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旧唐书 作者:[后晋]沈昫 >

第78章

旧唐书 作者:[后晋]沈昫-第78章

小说: 旧唐书 作者:[后晋]沈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元二十六年,玄宗命太常卿韦绦每月进《月令》一篇。是后每孟月视日,玄宗御宣政
殿,侧置一榻,东面置案,命韦绦坐而读之。诸司官长,亦升殿列座而听焉。岁余,罢
之。乾元元年十二月丙寅立春,肃宗御宣政殿,命太常卿于休烈读春令。常参官五品已
上正员,并升殿预坐而听之。旧仪,岳渎已下,祝版御署讫,北面再拜。证圣元年,有
司上言曰:“伏以天子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于礼应敬,故有再拜之仪。谨按五岳
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天子无拜公侯之礼,臣愚以为失尊卑之序。其日月已下,请依旧
仪。五岳已下,署而不拜。”制可,从之。
    贞观之礼,无祭先代帝王之文。显庆二年六月,礼部尚书许敬宗等奏曰:“谨案
《礼记·祭法》云:‘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人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
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又:‘尧、舜、禹、汤、文、武,有功烈
于人,及日月星辰,人所瞻仰;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准此,帝王合与日月同例,常
加祭享,义在报功。爰及隋代,并遵斯典。汉高祖祭法无文,但以前代迄今,多行秦、
汉故事。始皇无道,所以弃之。汉祖典章,法垂于后。自隋已下,亦在祠例。伏惟大唐
稽古垂化,网罗前典,唯此一礼,咸秩未申。今请聿遵故事,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
祭唐尧于平阳,以契配;祭虞舜于河东,以咎繇配;祭夏禹于安邑,以伯益配;祭殷汤
于偃师,以伊尹配;祭周文王于邦,以太公配;祭武王于镐,以周公、召公配;祭汉高
祖于长陵,以萧何配。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正月,诏曰:“古圣帝明王、岳渎海镇,用牲牢,余并以酒脯充
奠祀。”二十三年正月,诏:“自今已后,明衣绢布,并祀前五日预给。”丁酉,诏:
“自今已后,有大祭,宜差丞相、特进、开府、少保、少傅、尚书、御史大夫摄行事。”
天宝六载正月,诏:“三皇、五帝,于京城置令,丞。”七载五月,诏:“三皇已前帝
王,宜于京城共置庙官。历代帝王肇迹之处,德业可称者,忠臣义士、孝妇烈女,所在
亦置一祠宇。晋阳真人等并追赠,得道升仙处,度道士永修香火。”九载九月,处士崔
昌上《大唐五行应运历》,以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请国家承周、汉,以周、隋为闰。
十一月,敕:“唐承汉后,其周武王、汉高祖同置一庙并官吏。”十二载九月,以魏、
周、隋依旧为三王后,封韩公、介、酅公等,仍旧五庙。
    天宝六载正月,诏大祭祀骍犊,量减其数。肃宗上元元年闰四月,改元,制以岁俭,
停中小祠享祭。至其年仲秋,复祠文宣于太学。永泰二年,春夏累月亢旱,诏大臣裴冕
等十余人,分祭川渎以祈雨。礼仪使右常侍于休烈请依旧祠风伯、雨师于国门旧坛,复
为中祠,从之。
    高祖武德二年,国子立周公、孔子庙。七年二月己酉,诏“诸州有明一经已上未被
升擢者,本属举送,具以名闻,有司试策,皆加叙用。其吏民子弟,有识性明敏,志希
学艺,亦具名申送,量共差品,并即配学。州县及乡,并令置学。”丁酉,幸国子学,
亲临释奠。引道士、沙门有学业者,与博士杂相驳难,久之乃罢。
    贞观十四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国子学,亲观释奠。祭酒孔颖达讲《孝经》,太宗问
颖达曰:“夫子门人,曾、闵俱称大孝,而今独为曾说,不为闵说,何耶?”对曰:
“曾孝而全,独为曾能达也。”制旨驳之曰:“朕闻《家语》云:曾皙使曾参锄瓜,而
误断其本,皙怒,援大杖以击其背,手仆地,绝而复苏。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
勿内。’既而曾子请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
小棰则受,大杖则走。今参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于不义,不孝莫大焉。’由斯而
言,孰愈于闵子骞也?”颖达不能对。太宗又谓侍臣:“诸儒各生异意,皆非圣人论孝
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于其君,战陈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
谓孝。具在经典,而论者多离其文,迥出事外,以此为教,劳而非法,何谓孝之道耶!”
