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452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52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人家争论。
  那么三千年,第一个一千年,佛法在印度,印度周边这些地区流传;一千年之后,佛法到中国,到中国来到今天两千年。在中国两千年,学佛的人有多少?太多太多!修念佛法门往生净土的人有多少?那一比较就太少太少了。又何况这个法门,世尊跟我们说,诸佛都讲难信之法!接触到这个法门就能相信,这个人的善根不可思议。纵然是个老太婆,不认识字,我们讲没知识,劝她念佛,她就肯认真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根不可思议。
  这个话我相信,我是过来人。我为什么相信?我最初学佛,很多同学都知道,我是从哲学入门的。方老师跟我讲哲学概论,把佛法列为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从这里入门。所以我对於净土宗、对於密宗不能接受,对於律宗(戒律)也不能接受。为什么不能接受戒律?我们年轻人有个想法,还以为自己很正确,堂而皇之,戒律是生活规范。印度人的生活规范跟中国人怎么能相同?三千年前的那种生活规范怎么能用在现在这个时代?可以参考参考而已,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状况,拒绝、排斥,不能接受。净土宗讲西方极乐世界,这神话小说,这属於迷信,密宗也属於迷信。所以佛法宗派,这两宗把它戴上迷信的帽子;律宗是不合时宜,就不能接受。
  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是净土宗,他劝我修净土,实在讲,他讲净土经论,我受用是最多。我有没有发心去修净土?没有!只是这时候自己有点进步,对净宗不反对了。那我跟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是密宗,跟他老人家三年,我对於密宗常识知道很多,晓得那是很高深的一门学问,不是迷信,不容易。我们的兴趣?兴趣在教下,喜欢佛教的理论,如果走偏差了,就变成佛学家,这一生搞佛学而不是学佛。搞佛学,真的可以在这个世法里面拿几个佛学博士学位,与了生死、出三界没有关系。
  那就是此地讲的,文殊菩萨所问的,为什么有人学佛很快得到解脱?有人学佛还是继续搞轮回?道理在此地,我们只学解,不重视行。那么解也有一定的局限,上不去;要想上去,一定要行,解行相应,才真正能不断向上提升。清凉大师讲得好,他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单单有行、单单有解都做不到,一定要解行相应。净土宗可以说它是例外,但是它并不是不求解,净土宗是解行同时并进;不像其他教下那些宗派,那些宗派是先解后行。如果你在解门有一点功夫了,你不肯认真去落实,没用处,你还是会堕落,这不能不知道。
  像律宗、像禅宗,还有密宗,这跟净土宗都著重在行门。特别是禅宗它是先行后解,这是禅宗,真参实究,开悟之后再学经教,没有开悟,不准学经教。所以它跟教下恰恰相反,教下是先学经教,然后再修行;禅宗是先修行,修行开悟之后,大彻大悟之后,再学经教。所以宗门跟教下,这是佛门里头教学两个迥然不同的办法,一个是教天才儿童,一个是教一般中下根性。所以宗门接引对象,上上乘人。诸位看《坛经》就晓得,它的对象,教学的对象上上乘人,教下是中下根性,不一样。
  我们自己不是上上根性,你就不能学禅。我初学因为读了《六祖坛经》,读了宗门一些语录,对它很仰慕。方东美先生警告我,禅是上上根人,天才儿童,那一步登天,你这一步要登不上天,摔下来粉身碎骨。自己想想有没有这个能力可以一步登上天?章嘉大师也警告我,李老师更是反对。三个老师他们彼此都知道,都很仰慕,没有见过面,三个老师都同样说这句话,我不能不听,不能不认真的去思考。所以我最后还是接受了方老师的指导,从教下入门。
  亲近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引导我入净土。真正入净土,当然李老师那里是做了一些功夫,是我自己讲《华严经》,我都跟诸位报告过。民国六十年,我第一次讲《华严经》,三十多年前,《华严经》讲到一半,那个时候我是《八十》跟《四十》同时讲,年轻有精力。讲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修什么法门?文殊最得意的门生善财,善财学什么法门?好奇!起这么一个念头。细细去查经,查到原来文殊、普贤统统念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也不例外。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吉祥云比丘,在《八十经》里头称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念佛求生净土。最后一参,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下恍然大悟,你看自始至终,善财自始至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归心净土在这个地方才下定决心,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才知道这个法门无与伦比。
  当然李老师的教诲有影响,真正是在大经大论里面悟出来的,那个路是正路。我在台中学《楞严》,在《楞严经》里面我看出来,大至势菩萨、观世音菩萨,二十五圆通章里面这两个摆在最后,两个特别法门,不是观世音菩萨一个,大至势菩萨也是没有按次序排列。我才体会到,才看出这些门道,净宗无比殊胜,真的是这一法能断一切恶道苦。这首偈我们就到讲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勤首菩萨偈颂第二首: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於佛法中。勇猛常精进。】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大师说「余九别释」,这一共是有十首偈,前面第一首是「开章许说」。后面这九首颂,第一就是我们念的这第二首,这一首是解释为什么接触佛法能够在一生成就,「速解脱」,就是一生成就,说明这个原因。当然这是不成问题的,大家对这个没有疑惑,疑惑的是接触佛法为什么久久都不能够解脱,这才是这一章主要的意思。关於这一点,勤首菩萨后面八首偈都解答这个问题,所以后八首「释难出离」,详细给我们说明为什么你学佛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念佛往生净土是一生成就。
