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152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52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行,佛门讲修行,世间人讲学习是一个意思。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学习,学习圣人的教诲。我们的学习,这是任何一个人生生世世学习永远没有中断,但是学习的内容有善有恶。我们搞六道轮回,生生世世出不去原因在哪里?我们学习恶得多,善得少。那些菩萨们他们觉悟了,在这大乘教里面初信位以上的他们的学习善多恶少,所以他不断向上提升。提升的速度有快、有慢,这是每个人不相等的,那是什么原因?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善根不相同,第二个原因是勤惰不相同,所以成就有早晚。如果善根深厚又非常勤奋,勇猛精进,那很快。我们在《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成就。像这些我们都要明了,要认真的去学习,希望我们也能在一生成就。但是我们自己晓得我们的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恐怕很难;但是一心取凡圣同居土,那是决定有把握。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取凡圣同居土,古大德常讲「万修万人去」。机会难逢,遇到了要珍惜,不要让这生空过了,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共有十条,我们讲了四条。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八卷)  2004/5/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8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方百万世界偈颂第八首看起:
  【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
  在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就是《疏钞》里头,《疏》末后一段「复总收之下,融成十门。第一孤标独立,第二双现同时,第三两相俱亡,第四自在无碍」。前面我们讲到此地,现在我们从第五讲起,第五是去来不动。我们把清凉的文念一遍,钞是注解,注解的注解。
  「五去来不动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我们先说这两句。譬如我们有十个学生,十个学生排成一个队,这个队就是多,一个人这是一,一入多而一在,你参加这个队伍,你是这个队伍十个人当中之一个,你参加这个队伍你还存在,你不是没有了。多,这是个团体,十个人是个团体,多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一,所以多入一的时候,多也存,团体也存,一也存。这就是前面跟诸位同学报告的,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从一,一存;从多,团体存。
  「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相即亦然」。相入如是,相即亦如是。这就是教我们学著无论看什么事物,看人也好、看事也好、看物也好,多方面观察你才能够开智慧。像我们常常接触许许多多不同的宗教,许多不同宗教我们合在一起这也是个团体,现在叫多元文化。譬如我们往年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九个宗教,我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这九个宗教是多。每个宗教加入,一相入,入多,我们这个宗教团体存在。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不相妨碍,有团体,有个别。这个地方清凉大师举的比喻,譬如两个镜子,两个镜子互照,这个镜子里面的境界都相入,可是并不动本相。这个本相有一的本相,有多的本相,一多都不坏。相即亦然,其实相即就是相入。清凉讲的十条就是从十个方面观察一桩事,一体。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总要明了,明了就没有过失,明了就没有妄想。
  人妄想为什么断不了?过失为什么断不了?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我今天早晨讲经之前这一个小时,我跟我们常住出家在家同修讲了几句话。我说我们相处这么多年,但是非常遗憾、非常感慨,那就是如古人所说「做人难」。做人都难,那成佛就更难。你要想成佛,先把人做好。现在人与人之间最困难的是不能互相包容,不能互相体谅,不能互助合作,这是我们很难过的事情。一家,家不和,现代的社会我们很清楚,夫妻不和,貌合神离,父子不和,兄弟不和,什么原因?你要讲原因,那是宿世的因缘。
  所以我今天特别提到,我们现在学院大家在学英语,英语用的课本是美国凯西的报告。我为什么选他的报告?他一生肯定世间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决定没有突发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没有原因的,这他肯定的。这种肯定宗教里也有,宿命论;中国人也有这个说法,「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印光大师教人念《了凡四训》,袁了凡在前面二十多年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丝毫不能转动,真的是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遇到云谷禅师之后,禅师用佛法理论来教导他。人有没有命运?有。为什么有?只要你有念头就有,有念头就有数,数就是命运,你有念头。人到无念,无念就没有了。什么人到无念?诸佛如来无念,法身菩萨无念,佛法里面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能超越。如果你无明不破,就是说你念头还有,特别是分别执著,那就决定有三途,有六道、十法界。三途六道十法界,给诸位说本性里头没有,确确实实没有。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是能变,十法界六道三途是所变。能变没有了,哪里还会有所变!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菩萨教人去证实,你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果然没有了。永嘉大师是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是什么?就是有念,有念就有梦,无念就觉了,梦醒了。这醒过来之后就是一真法界,这法身菩萨,十法界没有了,一真法界现前。起心动念之后十法界就现前了,一真法界就没有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诸佛跟法身菩萨们对十法界里众生很感慨,就是说你的妄念为什么不断?应化在十法界,佛菩萨的事业叫佛事。佛事是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除这一桩事情之外,什么事情都没有。十法界里面依正庄严真的是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般若经》总结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不可得,你在里头想得,错了。你得到什么?得到的是六道轮回,得到的是三途苦报,你说你冤枉不冤枉?
