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魏晋以后中原通往西域“中道”的东段重要交通路线。
第四部分 塔克拉玛于北缘第16节 龟兹——姑墨——疏勒道
由库车西行,经汉姑墨(即今阿克苏)、尉头(即今巴楚)至疏勒。这是汉时中原通往西域“北道”西段的交通要道,亦是唐安西大都护府通往温宿州、尉头州、疏勒、于阗军镇的干线。沿途主要有库车县的柯西吐尔、玉奇吐尔,新和县的玉奇喀特、羊达库都克,温宿县的扎木台、喀依古、阿沙、沙井子,柯枰县的奇兰、亚依德、都埃梯木、穷梯木、脱库孜莎莱等烽燧、戍堡、驿馆、古城遗址。
由库车南行,经沙雅,过塔里木河,沿克里雅河尾闾南行抵达今于阗。这是《汉书·西域传》所载“龟兹南与精绝,西南与杆弥接”。龟兹曾借此道直接控制过杆弥。这条路线从塔里木河以南至于阗大河沿之间已是茫茫沙海,很难通行了。但是在历史上塔里木河偏东南流,克里雅河比今日流程长,其交通环境还是相当好的。
龟兹——姑墨——于阗道
由库车西行至姑墨(温宿州)南行逆和田河至于阗,即为《汉书·西域传》曾载的“姑墨国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的今和田河道。唐代龟兹地区是开疆拓地的前沿,和田河曾是安西大都护府通往于阗的沙河之路,是唐与吐蕃争控的军防交通线。在这条交通线所经过的温宿、阿克苏、阿瓦提县境分布有喀拉墩、阿萨、扎木台、喀依古、伯西艾列克、生产建设兵团16团,玛扎塔格等戍堡要塞遗址。
龟兹——乌孙道
龟兹古国通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古道分为两条支脉。其一为库车河谷道:自库车东北隅经苏巴什河谷北行,翻越铁列买提达坂,进入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而后抵达巩乃斯河畔,也就是乌孙故地。这条古道上有重要关隘“雀离关”、昭怙离大佛寺、阿艾城堡、库尔干戍堡等遗址。其二为黑英山道:自库车西北盐水沟,经拜城县克孜尔,溯克孜尔河抵达黑英山博孜克日格河谷,翻越达坂抵达巩乃斯河畔,是龟兹北通乌孙的一条要道。在河谷两侧的沿壁上保存有治关隘的遗迹,如东汉永寿四年(公元158年)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治关亭颂”刻石。这一重要道路上有克孜尔尕哈、盐水沟峰燧关隘、克孜尔戍堡、克孜尔、台台尔、阿克塔什石窟寺,以及黑英山的萨依墩、沙拉依塔木、博孜克日克沟戍堡、烽燧和关隘遗址。
第五部分 王族骑士第17节 西汉三王
西汉时期的龟兹国王见于史册者有三位,他们是绛宾之父、绛宾、丞德。
绛宾之父在位期间,汉为断匈奴右臂,出现李广利两次伐大宛,在取得胜利后,回军过 弥,当时弥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李广利责龟兹非礼,即将赖丹携入京师。汉昭帝为继续贯彻武帝制订的方针,对西域诸国作进一步控制,同时也为了疏通中西交通的渠道,决定用桑弘羊给武帝的建议,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于是便任命赖丹为屯田校尉,率士卒屯田于轮台、渠犁间。时龟兹王绛宾之父受贵人姑翼挑唆,“赖丹本臣属吾国,今佩汉印绶来迫吾旨而田,必为害”,兴兵袭杀赖丹,而后上书汉朝政府。汉因龟兹并非主要打击对象,便将此案搁置起来。
绛宾是第一位有姓氏记载的龟兹王,前任国王之子。其在位期间,约与汉宣帝和汉元帝同时。公元前71年,汉朝政府应乌孙之请,联兵共击匈奴,匈奴惨败。校尉常惠奉命出使,一为监军,二为赏赐乌孙有功人员。当其回返时,征调乌孙兵7000,疏勒、莎车、于阗兵2万,焉耆、楼兰兵2万,汉士卒500,号称5万大军,出征龟兹,责以前杀校尉赖丹事。此时,龟兹老王已死,新王绛宾袭位。5万大军压境,龟兹倾全国兵力2万,势难抵挡,龟兹王绛宾只有请降,辩说杀赖丹“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我无罪”,并执姑翼交常惠。至此宣告了龟兹与汉和好。