  现在我们看这一首,这首就是解释速解脱的,这一生当中能成就的。大师这个注注得不少,注得很多。「今初」,这个今初就是别释第一首,在全文里面讲,是属於第二首偈颂。「上半牒疑,下半为释」,就是前面两句是重复文殊菩萨之所问,下面两句是解答。『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过是无心的,恶是有心的,这不一样。有心造作不善,这是恶,无意造作不善是过,过跟恶都是业因,果报在三途六道。
  一切众生,不要说是无始劫以来,就是这一生当中,我们造作的过跟恶细细你去思惟、去反省有多少?太多太多了。用什么标准来检点?那就像前面所讲的十善业。你用十善、十恶作为检点的标准,你就晓得自己这一天当中,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过恶多?还是你的善行多?如果是过恶多,你所造的都是罪业,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那个罪是有意造的恶,果报三途六道,你怎么能够出离。又何况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这些恶的习气、恶因,佛法里面讲「业习种子」,这些过恶业习种子,这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出离六道,长劫轮回的原因,佛这是一句话说出来了。
  我们要想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有这个愿,有这么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有感,诸佛菩萨就有应,只要有这个念头就有感应道交。那现在要问,我们有没有这个念头?想出离六道轮回,有没有这个念头?学佛的同修一定说有!有,为什么出离不了?还这么样懈怠懒散?念头是有,念头不强,敌不过五欲六尘的念头。我们想发财,发财这个念头一定超过求生极乐世界、出离三界的这个念头。我们贪财、贪色、贪图五欲六尘,这个念头太强烈了,敌不过出离的念头,敌不过求生净土的念头,所以你出不去。菩萨也很了不起,你有这么微弱的念头,他也有应,这个应很明显,我们这一生当中接触到佛法,受到佛法的薰习。虽然受佛法薰习,可是现实环境里面薰习力量还是超过佛法。虽然这一生有佛法薰习,依然不能够出离。这原因在此地,所以这个不能不知道。
  菩萨后面两句看起来是平常,这两句很深,你要想求「除灭」,除过灭恶,除三界六道、十法界的业因,灭六道、十法界之苦报,你要真的有这个心能做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怎样?『当於佛法中,勇猛常精进』,你肯定一生成就,真的是遇缘不同。你自己要具足勇猛常精进,这五个字就是勤首菩萨的德号,勤首,首是第一。勇猛常精进就是勤首,你向他学习,你这一生就能成就。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勤则通策万行,离身心相,故能速出」。你看勤是有标准的。我们不能「我现在很勤奋」、「我现在很精进」,自以为精进,跟佛法标准一比差太远了。蔡老师在之前讲《弟子规》,有一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这个同学也很熟了,也还很不错,他去听了。他说我很惭愧,没听之前都认为自己很不错,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自己觉得很不错;听了之后,感动得流眼泪,很惭愧,自己孝亲尊师,尊师重道不够。没听《弟子规》之前,是用自己的标准以为不错,《弟子规》是圣贤人的标准,这一下听了之后一对比,才知道自己差太远,你说不学能行吗?不学就不通,自以为是。
  所以「勤则通策万行」,策是警策,是策励,就是勉励。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只有勤才真正能够落实。落实到什么样的标准你才能成就?这下面说到,「离身心相,故能速出」。离身心相怎么讲?《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讲得浅,大家好懂,我常常劝导同学,放下自私自利(离就是放下),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我常讲这十六个字。放下就是远离,你就能速出,你这个能放得下,你念佛当然往生。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常常劝导大家,我劝导大家也是劝我自己。不读经,总认为自己还做得不错;这一读经之后,觉得自己不够,天天读、天天反省,天天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到等觉菩萨,还是自己做得不够,没有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证到究竟圆满佛果,这才是够了,真的达到标准了。学佛一定要用佛陀做标准,不能用自己,自己是生死凡夫,生死凡夫的标准很低很低,充其量你是人间的善人,你跟天人比就不善了,怎么能跟极乐世界人相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大师很慈悲,下面跟我们说了五种现相,「然有五相,一有势力,由被甲精进故,谓於佛法中,发大誓愿」。这就是讲到「勇猛常精进」,勇猛常精进有五个相,我们讲五种样子,勇猛常精进的样子。第一个是「发大誓愿」,这就有势力了,佛法里面讲披甲精进。好像古时候的将军去打仗,披上铠甲,这才勇猛进攻,这是比喻。比喻什么?铠甲是什么?发大誓愿,大誓愿就是四弘誓愿。发了没有?发了,发了怎么样?没有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了不起,这个愿你要是真的做到了,你要落实,真的发这个愿,要度众生是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度众生,无有是处,这佛常讲的。所以发这个大愿,你一定是勇猛精进,你要赶快成就自己,你不成就自己,你怎么能把这一愿落实?
