶见,错误的见解,这是他们的病根。他们这些人有最好的医生照顾他们,但是那个病总不能够从根拔除,他不明白这个道理。
  人没有贪瞋痴慢,没有自私自利,不贪图五欲六尘享受,不贪图名闻利养,这个人是世间大善人、大德之人。纵然他不是佛菩萨,他跟佛菩萨的方向目标很接近,他所得的福报是真实的、是伟大的、是持久的。已经得到了,那个念头稍稍转变一下,他就成功,他就功德圆满。世间有没有这种人?有。古今中外有这种有智慧的人。在中国,我们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常常赞叹范仲淹,范仲淹就是这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受难在人先,享福享乐在人后。他是宋朝人,一直到今天他的后代,代代都不衰,代代都出贤人,家教好!一生没有为自己想,念念都是想到苦难众生,都是想到社会,都是想到国家。这不但是读书人的好榜样,也是修行人的好榜样,是在世间求真正富贵、真正幸福快乐的好榜样。印祖的赞叹用意很深。
  所以我们修行头一个「心善解脱」,这是经上讲的。我今天也常讲,话说的跟这个是不一样,意思相同。我教人修行首先要化解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你们想想跟这一句话「贪瞋痴心永断灭故,心善解脱」,意思一样不一样?跟一切人不对立了,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他没有解脱,我的心解脱了。那人家要问,这个人是我的冤亲债主,我要不跟他对立,他把我害死了怎么办?你还怕这个,不能不提防他,提防很累,不用提防。他害死我的时候,我欢欢喜喜来接受,生天!那一般人不懂得学佛,他不知道求往生,肯定生天,他害死你是送你到天上去,你不但不恨他,你还感激他,为什么?早一天享天福去。你的心是纯善,没有一点恶念,善与天道相应,你生的天肯定生得很高,不在四王、不在忉利,总在夜摩以上。为什么?你心里头没有对立。
  那他到底是害你还是来帮助你?你明白这个道理,他没有害我,他帮助我,他帮助我生天。他要不来帮助,我在这世间还要受几年罪,晚几年往生;他这一来害我,把我这生天的机会提前。这个世间有什么值得留恋?所以你能够想到这点,你才真正体会到忍辱仙人修行的心态。忍辱仙人是修菩萨行,经过歌利王割截身体他成佛了,六波罗蜜圆满,提前成佛。所以他不是害他,是成就他。这些道理很深很深,确实不是世间一般人能够参得透的。这大乘经教里头,你要不能够深入、不能契入,你听到这些话都会摇头,你不相信。世间哪有这个道理?跟你说世间没有这个道理,出世间有这个道理;人间没有这个道理,天上有这个道理。
  所以不可以有对立的念头,人家来害我,让他害,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杀了,我就往生。心里面,我们念佛人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人,遇什么样的灾难,没有恐怖,不惊不怖,欢欢喜喜接受,知道立刻就转入另外一个境界,比眼前殊胜太多太多。知道这个世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何必要去防人?我一生不防人,为什么?我觉得防人很累,人家未必来害我,我在预先天天来设防,这不叫自找麻烦!
  不善的业因要懂得化解,老子所讲的「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话要用现在白话来讲,要调解、来谈和大的怨恨。大的怨恨在世间人来讲,所谓杀父之仇,这大怨恨;在世事来讲,两国交战,这个战打了之后,最后来谈和,叫和大怨。老子讲「和大怨,必有余怨」,表面上是谈和,内心里头的怨恨忘不了,这个不能说是善,不能说是善事。换句话说,和大怨必使无怨,这是大善。怎样能必使无怨?教化。人要不开悟,余怨累积在那里,阿赖耶识里头那个怨恨的种子,生生世世都不会消灭,遇到缘它就起现行。佛讲的是真话,这才真正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
  我们今天遇到这些人,人事环境里头,有人我们处得非常好,有人就是格格不入,我们心里明白为什么会格格不入?过去世的怨恨。不学佛不懂得,算了,远离他,不要跟他在一起,看他来了躲避他,这是世间一般人,这做法算不错了。学佛的人说:我怎样能调解?怎样能化解?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这是真实功夫。如果我内心跟他有对立、有矛盾,这就化不开,这个怨结化不开。自己内心里头没有怨结、没有对立,充满了智慧,不充满贪瞋痴,你才有能力化解。化解才对!你将来自己成佛成菩萨,你在十法界应化度化众生,还会碰到这些人。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你看看历代的高僧,他一生修行,一生教化众生也遇到些困难,也遇到些障碍,甚至於真正好法师被人陷害,还去坐监牢狱,都有。菩萨那真正是修行得道之人,被他陷害的时候接受,为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曾经害过他!你看看《安世高传记》里面所讲的,过去世的宿业,他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这两次命债都在广州,是过去生中他误杀了别人,这一生中也被人误杀。他去还命债,告诉他的朋友,这个人他来误伤的时候,我会死在哪个地方,要他的朋友告诉官府不要追究,我们这个帐就了了。杀人要偿命的,这是宿债,还宿债。欠钱的要还钱,欠命的要还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真正修行人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跟人结怨,遇到冤家对头一定要把它化解,这叫真正修行。古大德教我们「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这两句话说得好,要时时刻刻记在心上,随缘消业,绝不可以跟人家结冤仇。这是什么?这真修行,会修行,首先心解脱。
  「於一切法知无障碍」,这是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