历史上,绛宾有一段婚姻传奇。汉公主解忧和亲乌孙,生女弟史,龟兹王绛宾亲近汉室,派人至乌孙求弟史为妻。时弟史正在长安学习鼓琴。返回乌孙途经龟兹,龟兹王绛宾留而不遣,并再次派使赴乌孙,请允姻亲。解忧同意后,便喜结良缘,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婚后,解忧公主上书宣帝,“愿令女比宗室入朝,而龟兹王绛宾亦爱其夫人。”事后,绛宾也上书宣帝:“得尚汉外孙为昆弟,愿与公主女俱入朝。”宣帝同意了解忧及绛宾的请求。公元前65年,绛宾王偕妻弟史访问长安,留一年,受到宣帝的厚赠,宣帝还封弟史以汉公主的名份。绛宾王“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丞德,绛宾之子,汉武帝初年继位,汉哀帝末年去世,是公元前36年到公元前1年间的龟兹国王。其在位期间,龟兹古国与西汉政府的关系日见亲密,政治联盟日趋巩固,为了加强与西汉中央王朝之间的联系,丞德“自谓汉外孙,成、哀帝时往来尤频,汉遇之亦甚亲密。”公元前36年,为扫除北匈奴残余郅支单于对乌孙、康居、大宛等国的骚扰,龟兹王丞德派兵协助都护甘延寿,出兵灭郅支。公元9年,王莽篡汉,对西域实行了一系列错误政策,引起各少数民族上层的不满,匈奴趁机捣乱。公元10年,车师后部须置离谋叛汉降匈奴,为西域都护但钦斩首,拉着须置离之兄狐兰芝逃亡。车师一带的屯田士卒因不堪压榨发动兵变,在陈良等人率领下,杀死了戊己校尉刁护投奔匈奴。焉耆因靠近匈奴,发兵杀都护但钦,公开叛汉。西域形势极为危急。公元16年,王莽派遣王威将王骏、新任都护李崇、新任戊己校尉郭钦率大军入西域,龟兹王丞德积极配合,与莎车两国共同出兵七千随军征讨杀都护但钦的焉耆。王骏分兵数路入焉耆,焉耆诈降,设伏险要地段。王骏不知是计,冒险进入,中伏全军覆灭,王骏也阵亡了。这时戊己校尉郭钦另路至焉耆王城,郭钦杀其老弱而后退兵,由车师返回关内。都护李崇收拾汉军残部,退守龟兹。龟兹与李崇共同战斗,一直坚持到最后。
第五部分 王族骑士第18节 东汉七王
弘,龟兹人,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元25年~公元57年)的龟兹国王。他何时袭位,与丞德王是什么关系,史书不载,但确知其死于公元46年,为莎车王贤所杀。龟兹王弘在位期间以及稍前一段时间里,中原政局不稳,而龟兹王弘始终站在拥护中原王朝的立场上。莎车王延与龟兹王弘合兵七千多人助王骏。王骏兵败身亡,都护李崇退居龟兹。时车师、危须、焉耆、尉犁、姑墨、温宿诸国均站在反王莽的立场上,惟有夹在中间的龟兹始终站在维护统一的立场。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的“新”政权,建立东汉,扫平割据,统一中原。公元45年,车师前王、鄯善、龟兹、焉耆等18国俱遣子入侍,要求刘秀派都护。由于刘秀政策上的错误,导致莎车王贤的称霸。“(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贤知都护不至,遂遣鄯善王安书,令绝通汉道。(鄯善王)安不纳而杀其使。贤大怒,发兵攻鄯善……其冬,贤复攻杀龟兹王,遂兼其国。”是知龟兹王的死,是公元46年为莎车王贤所杀,但他执行的政策是反对莎车王的叛乱行为的。
则罗,莎车人,系莎车王贤之少子。公元46年,莎车王贤兴兵攻入龟兹,杀其王弘,立其子则罗为龟兹王。“贤以则罗年少,乃分龟兹为乌垒国,徙驷为乌垒王……”此举引起龟兹国人的强烈反抗,数年之后,“龟兹国人共杀则罗、驷,而遣使匈奴,更请立王。”