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
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
范甯、贾逵总二十二座,春秋二仲,行释奠之礼。”初,以儒官自为祭主,直云博士姓
名,昭告于先圣。又州县释奠,亦以博士为主。敬宗等又奏曰:
    按《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郑注云:“官,谓《诗》、
《书》、《礼》、《乐》之官也。”彼谓四时之学,将习其道,故儒官释奠,各于其师。
既非国学行体,所以不及先圣。至于春、秋二时合乐之日,则天子视学,命有司典秩,
即总祭先圣、先师焉。秦、汉释奠,无文可检。至于魏武,则使太常行事。自晋、宋已
降,时有亲行,而学官主祭,全无典实。且名称国学,乐用轩悬,樽俎威仪,盖皆官备,
在于臣下,理不合专。况凡在小神,犹皆遣使行礼,释奠既准中祀,据理必须禀命。今
请国学释奠,令国子祭酒为初献,祝辞称“皇帝谨遣”,仍令司业为亚献,国子博士为
终献。其州学,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县学,令为初献,丞为亚献,
博士既无品秩,请主薄及尉通为终献。若有阙,并以次差摄。州县释奠,既请各刺史、
县令亲献主祭,望准祭社,同给明衣。修附礼令,以为永则。
    高宗显庆二年七月,礼部尚书许敬宗等议:“依令,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又
《礼记》云:‘始立学,释奠于先圣。’郑玄注云:‘若周公、孔子也。”且周公践极,
功比帝王,请配武王。以孔子为先圣。”二年,废书、算、律学。龙朔二年正月,东都
置国子监丞、主簿、录事各一员,四门助教博士、四门生三百员,四门俊士二百员。二
月,复置律及书、算学。三年,以书隶兰台,算隶秘阁局,律隶详刑寺。乾封元年正月,
高宗东封还,次邹县顿,祭宣父,赠太师。总章元年二月,皇太子弘幸国学,释奠,赠
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仪凤三年五月,诏:“自今已后,《道德经》并为上经,
贡举人皆须兼通。其余经及《论语》,任依常式。”则天天授三年,追封周公为褒德王,
孔子为隆道公。则天长寿二年,自制《臣轨》两卷,令贡举人为业,停《老子》。神龙
元年,停《臣轨》,复习《老子》。以邹、鲁百户封隆道公,谥曰文宣。睿宗景云二年
八月丁巳,皇太子释奠于太学。太极元年正月,诏:“孔宣父祠庙,令本州修饰,取侧
近三十户以供洒扫。”
    开元七年十月戊寅,皇太子诣国学,行齿胄之礼。开元十一年,春秋二时释奠,诸
州宜依旧用牲牢,其属县用酒脯而已。十九年正月,春秋二时社及释奠,天下州县等停
牲牢,唯用酒脯,永为常式,二十四年三月,始移贡举,遣礼部侍郎姚奕请进士帖《左
传》、《礼记》,通五及第。二十五年三月,敕:“明经自今已后,贴十通五已上;口
问大义十条,取通六已上;仍答时务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及第。进士停帖小经,宜准
明经例试大经,帖十通四,然后试杂文及策,讫,封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
覆。”二十六年正月,敕:“诸州乡贡见讫,令引就国子监谒先师,学官为之开讲,质
问疑义,有司设食。弘文、崇文两馆学生及监内得举人,亦听预焉。”其日,祀先圣已
下,如释奠之礼。青宫五品已下及朝集使,就监观礼,遂为常式,每年行之至今。
    初,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瓘奏称:“先圣孔宣父庙,先师颜子配座,今其像立
侍,配享合坐。十哲弟子,虽复列像庙堂,不预享祀。谨检祠令:何休、范甯等二十二
贤,犹沾从祀,望请春秋释奠,列享在二十二贤之上。七十子,请准旧都监堂图形于壁,
兼为立赞,庶敦劝儒风,光崇圣烈。曾参等道业可崇,独受经于夫子,望准二十二贤预
飨。”敕改颜生等十哲为坐像,悉预从祀。曾参大孝,德冠同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
之次。图画七十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上。以颜子亚圣,上亲为之赞,以书于石。闵损已
下,令当朝文士分为之赞。二十七年八月,又下制曰:
    弘我王化,在乎儒术。孰能发挥此道,启迪含灵,则生人已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所谓自天攸纵,将圣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经,
美政教,移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于今受其赐。不其猗欤!於戏!楚王莫封,
鲁公不用,俾夫大圣,才列陪臣,栖迟旅人,固可知矣。年祀浸远,光灵益彰,虽代有
褒称,而未为崇峻,不副于实,人其谓何?
