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本来是个不动智佛,不动智佛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所以称之为如如佛。哪个不是?各个都是。你为什么不是?就是世尊所讲的,你知见立知。知见立知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无明就来了。无明没有开始的,如果有始有终,它是真的了,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这个字用得好,没有开始。久远劫前,哪来的久远劫?你眼睛一闭,无明就结束了;眼睛一张开,第一念佛知佛见,第二念就无明了。你说无明什么时候生的?要从眼根上来说,就是这样情形。我眼睛闭下来,没有了,张开起来,生了,从哪里生的?睁开眼睛生的,你们诸位细细去思惟这个现象。无明什么原因生的?没有原因。无明什么时候生的?没有开始。但是它起作用,它叫我们迷失了本性,迷失了真心,错解了诸法实相。你自己受苦受难,是自己造成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文殊菩萨说偈的这一段长行,我们把文念一遍: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的,这『一切处文殊』有三个意思,前面两个我们读过了,现在看第三个。「三约表法」,这很重要,「文殊乃是不动智之妙用,触境斯了,六根三业,尽是文殊实相体周,万象森罗,无非般若,何有一处非文殊哉」。这表法的义趣深广无际,读《华严》要不懂得表法,你就白读了,那你才真的叫曲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不能望文生义。表法真难,我们如果没有清凉大师,没有李长者,来带领我们导游,为我们讲解说明,说老实话真的看不懂,看不出里头的意思。他们一说明我们就明白了,就能体会到了。
  文殊是表不动智的妙用,不动智是根本智,不动智的妙用是后得智。佛在「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讲的不动智,体!无知,它起作用无所不知。不动智佛代表实相般若,文殊菩萨代表实智的妙用,就是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不动智佛是实相般若,都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面的。这个智慧还得了吗?「触境斯了」,眼一见就明了,不是学来的。所以,这个智慧,佛在经上所说的叫自然智、无师智。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得来的,那不是自然的,自然智是你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有的这些才干,本有的相好,可惜你迷了自性,你不得受用。「出现品」里头的那一句话要常常记住,「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世尊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捻出来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本来面目跟一切诸佛如来是无二无别。毗卢遮那怎样,我们也怎样;阿弥陀佛怎样,我也怎样。
  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这是你们念得很熟,每个星期都在做。现在你们学院订了恢复《三时系念》,改在每个星期天做。我们每个星期天讲经停一次,难得!我七天当中有一天读经、念佛,做《三时系念》,这一天我是修自己!很难得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们要奋发努力,勇猛精进,分秒必争,提升自己的境界。《华严》学到了,要变成自己的观念,变成自己的见解,变成自己的思想,让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能够契入,这是真实的成就。稍稍能够契入,此地所讲的「触境斯了」,你自自然然会感受到,眼见色你明了,耳闻音你明了。我们不说别的,最简单的,展开经本,经书是色相,你要用眼看,眼一看意思就明了,而且不会错误。耳,你听,听人家念经,听人家说法,一听就明了。触境斯了,不要用思考,不要去想一想,一想就错了。现在人所讲的直觉,这对的,不能想!想就落在意识里头去了,那就是凡夫知见,不落意识是佛知佛见。
  所以,清凉大师底下讲「六根三业」,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三业是身业、语业、意业,六根三业把我们所有一切的活动全部都包括,一条都漏不掉。「尽是文殊实相体周」,文殊是谁?文殊是自己的妙慧!不动智佛是谁?是自心本具的般若理体。释迦牟尼是谁?释迦牟尼佛是自己的仁慈清净。阿弥陀佛是谁?阿弥陀佛是自性无量觉。离开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可得。所以,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你懂不懂?你信不信?你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相信了,你就是信解发心。信解发心是什么人?华严会上五十一位菩萨,你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得到初信,你一定是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很快的就把你自己提到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到十信心满,恭喜你,你就成了法身菩萨,你就是信满发心了,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个世界有什么样的灾难与你都不相干了,世界成住坏空与你都不相干,超越了。断烦恼,消业障,消灾免难无过於此,你才知道这部经的德用。
