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42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2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弥戒,小戒,我们现在不敢讲比丘,能够把沙弥做到就不错了,念佛往生是真正能行,真能去得了。如果十善、五戒、沙弥戒都做不到,出家人念佛不能往生,还要搞轮回。即使要搞轮回,三恶道的成分太大太大了,就是我刚才讲的罪名,破坏出家人的形象,你的罪业就重了。这第一种身出心不出。
  第二种心出身不出。在家居士这真能成就。形象是在家身分,心里头对这个家一尘不染,没有一丝毫染污,没有一丝毫贪恋,这个在家居士是菩萨、是罗汉,这是正确的。第三种身心俱出。在我们佛门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身心都出。这个就是圣人道故,菩萨要随顺信乐,你真的信圣人之道,真的喜欢圣人之道,那你就要示现出家。第四种人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指哪里?指在家居士,他身没有出,心贪著五欲六尘、贪著名闻利养、贪念家亲眷属,他都没有出。所以名字优婆塞、优婆夷,有名无实,他不是真的在家修行人。除这个四种,我们也要清楚,我们是属於哪一种人?你是在家的,你是属於心出身不出真正在家居士,诸佛赞叹,诸佛护念;如果是身心都不出,你也是破坏佛教形象。人家一看,你虽然不是出家人,人家说你学佛的,学佛的人干这种事情,你把所有在家学佛人的形象破坏了,这个罪不得了。
  所以出家这桩事情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印光大师一生为什么不收出家徒弟?不给人剃度?就是这个道理。什么人印光大师会给他剃头?身心俱出,这是应当要给他剃度。身出心不出,不可以,你怎么忍心把他往地狱送?决定不可以。我学佛七年才出家,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我对於这个很清楚很明白。我发愿学印光法师,一生不做主持,不做当家,不传戒,不收剃度弟子。现在你们图书馆这些跟著我出家的,我跟你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们是跟韩馆长出家的。韩馆长一生护持我三十年,她建了道场,道场需要人照顾,所以有很多人就找她,求她出家,她答应了。那没法子,找她是我来替她,代替。所以她一往生,我当时就说了,馆长往生之后,我绝对不会替一个人剃头。以后找的人很多,我统统拒绝了。所以你们出家要感谢韩馆长给你们的缘,我没有这个念头。她走了,留下你们这么多人,离开图书馆之后没有地方去,所以建这个道场是给你们的,我报韩馆长三十年护法之恩。你们跟她的人,我不可以看到你们到处去流浪,所以给你们建一个道场。
  建立一个道场,我在这里要担任院长这个名义,那是你们在澳洲没有拿到身分,拿到身分,我就得移交了。现在行师已经拿到公民了,我就交出去了。布里斯本的净宗学会,我也把它交出去了,现在让悟通师在那里管理。你们有这个条件就应当接手,自己好好的来管理,不辜负韩馆长,不辜负许多护法拥护你们,出钱出力建这个道场。你们要知恩报恩,你们要认真修行。出家要像个出家人,在家要像个在家人。在家的就是心出身不出,出家的身心俱出,这就对了,这是圣人之道。佛为我们示现出家用意很多,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的。
  第四「为宣扬赞叹出家功德故,示现出家」。世尊为大家曾经讲过一部经,《出家功德经》,赞叹出家。佛菩萨赞叹出家,自己不出家,那不好意思,讲不通,所以他要给我们做榜样,示现出家。所以在家居士学讲经,不能讲这部经,就是《出家功德经》这个经你们不能讲。为什么?讲了,人家问你出家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出家?会叫别人怀疑。讲经的目的是要帮助一切众生断疑生信,你讲这个经引起别人怀疑,那就错了。所以这个经不好讲,这个经一定要出家法师来讲。下面第五句。
  「为显永离二边见故,示现出家」。永断二边,二边是相对的,空有两边,真俗两边,出家是两边都离。两边都离,大乘法里面称它作中道,再向上一层,中道不存,中道也没有,那你就是真的出了家。不但出了三界家,出了十法界家;不但出了烦恼家,你出了无明家,你成就无上菩提了。你看出家还有这一层深义在里面,这个意思太深了。这个意思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得到的,什么人体会?至少是四圣法界,六道凡夫体会不到。我们就晓得示现给声闻、缘觉、菩萨看的,帮助他们向上提升。
  第六句「为令众生,离欲乐我乐故,示现出家」。这里面讲了两个「乐」。佛为了帮助众生,教导众生离欲乐,欲是欲望,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都包括在其中,我们现在把它说之为物质享受。物质享受之乐叫欲乐,另外一个叫我乐,我乐是属於精神享受,不是物质的。精神享受里面有道有学,好学的人精神生活很丰沛。人生在世,我常讲最重要的一桩大事要活得很快乐,你就没有白到人间来。你这一生得人身要活得很痛苦,那你很冤枉。幸福快乐与地位的尊卑不相干,与贫富不相干,与贵贱也不相干,我乐。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不是欲乐,这里头没有欲望,道跟学。所以修道有乐趣,不论是哪个道门。在中国过去社会里头,儒释道三家,佛出家,道里头也有不少出家,道士出家的,儒家确实有心出身不出。
