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亦喜亦忧集 >

第27章

亦喜亦忧集-第27章

小说: 亦喜亦忧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提到旷地宜用长戟,这“长戟”恐怕是泛指特别长的兵器,未必专
指戟。而且中古时代的战争,并不重视长兵器。长兵器通常只有在双方将领
骑马决斗拚杀时使用。人们在小说、戏剧中看惯了两将对阵决定胜负的表演,
以为战局完全取决于将帅的勇猛和武艺,取决于将帅的决斗。当然,在古代
实战中,将帅的勇怯和武艺的高下,作用不小,影响着两军的士气;决斗中
斩将夺旗,也对战局关系至为重要;但在战斗中,主要还依靠将帅的组织力


和应变力,平时对士卒的训练和感召,依赖智甚于依赖勇。项羽所谓“剑,
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纪》)。所谓万人敌,就是
兵法和驾驭士卒的能耐。在真正的实战中,两将对垒的机会并不多。讲究的
是战术。同上引书《战道第四十二》云: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
丛战之道,利用剑楯,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
令贼人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劲)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
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
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

以上就是古代各种战斗环境中的战术原则,同书《择材第十三》规定了
临阵选择将士的标准,以“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为“报国之士”;“气
冠三军、才力勇捷”者为“突阵之士”;“劲足善步、走如奔马”者为“搴
旗之士”;“骑射若飞、发无不中”者为“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
死”者为“飞驰之士”;“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为“摧锋之士”,都要
“各因其能而用之”。所谓“万夫不当之勇”并非一个将军本人真能以一摧
万,而是善于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运用得宜,而且在上述六个方面都能成为
表率而已。古代各种兵法书中所论述的战斗原则大致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兵法书中所提到的武器主要是弓弩和短兵器,可知阵前
两将马上以长兵器决斗并非经常之事,也不是决定胜负的主要条件。小说中
为了要夸张英雄人物,戏剧中要突出主要角色,而且阵法和部队调度之类的
活动在舞台上也没法表演,所以小说只能作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或大战几百
回合的夸张描写,舞台上也只能以大刀长矛来表演特技性的武功。令人觉得
古代战争正如现代的拳击一样,只是一对一的决斗了。

关王刀

刀是中古战争最普遍使用的“常规武器”之一。除了生产和生活中使用
的各式刀具外,作为武器的刀,当时的形制和剑相似,是短兵器。五代蜀马
鉴《续事始》引《二仪实录》曰:

刀之制有四:阵之刀,起自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即有。陌刀,军阵用之。又阵障刀,
侍从障卫则用之;代张耳又有长刀,即卤簿千刀将军执之。又仪刀,即武臣佩之。。今之
衙刀也。

这段文字很不清楚,“阵之刀”和“军阵用之”的“陌刀”很难分别;
西汉初赵王张耳的“长刀”究竟有多长也没有个数,然而用于卤簿,总也是
仪仗性质,并非用于作战。梁陶弘景《刀剑录》著录刘宋以前的刀品最为详
尽,记的当然都是有名的刀,但也可以概见当时的刀制,选录其记有尺寸的
各条如下:

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
宋武帝刘裕以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小篆书。长四尺。


宋明帝鸾以建武五年造一刀,铭曰“朝仪”,长四尺。
前赵刘渊以元熙二年造一刀,长三尺九寸。
后赵石勒以建平二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
石季龙(虎)以建武十四年造一刀,长五尺。
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
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二刀,铭曰“中山”。长三尺七寸。
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铭背为“中山”。长三尺七寸。
夏州赫连勃勃以龙升二年造五口刀。。长三尺九寸。
邓艾年十二,曾读陈太丘(寔)碑。碑下掘得一刀,黑如漆,长三尺。

以上记有长度的刀,通常只有四尺左右。其中大部分显然是佩刀,所以
长度与剑略同。但孙权一造就是一万口,足足可武装整支军队,也只有三尺
九寸长,可见这是通常打仗所用的刀的标准长度。只有慕容垂的最长,有七
尺,可说是特殊的刀。七尺刀也不仅这一孤例。前赵末主刘曜的叛将陈安,
上阵也用七尺大刀。《晋书·刘曜载记》云:

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
发,辄害五六。。。及其死,陇上歌之曰:“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
士同心肝。■骢父马铁瑕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此曲《乐府诗集》也选入,当据《晋书》。陈安右手持矛,左手执刀,
可见刀是副武器。汉晋时尺的长度约为今公制的23 厘米,七尺为一米六左
右,其长度约等于现在中下等身材的男子的高度,如今女性选配偶要求身材
高大的,征婚广告上动辄要求一米八以上,一米六的男子被称为“二等残废”。
七尺长的刀比起矛、枪来,也只能算中武器。比京戏里要周仓掮的那种大刀
要短半截。而关于关羽用的刀,陶弘景《刀剑录》里恰好就有一条:

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乃羽败,羽惜
刀,投之水中。

这就揭穿了谜底,关羽用的是双刀,82 斤的关王刀不过是小说的虚构。
估计其长度,他实用的刀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七尺,即今之一米六。以意度之,
他如上阵马战用长武器,仍是枪矛之类,刀只是副武器。《三国演义》第二
十五回叙白马坡斩颜良,文曰:“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
下。”这个“刺”就搭配不当,手起一刀,应该是“劈”、“斩”或“砍”
于马下才是。小说之所以要用“刺”,是因为《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
称“羽望见良麾盖,乘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传中没有写明关羽
的武器,从“刺”字推断,当是枪、矛之类。毛宗岗知道这里是个破绽,于
是用夹批“杀得出其不意,所以谓之刺也”来曲为弥缝,用以坐实关羽用青
龙堰月刀之说。后世狃于小说、戏剧的影响,关帝庙也塑着舞台上的关王刀;
乃至笔记和方志书里多处说某处发掘出形状类似的刀的原物,也正如张淏《云
谷杂记》中所记南宋绍兴年间洞庭湖渔人捞起一方古印,辨其文曰“寿亭侯
印”,附会为关羽的印章,连关羽所封是“汉寿亭侯”的汉寿是地名,不得
单称“寿”字这点起码的常识也不具备的拙劣作伪相同。


