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428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28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凡四训》里有一个例子,这些例子都不是人编造出来的,都是事实真相。他说有一个贫女到一个寺庙里,见到佛菩萨形像,感动得在那里膜拜、拜佛。身上只有两文钱,这说明很少很少。两文要用我们现在钱来说,像我们现在的币值来讲,大概只是两毛钱,不到一块,两毛钱,你想想看你能买什么东西?现在在香港,两毛钱恐怕买一个面包都买不到。她身上只有这么多钱,恭恭敬敬的拿出来布施供养佛,供佛,心真诚,身上的钱全部都拿出来布施。只知道布施供养,也没有想求福,你看这个心多真。住持老和尚受她的感动,亲自接待她,给她诵经回向祝福,这个女孩子也很欢喜,离开了。
  过了若干年之后,她的福报现前,她做了王妃,带了许多金银财宝到这个寺庙里面来供养。这是王妃来到寺庙里修供养,这寺庙是大事,要来好好的接待她。老和尚没出来,她就觉得很奇怪,我在很多年前非常贫穷的时候,只布施两文钱,老和尚亲自接待我,给我诵经回向祝福;今天我带了这么多金银财宝来布施,怎么老和尚不见面?她去找老和尚。她找来了,当然老和尚就见了她,她就问这个事情。他说:从前你舍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恭敬,我要不给你诵经回向,我对不起你;今天你是贵人,你带这么多金银财宝来布施,你的心跟从前不一样,你有骄慢心,贡高骄慢,地位高了。所以你今天布施这么多钱,这个福报抵不过从前两文钱。以前两文钱,你的福报是圆满的,你今天布施这么多,你的福报只有一半。我不必出来,我让我的徒弟来接待你,给你祝福,够了。心有轻重。
  由此可知,修福不在乎你舍的物多少,不在乎这些。如果在乎这些,那好了,穷人就不能修福了,修福应该是富人的,富人就愈富,穷人就愈穷,哪有这种道里!这老天爷太不公平了。穷人的心谦虚、卑下、诚恳,往往那一点点施舍就能够得大福报,富人虽然舍得多,实在讲,如果我们从比例上来说差很远。你的生活很贫困,一个月只能赚个几十块钱,中国大陆现在还是这样的。很多偏远地区生活很艰难,他要布施个两块、三块;换句话说,一天的生活费、两天的生活费,比例占得很大,占他收入的百分之一,或者是十分之一,这比例就很大!我们再看看,这个世间有许多拥有大财富的人,他的财富有亿万财富,他要是布施一百万、一千万,叫九牛一毛,在他不算什么。所以他舍的一百万不如人家舍一块钱,他舍一千万不如人家舍十块钱,这个道理我想大家不难懂。
  我们看看世间这许多大宗教,小的宗教我们不说,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都是这个说法,这是共同的说法,谦卑的人有福。你看释迦牟尼佛,你只要读释迦牟尼佛的传记,释迦牟尼佛对於贫穷的乞丐尊重、敬爱,没有一丝毫轻慢心,这有福。所以这个乞丐他乞讨那一点点食物,甚至於馊了、坏了,那是他维持身命的一点东西。他看到佛,知道自己过去生中没有修福,就把这一点东西供养佛。佛接受,佛欢喜,佛是福田,给他种福,为他祝福,这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一生都过著托钵的生活,我们能想像得到,这些穷苦之人布施这些食物不干不净,佛菩萨、罗汉统统都接受,从来没有拒绝过的,布施的人欢喜。那就看他的善根福德,有些人晚年他就转过来了,有些人这一世转不过来,来世转,业因果报清清楚楚。所以「得报有差」,差别在这个地方。
  这个跟前面清凉大师所讲,福田是智慧,智照导引而生的。所以真正种福都是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种福。贫穷下贱,他没有智慧,他怎么样晓得?他只要想到,我这样困苦、这么艰难是我过去生中没做好事,没有修福,今天才落得这个果报,我遇到这个机缘,我要好好的修,这就是智慧。没有智慧,他能想到这些问题吗?智慧在引导。我们看到有很多豪门贵族,他不懂得修福,他修福实在讲太容易了,不知道,只知道享福,不知道修福。你从这里看,你才晓得智慧的重要。这是得报有差。
  「非如来咎」。这个「如来」你要记住,这不是讲佛,不是佛的过失。讲佛的过失,这个话就讲不通了,各人修各人得,我没有修怎么能怪别人?这个如来是讲自性。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佛法里面有称佛、有称如来,称佛是从事相上说的,称如来是从自性上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是我们自己性德的毛病,我们自性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不是这个过失。这是迷了之后才器有大小,心有轻重,觉悟之后就没有了,就没有这个现象。
  觉悟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完全是性德用事。这个觉悟不是一个小的觉悟,这是大彻大悟,大乘教里面讲的法身菩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的人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小悟呢?小悟功德也是非常殊胜,阿罗汉小悟,三类的烦恼,执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执著,超越六道轮回。你还要有执著,六道出不去,你没办法脱离轮回。阿罗汉执著没有了,他住四圣法界,不在三界之内,也就是六道之内,他超越六道了。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没执著,他的障碍就轻了;在四圣法界里面断分别,於一切法分别的心没有了,分别心没有了,平等,一切法都平等了。