  所以这是佛为了教化众生,让众生把这两种乐都能够放下,这两种乐是有为法,不是真的。这种乐好比是外面境界刺激的,不是从内心生的乐趣。内心里面生的喜悦,那是真的。什么人有?出家人有,心出身不出的人也有,真出家!这是佛家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论语》里面所说的「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你把你所学的都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无比的快乐。这个乐是圣贤之乐。
  所以人活在这个世间,如果活得不快乐,那就错了。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有助於你的健康,健康的身体是从喜乐里头来的。你心有忧虑、有牵挂、有烦恼,你决定多病。治病从根本治,不要医药,不需要请医生,把你内心的贪瞋痴拔掉,什么病都没有了。所以贪瞋痴,我常常讲,那是你内心里头最深处的病毒。你有烦恼,你有疾病,你有生死,都是它在作祟。佛教我们出家有这一层深义在里头,出烦恼家、出生死家。我们在讲席这么多年当中提过不少次,真正学佛功夫得力,不老、不病、不死。这个不老可以说老化的很缓慢,这不老,你真的功夫得力,你真的学到东西了。所以学佛你有没有功夫、得不得力,一看就明了,你瞒,瞒不住!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身体上,你怎么能瞒得过人?
  第七句「为先现出三界相故,示现出家」。先是提前,现在还没出三界,示现出家身,绝不贪恋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换句话说,出三界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现在虽然身还在,还在这个世间,你看他的思想,你看他的言行,他不在三界中,他已经在三界外了。这一种示现出家,这不是为自己是为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众生确确实实占绝大多数贪恋欲界,财色名食睡,五欲他除不掉,无量劫来根深蒂固。有一等聪明人知道欲界还是苦,还是不清净,希望更向上提升一层,色界天。色界四禅十八层天,称为色界,告诉你这二十八层天里面每个人都没有欲,我们常讲的七情五欲他统统都没有。但是你要知道,他不是永远断掉的,他是伏断,他修禅定,禅定功深把它伏住。二十八层天愈往上层次愈高,定功愈大伏的时间愈久,他在这里头享乐。时间虽然久,终究有到头的一天,到头了他的定功失掉了,失掉之后,阿赖耶里面烦恼习气种子又起现行,这一起现行就堕落了,他不能再往上升,他往下坠落。这些事实真相,佛在经典里面都给我们做详细说明,要我们认识环境。
  再往上去我们讲精神的世界,连这个色身都没有,世间人常讲灵界,灵性的世界,这个最高了,这里面的人全是化生,他没有欲,他没有色,全是化生。有没有苦?佛说有。佛常讲的八难,三途八难,难就是苦,遭难。他的寿命长,一般也称为长寿天。他的苦在哪里?无色界天没有佛菩萨去教化众生,这就是他的苦处。换句话说,生到这个天,一定等到天寿终了,这么长的期间不能闻法,这就是他的苦处。
  闻法有大乐,法乐!我们同学当中,有几位我比较熟悉,常常看到他。虽然在澳洲没有拿到永久居留,进来时间到了,他出去了,不到一个月他又回来了。为什么?我知道他听经有了法喜,有了受用。这个受用决定比世间一切法殊胜,这个乐超过现代人讲物质文明的享乐,超过,超过精神生活的享受。他要是不超过,他为什么会来听经、会来学教?说到这一点,我自己有非常深刻的体会,生活在这个时代,一天不读经,一天不讲经,给诸位说这个日子不能过。没有佛法,这个日子苦不堪言,寿命长是多受罪,寿命短也不例外。为什么?寿命短,他提前到三恶道去受罪去了。
  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间,你冷静想想是不是人间的三途?天台大师讲的百界千如,每一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我们是人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佛,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世间,人法界里的佛法界。有菩萨,《无量寿经》序分里面讲的十六正士,那十六位都是当时在家菩萨,这些人就是所谓心出身不出,等觉菩萨为我们来做示范的。对於世出世法无有贪恋,对於诸法实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超越了,示现出家相给大众做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的一举一动是做样子给人间一切众生看的,会看的人,看懂了的人,觉悟了,他得的是真实利益。
  第八句「为现自在不属他故,示现出家」。六道凡夫不自在,口里面喊的自由自在,口里面喊著真善美慧,全是假的,有名无实。什么人名副其实?佛菩萨名副其实。在家的形相不能明显的表示,所以佛现出家的形相。这个出家相跟在家相不一样,明显的差别。示现出家相给大家做榜样,让大家看了之后,能够省悟过来,知道家虚妄不实。示现出家是觉悟这一类众生的。为现自在不属他故,他是外面力量影响诱惑不再受了,这才叫做真正自在。
  第九句「为显当得如来十力无畏法故,示现出家」。如来果地上十种特殊的能力,四种无畏,菩萨也有,但是菩萨没有如来那么样的究竟,那么样的圆满。你看这里面,为显当得如来十力这才出家。后面成道,到成道那一段,那就是刚刚得到,这里还没有得到,当得。菩萨成佛决定是出家相。