    朕以薄德,祗膺宝命,思阐文明,广被华夏。时则异于今古,情每重于师资。既行
其教,合旌厥德。爰申盛礼,载表徽猷。夫子既称先圣,可追谥为文宣王。宜令三公持
节册命,应缘册及祭,所司速择日,并撰仪注进。其文宣陵并旧宅立庙,量加人洒扫,
用展诚敬。其后嗣可封文宣公。至如辨方正位,著自礼经,苟非得所,何以示则?昔缘
周公南面,夫子西坐,今位既有殊,坐岂如旧,宜补其坠典,永作成式。自今已后,两
京国子监,夫子皆南面而坐,十哲等东西列侍。天下诸州亦准此。
    且门人三千,见称十哲,包夫众美,实越等夷。暢玄圣之风规,发人伦之耳目,并
宜褒赠,以宠贤明。颜子渊既云亚圣,须优其秩,可赠兗公。闵子骞可赠费侯,冉伯牛
可赠郓侯,冉仲弓可赠薛侯,冉子有可赠徐侯,仲子路可赠卫侯,宰子我可赠齐侯,端
木子贡可赠黎侯,言子游可赠吴侯,卜子夏可赠魏侯。又夫子格言,参也称鲁,虽居七
十之数,不载四科之目。顷虽异于十哲,终或殊于等伦,允稽先旨,俾循旧位。庶乎礼
得其序,人焉式瞻,宗洙泗之丕烈,重胶庠之雅范。
    又赠曾参、颛孙师等六十七人皆为伯。于是正宣父坐于南面,内出王者衮冕之服以
衣之。遣尚书左丞相裴耀卿就国子庙册赠文宣王。册毕,所司奠祭,亦如释奠之仪,公
卿已下预观礼。又遣太子少保崔琳就东都庙以行册礼,自是始用宫悬之乐。春秋二仲上
丁,令三公摄行事。
    天宝元年,明经、进士习《尔雅》。九载七月,国子监置广文馆,知进士业,博士、
助教各一人,秩同太学博士。十二载七月,诏天下举人不得充乡贡,皆补学生。四门俊
士停。
    宝应二年六月,敕令州县每岁察秀才孝廉,取乡闾有孝悌廉耻之行荐焉。委有司以
礼待之,试其所通之学,《五经》之内,精通一经,兼能对策,达于理体者,并量行业
授官。其明经、进士并停。国子学道举,亦宜准此。因杨绾之请也。诏下朝臣集议,中
书舍人贾至议,请依绾奏。有司奏曰:“窃以今年举人等,或旧业既成,理难速改,或
远州所送,身已在途,事须收奖。其今秋举人中有情愿旧业举试者,亦听明年已后,一
依新敕。”后绾议竟不行。自至德后,兵革未息,国学生不能廪食,生徒尽散,堂墉颓
坏,常借兵健居止。至永泰二年正月,国子祭酒萧昕上言:“崇儒尚学,以正风教,乃
王化之本也。”其月二十九日,敕曰:
    理道同归,师氏为上,化人成俗,必务于学。俊造之士,皆从此途,国之贵游,罔
不受业。修文行忠信之教,崇祗庸孝友之德,尽其师道,乃谓成人。兼复扬于王廷,考
以政事,征之以礼,任之以官。置于周行,莫匪邦彦,乐得贤也,其在兹乎!