  器有大小,心有轻重,不是还有分别吗?只是六道众生。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有执著,虽没有执著,他有妄想。妄想是什么?我们所讲的起心动念。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会起心动念,但是他没有执著。起心动念是最微细的烦恼,他出不了十法界,所以他必须把分别也放下。起心动念虽然没有断,但是他的定功是愈来愈深,能伏住,能让起心动念不起作用,并没有断,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这才证得一真法界,我们称为法身菩萨,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这个境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心真正得清净平等。文殊菩萨问的是六道凡夫的境界,所以这个不是自性,性德绝对没有变化。性德有变化,它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这是就众生这一方面来说。
  下面这一段,「约佛,遍称差别之机」。这是就佛来说,这个地方讲的佛我们要知道,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就包括在其中。分证即佛是什么人?《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佛,真佛,不是假佛。为什么?他们用真心,凡夫用妄心,就是你用妄想分别执著,他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他不用这个,他用真心。真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是这个心。真诚,一丝毫虚伪没有,清净没有染污,平等没有高下,正觉没有迷惑,慈悲没有自私自利,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为佛。他也有等级,有程度高下不一样,在大乘教里面,他有四十二个等级,所以他不是最后的究竟圆满佛。
  这个地方讲约佛而论,就是这些法身菩萨统统包括在其中。就他们来说,「遍称差别之机」,遍是普遍,机就是众生。众生差别太大,分类来说,就是十法界,这个十法界都是众生。十法界里头有佛,所以我们讲佛一定要很清楚,这里有真佛,讲这个佛也不是假佛,叫什么?相似即佛,实在讲不是真佛,但是跟真佛很接近。你看看真佛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这个佛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很贴近。天台大师说这个地位叫相似位,很像佛,但是他的起心动念还没有伏住。定功再深、再进一步,起心动念也伏住了,控制住了,虽然没有断掉,它不起作用,他就超越了,他就变成分证佛。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没见性。十法界里头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下面有六道:天道、修罗、人道、饿鬼、地狱、畜生,千差万别。遍,遍是普遍,普遍里面就有平等,所以后头讲「遍称差别之机,方称平等」。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求佛菩萨帮助,有这个愿、有这个心想求佛菩萨,佛菩萨就来应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来应就是遍称差别之机。应的身相不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我们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看到,菩萨以三十二应身,三十二种不同的身分,你喜欢什么身分,他就现什么身分。
  我喜欢佛的身分,可是菩萨并没有在我面前现佛的身分,那是什么?我这个喜欢是个妄想,是一个过分的奢求,心不清净,甚至於没有感应。古人讲的话叫「至诚感通」,真诚,诚到极处,感应就现前。诚,什么叫诚?有很多人讲我诚心诚意!其实他根本不懂得诚的定义,诚怎么讲的,他不知道。清朝曾国藩先生对这个「诚」有个解释,解释得很好,跟佛法、跟儒家都通。他在读书笔记里头给诚下了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你还有妄想、还有念头,不诚。
  至诚、真诚到极处,心地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就能感通,你说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是真心不是妄心。我们能不能做得到?能,时间很短。时间长心就动了,在几秒中当中,往往每个人都能做到;说一分钟,那就靠不住了,你会起妄念,一个妄念没有的时候,诚。你平常有这个愿望,当你在一念不生的时候,境界现前了,你见到佛、见到菩萨;念头才一起来,我见到菩萨,欢喜心起来,没有了,相没有了。这种现象有不少人亲身遇到过。所以妄念起来的时候,这境界就没有了。
  可是佛应化在世间有四种身,有四类应化。有应身,应化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像中国有很多祖师大德是古佛再来的,示现也在这个世间投胎,也有福,跟我们一般人差不多,住在这个世间住个几十年教化众生,这叫应身。有化身,化身是突然你遇到了,他也来教你,教完之后他走了。走了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他,你也不知道他的姓名,甚至於你也不晓得他从哪来的,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化身很多。另外还有一种,在你一个机会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等於说附在一个人的身上,帮你解决疑难,讲得头头是道,完全是智慧。这个人平常说不出这些话,给你说完之后,再过几个钟点,你再问他,他也说不知道。这种情形,讲经说法的人感应最多,上台说得头头是道,佛菩萨加持,下台之后佛菩萨走了,你问他讲什么,他自己也不晓得。自己所预备的功课,往往在讲台上一句都用不上,上了讲台滔滔不绝讲几个钟点,不知道智慧从哪里来?都是属於感应。