  在中国,佛菩萨对中国人确实是跟一般地区的人不一样,格外的照顾。在这片大地上,诸佛菩萨做种种示现,几乎这几千年来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问题是我们肉眼凡夫,我们看不到,看到了也不认识,道听涂说,以讹传讹,让许许多多善心的众生迷惑,这个罪重。明了而欺人,这个人罪很重,一般不明了、盲从的还是有罪,不能说盲从的人没有罪过,比主犯轻一等而已,不能说没有罪过。这一些理事我们都要通达明了。第九句说为显当得如来十力无畏法故,示现出家。这个菩萨是等觉菩萨,后补佛,就像现在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将来他要下生到人间来示现成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第五尊佛。这个示现对於上根人、上上根人非常有说服力,他们见相闻声立刻回光返照,真能往生,真能成佛,真能像诸佛一样广度众生。末后一句。
  「最后菩萨,法应尔故,示现出家,是为十,菩萨以此调伏众生」。慈悲到了极处。最后菩萨,法应尔故。菩萨最后身,最后身就是等觉、后补佛。因为再提升就是佛身了,不是菩萨身,菩萨身在这时候最后。这是希有难逢,真正不可思议!后补佛示现成佛一定是出家相,一定是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头有出家,佛佛道同,他一定做这个示现,示现出家。这十条,菩萨以此调伏众生。这一句话是每一段都有,说明为什么做这个示现,做这个示现是调伏众生的不是为自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一卷)  2004/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1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六首看起:
  【或有见出家。解脱一切缚。修治诸佛行。常乐观寂灭。】
  这首偈意思很深,包罗很广,我们在「离世间品」出家八相成道,出家这一段长行看过了。长行总有十句,最后的两句,第九句。
  「为显当得如来十力无畏法故,示现出家」。「显」是显示,菩萨在这一生当中示现成佛,所以说「当得」,当是快要得到了,示现成佛的时候就得到如来果地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前面都曾经介绍过了。总的意思,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真的是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性德,一切众生统统都有分,不是说这是菩萨成佛了,他得到了,我们凡夫没有,不是这个意思,性德是一切众生各个本来具足。现在失掉了,佛给我们说,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如果真的失掉,那自性就有生灭,那就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自性不生不灭,所以自性本具的德能、相好也是不生不灭。在哪里?就在现前。
  迷失了本性,我常说把性德扭曲了,你看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变成了烦恼,智慧一扭曲就是烦恼,如果一恢复那就是智慧。所以,大乘经上常常讲,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觉的时候叫菩提,迷的时候叫烦恼,菩提就是智慧,它是一桩东西。迷了,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变成烦恼。德行?德行就变成了业障,无量无边的德能统统变成业障。相好?相好变成现前果报,三途六道。迷了!所以性德并没有失掉,真的是什么?扭曲了。就好像觉悟的时候看水,不起波浪是平静的;迷的时候是水起了波浪,还是水,但是照用完全不同。平静的水,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外面的景观照得清清楚楚;迷了的时候,水起了波浪,起波浪的时候也能照,不是不能照,照得是支离破碎。我们凡夫自性就像是起了波浪的水,诸佛如来他们的心像平静的水,一丝毫波浪都没有。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细细去体会你就知道了。
  说「如来」是说我们自己自性的风光,本来具足。我们真听懂了,真听明白了,一定要发心,发起信心!相信自己能作佛、能成佛。为什么?本有的。正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所说,「本觉本有」,本有哪有不能恢复的道理!「不觉本无」,不觉是迷惑,迷惑本来没有,自性里头没有,当然可以断掉。对於断惑证真,我们有了理论上的依据,信心十足,而世出世法无一不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信心,要相信佛语,佛的话一点都不错。末后一句。
  「最后菩萨法应尔故,示现出家」。「最后菩萨」就是等觉菩萨,最后一位了,再上去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称之为后补佛,补处菩萨。像现在在我们这个世界,弥勒菩萨他的地位就是补处菩萨,最后身的菩萨。他将来时节因缘到了,他要降生到这个世间,像释迦如来一样,示现八相成道。佛佛道同,所以才说「法应尔故」,法是方式,降生、示现、教化众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