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男人四十 >

第12章

男人四十-第12章

小说: 男人四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了解。    

  成年人非常了解社会现实是怎样的,所以不必附和电视台的说法,教育孩子什么“受贿是不应当的”,倒不如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话虽如此,但很多人都在受贿,为什么只有他被曝光了呢?”在这种时候,重要的不是你的意见正确与否,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告诉孩子,在义正词严的表面下可能还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因素。电视上的场面话固然是对的,但现实世界中却有一些灰色地带,是单靠道理走不通的。孩子比大人要单纯得多,所以他极有可能会说:“但是,这个人违反了法律,他就是坏人啊。”这时候你也不必与他深究,只需要告诉他:“没错,违反法律是不对的。不过如果不是政治家的话,有很多人即便做了违反法律的事也不会被抓的。”记住,你跟孩子交谈的目的不是为了就某一个问题得出结论,意义只在于这个倾心交谈的过程本身。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敬畏父母的孩子不会坏到哪里去

  只不过,虽然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有倾心的交谈,但那并不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界限不分,毫不设防。    

  当然了,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你让他瞒你什么事情,他也做不到。比方说,从幼儿园放学回来,他可能马上就会向你汇报,“我讨厌某某”。这时候,你不必跟他说“那怎么可以呢?要跟大家都搞好关系”这种场面话,而应该对孩子的真心话表示理解,告诉他,“嗯,     

    

爸爸在公司里也有讨厌的人”,然后再教给他如何将真心话和场面话区分开来,“不过,如果大家吵了架的话就不能一起工作,所以爸爸不会当面告诉他‘我讨厌你’。所以啊,你也不能对你的同学说你讨厌他”。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大人的处事方法,对小孩子能否胜任表示怀疑,但可不要小看了小孩子的沟通能力,这点技巧他们还是有的。    

  但是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就会开始“看人说话”了,他们不再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父母,而是学会了隐瞒。如今四五十岁的做家长的大多为这个问题而烦恼着,他们不知道孩子背着自己在干些什么,每天又在想些什么。    

  但回顾我们自身的成长历程不也有过这样一个时期吗?这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是他们走向成熟所必经的一个步骤。只要在这一阶段他们能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倾诉,对父母稍有隐瞒也没什么。    

  相比之下,如果孩子一直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才值得担心呢。如果孩子始终依赖父母,对父母言听计从的话,他就永远都长不大。但如果他们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和他们联合起来对抗自己的父母,比方说联合起来不按时回家或在外面过夜,向大人发出挑战的话,他们就等于是往成熟自立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所以,当你的孩子步入了青春期,父子之间就不能再毫不设防了,而是应该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分界线划分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什么是他能做的,什么是他不能做的。比方说,你不能因为自己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吸烟而允许你的孩子过早吸烟,在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跟他讲心里话,说什么“我以前也吸过”了,而必须拿出大人的样子,严加训斥,并告诉他不许喝酒,不许有性行为,必须按时回家。如果孩子问你为什么不许,你只需回答:“因为你还是个孩子。”如果你不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他孩子和大人之间有一道天然屏障,他永远不会想要努力走向成熟,好能翻越这道屏障。    

  当然了,回顾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不难知道,即便家长有明文规定,孩子们还是会小心地避开家长去吸烟,去跟人发生性行为。但重要的不是他会不会背着家长做这些事,而是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并心存顾忌。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能够严加管教的话,孩子在做坏事的时候就会想:“要是被发现了,肯定会挨训”,“要是爸爸妈妈知道了,他们会难过的”,只要他们心里有了这种罪恶感,就不会做得肆无忌惮。而那些心头毫无这层顾虑的孩子一旦走错了路,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他们再回头了。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孩子杀人的几率比中六合彩低

  很多家长担心,如果管教太严的话,会不会伤害孩子,从而使得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或者因为变得厌世而自杀,这种想法完全没有必要。的确,在那些虐待子女的家长当中有不少人在自己小的时候也曾经受到虐待,但你要知道“管教”和“虐待”是两回事。当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而受到训斥时,孩子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虐待。只有当他们被父母毫无理由地责备或痛打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虐待,精神上受到伤害,心灵才会扭曲。    

    

    

  而且,由于媒体的大肆渲染,很多人觉得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类少年犯罪和自杀的事件,但统计的结果表明,它的数量极少。    