身毒,龟兹人,但不属龟兹王族,由于在公元46年,龟兹王弘“为莎车王贤杀,灭其族”的结果,王族势力大衰。龟兹国人杀则罗后,深惧莎车王贤报复,而东汉政府又不可依靠,只有投靠匈奴,“匈奴立龟兹贵人身毒为龟兹王,龟兹由是属匈奴。”身毒,他本人或是一个有印度血统的龟兹人。身毒为龟兹国王,是龟兹国内非王族任国王的第一人,是龟兹王系出现的第一次转变。身毒由于是在匈奴人的支持下为国王的,为了巩固王位,也只能全力依附匈奴。
建,龟兹人,他与身毒的关系不详,但不属龟兹王族。他依仗匈奴的势力,欲称霸丝路北道,“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势,据有北道……”龟兹王建何时袭位国王,身毒又在何时身亡,史书均无记载,但确知在公元73年,他已袭位为龟兹王了。“明帝水平十六年(公元73年),龟兹王建攻杀疏勒王成,自以龟兹左兜题为疏勒王。”龟兹王建积极推行身毒的亲匈奴政策,公元75年他伙同焉耆王“共攻没都护陈睦、副校尉郭恂,杀吏士两千余人。”公元78年,班超为打击龟兹王建的气焰,集疏勒、康居、于阗、弥诸国万余兵力,破龟兹属国姑墨石城,斩首七百余级,龟兹国大震,龟兹王建气馁,匈奴对他失去信心,不久尤利多上台,建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尤利多,龟兹人,自公元78年至公元91年为龟兹国王。他上台伊始,便集中兵力反攻班超,从班超手里夺回了姑墨,意图称霸西域。尤利多攻得姑墨后,又策反疏勒与莎车。莎车首先响应,举兵降龟兹,继又有疏勒都尉番辰率所部降龟兹。公元80年,东汉政府决定派假司马徐率千人赴疏勒支援班超,班超与徐奋力击番辰,大破其军,斩首千余级。公元84年,汉廷复遣假司马和恭等人将兵800至疏勒,听命于班超。于是,班超发疏勒、于阗兵合力攻莎车,莎车孤立。此时,匈奴势力在西域仍直接控制着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城长国,在塔里木北沿又有死党焉耆与龟兹,南沿的莎车王齐黎因于阗王广德有杀父兄之仇,耿耿于怀,显示出效忠匈奴的行动,切断了班超和于阗的联系。东汉政府只控制着鄯善、于阗,班超孤守疏勒,形势对匈奴有利。因此,疏勒王忠接受了莎车的“重利”诱惑,叛汉投向匈奴。
班超决定首先攻灭莎车。为稳定疏勒内部,更立疏勒府丞成大为疏勒王,发疏勒不反者以攻忠。执忠归国,疏勒国安。班超遂发于阗诸国兵2。5万人往击莎车。莎车王齐黎求救龟兹,尤利多为确保莎车,派左将军将温宿、姑墨、尉头兵5万人往救。班超闻龟兹大军往救莎车,令于阗诸国军东撤,自率疏勒军返疏勒,形成莎车围解之势,尤利多闻讯大喜,自统万骑截击班超,温宿等王率军截击于阗军,班超侦知尤利多分兵截击,立即勒兵猛攻莎车。齐黎因围解而松弛,不为备,汉军回师猛攻,阵脚大乱,各自惊乱奔走,齐黎被俘,莎车降汉,塔里木南线尽通。尤利多见大势巳去,率军退散,回守本土。
公元90年,匈奴已经失势。尤利多在莎车、匈奴、车师相继降汉的背景下,自知称霸梦想破灭,遂于公元91年率其属国尉头、温宿、姑墨降汉。由于尤利多长期与汉对立,虽降亦难留于统治地位,班超建议立白氏家族成员白霸为龟兹王,“废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使光(司马姚光)将尤利多还诣京师。”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都护府设在龟兹的它乾城。