  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觉悟学起,觉悟之后,从做人学起。你有没有觉悟就看你做人,你还能不能包容,你还会不会尊重,你有没有敬爱,你有没有照顾、有没有关怀、有没有互助合作?如果真觉悟了,这全落实了,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喜欢这个,讨厌这个,跟这个人能相处,跟那个人不能相处,你是六道众生,你是轮回心,你起心动念都是轮回业,不要说言语造作了,你出不了轮回。这种心念佛,轮回心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但是有好处,阿赖耶识种一个阿弥陀佛的种子。什么时候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你往生的缘就成熟,重要!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
  你看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一次我到新加坡正好就讲到这一段,讲到「三辈往生」。这一段的经文不长,义理很深,细讲要很长的时间。黄念祖居士注解非常丰富,引经据典。经是怎么教我们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现在很多人把发菩提心忘掉了,只取一向专念,那不行!明明是八个字,你只取四个字,换句话说,你这个功夫充其量也不过就二分之一,二分之一不及格,去不了。二分之一,我是恭惟你,佛法里面讲一得,得到了,一切都得到了,一失一切失。换句话说,你要不发菩提心,念佛等於零,落空了,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种个种子而已。
  发菩提心不念佛,决定不能往生。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得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信愿是发菩提心,「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这话讲得好。菩提心发了,不念佛不能往生。念佛怎么样?念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妙不可言。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但是菩提心足,所以能不能往生关系在信愿之有无。那个愿就是菩提心,那个信是清净的信心,《金刚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说那个力量多大。
  念佛,昨天我们刚刚好讲过,在这首偈子里面,我们讲到第六首「念佛菩提」这首偈,在示入方便这是第一首,第一首那是入门的方便。「光明觉品」真正讲到修行是把念佛摆在第一。他讲的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一般注解里面,一心正念真如。这首偈就是讲怎样叫一心正念真如。当然实相念佛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他们用这个方法提升自己的境界。四十一个阶级用什么方法?实相念佛。我们凡夫做不到,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用持名念佛。持名,暗合道妙,就是持名跟实相很接近,难得,不容易遇到。所以遇到了,你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你要真懂,要真正晓得怎么去修,我们这一生当中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实相是什么?就是真诚清净平等觉。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念念跟清净平等觉相应,行住坐卧,生活相应、工作相应、待人接物相应,这就是实相念佛。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心地平等无有高下,心地正觉没有迷惑。换句话说,没有分别,没有妄想,念念跟法性相应,行行跟法身相应,这个人就是法身菩萨。所以这里说「去来不动」。
  下面第六句「无力相持」,清凉大师说「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无力而持多」。我们用个人跟团体来观察你就很容易了解,了解这个原理原则。这个团体有能力成就一切事业,提到这个团体没有人不尊敬,为什么?团体里头每个分子都是强而有力,群策群力。因为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一,才成立一个团体,团体是多,团体的力量是靠一、靠每个人。因多有一,这个团体是每个人有专长,大家互相合作才产生力量。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行,要大家合作。所以一无力而持多,真正力量发挥的时候是团结。
  我们再把范围缩小,缩小到一个人。一个人,在这个人身上你也能够看得出这个意思。我们人身上有眼、耳、鼻、舌、身,这是五个不同的单一,有五个不同的一合成一个多,这个多就是我们的身,合成我们这个人。你想想看,我这个身体能起作用,我要靠每一个一,要靠眼,眼能见;要靠耳,耳能听;要靠鼻,鼻能嗅;要靠舌,舌能尝;要靠身,身能接触。这个团体要依靠这么多许许多多器官,器官要依靠团体,不依靠团体它单独没有力量,不能起作用。一跟多不能离。
