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郁达夫作品集 >

第106章

郁达夫作品集-第106章

小说: 郁达夫作品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郁达夫走得最远),小说中的许多重要细节(如《沉沦》里的窥浴,《南迁》里妇人M当众裸身梳洗,《风铃》中露天温泉场的男女混浴等),都是东瀛岛国特有的性风俗的真实写照。郁达夫这样表达对日本盆舞的喜欢之情:“我是太喜欢盆舞了。喜欢那原始的领唱。喜欢那天真烂漫的年轻男女无所顾忌的样子。也喜欢那悲凉激越的鄙歌的歌音。尤其喜欢这样的夜晚微暗的林中那神秘而颓废的气氛。”(《盐原十日记》)
  然而,环境的作用再大,也无法左右人的本性。与其说东瀛颓废伤感的风土影响了郁达夫,莫如说郁达夫与东瀛颓废伤感的风土心有灵犀,其性格的弱点因此愈发地被刺激发达起来。而东瀛岛民另一种气质——豪迈与乐观,对郁达夫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作用,这也可以证明人的本性的顽强。
  设身处地想一想,将郁达夫那样一个脆弱过敏分裂的人格放到日本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暴发户的岛国,实在是太为难他了。在这种地方生存,要么像平江不肖生那样,凭着一股侠气(江湖气)与他笔下的人物一起共沉同浮;要么像鲁迅那样,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彻底抗拒世俗的诱惑;他们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中的强者。而像郁达夫那样,既不能真正地堕落(堕落也是一种本事),享受沉沦的快感,也不能洁身自好,抵抗浊流,升华自己的精神,就只好在痛苦中不断折磨自己了。
  
  
  
  


