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138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38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大家在一起这样的难相处?在佛法里面,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再往深一层去观察,人与人之间过去世中有宿怨,不管往昔人跟人往来是善缘、是恶缘,统统都叫做怨,都用一个字做代表。为什么?冤冤相报。欢喜,欢喜是怨恨的根源,很多人不懂。所以谚语里头有一句话,那话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欢喜冤家」,开头很欢喜,最后变冤家。在现前社会还很容易看见,你看年轻的男女欢喜结婚了,没有几年就变成冤家,在法庭里面闹离婚。这太明显、太多了,这个例子。使我们想起古人谚语里头,这大有学问。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怨恨生於情爱,情爱愈深愈可怕,怕它产生变化、变质,一变质就是深仇大恨。你想想看在结婚的时候,那真是欢喜,意合情投!居然到产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在新闻里头常常听说,太太杀丈夫,丈夫杀太太,手段非常残酷,这是现代的社会现象。所以学佛,我们这才明了,了解事实真相,把烦恼习气伏住了;这个程序一定是这样子,先把它伏住,明白事实真相,可以控制了。控制到一个时期之后,把它断掉。烦恼习气永无余故,真的化解了。所以化解冲突必须要这一句,如果没有这一句,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不能解决问题。余怨,不是在往后几年报复,就会延到后世,来生后世。佛在经上常讲的「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就是什么?余怨。生生世世这个怨结化解不了,而且非常严重,一世比一世严重。到什么时候他才懂得化解?遇到佛法认真修行,只有在佛法修学当中能化解,他觉悟了。
  化解,先从自己内心去化解。你说叫对方两方面来化解,不可能,必有余怨。那有人说,我这一面化解了,对方没有化解,这没有法子,他还要报复我。没错,欢欢喜喜接受报复。他杀我,欢喜让他杀,为什么?这是结,这样就解开了。决定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没有一丝毫瞋恚的念头,怨就化掉了。还有怨恨,还有不平,你这个怨还有余怨在,这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菩萨被人冤枉杀害,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凌迟处死,冤枉!他没有过失,歌利王把他处死,凌迟处死,用刀一片一片把这个肉割下来,一直割到死,不是叫你好死。菩萨没有一丝毫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了。所以你看看,一念觉悟,受这个难的时候,六波罗蜜圆满,他成佛了。他很感激歌利王,为什么?歌利王不这样子害他,他修行证果不晓得到哪一劫,遇到这个缘,大幅度把他提升,他很快就成佛。所以,害他的人不是坏人。这就是你会转,你能把境界转,恶人就变成好人,变成你恩人。他对你帮助真大,你在人道这里死了,佛道那里成了,菩萨给我们示现的。
  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安世高,这大家都知道,中国译经史上,早期最有名的安世高大师。他那个安不是姓,是他的国家名称,汉朝叫安息,唐朝叫波斯,现在叫伊朗,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在汉朝叫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是国王,他是太子,父亲死了之后,他继承王位,他做了半年,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出家了。你看他这个功名富贵统统都得到,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舍弃,修道。以后到中国来传法,死在中国,对中国佛法非常有贡献。早期翻译的时候,他是首领,经译得好,我们读起来非常喜欢,像中国人东西一样,意译,不在罗什之下。
  他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这是在这一次之前。他以出家身分到中国来是第三次,前面两次是还命债,欠命的还命。从安息来的这么一个人,还命债的。这个人过去生中,他误杀,现在怎么样?还要被他误杀,一报还一报。他自己知道,他修行有功夫,告诉这个同行的人:我会被他误杀,你转告官府不要治他的罪。这是什么?前世的宿债,到这里就了了。他交代得清清楚楚,杀他这个人,希望官府不要治罪,他没有罪。这是什么?明白的人,觉悟的人。
  所以我们遇到一点伤害,这毁谤、侮辱、陷害还没有要到命,算什么!要通达,要明了,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人都是未来佛、都是善人,儒家讲的本性本善。你从本性上看,人人都是善人,人人都是圣人;从佛法里看,人人都是未来佛。他们没有错,他杀我也没有错,错在哪里?错在我自己。我自己过去跟他有过节,现在他杀我是应该的,我被他杀也是应该的,欢欢喜喜,这帐了了、结了。纵然有一些伤害,我们清楚重罪轻报。我的宿业要消不了,将来在三途地狱消,那就太苦;现在他替我消,我不要再到三途地狱消了,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大恩人?感恩都来不及,你怎么可以怨恨他。