  今天讲多元文化,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小到自己这一身是多元,一多相即,无力相持。分开来就没有力量,一定要互相合作才能产生力量。扩展到我们今天的世界,这个地球就像我们一个身,凡是在地球上生的、长的一切人一切物,就像我们人身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细胞,这情形是一样的。大家互相合作,这个地球健康,美满幸福,这地球是乐园。如果各个不合作,这地球上灾难,这地球是地狱。天堂、地狱与地球没有关系,与觉迷有关系。觉,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体,我们要互相包容,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爱,要互相关怀,要互相照顾,要互助合作,这个地球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如果是迷,各个人都自私自利,各个人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眼跟耳不合作,耳跟鼻不合作,那这个人很快就要死了,同归於尽,同归於尽就是世界末日。
  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团结还互相尊重,里面没有高下。像这个身体器官各个团结,它团结里面,总不能说我眼睛是第一,耳鼻是第二、第三,没有,各个第一。眼第一,耳第一,鼻也第一,样样都第一,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哪个器官要变第二、第三,他就有病了,这个道理不难懂。那么你想到在这个地球上,如果说哪个国家第一,那个国家第二、第三,这地球有病;哪个族群第一,哪个族群第二,这也有病;这个族群人多,那个族群人少,人多也好,人少也好,平等的。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头第一,头尊脚卑,好了,你只有头,那脚把它砍掉不要了,行不行?你残废了。我头第一,脚也第一,平等的,你这个人才真正健康。这是天理,自然的道理,你不能在这里虚妄分别。
  一个团体、一个公司,公司总经理、董事长这是老板,底下有很多员工,最低职位的员工清洁工人,打扫卫生间的。我有一次大概是三、四年前,我在雪梨参加国家的一个电视广播公司,他们总经理来接待我,正好遇到清洁工人在打扫卫生间,他告诉我:我们这个公司各个都第一,我当总经理,总经理里面我第一;我这个员工(这个清洁工人)他也是第一,他清洁卫生间第一。我听了点头,这个概念对了,各个都第一,只是职位不一样。在眼我的职责是见,在耳我的职责是听,在鼻我的职责是嗅,各个都第一。平等是佛的境界,佛心是平等心。难得这个总经理他心是平等的,职位不一样,心平等的,所以我很赞叹他。这里面见解跟大乘佛的教诲相应,他虽然没有学过佛,他的想法、看法、做法跟佛在经上教的没有两样。这是个好的领导人,他懂得一切都是平等的。
  工作岗位不一样,工作性质不一样,工作性能不一样,平等,少一个都不行,你这个整体就出了毛病。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就能够互相尊重,绝对不会有轻视,也就是高下的心没有了。我们身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互相合作,没有一点点私心,大公无私来合作,身体健康,这是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没有两样。大宇宙里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没有私心,互相合作,你说这个宇宙多么圆满、多美满!
  佛给我们讲这些大道理,这些大道理现在在学校里学不到,学校里头没有人讲。这么好的课程,现在学校不能够接受,你说多可惜!为什么不能接受?大家对它不认识,对它有误会。所以我们不能说他不对,我们只能说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做得不够好。在从前许许多多国家领导人他懂得。前几天我们讲的「雍正上谕」,雍正皇帝懂得、雍正皇帝推崇,雍正皇帝把儒释道三教的教学落实到整个社会。他谈话里面举的那个例子,宋文帝懂得。宋文帝他做了皇帝,办了四个学校,儒学、玄学,玄学里面就有佛、就有道,何尚之负责玄学;另外有文学、有史学。你看看干隆编的《四库》,经史子集。雍正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这样推崇宋文帝,在我想经史子集这四个项目很可能就是受宋文帝的影响。
  宋文帝办了四所学校,儒学就是讲的经学,儒家的东西;子学,子学就是玄学,诸子百家,现在讲哲学;史学,史部是史学,集是文学。懂得了,把它列入国家教育的课程标准。现代人不懂得,不知道这些经典;如果知道这些经典,我相信国家领导人一定把经典当作大学的教材认真来学习。它可以单独成立一个学院,现在有些学校是附属在哲学系里头,把它当作哲学系里面的一个科目,哲学系科目众多,它算一个科目。这就是对於经典不认识、不了解,不知道它的大用,它的作用真的是超过一切学术。像这部《华严经》包罗万象,我们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学术没有一门不在《华严》里面的,全部包容。连科学技术也不出《华严》范围。《华严》讲宇宙,现在科学家讲的跟《华严经》比较,小太多了。《华严》讲到华藏世界,讲到无尽无量的世界海;讲到小,他讲到微尘,微尘里面有世界,世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真的是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