  诸位细细去思惟,你才懂得这个叫平等,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众生程度差别不一样,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绝对让他得利益。程度差的,你讲得太高,他听不懂;程度高的,你说得很浅,他没有必要,这叫契机契理,这叫平等。平等绝对不会是一样的,它有差别。就像你对人一样,你对大学生、对中学生、对小学生、对幼儿园的学生,你所讲的他都懂,他都欢喜,他都能受用,这叫平等。这是真平等,真正统统都照顾到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的答意,我们接著念下面这段文,「即一之多,差不乖等,即多之一,等不碍差」,我们看这四句。在真实法里面,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没有对立的,这叫入不二法门。佛说这个境界叫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这是我们初学,不但是初学,就是老修也很难理解的,没有对立。我们在十法界里面,无量劫轮回到今天都是生活在对立的世界,譬如有人有我,人我就对立了,有大有小,大小对立了,长短对立了、远近对立了、先后对立了,总没有办法说离开这个相对的空间。
  大乘教里诸法实相,真相里头没有对立。这桩事情,现代科学家有新的发现,我听到同学们讲美国太空总署发表最新的科学发现,告诉我,科学家现在发现空间、时间不是真的。他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空间等於零,空间等於零,远近就没有了,没有远近的距离;他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时间不存在,时间也等於零,时间等於零,先后就没有差距,先后就平等了。换句话说,你能看到过去,你也能看到未来,过去未来都在眼前,这是我们很不能理解的。《华严经》上称「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一跟多不二,平等跟差别不二。
  在我们现在这个境界里,平等就不是差别,差别就不是平等,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它总是对立的,所以相对的世界。真实的世界里面没有相对,没有相对叫入不二法门。什么人能够入不二法门?实在我们前面讲得很多,法身菩萨。所有一切的相对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对立就没有了。诸佛菩萨、这些法身菩萨,他们住在不二的境界里头,我们六道凡夫是住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我们不了解他们,他们对我们很了解、很透彻,他应化在六道,甚至於应化在九法界。就佛与法身菩萨而说,这四句话就是描写他们的。
  「即一之多」,多从哪里来?多是一变的。一是什么?法性。多是什么?法相。一是法身,多是报身,这讲我们凡夫九法界里面报身,业报身。每个人造的业不一样,所以每个人报的身相不相同,业报!不是佛法里面讲的法身、报身、应身,不是说那个。那是说什么?说诸佛与法身菩萨,三身。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三身,法身,法身是真心本性,这是不生不灭的,纵然堕在阿鼻地狱都有,法身不变。可是我们的清净报身、千百亿应化身没有了,被障碍掉了,不起作用。这一障碍之后,我们就会变成业报身,起心动念是造业。
  业有善有恶,善业在三善道受报,恶业在三恶道受报。善恶两面都没有,两面都放下了,果报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如果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好,你就出离十法界了。出离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萨,入诸佛这个行列。这四句所说的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所以什么是一?什么是多?什么是差别?什么是平等?一是平等,多是差别。即一之多,差别不碍平等,差别就是平等。
  「即多之一,等不碍差」。多是从事相上说的,事相千差万别,体性是一个,全是法性变现的,所以平等不妨碍差别。平等不妨碍现差别相,差别不妨碍平等,它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证的,这个境界是真的。《般若经》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就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因为我们的心有执著、有分别、有妄想,就在面前,见不到,所谓是当面错过。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见到了,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源是什么?源是能现能变,能现能变是真性、是法身。
  由此可知,佛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你要是证得实相,生死没有了,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有没有了。这我们才稍稍能体会到少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原来他没有离开一真法界,他在我们这示现。示现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如果起心动念,他就变成凡夫,他就堕落了。种种示现,从来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过念头。不但是说而无说,现而无现,无现而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