  比方说,少年的自杀事件,一年大约有六百到八百起,而日本每年自杀的总人数却高达三万人,其中中老年人占了一大半。此外,少年犯罪近年来已呈减少的趋势,比如少年杀人的案件一年大约在一百起左右,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数字少得可怜。因此,甚至有欧美学者这样说,“我们研究日本的少年犯罪问题时,焦点不应该放在他们为什么犯罪,而应该放在为什么他们的犯罪率这么低上面”。    

  日本的电视和报纸长篇累牍地介绍少年自杀事件和杀人事件,恰恰说明了这类事件极其罕见,正因为罕见,所以才值得上新闻,如果每天都在发生的话,就不会有人关注了。事实上,每天都有上班族因为被裁员而自杀,你看哪家电视台对此大肆报道过?    

  如果你为了这种比率极低的事情成天担心的话,那就将永远得不到安宁。如今全日本的未成年人大约有一千五百万人,其中成为杀人犯的每年不过一百人,也就是说十五万人当中才会有一个。打个不太严肃的比方,那就跟中六合彩的比率一样低。如果你的孩子真有一天杀了人,那也只能说你的运气太糟糕了。当然,为了防止此类不幸的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应该在多方面做出努力,降低风险,但却没有必要为此太过劳神,电视上一有少年犯罪事件的报道,就想着“明天说不定就轮到我家的孩子了”,问题还没严重到这个地步。    

  如果说家长可以为此做些什么的话,那就是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比方说,虽然现在大学的升学难度降低了,但只要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犯罪的几率就很低。统计结果表明,跟中学毕业和高中毕业的人相比,大学毕业生杀人的几率要低得多。    

  那些因为犯罪而进入少年感化院接受辅导的有百分之八十都是仅受过初中教育或者从高中中途退学的。少年感化院只用于收容二十岁以下的犯罪人员,照理说其中大学生的比率应该更高一些才是,但实际上他们所占的比率却极小。正如很多人把管教和虐待混为一谈一样,有的人担心为孩子指明他们应走的道路会限制他们的自由,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各种问题,但事实证明效果恰恰相反,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家长越关心,孩子的症状越明显”

  其实,比起杀人和伤人来,孩子的“自闭症”这一精神问题更令人担忧。因为它极具普遍性,可能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要知道,少年杀人的案件每年才一百起左右,而有“自闭”症状的少年却高达三十万人,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自闭症”的原因错综复杂,其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孩子只是不愿上学,一天到晚待在家里,而有的却有暴力倾向。如果说能举出一个衡量“自闭症”的严重性的     

    

判断标准的话,那就是孩子跟父母的沟通程度。只要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可以沟通,那么即便孩子多少有些“自闭”的倾向,问题也不会严重到哪里去。    

  就算是孩子带有暴力倾向,具体情形也可以分为两种,即完全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和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语言交流的。如果属于后者,尚可想办法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    

  比方说,如果孩子说,“学校里有人欺负我,我无法适应集体生活”,那么你可以告诉他,“好的,如果你不愿意去可以不去。但你留在家里也要学习。如今在家里学习也可以考上大学,等你考上大学以后再考虑以后该怎么办”,为他今后的人生提出忠告。    

  但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连这种沟通都无法进行的话,事情就有些棘手了。如果他成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无所事事,家长略为规劝,就对家长大打出手的话,那他很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身心障碍或是得了少儿分裂症,应该尽快地联系专家为他治疗或进行心理辅导。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心灵不健康都是父母的责任,应该在家庭内部解决。但虽说孩子是父母一手带大的,父母的能力范围毕竟有限。正像父母无法为自己的孩子治疗骨折和肺炎一样,有一些精神方面的问题同样超出父母的能力范围,需要向专家咨询。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硬要自己解决的话,反而有可能把事情搞砸。很多家长想要自己解决,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最后只能自己烦恼不安,弄得无法集中精力工作,连自己都得上了抑郁症。    

  此外,如果患了自闭症的孩子还有兄弟姐妹的话就尤其要注意。如果你长时间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这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几年以前曾出过一起少年杀人案。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家的长子有暴力倾向,经常对家里人大打出手,家长的精力全都放在了长子身上,却没有顾得上去抚慰经常莫名其妙就挨揍的老二的心灵,时间一长,老二的心理就出了问题,最后发展到了杀人的地步。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据我所知,因为兄弟姐妹的“自闭症”而深受其害,导致自己的心灵也出现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    