但是,群众已习染太深,积非成是,倘若看到关羽打仗不用如此这般的
关王刀,恐怕就接受不了。幸亏一件兵器毕竟是细枝末节,只要人物性格塑
造得成功,一把假刀也无所谓。

起居礼仪种种

古人席地而坐,到宋明以后,才有如现在这样的桌椅床凳,这点现在的
古装历史剧影都已照办,不像京剧里那样以今拟古了。这对表现古代生活、
反映历史习俗是合理的。但近年来看了一些古代历史故事的电视片,总有一
种貌合神离的感觉,表演不出古代人起居行坐的风度。虽然,谁也没有见过
一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应对进退的,但参照古书上的记载,以理测度,总也
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印象。比如,在某些镜头中,主人公闲居独处的时候,
也两膝着地、以尻着踵地正襟危坐着。随时随地要人这么辛苦,未免太折磨
古人了。其实,只要不是讲礼数的场合,古人通常是踞坐的,即垂足实坐,
也就是蹲着而屁股着地。再懒散点则可以踞箕,也就是叉开两腿如畚箕状。
一般有熟人常客在座时也可以趺坐,如和尚叉足盘坐。屁股坐累了也可以蹲,
如今北方农村中人捧着碗在门口吃饭时也还常有取蹲的姿势,看来是古人随
便坐着的遗意。

宾主酬对的礼数也不像京戏里那样,客人一到就请他坐在东(左)面位
置上,主人在西(右)边相陪。古代尚右,《仪礼》中宾主相酬时,都是主
人“东序西面”,宾客“西序东面”的,即主人立在东墙边(左)面向西(右),
客人则反之,坐西朝东。到汉代还是如此。《汉书·诸侯王表》“作左官之
律”句下,颜师古注道:“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
为左迁。。”只要看《史记·陈丞相世家》就说得十分明白:

(陈)平曰:“高祖时,(周)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
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魏晋时,尚左尚右不很固定,到唐代,才正式规定以左为尊。因此,这类细
微的礼仪是能表现时代特征的。古代士大夫讲究视听行坐都要表现出上下尊
卑之礼来,正所谓坐有坐相,立有立相,属于生活中的基本教养。这些礼数,
在古书中讲得最具体详细的莫过于贾谊《新书》。该书《容经》篇“立容”
节道:

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
立;因以微磐曰共(恭)立;因以磐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经立”就是与人应对时仪容端详、不卑不亢的常规站立的姿势,以下
微微弯腰的“恭立”,腰弯度较大的“肃立”和弯到佩带垂地的“卑立”,
则是因为对方身份的不同而一步步增加其敬礼的姿势。当然,这是在人前站
立的礼数,倘若平居都要采取军队中的“立正”姿势,那是谁也受不住的。

其“坐容”节道:

坐以“经立”之容,肘不差而足不趺,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恭坐;


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说的都是应对宾客的坐相,这回是以视线为标准而区分恭敬的度数了,
“经坐”是平视;“恭坐”因微俯而只能看到对方的膝;“肃坐”则连昂起
头也只能限于七八尺以内的视野;卑坐则头低于肘只能以目观心了。可知古
代不仅以长跪(跽)为敬,在等级制度之下,坐立之间也有示敬的规矩,庙
堂公座中大概是通行这一套的。剧影表演中不注意这些,历史氛围就渲染不
出来。

此外,行走、乘车以及军戎之中各有礼数,而且某些特殊人物的起居坐
卧也和常人不同。以三国人物来说,比如曹操,他看书就不是“隐几”或踞
箕,而是发明了一种叫欹架的东西,舒舒服服地斜躺着看。高承《事物纪原》
引《切韵》:“‘曹公作欹架,卧视书。’是也。”曹操在行军憩息时,也
不席地,而是坐胡床。胡床即后来的交椅,是从西域传入的。应劭《风俗通》:
“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可见东汉时王公已使用。《三国演义》第
五十八回叙曹操攻马超,渡渭河时在船上,被马超一顿乱箭,吓得匍伏许褚
脚下。其实是小说故意丑化他。《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
说“公将渡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云云,《曹瞒传》
是吴人所著,对曹操很不恭维,曹操的什么丑事全抖出来的,所以比较可信,
当时并不如小说所形容的窝囊相,曹操是能矜持作态的,不会在部属面前如
此失态。

还有《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曹操逼杀伏皇后,极写曹操在献帝之前飞
扬跋扈的狠状,京戏《逍遥津》所表演的也是如此,其实既非史实,也不合
当时的朝仪。《后汉书·皇后纪》所载的真相是: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
任其忿,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
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自后不敢复朝请。

汉献帝虽是曹操操纵下的傀儡皇帝,但当时君臣名分犹在,朝廷仪注不
能由他胡来;而且,老奸臣猾的曹操根本不用亲自凶神恶煞地下手,供驱使
的爪牙有的是,血沾不到他手上。否则,曹操便不是曹操,而是赤膊上阵的
许褚、典韦之流了。

1992 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