  这个事情,你要不是真正通达道理的人,你不晓得,你哪里会懂得?你不知道前因后果,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不错怪人了吗?你要是不服,好了,来生还要报。来生怎么样?他这一生杀你,来生你再杀他,再下一生他又杀你,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彼此双方痛苦,这个痛苦永远没有办法化解。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马上就了了。谚语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世间人见解,你佛法真通达了,要不要防人?不要防,防人也很累。受到别人陷害,正常!消宿业,不堕三途。尤其念佛人,在这时候念佛真的往生,一点都不假!他来杀我,是送我往生,让我快一点往生,不在这世间再受罪了,好人,真正是恩人。这些大道理,三世因果的事实真相,只有学佛的人通达明了,只有学佛的人他才真正能够办到。一般凡夫你跟他讲:你胡说八道,哪有这种事情?他说我胡说八道。他还讥笑你懦弱,受人家欺负不知道回报,这是不了解三世因果。所以佛教我们『超世无所依』,这是余怨断尽了。第三句:
  【具一切功德。】
  清凉大师说,「一切种心清净」,这个种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心清净,「一切善根皆积集」,具足『一切功德』。你没有这个智慧,你没有这个认知,一切功德天天都在你面前,非常可惜,从你面前过去了,你一点也没有得到。就像小溪的流水,从你家门口流过,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这是好东西,你没有能取出一瓢饮,那是佛经里面讲的八功德水。从事上来说,我们从早到晚,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只要你会,无处不是功德,无时不是功德。你要不会,不会就造业,都在起心动念之间。起心动念与功德相应,全是功德;与功德不相应,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念念能够化解宿怨就是大功德。人家看我不顺眼,瞪我一眼,欢欢喜喜,阿弥陀佛,给他一问讯,功德。人家看到我们,讨厌我们,我们不管有没有做错,他总是来找麻烦、来挑剔,来呵斥你,来骂你,你恭恭敬敬接受,阿弥陀佛,我改过,功德,化怨!别人争,我让,别人侮辱,我能忍,忍让是功德。起心动念能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不为自己,能舍己为人,功德。功德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到处都是功德,到处都是福田,就看你认不认识,你会不会种。种福田。你不认识,你不会种,那就无可奈何,没法子。所以这桩事情,你想想看你不学佛怎么行?
  不学佛就是不明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转怨为亲,转敌为友,你要转,转就是转境界。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化是从自己的内心,转是把境界转过来,这就是积功累德,你怎么会生烦恼?永远不会生烦恼。生烦恼,凡夫迷而不觉,觉悟的人怎么会生烦恼?他所生的是欢喜心,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我们不能不知道。否则的话,我们的佛不就白学了!学佛的人天天还造罪业,那是我们佛门祖师大德所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我们不知道积功累德,不知道改过迁善,天天还造罪业,这还得了!这个过失比一般人要重,一般人没有学,难怪,学佛的人天天在读经,天天在听经,天天接触佛法,依然还造恶业,这就重了。这是什么?不能原谅。没接触的人,他犯过可以原谅;学佛的人,天天听教的人,不可以原谅,所以罪加一等。
  这一句里面,就是你一定要觉悟念佛是功德,但是念这一句名号有没有功德?会念的有功德,不会念的没有功德。不会念的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怎么叫会念?会念是与佛功德相应。就是我念阿弥陀佛,我就会想阿弥陀佛的功德。常常想阿弥陀佛的功德,把阿弥陀佛功德变成我自己的功德。想久了,想久了我的心里改变了,我的行为改变了,我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我的功德。阿弥陀佛是怎样对人,阿弥陀佛是怎样生活,我变成跟他一样!阿弥陀佛具一切功德,当然我也具一切功德,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劝人修净土是以《无量寿经》为基础,依这部经学,要把这部经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见解,把这部经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依照这个标准来改过。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做到;经上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这叫念经,这叫学佛。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你说念给佛菩萨听的,大错特错。经是念给自己听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警觉,不要迷,不要邪,不要犯过失,那就具一切功德,这叫真正学佛。末后一句:
  【度脱於诸有。】
  这一句是大慈大悲。『诸有』就是讲六道,六道里面三界就叫三有,欲界众生,欲界有;色界众生,色界有;无色界,无色界有。有什么?有业因,有缘,因缘聚会,果报就现前。我们今天很可怜,在欲界出不了欲界,为什么?你有欲界的因,有欲界的缘,你就脱离不了欲界。欲界的因是什么?贪瞋痴。贪瞋痴是总的,但是欲界的这个业因,贪瞋痴的对象是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得到起贪心,得不到起瞋恚,用种种方法去夺取这是愚痴。贪瞋痴的对象都在五欲六尘上,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对这个分别执著很严重、很深,你就出不了欲界。出不了欲界,这个生活圈子不大,六道轮回,你轮不到色界,轮不到无色界,你只在欲界这个小圈子里头轮回。六道是包括色界跟无色界,在六道小圈子里头轮回,你说你可怜不可怜?此地讲的这个圈子大,整个六道,包括色界天,包括无色界天。