郁达夫在广东大学
  袁征
  一、一个谜
  1926年3月22日下午;一艘从上海开出的轮船慢慢驶进珠江。郁达夫和郭沫若、王独清站在甲板上。他们已经在船上闷了好几天;都急切地盼望着尽快到达广州。当时广东是声震南北的国民革命策源地;三位作家应聘到广东大学工作;准备加入大革命的行列。离广州越来越近了;周围的景色似乎也变得很不相同。郁达夫在一篇散文里细致地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南方的风物;煞是离奇;煞是可爱!
  若在北方;这时候只是一片黄沙脊土;空林中总认不出一片青枝绿叶来;而这南乡的二月;水边山上;苍翠欲滴的树叶;不消再说;江岸附近的水田里;仿佛是已经在忙分秧稻的样子。……树荫下有依水傍山的瓦屋;园场里排列着荔枝龙眼的长行;中间有粗枝大干;红似相思的木棉花树;这是梦境还是实际?我在船头竟看得发呆了。
  “美啊!这不是和日本长崎口外的风景一样么?”同舱的K(郭沫若)叫着说。
  “美啊!这简直是江南五月的情和景!”同舱的W(王独清)也受了感动。
  ……第二天早晨;天一亮;……我们就雇了小艇;冒雨冲上岸来了。(1)
  在郁达夫的眼里;广东比北方可爱得多。最后一句“冒雨冲上岸”的“冲”字;更反映了他对红旗招展的广州热烈的向往。
  这一年11月30日;郁达夫十分坚决地向学校辞职。在离开广州之前;他在日记里愤愤地写道:“行矣广州;不再来了。这一种龌龊腐败的地方;不再来了。我若有成功的一日;我当肃清广州。肃清中国。”(2)
  为什么几个月之内郁达夫的思想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郁达夫在这段时间不愿写作;留下的记录非常少;所以现在各种郁达夫的传记对他这段经历都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但是;1926年是郁达夫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参与建立的创造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因此;我想在各种能找到的材料里;尽量挖掘郁达夫在广州的经历。
  这是一个发生在当时中国政治风暴中心的真实故事;留下了好些值得深思问题。
  二、广东大学为什么聘请郁达夫?
  从1917年起;孙中山以地处中国南端的广东为根据地;不断努力;希望推翻在北京的民国政府;把全国统一到他的领导之下。但他一次又一次遭到失败。孙中山向日本求援;向英国求援;向美国求援;但这些国家都不理不睬。于是他看上了苏俄。苏俄出于各种考虑;随即表示支持。(3)随后苏俄领导的第三国际命令中国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苏俄顾问一批一批到达广州;按照苏俄党领导一切的模式改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和在广州的政权。
  于是;教育界就热闹了。1924年7月底;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命令:广州市教育局的全体职员必须在一个月内加入国民党;暑假之后;所有市立学校的教师和职员都必须全部加入国民党。8月;广州特别市党部又决定编写党义教科书;在学校开设专门课程;向学生灌输国民党的党义。(4)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通告宣布:“凡属党员;只有服从党的行动;……牺牲党员个人之自由;即所以保障党之自由;……一经入党;则个人行动;一切皆范畴于党的行动。”(5)学校的所有教职员都得入党;入党之后完全没有个人自由;只能服从命令。很明显;国民党实行“党化教育”是要把学校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广东大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孙中山下令;合并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农业专门学校组成的综合性大学;是国民党培养政治和文化人才的最高学府。
  共产党加入之后;国民党内部明显分为左右两派。孙中山在世时;他是无可争议的领袖;苏联顾问鲍罗廷是他的主要参谋;硬是把局面控制住。孙中山去世;两派就斗起来。左派很快就占了上风;脑瓜机灵、讲话激进的汪精卫和鲍罗廷一起掌握了“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于是教育界的群众运动更加壮观。学生今天集会;明天示威。广州的市立学校在1925年停课闹革命五十多天;没有一所能够完成教学计划。(6)
  广东大学校长邹鲁是个老资格的国民党员;同时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和中央青年部长。他熟读儒家经典;能写一手漂亮的楷书、行书和隶书;还时常画几幅竹子、兰花;性格厚重倔强。邹鲁一向讨厌左派的激进言行;不断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抵制;所以在广州轰轰烈烈的气氛之中;广东大学显得安静和平稳。孙中山死后;邹鲁一再跟汪精卫、鲍罗廷争吵。
  由于左派势力的增长;国民党右派头目一个接一个被排挤出广州。1925年9月;汪精卫等以向北方人民宣传广州沙基惨案为名;任命邹鲁为宣传代表;率领“广东各界外交代表团”去北京;拔掉了国民党左派的又一颗眼中钉。(7)
  邹鲁一走;左派就着手控制广东大学。为了纪念孙中山;广东大学准备改称中山大学;已经得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批准。10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开列了“该校所用教员;多不明党义”等罪名;不准广东大学按时改称中山大学;并宣布由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甘乃光等组成调查委员会;对广东大学进行调查。于是对广东大学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而来。国民党的报纸指责广东大学还没有党化;是“不革命”的学校;校长邹鲁是“不革命的领袖”。(8)
  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具有学术自由的意识。广东大学的学生反驳说:大学必须允许多种观点并存;“大学的意义是兼收并蓄”;广东大学是“国立”;而不是“党立”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广州民国日报》的总编辑陈孚木亲自执笔撰写社论;给予迎头痛击:你们“忘记了你们之‘国立’……是党政府之‘国立’。我们是以党治国的;政府是由党产生的。……二者似是二义;而实是一义。”对广东大学采取行动是政治委员会决定的。“党政府之政治最高机关政治委员会决议之案;你们能够反抗么?”(9)
  调查广东大学委员会主席甘乃光气势汹汹;发给广东大学的公文和接收学校文件的收条都把“调查”改为“查办”。广东大学的教授咽不下这口气;召开教授联席会议;决定要求政府撤换甘乃光等人;否则全体教授一起辞职。汪精卫不把教授放在眼里;在教授联席会议的报告随手批上“不理”二字。于是广东大学的教授宣布集体辞职。国民党当局看到教授动真格;当天就派人去疏通。广东大学教职员召开联席会议;提出几项条件;包括政府不得干涉学校内部行政;“实行教授治校”;“教育方针;不采取党化主义”;等等。就在政府和教职员谈判的过程中;学校收到一个极力支持甘乃光;严厉训斥广东大学教授的政府批示。教授们觉得大受侮辱;谈判破裂。政府在第二天下令撤消邹鲁的校长职务;任命跟汪精卫一伙的政客陈公博为代理校长。教授们觉得学校落到汪精卫等人手里;学术自由没指望;就一起辞职不干了。(10)