白霸,公元91年在班超的支持下登上王位。焉耆国有人口3。2万,兵6000。东与山国接壤,北与危须相连,西北隔山与乌孙为邻,南与尉犁毗连。两汉之交并吞数国,占据了现今和硕、和静、博湖、库尔勒诸县,成为塔里木盆地周沿的大国之一。在匈奴的唆使下,曾于公元13年攻杀西汉西域都护但钦;公元16年,又设伏攻杀了王莽新朝的五威将王骏;公元74年,又伙同龟兹杀害西域都护陈睦和副校尉郭恂,故在匈奴、车师、鄯善、龟兹陆续降汉的形势下,仍不敢降汉,而是负隅顽抗。公元94年,班超率龟兹及各国兵齐讨焉耆,拔掉了妨碍西域政令的最后一颗钉子。公元102年,班超因年老体弱,颇思故里,要求返乡度晚年。东汉政府同意了他的要求,另委戊己校尉任尚为西域都护。
任尚为人性急暴躁,处事失误较多,又不注意民族关系,从而引起西域诸国的不满。恰在此时,河西羌人起义,北匈奴残余势力复起,煽动西域诸国反汉,妄图卷土重来。公元106年,任尚在疏勒被围困,龟兹境内空虚,亲匈派趁机滋事,任尚无计可施,只好向东汉政府告急。西域副校尉梁奉命率羌胡五千骑往救,围困任尚之叛军闻讯各自散去。“梁至都护所在地,与西域都护合兵一处,共八九千人。梁认为它乾城小,不足以长期固守,便入龟兹王城见白霸,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提出汉军入延城,望白霸予以合作,白霸一口应允,欢迎汉军入城。白霸迎汉军入城的决定,引起部分贵族的担忧与恐惧,他们请求白霸放弃这一决定,白霸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龟兹王城中的亲匈贵族,煽动部分臣民反出王城,又策动温宿、姑墨等亲匈贵族,集数万人围攻龟兹王城——延城。梁等人与白霸为首的龟兹贵族及群众,合力反击,“连兵数月,胡众败走,乘胜追击,凡斩首万余级,获生口数千人,骆驼畜产数万头,龟兹才算平定。”
公元107年,战火愈燃愈猛,西域形势仍然动荡,东汉政府决定撤回西域都护和屯田将士。西域都护撤离后,匈奴势力重新进入西域。龟兹王白霸为东汉政府所立,在政治上拥护东汉政府。西域都护已撤走,匈奴势力又复入西域,亲匈势力开始占据上风,在匈奴的支持下,龟兹贵族罢废白霸,立倾向匈奴的白英为龟兹王。
白英是在亲匈派龟兹贵族的拥戴下继承王位的。匈奴侵入西域的主要目的,是想借西域之人力、物力,联合羌人进攻东汉。故其一入西域,便迫使龟兹诸国抽调军队,随其入侵。“北虏呼衍王常辗转蒲类、秦海之间,专制西域,共为寇抄”。“先是羌虏及疏勒、龟兹,数攻钞张掖、酒泉、云中诸郡,百姓屡被其害”。“其后北虏连与车师入寇河西,朝廷不能禁,议者因欲闭玉门、阳关,以绝其患”。河西四郡,城门昼闭。东汉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意出兵反击。
公元119年,东汉政府稳定了河西四郡及青海地区。敦煌太守曹宗奉命派遣行军长史索班,将兵千人屯田伊吾,招抚车师、鄯善,二国乃遣使降汉。匈奴不甘心东汉在西域的进展,“数月,北匈奴复率车师后部王共攻没班等,遂击走其前王”,进而威逼鄯善,力图恢复对西域的主要交通干线,迫东汉后撤。东汉政府国力较虚,进取西域的步伐只好放慢。匈奴见汉兵不出,放心大胆地对西域诸国催逼租税,抽调人力,进攻河西。敦煌太守面对匈奴的进逼,上书朝廷,陈述对策。邓太后下其议于诸臣,议者纷纷,惟班超的儿子班勇力主进取。于是,邓太后以班勇为西域长史,于公元123年将兵五百,出屯柳中,稳定车师前部王。公元124年,班勇至楼兰安抚鄯善,遣使于阗、弥、莎车、疏勒诸国,劝其降服。班勇遣使至龟兹开以恩信,表示不记前怨。白英乃率姑墨、温宿归汉。公元124年,白英发步骑万余随班勇攻车师前王廷,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河谷,收得前部5000余人。公元127年,班勇上书,请求攻打始终顽抗的焉耆贵族,龟兹与诸国合兵4万,配合敦煌太守张朗降伏焉耆。公元170年,疏勒发生动乱,龟兹又出动大军与诸国合3万人,配合凉州刺史盂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