  而且,如果不向专家咨询,一切都靠自己解决的话,很容易造成“越提醒,孩子的症状越明显”的恶性循环。森田疗法中曾多次提到,一个容易脸红的人如果对自己的这一毛病太在意的话,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就是说,你越在意自己的某个症状,越难纠正。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是一样,如果父母过度提醒孩子不要“自闭”的话,孩子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自闭”,他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越发不敢跟人交流,“自闭”的倾向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一家不行,就再换一家

  为了避免“问题子女”给其他的孩子也造成不良影响,还是应该向专家进行咨询。且不论治疗和心理咨询是否有效,只要能有人商量,父母的压力就会得到缓解,他们就能集中精力工作,也有余力关怀其他的孩子,此外,还不会造成“越提醒,症状越明显”的恶性循环。    

  可能有些家长对于找精神科的医生咨询和让孩子接受心理辅导一事抱有抵触心理,因为     

    

平日里都不会接触到这些领域,所以总觉得不好意思去,因为这毕竟跟孩子感冒了带他到医院看病不一样。不过,事实上现在很多医院都增设了精神病的窗口,很多小儿精神科的医生都很主动热情,所以做家长的根本不必担心。    

  想必有读者会对心理疗法是否真的有效抱有疑问。事实上,以前的确发生过一些事情,导致大家对心理治疗充满了不信任。曾有一位父亲在盛怒之下用一根金属棒打死了自己有暴力倾向的儿子。据说,那位父亲是就儿子的问题接受了心理咨询的。当时他咨询的那位专家告诉他,当儿子对家人滥用暴力时不要抵抗,要答应他所有的要求,那位父亲听从了他的意见,但是儿子的情况非但不见一丝好转,反而愈演愈烈,做父亲的实在忍受不了了,最后就发生了前面所说的那幕惨剧。    

  我不否认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只不过有一点想要提醒大家注意,那就是即便针对同一种病症,不同的医生所开出的处方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意见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就拿上边那个案例来说,有的医生就很可能会给出“不能由着他的性子来,一定要将其拧过来”的提示。没有一个领域像心理疗法一样存在这么多的流派。    

  可能有人就会说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让人无法相信嘛”。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很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正如没有一件衣服可以适合所有人一样,一种心理疗法也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有效。    

  有的人在接受了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指导的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而有的人的治疗过程却证明了荣格的理论或是科夫特的理论的有效性。到底哪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自己只能通过实践才有可能知道,此外别无他法。当你接受一种疗法的治疗几个月后都不见病情好转,甚至开始恶化的话,再换个其他派别的医生治疗好了。记住,你是消费者,付费接受治疗,无效自然有权更换医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电休克治疗衰老初期的抑郁症

  除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外,还有一些问题不能光靠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而应该求助于专家,比如照顾老人的问题。如果不顾自身的情况,硬要自己扛下来的话,对双方都是负担。    

  一谈到老人的赡养问题,每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看护的问题。但实际上,要等我们到了五十多岁以后,父母才需要我们看护。在现在这个年龄,很多人的父母身体都还硬朗,不需要有专人看护,这时候需要我们操心的与其说是父母的健康问题,不如说是他们的抑郁症。    

    

    

  我们的新闻媒体对衰老初期的抑郁症不像对老年人的瘫痪问题以及痴呆问题报道得那么多,但实际情况是我们这个年龄层有很多人都在为此烦恼着。特别是女方患了抑郁症的话,情况就更加令人担忧。    

  很多人都以为退休以后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的男方更容易得抑郁症,但实际上患抑郁症的女方居多。最麻烦的是,平时都是女的在操持家务,女的一旦病倒,男的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患了抑郁症后的妻子意志消沉,通常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洗衣服做饭,操持家务。但是做丈夫的既不会做饭,也不懂得用洗衣机,结果只能在那里原地打转,别提照顾患病的妻子了,连自己的生活都料理不好。    

  这样一来,做子女的就不能置之不理,只好由女儿或是儿媳过来帮助他们操持家务,这样一来就会给她们造成负担,而且即便能够照顾他们的生活,也治不好老人的抑郁症。即根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但是很多人天真地以为自己是能够治好老人的抑郁症的,因为跟内源性的抑郁症相比,衰老初期的抑郁症通常有个明显的原因,不需要精神病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似乎也猜得到。比如“因为退休以后无事可做所以意志消沉”啦,或是“老伴过世了,感到寂寞”啦什么的。因此,衰老初期的抑郁症在很多人看来都不是病,总以为只要对他们好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