  菩萨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应以什么身度脱他就用什么身,随类化身,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帮助众生,很容易受众生欢迎,这一点我们要学习。菩萨,菩萨於法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通了,性相、理事、因果通了。真实智慧应化在九法界,那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里面是圆满的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满的智慧。所以他对於一切有情众生,不但现前他微密观照看得很清楚,这一切众生的过去生,再过去世,生生世世,乃至於无量劫前因果习气,菩萨统统明了。凡夫不认识菩萨,菩萨了解凡夫,所以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很容易度他。菩萨做种种示现,能令这个众生对菩萨生恭敬心、生欢喜心,愿意接受他的教诲,这叫师资道合,很容易成就他,很容易帮助他。这个道理、方法我们应当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常常亲近一位善知识,初学的时候总是受很多很多限制,这是自古以来教学的仪式。你初学,初学你没有智慧,你完全是迷而不悟,那么学守规矩。所以有许许多多的约束你都要遵守,这是禁戒。这些约束禁戒目的何在?目的叫你收心,孟子所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你在没有学佛,你的心散乱到处跑。现在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收回来,收心!收心就是修定。我们初亲近老师,我在台中就是这样的,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就明白告诉我,你要跟我学,做我的学生,我有三个条件你能不能做到?第一个只可以跟我学,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不能去听,只可以听我一个人的。这个条件你能不能接受?第二个条件,从今天起你看文字,不管看佛经还是看世间的书籍,没有得到我的同意,一律不准看。看佛经都要向他报告这可不可以看,他摇头,不准看。第三个还有条件,你从前学过几年了,他知道我亲近过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他对於这两个人很尊敬。但是怎么样?你从前跟他们学的,我统统不承认,完全作废,从今天开始学起。三个条件。
  我们刚刚听,这个老师好像很跋扈,目中无人,只有他没有别人。最后我想想我还是接受了,三个条件都接受。接受之后,他跟我说:我这三个条件不是无限期的,有期限的,五年,五年决定要遵守。我们也不懂得什么意思,到最后明白了,收心。你看看什么都不能听,耳朵收了,什么都不许可看,眼睛收了。这不就是《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吗?把眼根收了,耳根收了,那其他的当然也就清净了。「都摄六根」,你心才清净,清净心就是禅定,所以五年的时间收心。古时候祖师大德代代相传都用这个方法,而且一般都是五年。
  我对老师尊敬,不怀疑,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做上三个月,我就明白,我就欢喜,为什么?这三个月下来之后,比三个月之前心清净,比三个月之前好像更有智慧,正是佛法所讲的「烦恼轻,智慧长」。学上半年就很明显、很显著,老师这个教学我收到效果。所以到了五年,我去跟老师讲,我说:老师,五年到了。我说:不行,我还要遵守五年。老师笑笑,好。所以我遵守老师这三条,十年,扎根!我觉得五年我这个根不够深,我守他这三个条件十年,这个根才扎深。这个根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这经教,老师教我的这些东西,我能活用,我能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跟人家讲解经典的时候,我讲解的就比别人活泼,人家欢喜接受,同一堂来听经,老少咸宜。这是什么?这个根很重要,你遇到这个善知识,要不能从这上学来,那叫冤枉!这就是中国大陆人所讲的「活学活用」,不能学死了。李老师常讲,学儒学死了,叫书呆子;学佛学死了,叫佛呆子。好,今天时间到,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二卷)  2004/4/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2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方百万世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无染无所著,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咸称叹。】
  这个经文每一句有一个意思,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在现前。我们看第一句,染著是我们现前学佛不得其门而入的第一个因素,无论是在顺境逆境或是善缘恶缘,几乎我们没有能力说不染著,决定染著。染是起心动念,著是深深的执著,这是无量无边情欲、烦恼从这个地方生起。佛经对这个事情说得详细、说得深入,「因」是无量劫来阿赖耶识里面累积的习气种子;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是人事环境,给我们做了增上缘。
  今天我们所处的世间环境逆缘多,善缘几乎见不到,逆境恶缘把我们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