  对于国民党官员来说;这是一场左派和右派的斗争。而对于广东大学的教授来说;这是一个党化和反党化的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党化教育”的第一次集体反抗。教授们拂袖而去;学校不得不在12月初停课。陈公博上任当代理校长;不敢像甘乃光那么蛮横;千方百计挽留辞职的教授。结果少数人同意留任;多数人不肯回头。学校只好在1月份提前放假。广东大学的学术力量本来就不算强;这次又失去了著名学者冯友兰、费鸿年、周佛海;和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陈钟凡、法科学长程天固等等;元气大伤。(11)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东大学不得不赶快招兵买马。郭沫若是个笔头快、脑子也快的才子;在20年代初就以感情激烈的诗集《女神》等获得很高的声誉。1924年;他以每天五千多字的高速翻译了日本河上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政治组织与社会革命》;然后兴冲冲地宣布:“我现在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信徒了!”在广东大学教授集体辞职以后;1926年1月;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瞿秋白到上海找过郭沫若;两人谈得挺合拍。随后瞿秋白推荐郭到广东大学任教。2月;郭沫若收到广东大学的信;请他担任文科学长;顶陈钟凡辞职留下的缺。郭沫若马上去找郁达夫;动员他一起南下广州。(12)
  郁达夫和郭沫若一起建立文学团体创造社;在20年代初以《沉沦》等小说震动中国文坛。尽管他自称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其实他属于当时对马克思主义了解最多;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少数中国人之一。(13)那时一些将马克思主义调子唱得很高的人;往往都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耐心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只是在二三手材料中看过少量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通俗词句。跟这些人不同;郁达夫在日本最有名的东京帝国大学正儿八经地学习经济学;获得学士学位。这时马克思主义在日本非常流行。除了日文;郁达夫还通晓德文、英文和法文等多种外语;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他回国后;家里也有一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书。在他发表的文章里;郁达夫熟练地引用他们的著作;包括一些当时还没有翻译为中文的专著和论文。他的理想;是通过革命建立“共产政府”。他公开宣布:“中国的将来;是无产阶级的;中国的文学;也是无产阶级的;因为有产阶级的足迹;将要在中国灭绝了!”郁达夫是一个真诚的左派。有一所温泉浴室收费比较高;他就在日记里诅咒:“温泉浴室真系资本家压榨穷人血肉的地方;共产政府成立的时候;就应该没收为国有。”(14)
  1925年;郁达夫在武昌师范大学当教授;发现那里旧势力很强;干了半年左右就赌气离开;回到老家富阳;不时到上海走走。郭沫若接到广东大学来信的时候;郁达夫正好呆在上海。广东是全国闻名的革命中心。郁达夫觉得去广东工作是跟中国旧势力斗争的好机会;立即就同意了。(15)
  郭沫若回到家;正准备给广东大学回信;王独清找上门来。王独清原来在巴黎留学;通过创造社骨干郑伯奇的介绍;跟郭沫若通过信;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诗歌;这时因为在法国没法维持生活;回到上海。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郭沫若的印象是:“到底不愧是从巴黎回来的人;看装束就有点像雨果的儿子。”但这位小雨果的西装、呢帽都很旧了;急着找份工作糊口。郭沫若听说他认识汪精卫的秘书;觉得他在广东可以帮一把;就问他愿不愿意一起去广东。那位口吃的诗人兴奋地说:“好好好好好;去去去去去!”郭沫若当场就写信给广东大学;同意担任文科学长;并要求同时聘请郁达夫和王独清。(16)
  广东大学很快就回了信;照单全收。对于像郁达夫这样有成就的左派作家;广东大学当然很欢迎;许诺给他很高的工资。(17)不久;郭沫若他们三个就登上了开往广州的轮船。现在看来;起码郁达夫和王独清南下广东的动机是相当不同的;后来他们对广东大学的态度也很不相同。
  三、恶风吹破肥皂泡
  3月20日凌晨;郁达夫、郭沫若和王独清正在从上海开出的船上鼾睡;广州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中山舰事件”。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介石跟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面和心不和;蒋介石还特讨厌反对他发动北伐战争的苏联顾问。他怀疑汪精卫和苏联人准备把他绑架到苏联。于是;他借口中山舰非法行动;突然在广州实行戒严;派兵控制了整个城市;包围了苏联顾问的住宅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汪精卫平生除了唱高调之外;没有别的本事;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在家里尖声叫骂;接着就躲起来;后来干脆逃到国外。蒋介石大获全胜;不但逼走了汪精卫;还撵走了反对北伐的苏联顾问。(18)
  中山舰事件发生时;鲍罗廷在外地。回到广州后;他很快就跟蒋介石达成了协议。对鲍罗廷来说;同汪精卫合作当然顺手;但这时已经不可能;退一步考虑;汪精卫只会唱高调;跟他一起干显然不能使局面有突破性的发展;跟军事强人蒋介石联手;说不定还能转变一下运气。对蒋介石来说;他的势力在广州可以逞逞威风;在全国还嫌嫩一点。他需要苏联的军火和金钱;需要有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苏联顾问为他出谋划策和训练军官。于是蒋介石和鲍罗廷成了广州政权的最高决策者。蒋介石骨子里是个保守派;不喜欢前一段汪精卫一伙的激进行为;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打击左派。他在公开场合也唱唱高调;暗地里却设法压制群众运动;希望让广州安定下来;好让他进行北伐;把全国都纳入他的统治之下。中山舰事件之后;广州的局势变了;但这种变化是隐秘的。表面上;广州仍然是红旗招展。
  3月23日一早;郁达夫他们到达了向往已久的革命策源地。在码头上等待的创造社作家成仿吾老远就大声喊:“我守候你们三天了。”成仿吾的大哥劭吾在国民党军队里任职。由于他的鼓动;成仿吾在1924年就到广州工作过;加入了国民党。这时他担任广东大学教授兼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成仿吾把郭沫若、郁达夫和王独清安顿在一家旅馆;随后就带他们去见林祖涵。林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常委;郭沫若他们三个的路费是他弟弟林祖烈带去上海的。林祖烈叫他们一到广州就去见他哥哥。林祖涵外出未回;郭沫若他们在林家遇到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毛泽东。大家交谈起来。关于谈话的内容;郭沫若回忆说:“所谈的不外是广东的现状”。“不外”二字说明毛泽东没有提供什么特别的消息。当时中山舰事件刚刚发生;谁都不知道局面会变成怎样。郭沫若和郁达夫等新来乍到;又是党外作家;毛泽东只是给他们讲了些一般的情况。不久林祖涵回来了;在家里请他们吃了到广州后的第一顿午饭。(19)
  从外表上看;广州的革命形势很令人鼓舞。郁达夫担任广东大学英文系主任、教授;心情很好。他在日记里写道:“初到广州;很有希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