  要把这一愿落实,从哪里下手?断烦恼,学法门,这才成佛道。烦恼是什么?统而言之,十恶。十恶一定要断,今天十恶你为什么断不了?我讲的十六个字是最初方便,这十六个字做不到,十恶业你决定断不了。所以四弘誓愿还是以这十六个字做基础。头一个自己一定要知道,自私自利是错误、是过,首恶。为什么?自私自利增长我执,增长法执,这两种执著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第一业因,你怎么能出得去?那现在怎么办?我们要想出离生死,从这个地方下手,起心动念不想自己,想众生、想佛法;起心动念利益众生,起心动念帮助正法久住,不是这个念头都不起,这就是发大誓愿。这个誓愿在前面领导,你怎么会不精进!你对於佛法一定是依教奉行,净业三福的基础,你一定能够做好,你会很欢喜的去接受,去依教奉行。
  这三条里面,第一条我们选出两部经,《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你一定非常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到,一定能够把它百分之百的做到,三福头一条你有了。以这个为基础,「三皈」你真的得到了,那不是假的三皈,真的三皈,「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无论你在顺境、在逆境,你接触的是善缘还是恶缘,你都能够保持觉正净,你都能够远离迷邪染,三皈落实了。在家五戒十善做到了,出家十善、三聚净戒你也做到了,都靠这个力量。你没有这个愿心,所以你会懈怠,你会懒散,你敌不过环境的诱惑,所以你不能成就。
  第二个样子,「勇捍,谓於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勇猛精进,夏莲居老居士教人真干,勇捍是真干,不是干假的。广大佛法中,这里头有双重意思:一个是佛法无边,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另外一个意思,佛法当中任何一法都是广大无有边际,这两个意思都要清楚。清楚之后,我在广大佛法里面取一法,一法通一切法,一法通无量法,它怎么不广!怎么不大!
  《华严》大法,大乘根性的人没有不欢喜的,没有不向往、不仰慕的。我在学佛早期,醉心於这个法门,可是从这个法门我认识净土,接受李老师的教诲。李老师把他《无量寿经眉注》交给我,我非常欢喜,我细细看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梅光羲是李老师的老师,李老师这个经教是梅大师教他的。我看了这篇长序之后,知道《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这我讲过,我知道这个话是莲池大师讲的。
  你看莲池大师的《疏钞》,他就用《华严经》十门开启的方法来介绍《阿弥陀经》。我记得我那个时候讲这个《钞疏》,总共是讲了三百三十五次讲完的,一次是一个半小时,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录相,我们只有录音,一个半小时的录音带,有三百三十五个。一部《阿弥陀经》,三百三十五个带子,要是每天讲一次,一年,我知道是小本《华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我得到这个书之后,《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不讲了,太长了,所以我讲到一半不讲了,讲《无量寿经》。因为《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就是《华严经》的节本,文字少了,内容是一样的。
  现在为什么又讲《华严经》?《华严经》是韩馆长往生前在病床上一再求我把《华严经》再讲一遍,把录相带保存下来帮助后学,我答应她,她启请的。我学佛,她照顾我三十年,最后启请的,我不能辜负她,这是再讲这个经的因缘。同时我也很欢喜,为什么?真正学了《华严》,你再去讲《无量寿经》、讲《弥陀经》,哪有讲不好的道理!真正契入了。所以这三部经是一部经,《华严》、《无量寿经》、《弥陀经》是一部经,只是说得详细,说得简单,说得简略,不一样,内容完全相通。这是讲广大佛法里面,我们采取《无量寿经》,采取《弥陀经》,这是大经,这是广大佛法。勇猛精进,自己要有决心、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第三个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