    朕志求理体,尤重儒术,先王大教,敢不底行。顷以戎狄多难,急于经略,太学空
设,诸生盖寡。弦诵之地,寂寥无声,函丈之间,殆将不扫。上庠及此,甚用悯焉。今
宇县攸宁,文武兼备,方投戈而讲艺,俾释菜而行礼。四科咸进,六艺复兴,神人以和,
风化浸美。日用此道,将无间然。
    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使等,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各奉义方,修
德立身,事资括羽。恐干戈之后,学校尚微,僻居远方,无所谘禀。山东寡学,质疑必
就于马融;关西盛名,尊儒乃称于杨震。负经来学,当集京师。并宰相、朝官及神策六
军军将子弟欲习业者,自今已后,并令补国子生。欲其业重籝金,器成琢玉,日新厥德,
代不乏贤。其中身虽有官,欲附学读书者,亦听。其学官,委中书、门下即简择行业堪
为师范者充。学生员数多少,所习经业,考试等第,并所供粮料,及学馆破坏,要量事
修理,各委本司作条件闻奏。务须详悉,称朕意焉。
    及二月朔上丁释奠,萧昕又奏:诸宰相元载、杜鸿渐、李抱玉及常参官、六军军将
就国子学听讲论,赐钱五百贯。令京兆尹黎干造食。集诸儒、道、僧,质问竟日。此礼
久废,一朝能举。八月,国子学成祠堂、论堂、六馆及官吏所居宇,用钱四万贯,拆
曲江亭子瓦木助之。四日,释奠,宰相、常参官、军将尽会于讲堂,京兆府置食,讲论。
军容使鱼朝恩说《易》,又于论堂画《周易》镜图。自至德二载收两京,唯元正含元殿
受朝贺,设宫悬之乐,虽郊庙大祭,只有登歌乐,亦无文、武二舞。其时军容使鱼朝恩
知监事,庙庭乃具宫悬之乐于讲堂前,又有教坊乐府杂会,竟日而罢。二十五日,诏曰:
“古者设官分土,所以崇德报功。总内署之纲,事密于清禁;弘上庠之教,德润于鸿业。
赋开千乘,礼序九宾。必资兼济之能,用协至公之选。开府仪同三司、兼右监门卫大将
军、仍知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知内侍省事、内飞龙闲厩使,内弓箭库使、知神策军兵马
使、上柱国、冯翊郡开国公鱼朝恩,温良恭俭,宽柔简廉,长才博达,敏识高妙。学究
儒玄之秘,谋穷遁甲之精。百行资身,一心奉上。自王室多故,云雷经始,五原之北,
以先启行;三河之表,爰整其旅。成师必胜,每合于韬钤;料敌无遗,可征于蓍蔡。关
洛既定,幽燕复开,海外有截,厥功惟茂。历事三圣,始终竭力。顷东都扈跸,释位勤
王,时当缀旒,节见披棘,下江助我,甲令先书,社稷之卫,邦家是赖。及边陲罢警,
戎务解严,方奖励于《易》象。才兼文武,所谓勋贤,亦既任能,斯焉命赏,宜膺朝典,
式副公议。可行内侍监,判国子监事,充鸿胪礼宾等使,封郑国公,食邑三千户。”二
十四日,于国子监上。诏宰相及中书门下官、诸司常参官、六军军将送上。京兆府造食,
内教坊音乐、竿木浑脱,罗列于论堂前。朝恩辞以中官不合知南衙曹务,宰相、仆射、
大夫皆劝之,朝恩固辞,乃奏之。宰相引就食。奏乐,中使送酒及茶果,赐充宴乐,竟
日而罢。元载奏状。又使中使宣敕云:“朝恩既辞不止,但任知学生粮料。”是日,宰
相军将已下子弟三百余人,皆衣紫衣,充学生房,设食于廊下。贷钱一万贯,五分收钱,
以供监官学生之费。俄又请青苗地头取百文资课以供费同。旧例,两京国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