  所以文殊是实相体周,这个体是性体、法性,周遍法界,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周圆而没有一丝毫欠缺,这是周的意思。「万象森罗,无非般若」,般若之体,不动智佛,般若之用,文殊师利,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哪一处不是文殊!处处皆是。文殊表般若,地藏表孝敬,孝敬的心行遍虚空法界,何处非地藏!观音表自性的大慈大悲,慈悲遍一切,遍法界虚空界,哪一处不是观音!你能够如是信解,你就是信解菩萨。刚才说了,真正入信解菩萨,你的知见是佛知佛见,跟诸佛如来一样,没有错误。刚才说过,你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一扫而光,没了,统统没有了。八十八品见惑破尽,不破自然没有了,你才晓得圆顿上上乘法之妙,妙不可言!这是第一段,介绍第一段,后面还有九段,「下九节中,皆有三段,仿此可知」。每一段里面都有就当节说,有从义理说,有从表法说,统统用这个方式来解,在此地首先给你提起。
  下面看偈颂,第二段,「正显偈辞」。清凉大师有介绍,「然释此偈」,然是语助词,就是我们解释偈子,「有通有别」,有两种。「通者,此明菩提超情」,情就是情执。情执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菩提超越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菩提虽有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不认识它,你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那就是。所以,妄想分别执著害我们害惨了,真的是无量劫来我们被这个东西害死了,你现在还要留恋它,还不肯舍弃它!这是通说。
  第二个,别说,「谓显前光中所见之事」,前面我们看到世尊足底放光,光照无量无边世界,显示前面光中所见之事。「於中又二」,再分两个中段,第一「约境」,从境界上说,「谓融前所照,显理法故」,这一句意思很深。融,到底下经文,这十首偈我们能够看到。从融会、消融,在这里面我们体会到「理法」就是法性,从相上显示出体来,如同从器上我们认识出真金。金在哪里?原来器就是金。为什么叫融前所照?前面所照的范围太大了,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细心观察,细心去体会,原来全是法性所现的,理法!法性是理,境界是事,事有不同,理是一样。就如同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不一样、不相同,譬如说金饰,有项炼、有戒指、有耳环,这是最普遍的,不一样;我们举这三样,三样不一样。你再看它们的质料,质料都是黄金,从这里看,一样。理法,看它的质是理法,看它的相是事法,理法跟事法我们要分清楚,理是讲体质,事是讲形相。融四相,你就显示出它的理体了,显示理体,你就见性了。
  第二要「观」,观是看,你得会看;不会看的人著相,会看的人离相才见性。「谓令大众,泯绝诸见」,泯绝诸见就离相,在事相里头,你观察一切事相,观察宇宙万相,你要把你的成见放下。「诸见」就是我们讲的起心动念,你要把起心动念放下。「於所照事,不生执取」,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境,这事的境界上,不生执取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然观资理成」,资是资助,观是理帮助它成就的。你为什么能观?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帮助你有正确的观法。「理由观显」,万法的理体,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理就是本体,本体怎么会知道?本体是由观显现的。你这个观是离心意识,离妄想、离分别、离执著,这才叫观。如果你落在心意识里面,那就不是观,那是什么?那是思惟、思考,是想像。
  所以,科学家不管怎么样聪明,他见不了性。什么原因?在方法上发生错误,他没有离开思考,也就是说他没有离开分别执著,他没有离开起心动念,所以他永远见不到真相。即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来观察,也见不到事实真相,他只能在事里面去打转,他没有办法见到性。他很聪明,他能够观察到物质的起源,但是他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什么原因?基本的方法上错了,佛告诉我们,你要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一定不能用心意识。
  早年李老师教导我们,意识的能力确实是不可思议,意识就是我们的思惟、想像,内能够缘到阿赖耶,外能够缘到虚空法界。世间法里头它真的是第一,这就是我们讲的思想,世法里头它真是第一,但是它缘不到自性,缘不到真性。真性要怎么样现前?离妄想分别执著,真性就在眼前。所以,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你的自性,这里头障碍又说了两种,烦恼障跟所知障;障碍你不能见性,障碍你不能证果,障碍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佛家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都是用思考。佛家讲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分别?参究不用心意识,就是参究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研究?研究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参究是把这些全部否定掉了。所以参究,世间法叫直觉,没有通过想像的,思惟想像没有通过,直觉。这是佛法跟世间、跟九法界众生,用的方法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
  所以,你就晓得,经上常常赞叹,诸佛菩萨「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什么叫定?定不是盘腿面壁,定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小定是不执著,大定是不分别,自性本定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是自性本定。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是大定,像阿罗汉是四圣法界,大乘经上讲,他所入的定是九次第定。世间禅定算起来,世间禅定是小定,小定没有执著。哪些人?六道里面的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他们是小定,没有执著,但是还是有分别。他没有执著是定功压住的,并没有把他境界转过来,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到第九定,定功才算真正成就,为什么?烦恼不会再起现行,好像草连根拔掉了。所以,色界跟无色界,他们烦恼没有了,这是伏断,不是灭断,是伏断;四圣法界里面,见思烦恼是灭断,功夫不一样。离心意识是法身菩萨,不是九法界的。
  在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就是让我们知道这桩事情,知道,你真正理解,真正懂得,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真正相信,你入了信解位。所以,功夫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於所照事,不生执取」。简单的讲,起心动念,难!那是无明,我们是六道凡夫,没有能力在这上下功夫。我们能够做的,不得已而求其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你就是权教菩萨。这个事情还是不容易做到,最初方便从哪里做起?从把这一切世缘看淡,不要太认真,要看淡。《金刚经》在中国佛门里面真正是第一经,现在讲知名度,《阿弥陀经》跟《金刚经》两个相比,《金刚经》知名度排在第一,没有人不知道佛教有个《金刚经》,很多人不知道佛教里头有《阿弥陀经》,都知道有《金刚经》。佛菩萨名气最大的是观世音菩萨,没有人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有人不知道有阿弥陀佛,但是都知道有观世音菩萨,还知道有个如来佛,这名气很大,这是在中国的社会。
  这些年来净宗弘扬,藉著高科技的方便,知道阿弥陀佛的人、知道《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不过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在从前真的很少人知道。我们从淡化,《金刚经》好,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会淡化了。坚固的执著、分别起来的时候,你把这一句经文念个几遍,你就会轻松了,你就会觉得「算了,不要去执著,不要去计较了」,自然就淡化了。如果再能想到《金刚经》末后,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自然心平气和,於一切人事物自然能生欢喜心,常生欢喜心。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六根接触六境,这六种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正确的。你不要以为:那我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吗?那你错了。你看看,清凉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说的,「不动智之妙用,触境斯了」,这是你的真实智慧。你不要怕你什么都不知道,结果是你什么都知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今天不相信,迷了,一定要去求知,结果求知是什么?拚命求知,是一样都不知道;人家什么都不求,无所不知。天天去求,求到最后,结果什么也不知道,你所知道的全是错误,不是真实的,你说你冤枉不冤枉!为什么?你再勤奋努力去求学,你所学得来的不离心意识,心意识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你那个智慧不是真智慧,佛法里面称为世智辩聪。世间森罗万象摆在你面前,你没有能力处理,你再去找专家做什么研究,提出一些方案,后头后患无穷。你不是解决问题,在制造问题,这里头的道理很深,你想不到的!
  佛法好,佛法妙,但是怎么样?你从来没有接触过,根本不了解它。不了解还罢了,在这里产生严重的误会,说它是什么?它是封建的东西,它是迷信,你说你糟不糟糕!真实智慧,真实教诲,你把它看成迷信,把它看成封建,不愿意接触它;换句话说,你这一生白来一趟,真实的东西在你面前,当面错过。虚妄的东西,不实的东西,带著许许多多祸害的东西,你天天接触它,你认为那是真的,误以为真实。这个错误的认知就是李长者所说的,你「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漂沦,何能利人济物」,李长者那几句话说得好。
  人生在世贵在真知灼见,你才真正能帮助自己,提升自己。今天这个世间人,只知道升官发财,他没想到要死!死了之后你怎么办?聪明人志不是在升官发财,在提升自己境界。我这一生在人道,来生希望到天道,天道里面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愈是聪明人,愈是智慧高的人,愈往向上提升。无色界上面,声闻、缘觉、菩萨、成佛,再上面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极乐世界,不断向上提升。世间功名富贵算什么?释迦牟尼是王子,舍弃了。安世高也是王子,这是汉朝时候到中国来传教的,他是安息国的王子(安息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当时是国王,他是太子。父亲死了之后,他继位做了半年,做了半年的国王,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出家了。跟中国的缘深,这是中国最早译经大师之一,早年翻译经成就卓著,王子。
  我们净土宗常常提到彭绍升居士,清朝干隆时间的人。这个人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高干子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